第五期杂志文字
過客
山川汨其常弓,萬物化而代轉,何天地之難窮,悼人生之危淺。
《詩經》〈蒹葭〉《楚辭》〈遠遊〉,或張協〈登北芒山賦〉,或李太白臥遊天姥,或芭蕉《嵯峨日記》中「此道無人秋之暮」。詩人之遊,或虛或實。山水之中,吾僅是過客。
晉至晚唐,稱山水為風景。景,原意為日光,因光的變換遂有風景,故有別於日常,為對非常之耽美。因之,風景不單為風與日之規律改變,而為旅人行旅至某處後的靜止,為視線所及之對象,風景隨時、因人而異。至宋時,宗炳言:聖人含道暎物,賢者澄懷味像,至於山水,質有而趣靈。至南朝〈山水松石格〉有云:設奇巧之體勢,寫山水之縱橫,或格高而思逸,信筆妙而墨精。傳日本色彩大師東山魁夷一遊黃山,竟解決他長久來對中國畫家為何以水墨作畫的疑問,因為來到黃山,東山也改用水墨寫生。
在Donald Mennie手繪攝影凹版中,我們看到何為輝耀光芒的景(或中國文學學者小川環樹所言light and atmosphere),在韓磊、洪磊作品中,我們看到臥遊文學般深藏作者想像的中國山水與庭園,在汪蕪生的黃山中,我們理解東山魁夷的領悟,在塔可的行旅中,我們親近了《詩經》的沙洲,在福原信三、小石清的中國風景中,我們感受到日本日記文學的個性。真光照相館與同時代攝影家留下的影像,讓我們感舊物之咸存兮,悲昔人之云亡,付羽、王亞彬、寬雲關注的現代風景,似乎體現卻從塵外望塵中,只尋孤塔認西東的流離感,而游莉的彩色作品,不禁令吾想起謝靈運詩中明亮與清冷的並存,春晚綠野秀,巖高白雲屯。
身所盤桓,目所綢繆。景夕群物清,對玩咸可喜。中國無論繪畫經驗或文學經驗,豈不皆與攝影相通?攝影家們熟視山水,飄忽日常之外,拍下羈旅孤意。(文:黃亞紀)
仲圭三張半
吳鎮,字仲圭,中國十四世紀傑出的山水畫家,元四家之一。
據徐小虎在她《被遺忘的真跡—吳鎮書畫重鑒》一書中研究出吳鎮存世的真跡只有《竹石圖》、《漁夫意圖》、《雙槐圖》和被裁切後的《中山圖》。雖然此書中的一些方法我不完全贊同,但我很樂意接受吳鎮真跡只有三張半的結論。
接受這個結論并不是因為我本身是個嚴重的懷疑論者,而恰因為我堅信必須尊重歷史。中國美術史並非僅是充滿了偉大藝術家和他們留下的不朽傑作的歷史,而是包括了歷代的補筆添筆、摹本仿作、贗品偽作和意淫大師加(傳)作品的歷史。不承認這個現實就是不敢正視歷史和不尊重藝術本身。更不要說至今仍堂而皇之把贗品當做神跡供奉的人了,可能他購買的古代畫論書籍頗多,也口口聲聲要學習和理解《謝赫六法》,但他指著一件偽作講求「氣韻生動」的時候,不禁讓人不屑和無奈。
儘管如此,并不是說這些非真跡就一無是處了,作為歷史真實的存在,它們也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以吳鎮為例,他的山水風格在歷代偽作中的變形和發展體現了每個時代對「吳鎮山水」的不同接受程度,「吳鎮山水」作為偶像在歷代人們心目中的形象變化,這種人類對同一事物審美追求的變化過程其實就是歷代山水畫之間的關係,這應該成藝術史研習者的課題。同時對這些非真跡更好地研究,便是對真跡更深的肯定。
中國古代美術史綴滿了大師,卻只有遠遠不够的作品編織的稀鬆的網,很多如雷貫耳的大書畫家卻因為各種原因沒有一張作品留存下來,又有很多大師存世作品相當稀少,這就是中國古代美術史的現實,淒美卻不丟人。「仲圭三張半」的目的不是要爲了拆掉神壇,是要正視歷史,遂更珍惜所有。
據明代項子京家紀錄在冊的吳鎮作品有十五件,按項氏所處的時代和其靠譜的鑒定眼光,贗品比例應該很少。臨了,我倒是深懷著美好的願望,渴得仍有梅道人的真跡尚存人間,讓潤澤的線條、精湛的皴法、呼吸的結構、鬼斧神差的用墨和出神入化的苔點再一次洋溢我們的雙眼。
泉石之盟
泉石之盟,偶然間看到這話,出自《倪瓚題老木叢篁圖》,伊寫道「喬木之傍,終有君子,泉石之盟,久見如此。」果然是出自雲林子筆下,把山水關係看做泉石之盟,無比乾淨,仿佛那盟約和誓言是銘于石上,浸入水底,不便觸摸,卻清晰可見。
盟約即合同,彰顯著各自的利益,盟字一出,莊嚴告知了兩者是完全獨立的各自存在,各司其職。就如同「泉」帶來了溫潤、生機、潺潺的聲響和霧靄嵐煙;「石」負責了堅實的根基,喬灌草芝,婷婷、疊疊、纖纖、點點。
但有了「海誓山盟」、「歃血為盟」的典故,「盟」又成了交歡的器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樹石間流水圍繞,含情脈脈;遠峰又穿過氤氳,依稀可觀。
因此,山水者,泉石之盟也。
這個盟約可以是千里江山,可以是萬壑松風,可以是溪山清遠,也可以是雲林小景。所以看看眼前的山水是否簽下了盟約,是的話,那就默默記住她吧。(文:許炯)
Donald Mennie
Donald Mennie(1876-1941)20世紀早期曾在中國工作生活,一度成為中國沿海地區最有權勢的企業家之一。雖是一名蘇格蘭商人,但他卻十分熱愛攝影。1899年來到中國之後,Donald Mennie拍攝了大量的中國風土人情,這組銀鹽紙基手工上色的照片選自他的攝影集《三峽錦秀》(The Grandeur of the Gorges)。 這本出版於1926年,限量1000本的影集內包含了50張攝影原作,製作後粘貼於書中。Donald Mennie 以他獨特的視角記錄了長江流域的自然及人文景觀,作品特殊的質感、輕柔的影調與豐富的層次烘托出了他眼中古老的中國山水風景。
《Pictures of Peking》則是Donald Mennie 在同一時期製作的另一本畫冊。其中包含了20張記錄北京人土風情的黑白照片,包括頤和園、天壇、景山公園等。這組作品採用了「照相凹版印刷」,這是一門特殊的工藝,在銅板上蝕刻後,蘸上高級油墨,壓印在高級仿羊羔皮紙上。用這種工藝製成的照片色調溫暖,既有照片的細微,又有石印的藝術效果。在1920-1930年間,只有大師級的攝影師,如Alfred Stieglitz和Paul Strand等,才會以這種方式印製自己的影集。正因如此,Donald Mennie 的作品才會如此珍稀
Shinzo Fukuhara
福原信三
福原信三(FUKUHARA Shinzo,1883- 1948)為東京銀座藥局「資生堂」第二代,在擔任資生堂社長期間,福原信三組織攝影藝術社、舉辦《攝影藝術》雜誌,並在1924年創辦日本攝影會,是戰前日本攝影領導者。福原信三推崇自然帶給創作者的啟發,1931年他發表在中國杭州拍攝的〈西湖風景〉,畫面中光、影、水面、線條調和,一方面展現微風中濕潤的江南風景,一方面傳達日本獨有的俳句自然觀。
Zenith Studio
真光照相館(Zenith Studio)於1919年在武漢漢口開業,以其精湛的技術和先進的設備在當時聞名。吳佩孚、梅蘭芳以及不少達官貴人均在此拍攝過肖像。除了正常的門市營業外,真光照相館也拍攝了不少珍貴的歷史鏡頭。這組長江三峽的照片,就出自上世紀30年代真光照相館所出的影集,記錄了當時宜昌至重慶長江流域的美景。真光照相館的10多位員工均為中國人,他們為當時的歷史記錄和中國早期的攝影事業都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Koishi Kiyoshi
小石 清
小石清(KOISHI Kiyoshi,1908 - 1957),日本戰前前衛攝影奇才,代表攝影集《初夏神經》收錄各種新興技法拍攝、搭配前衛詩句的作品,是日本攝影史的里程碑。〈半世界〉為1938年11月至隔年1月,小石清受召赴中國拍攝戰場,但畫面中毫無戰爭景象,僅流露一股死亡預感與反戰情緒。題名〈半世界〉,不就是小石清暗喻反對戰爭世界嗎*?戰後1950年,小石清以〈續半世界〉為題拍攝日本風景中的戰爭傷痕,卻在1957年因意外猝逝。
*日文中半與反兩字同音。
吴中行
作為我國早期攝影的開拓者之一,吳中行(1899-1976)世居故鄉常州經商,雖未飽覽祖國河山,但他以江南景色為題材,從不同角度反覆拍攝身邊的一景一物,或個中見微,或以一概全。他通過精心推敲,將凡俗細節拍攝出了唯美的古典意境,作品帶有「可親的鄉土與民族風味」。這兩張製作於上世紀3-年代的手工上色照片更是帶有江南美景特有的韻味與精緻。
這組圖片是我國鐵路上唯一一座以人命命名的鐵路橋梁——楊連弟橋。
楊連弟橋原名隴海鐵路8號橋。建國前夕,為保證人民解放軍順利進軍西北,楊連弟創造單面腳手架,攀上45米高的橋墩,僅以一塊木板作掩護,連續實施爆破百餘次,清除橋墩混凝土26立方米,整平5座橋墩頂面,提前20天完成任務,獲「登高英雄」称号。
L.Yee
真光照相館(Zenith Studio)於1919年在武漢漢口開業,以其精湛的技術和先進的設備在當時聞名。吳佩孚、梅蘭芳以及不少達官貴人均在此拍攝過肖像。除了正常的門市營業外,真光照相館也拍攝了不少珍貴的歷史鏡頭。這組長江三峽的照片,就出自上世紀30年代真光照相館所出的影集,記錄了當時宜昌至重慶長江流域的美景。真光照相館的10多位員工均為中國人,他們為當時的歷史記錄和中國早期的攝影事業都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盧施福
DR. K. Clusievg
中國近代攝影名家盧施福(1898-1983)從30年代便開始從事攝影創作,是當時最有影響力的攝影團體“黑白影社”的重要成員。盧施福遊遍祖國山河名川,拍攝下大量風景佳作,他認為攝影無需模仿繪畫,本身即是藝術。這組作品選自他的《祖國名山影集》,創作於1932-1955年間,呈現了他創作鼎盛時期的作品風貌。在影集前言中,他寫道:“餘習攝影凡四十寒暑,雖屬曾參加國際展出,然自以仍少成就。今春雁山歸來,辱承友輩皆索拙作,特勉集四十帪,分位黃山、武夷山及華山三部,以傳祖國名山之多嬌而求正拙劣於知己也。”
汪蕪生
Wang Wusheng
中國攝影家汪蕪生以拍攝歷史悠久的黃山聞名世界。他的作品曾在華盛頓美國國立亞洲美術館、維也納美術史博物館和奧地利克雷姆斯美術館等世界級美術館、以及紐約、芝加哥、邁阿密、巴黎等世界藝術博覽會展出。
1945年,汪蕪生出生於安徽蕪湖,1974年開始拍攝黃山,後旅居海外近30年。在黃山腳下長大的他,對這一「天下第一奇山」所飽含的深情盡顯於創作之中。這些照片不僅是他兒時的記憶,也是他對中國傳統山水的獨特詮釋。汪蕪生堅持使用黑白膠卷記錄下了黃山的千姿百態瞬息萬變:籠罩在群山間的霧靄猶如波瀾的海面,看似渺小的奇峰若隱若現,蒼勁挺拔的松樹屹立於上,高山之下即是懸崖……畫面中所展現出的空靈壯闊,如同另一個世界的景觀。汪蕪生用現代的視覺語言詮釋了傳統的山水神韻。
洪磊
Hong Lei
洪磊1960年生於江蘇常州,是上世紀末中國觀念攝影崛起的代表人物。《中國風景》是他1998年創作的系列作品,將中國園林製作成了血腥的超現實幻境。
洪磊用油畫顏料將照片染成血色,天邊的紅霞、眩目的池水,猶如汩汩蔓延的鮮血,與古典的園林景致形成了極大的視覺反差。他以此來強調死亡的問題,這種寧靜而又猙獰的美凝固於照片中,也蔓延於照片之外。
韓磊
Han Lei
韓磊1967年生于河南开封,1986年便开始从事摄影创作。他的「黄山」選自10年前創作的一組充滿中國畫意的風景作品。韓磊用中國傳統團扇的裱飾方法將照片裁成圓形的畫心,手工上色的失焦畫面裡,山峰與松樹濃縮其中,虛實相間,呈現出朦朧的美感。雖頗有畫意,卻也有著屬於攝影本質的美,這便是山水的真相。
付羽
Fu Yu
Donald Mennie(1876-1941)20世紀早期曾在中國工作生活,一度成為中國沿海地區最有權勢的企業家之一。雖是一名蘇格蘭商人,但他卻十分熱愛攝影。
1899年來到中國之後,Donald Mennie拍攝了大量的中國風土人情,這組銀鹽紙基手工上色的照片選自他的攝影集《三峽錦秀》(The Grandeur of the Gorges)。 這本出版於1926年,限量1000本的影集內包含了50張攝影原作,製作後粘貼於書中。Donald Mennie 以他獨特的視角記錄了長江流域的自然及人文景觀,作品特殊的質感、輕柔的影調與豐富的層次烘托出了他眼中古老的中國山水風景。
王亞彬 Wang Yabin
王亞彬,1974年生於河南新鄉,現居河南鄭州。自2005年起,他的畫作便多次在國內外進行展出。
王亞彬的攝影作品就像他的旅行日記,記錄他在旅途中的發現,其實也就是自己的心情,因爲心總是在決定我們看見的部分。這種記錄式的攝影,並沒有在記錄某種現實的情景,而是與某種內心的真實相連,這種真實只存在于視線中,而視線則是由內心引導的。于是,現實的風景,在照片中反映的則是一種內心的抽象。王亞彬的照片無疑用一種舉重若輕的方式做到了這一點,在他的照片中,我們看到的是觀想的載體,而不是觀想的內容本身。
對中國人來說,風景與內心的關系是尤其容易理解的,當我們面對大山大水,總能更容易地排除理性和文化的幹擾,感覺到自然的氣息和情懷。這種眼前的風景,可以與古人所行走的山水相通,重要的是我們如何觀看。作爲一位畫家,王亞彬的照相機就像直接記錄他視線的工具,讓我們看到他不面對畫布時的旅途狀態。當照片顯現出他視角的特別之處,也就揭示了他整個創作狀態中一些不易顯現的,屬于內心的,卻又直接與風景相連接的部分。(文:許晟)
游莉 You Li
“‘写给叶子’是我幻想中的對話,這裡沒有他人的痕跡,竊竊私語。我是過分內向的人,甚至會避免別人看出自己的喜惡。就像下雪一樣,秘密被白色覆蓋著。我更傾向於去觀看它但不去談論它。面對自然,經常會懷疑自己的存在敢,這種懷疑還是會指向那三個終極的老問題: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這麼說的話,我是有遁世情結的。”
塔 可
Taca
尋訪兩千五百多年前《詩經》中出現的這些山川,河流,殘垣,故道,就像是卷進了一場缺席了對象的神秘約會,似乎有股莫名力量在背後左右着個人的情感與拍攝方向。
回想拍攝之初,在做了幾個月資料搜集與地域考證後,我驚絕自己陷入了歷代儒生所建構的浩渺的詮釋註疏之中。如此覆沓卑雜,真偽雜陳的詮釋反映於「詩」上,原文本被不可避免的曲解甚而掩蓋了。進一步說,所謂真實也一樣被改造了。
現實的流變與文本本身及其詮釋我相信會是相互影響的。而在這個漫長的互動過程中,主要的分歧與消亡的層面是什麼?而在自我感覺的層面上,在原文本早已脫離了具體語境的情況下,所謂的「詩意」又有何必然性與依據?
我希望建構一種穩定而又牢固的結構,同時與「詩」本身的結構在某些層面可以形成互文,把文學性的意義推到一個遙遠而又陌生的世界。使這些無形而神秘的東西進入現實之中,來剖析這個負載著無數可能性的範本。(文:塔可)
寬雲
Kuan Yun
安部公房
她將我帶進書房,說是要取一本安部公房的小說集給我,可是我並沒有任何要求說要安部公房。趁她走去取書的那會兒,我環視整個書房,沒有一本書,只有一扇窗戶,陽光強烈地照射著,我有點暈,腦海裏出現了安部公房這幾個字,還有她的背影。她像我某個認識的女藝術家?但她並不知道安部公房,那麼她究竟是誰呢?沒有答案,而且,此刻,我失去了方向,也不知道接下來幹嗎,是繼續耐心等待,還是悄悄地離開,因爲,我知道她不會再回來,但我又很擔心她。正在此時,天亮了,我醒來,發現忱邊有本安部公房的砂丘之女。
博爾赫斯的眼睛
其實 / 博爾赫斯的眼睛很漂亮 / 可惜 / 他自己無法看到
夢
昨夜,我夢見,正在我畫廊辦展覽的某位藝術家,帶著我參觀其在頂層的工作室,工作室巨大,猶如置身在廣場上。我遠遠看見許多新作品,其中有些作品非常精彩,我快步朝著畫作過去,想看個仔細,正當我快走近的時候,那扇窗戶突然打開,陽光刺眼,我甚麼也看不見,此刻,我感覺藝術家在我背後,她輕輕地推了我一把,我掉入那扇窗戶,從頂層掉入萬丈深淵。
夏天
夏天是一匹蒼白的馬 / 拍打著垂死的殘陽 / 夏天 / 吊嗓子的京劇 / 吐出一口青痰 / 女人嚎叫公園勃起 / 夏天 / 暴風雨降臨
洪水將淹沒那幾座孤島 / 和島上那座垂死的雕像
島
兩座不同的島嶼 / 紮根在大海深處 / 面對各自的海平線一個太陽一個月亮 / 你躺在你的海灘 / 我站在我的懸崖 / 無數個日曰夜夜
無數次想像著失樂園。
祈願書
四願 / 從此莫著女人衣 / 西域出土的祈願書 / 還擺在桌面上 / 從此兩字是我加的 / 不知道為什麼 / 以為有從此兩字
風景
她說 / 她是一道 / 傷痕累累的風景 / 她說 / 她曾被你 / 用斧頭砍去樹林 / 她還說 / 風景永遠有你 / 她一直在樹下挖你
雲
突然 / 被那朵巨大的雲吸引 / 在兩座山之間的上空 / 那是一張非常清晰的臉 / 微笑著俯視群山 / 一張少女的臉 /
一張少婦的臉 / 實在無法確定 / 她還在微笑 / 我凝視著 / 並且拿出手機拍了幾次 / 直到我們的車駛遠 / 我打開手機屏幕 / 只有一朵模糊的很普通的雲彩
鳥
在轟隆隆的瀑布下 / 那一塊濕潤的巨石上 / 突然飛來一只褐色的小鳥 / 輕盈地跳躍 / 時不時點幾口水 / 旁若無人 / 我明明知道接近她 / 她就會飛走 / 但還是身不由己地走過去 / 結果 / 她嗖地飛走了
三道湖
老孟說 / 那是一道湖 / 二道湖 / 三道湖 / 湖水實在美極啦 / 無法形容 / 我們在其中的一條湖邊下車 / 大風 / 湖水被吹拂得起浪 / 在陽光照耀之下 / 我仿佛看到了神的眼神 / 是的 / 我們其實就在神的臉上 / 在其淚珠的邊上
夢中
在夢中 / 一群 / 紅色的綿羊 / 湧入 / 奢侈品大廳 / 她們跳躍 / 進入櫃臺 / 和幾個愛馬仕女人聊起了家常
夢
夢見我寫了很多字,夢見很多魚,夢見我剛坐上船,船被淹,我掉入湖中,還好離岸近,我爬了上去,夢見她帶著我走進那個房間之後,她消失不見了。
未來
未來 / 威尼斯 / 被大海淹沒 / 紫禁城也將 / 被風沙掩埋 / 唯一的慶幸 / 那時你我都不在現場
蒼白的騎士
蒼白的騎士 / 騎著蒼白的馬 / 在蒼白的雨裏 / 抖一抖淡淡的紅披風 / 騎過白色的瀑布 / 騎過枯死的老樹 / 騎過汙濁的爛泥潭
蒼白的騎士 / 騎著蒼白的馬 / 終於抵達了高高的山頂 / 從高高的山頂縱身一躍 / 蒼白的騎士和蒼白的馬 / 淡淡的紅披風蒼白的天空
騎馬
路邊有個私人馬場 / 一夥人在練習騎馬 / 有的動作熟練 / 有的動作陌生 / 優雅和笨拙往往同時出現 / 為甚麼這些人騎馬 / 和馬相比 / 馬背上的人真是俗不可耐啊 / 但即使是英俊的戰馬 / 也得被那些庸俗之人騎著 / 被隨意驅使 / 這就是宿命啊 / 不甘心又如何
夢
我上了那條去巴黎的輪船,船大的像一座山,我的船艙卻非常狹窄,沒有燈光,大船啓程,透過肮髒的船艙玻璃望去,童年的城市,河岸,樹。一直到駛入威尼斯的運河。我走出船倉,結果再也沒有找到回去的方向,于是,我問某個我正巧碰上的船員,他穿一身黑色納粹制服,我們幾時到達巴黎?對於我的提問,他一臉無可奈何的樣子,然後,他微笑道,我們這艘船從1935年就出來了,一直在找去巴黎的航線,可是,至今還沒有找到。我無奈地走開,繼續尋找我的船艙,卻發現自己在醫院的大廳裏,還是那家醫院。
雪
聽到那裡在下雪。黃昏時刻,當我經過道口,一列火車正在緩慢地經過,一節節黑色車廂象大棺材一般,鐵道兩邊照樣是擁擠不堪的汽車。我突然有種念頭,踏下油門,直撞向那些黑色的棺材,或者,下車奔向鐵軌躺下,我離開那個城市已足足有五年,那裡一直沒有下雪。
現場
我常常將現場看成了刑場,但仔細一想,也沒有錯,因為刑場也是在現場裏,成為某種現場。所以,當你去某地,見某人,某一刻,你真感覺自己是在刑場,我是個犯人,另一個是劊子手,或者相反,我是劊子手,不!我做不了劊子手,做劊子手必須具備某種條件,我不具備,那麼,我充其量,是一個刑場上的觀者,我一直在偷窺,注視著自己血淋淋的心在跳動,還有那個劊子手,手起刀落的剎那間。
未來
未來 / 威尼斯 / 被大海淹沒 / 紫禁城也將 / 被風沙掩埋 / 唯一的慶幸 / 那時你我都不在現場
山川汨其常弓,萬物化而代轉,何天地之難窮,悼人生之危淺。
《詩經》〈蒹葭〉《楚辭》〈遠遊〉,或張協〈登北芒山賦〉,或李太白臥遊天姥,或芭蕉《嵯峨日記》中「此道無人秋之暮」。詩人之遊,或虛或實。山水之中,吾僅是過客。
晉至晚唐,稱山水為風景。景,原意為日光,因光的變換遂有風景,故有別於日常,為對非常之耽美。因之,風景不單為風與日之規律改變,而為旅人行旅至某處後的靜止,為視線所及之對象,風景隨時、因人而異。至宋時,宗炳言:聖人含道暎物,賢者澄懷味像,至於山水,質有而趣靈。至南朝〈山水松石格〉有云:設奇巧之體勢,寫山水之縱橫,或格高而思逸,信筆妙而墨精。傳日本色彩大師東山魁夷一遊黃山,竟解決他長久來對中國畫家為何以水墨作畫的疑問,因為來到黃山,東山也改用水墨寫生。
在Donald Mennie手繪攝影凹版中,我們看到何為輝耀光芒的景(或中國文學學者小川環樹所言light and atmosphere),在韓磊、洪磊作品中,我們看到臥遊文學般深藏作者想像的中國山水與庭園,在汪蕪生的黃山中,我們理解東山魁夷的領悟,在塔可的行旅中,我們親近了《詩經》的沙洲,在福原信三、小石清的中國風景中,我們感受到日本日記文學的個性。真光照相館與同時代攝影家留下的影像,讓我們感舊物之咸存兮,悲昔人之云亡,付羽、王亞彬、寬雲關注的現代風景,似乎體現卻從塵外望塵中,只尋孤塔認西東的流離感,而游莉的彩色作品,不禁令吾想起謝靈運詩中明亮與清冷的並存,春晚綠野秀,巖高白雲屯。
身所盤桓,目所綢繆。景夕群物清,對玩咸可喜。中國無論繪畫經驗或文學經驗,豈不皆與攝影相通?攝影家們熟視山水,飄忽日常之外,拍下羈旅孤意。(文:黃亞紀)
仲圭三張半
吳鎮,字仲圭,中國十四世紀傑出的山水畫家,元四家之一。
據徐小虎在她《被遺忘的真跡—吳鎮書畫重鑒》一書中研究出吳鎮存世的真跡只有《竹石圖》、《漁夫意圖》、《雙槐圖》和被裁切後的《中山圖》。雖然此書中的一些方法我不完全贊同,但我很樂意接受吳鎮真跡只有三張半的結論。
接受這個結論并不是因為我本身是個嚴重的懷疑論者,而恰因為我堅信必須尊重歷史。中國美術史並非僅是充滿了偉大藝術家和他們留下的不朽傑作的歷史,而是包括了歷代的補筆添筆、摹本仿作、贗品偽作和意淫大師加(傳)作品的歷史。不承認這個現實就是不敢正視歷史和不尊重藝術本身。更不要說至今仍堂而皇之把贗品當做神跡供奉的人了,可能他購買的古代畫論書籍頗多,也口口聲聲要學習和理解《謝赫六法》,但他指著一件偽作講求「氣韻生動」的時候,不禁讓人不屑和無奈。
儘管如此,并不是說這些非真跡就一無是處了,作為歷史真實的存在,它們也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以吳鎮為例,他的山水風格在歷代偽作中的變形和發展體現了每個時代對「吳鎮山水」的不同接受程度,「吳鎮山水」作為偶像在歷代人們心目中的形象變化,這種人類對同一事物審美追求的變化過程其實就是歷代山水畫之間的關係,這應該成藝術史研習者的課題。同時對這些非真跡更好地研究,便是對真跡更深的肯定。
中國古代美術史綴滿了大師,卻只有遠遠不够的作品編織的稀鬆的網,很多如雷貫耳的大書畫家卻因為各種原因沒有一張作品留存下來,又有很多大師存世作品相當稀少,這就是中國古代美術史的現實,淒美卻不丟人。「仲圭三張半」的目的不是要爲了拆掉神壇,是要正視歷史,遂更珍惜所有。
據明代項子京家紀錄在冊的吳鎮作品有十五件,按項氏所處的時代和其靠譜的鑒定眼光,贗品比例應該很少。臨了,我倒是深懷著美好的願望,渴得仍有梅道人的真跡尚存人間,讓潤澤的線條、精湛的皴法、呼吸的結構、鬼斧神差的用墨和出神入化的苔點再一次洋溢我們的雙眼。
泉石之盟
泉石之盟,偶然間看到這話,出自《倪瓚題老木叢篁圖》,伊寫道「喬木之傍,終有君子,泉石之盟,久見如此。」果然是出自雲林子筆下,把山水關係看做泉石之盟,無比乾淨,仿佛那盟約和誓言是銘于石上,浸入水底,不便觸摸,卻清晰可見。
盟約即合同,彰顯著各自的利益,盟字一出,莊嚴告知了兩者是完全獨立的各自存在,各司其職。就如同「泉」帶來了溫潤、生機、潺潺的聲響和霧靄嵐煙;「石」負責了堅實的根基,喬灌草芝,婷婷、疊疊、纖纖、點點。
但有了「海誓山盟」、「歃血為盟」的典故,「盟」又成了交歡的器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樹石間流水圍繞,含情脈脈;遠峰又穿過氤氳,依稀可觀。
因此,山水者,泉石之盟也。
這個盟約可以是千里江山,可以是萬壑松風,可以是溪山清遠,也可以是雲林小景。所以看看眼前的山水是否簽下了盟約,是的話,那就默默記住她吧。(文:許炯)
Donald Mennie
Donald Mennie(1876-1941)20世紀早期曾在中國工作生活,一度成為中國沿海地區最有權勢的企業家之一。雖是一名蘇格蘭商人,但他卻十分熱愛攝影。1899年來到中國之後,Donald Mennie拍攝了大量的中國風土人情,這組銀鹽紙基手工上色的照片選自他的攝影集《三峽錦秀》(The Grandeur of the Gorges)。 這本出版於1926年,限量1000本的影集內包含了50張攝影原作,製作後粘貼於書中。Donald Mennie 以他獨特的視角記錄了長江流域的自然及人文景觀,作品特殊的質感、輕柔的影調與豐富的層次烘托出了他眼中古老的中國山水風景。
《Pictures of Peking》則是Donald Mennie 在同一時期製作的另一本畫冊。其中包含了20張記錄北京人土風情的黑白照片,包括頤和園、天壇、景山公園等。這組作品採用了「照相凹版印刷」,這是一門特殊的工藝,在銅板上蝕刻後,蘸上高級油墨,壓印在高級仿羊羔皮紙上。用這種工藝製成的照片色調溫暖,既有照片的細微,又有石印的藝術效果。在1920-1930年間,只有大師級的攝影師,如Alfred Stieglitz和Paul Strand等,才會以這種方式印製自己的影集。正因如此,Donald Mennie 的作品才會如此珍稀
Shinzo Fukuhara
福原信三
福原信三(FUKUHARA Shinzo,1883- 1948)為東京銀座藥局「資生堂」第二代,在擔任資生堂社長期間,福原信三組織攝影藝術社、舉辦《攝影藝術》雜誌,並在1924年創辦日本攝影會,是戰前日本攝影領導者。福原信三推崇自然帶給創作者的啟發,1931年他發表在中國杭州拍攝的〈西湖風景〉,畫面中光、影、水面、線條調和,一方面展現微風中濕潤的江南風景,一方面傳達日本獨有的俳句自然觀。
Zenith Studio
真光照相館(Zenith Studio)於1919年在武漢漢口開業,以其精湛的技術和先進的設備在當時聞名。吳佩孚、梅蘭芳以及不少達官貴人均在此拍攝過肖像。除了正常的門市營業外,真光照相館也拍攝了不少珍貴的歷史鏡頭。這組長江三峽的照片,就出自上世紀30年代真光照相館所出的影集,記錄了當時宜昌至重慶長江流域的美景。真光照相館的10多位員工均為中國人,他們為當時的歷史記錄和中國早期的攝影事業都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Koishi Kiyoshi
小石 清
小石清(KOISHI Kiyoshi,1908 - 1957),日本戰前前衛攝影奇才,代表攝影集《初夏神經》收錄各種新興技法拍攝、搭配前衛詩句的作品,是日本攝影史的里程碑。〈半世界〉為1938年11月至隔年1月,小石清受召赴中國拍攝戰場,但畫面中毫無戰爭景象,僅流露一股死亡預感與反戰情緒。題名〈半世界〉,不就是小石清暗喻反對戰爭世界嗎*?戰後1950年,小石清以〈續半世界〉為題拍攝日本風景中的戰爭傷痕,卻在1957年因意外猝逝。
*日文中半與反兩字同音。
吴中行
作為我國早期攝影的開拓者之一,吳中行(1899-1976)世居故鄉常州經商,雖未飽覽祖國河山,但他以江南景色為題材,從不同角度反覆拍攝身邊的一景一物,或個中見微,或以一概全。他通過精心推敲,將凡俗細節拍攝出了唯美的古典意境,作品帶有「可親的鄉土與民族風味」。這兩張製作於上世紀3-年代的手工上色照片更是帶有江南美景特有的韻味與精緻。
這組圖片是我國鐵路上唯一一座以人命命名的鐵路橋梁——楊連弟橋。
楊連弟橋原名隴海鐵路8號橋。建國前夕,為保證人民解放軍順利進軍西北,楊連弟創造單面腳手架,攀上45米高的橋墩,僅以一塊木板作掩護,連續實施爆破百餘次,清除橋墩混凝土26立方米,整平5座橋墩頂面,提前20天完成任務,獲「登高英雄」称号。
L.Yee
真光照相館(Zenith Studio)於1919年在武漢漢口開業,以其精湛的技術和先進的設備在當時聞名。吳佩孚、梅蘭芳以及不少達官貴人均在此拍攝過肖像。除了正常的門市營業外,真光照相館也拍攝了不少珍貴的歷史鏡頭。這組長江三峽的照片,就出自上世紀30年代真光照相館所出的影集,記錄了當時宜昌至重慶長江流域的美景。真光照相館的10多位員工均為中國人,他們為當時的歷史記錄和中國早期的攝影事業都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盧施福
DR. K. Clusievg
中國近代攝影名家盧施福(1898-1983)從30年代便開始從事攝影創作,是當時最有影響力的攝影團體“黑白影社”的重要成員。盧施福遊遍祖國山河名川,拍攝下大量風景佳作,他認為攝影無需模仿繪畫,本身即是藝術。這組作品選自他的《祖國名山影集》,創作於1932-1955年間,呈現了他創作鼎盛時期的作品風貌。在影集前言中,他寫道:“餘習攝影凡四十寒暑,雖屬曾參加國際展出,然自以仍少成就。今春雁山歸來,辱承友輩皆索拙作,特勉集四十帪,分位黃山、武夷山及華山三部,以傳祖國名山之多嬌而求正拙劣於知己也。”
汪蕪生
Wang Wusheng
中國攝影家汪蕪生以拍攝歷史悠久的黃山聞名世界。他的作品曾在華盛頓美國國立亞洲美術館、維也納美術史博物館和奧地利克雷姆斯美術館等世界級美術館、以及紐約、芝加哥、邁阿密、巴黎等世界藝術博覽會展出。
1945年,汪蕪生出生於安徽蕪湖,1974年開始拍攝黃山,後旅居海外近30年。在黃山腳下長大的他,對這一「天下第一奇山」所飽含的深情盡顯於創作之中。這些照片不僅是他兒時的記憶,也是他對中國傳統山水的獨特詮釋。汪蕪生堅持使用黑白膠卷記錄下了黃山的千姿百態瞬息萬變:籠罩在群山間的霧靄猶如波瀾的海面,看似渺小的奇峰若隱若現,蒼勁挺拔的松樹屹立於上,高山之下即是懸崖……畫面中所展現出的空靈壯闊,如同另一個世界的景觀。汪蕪生用現代的視覺語言詮釋了傳統的山水神韻。
洪磊
Hong Lei
洪磊1960年生於江蘇常州,是上世紀末中國觀念攝影崛起的代表人物。《中國風景》是他1998年創作的系列作品,將中國園林製作成了血腥的超現實幻境。
洪磊用油畫顏料將照片染成血色,天邊的紅霞、眩目的池水,猶如汩汩蔓延的鮮血,與古典的園林景致形成了極大的視覺反差。他以此來強調死亡的問題,這種寧靜而又猙獰的美凝固於照片中,也蔓延於照片之外。
韓磊
Han Lei
韓磊1967年生于河南开封,1986年便开始从事摄影创作。他的「黄山」選自10年前創作的一組充滿中國畫意的風景作品。韓磊用中國傳統團扇的裱飾方法將照片裁成圓形的畫心,手工上色的失焦畫面裡,山峰與松樹濃縮其中,虛實相間,呈現出朦朧的美感。雖頗有畫意,卻也有著屬於攝影本質的美,這便是山水的真相。
付羽
Fu Yu
Donald Mennie(1876-1941)20世紀早期曾在中國工作生活,一度成為中國沿海地區最有權勢的企業家之一。雖是一名蘇格蘭商人,但他卻十分熱愛攝影。
1899年來到中國之後,Donald Mennie拍攝了大量的中國風土人情,這組銀鹽紙基手工上色的照片選自他的攝影集《三峽錦秀》(The Grandeur of the Gorges)。 這本出版於1926年,限量1000本的影集內包含了50張攝影原作,製作後粘貼於書中。Donald Mennie 以他獨特的視角記錄了長江流域的自然及人文景觀,作品特殊的質感、輕柔的影調與豐富的層次烘托出了他眼中古老的中國山水風景。
王亞彬 Wang Yabin
王亞彬,1974年生於河南新鄉,現居河南鄭州。自2005年起,他的畫作便多次在國內外進行展出。
王亞彬的攝影作品就像他的旅行日記,記錄他在旅途中的發現,其實也就是自己的心情,因爲心總是在決定我們看見的部分。這種記錄式的攝影,並沒有在記錄某種現實的情景,而是與某種內心的真實相連,這種真實只存在于視線中,而視線則是由內心引導的。于是,現實的風景,在照片中反映的則是一種內心的抽象。王亞彬的照片無疑用一種舉重若輕的方式做到了這一點,在他的照片中,我們看到的是觀想的載體,而不是觀想的內容本身。
對中國人來說,風景與內心的關系是尤其容易理解的,當我們面對大山大水,總能更容易地排除理性和文化的幹擾,感覺到自然的氣息和情懷。這種眼前的風景,可以與古人所行走的山水相通,重要的是我們如何觀看。作爲一位畫家,王亞彬的照相機就像直接記錄他視線的工具,讓我們看到他不面對畫布時的旅途狀態。當照片顯現出他視角的特別之處,也就揭示了他整個創作狀態中一些不易顯現的,屬于內心的,卻又直接與風景相連接的部分。(文:許晟)
游莉 You Li
“‘写给叶子’是我幻想中的對話,這裡沒有他人的痕跡,竊竊私語。我是過分內向的人,甚至會避免別人看出自己的喜惡。就像下雪一樣,秘密被白色覆蓋著。我更傾向於去觀看它但不去談論它。面對自然,經常會懷疑自己的存在敢,這種懷疑還是會指向那三個終極的老問題: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這麼說的話,我是有遁世情結的。”
塔 可
Taca
尋訪兩千五百多年前《詩經》中出現的這些山川,河流,殘垣,故道,就像是卷進了一場缺席了對象的神秘約會,似乎有股莫名力量在背後左右着個人的情感與拍攝方向。
回想拍攝之初,在做了幾個月資料搜集與地域考證後,我驚絕自己陷入了歷代儒生所建構的浩渺的詮釋註疏之中。如此覆沓卑雜,真偽雜陳的詮釋反映於「詩」上,原文本被不可避免的曲解甚而掩蓋了。進一步說,所謂真實也一樣被改造了。
現實的流變與文本本身及其詮釋我相信會是相互影響的。而在這個漫長的互動過程中,主要的分歧與消亡的層面是什麼?而在自我感覺的層面上,在原文本早已脫離了具體語境的情況下,所謂的「詩意」又有何必然性與依據?
我希望建構一種穩定而又牢固的結構,同時與「詩」本身的結構在某些層面可以形成互文,把文學性的意義推到一個遙遠而又陌生的世界。使這些無形而神秘的東西進入現實之中,來剖析這個負載著無數可能性的範本。(文:塔可)
寬雲
Kuan Yun
安部公房
她將我帶進書房,說是要取一本安部公房的小說集給我,可是我並沒有任何要求說要安部公房。趁她走去取書的那會兒,我環視整個書房,沒有一本書,只有一扇窗戶,陽光強烈地照射著,我有點暈,腦海裏出現了安部公房這幾個字,還有她的背影。她像我某個認識的女藝術家?但她並不知道安部公房,那麼她究竟是誰呢?沒有答案,而且,此刻,我失去了方向,也不知道接下來幹嗎,是繼續耐心等待,還是悄悄地離開,因爲,我知道她不會再回來,但我又很擔心她。正在此時,天亮了,我醒來,發現忱邊有本安部公房的砂丘之女。
博爾赫斯的眼睛
其實 / 博爾赫斯的眼睛很漂亮 / 可惜 / 他自己無法看到
夢
昨夜,我夢見,正在我畫廊辦展覽的某位藝術家,帶著我參觀其在頂層的工作室,工作室巨大,猶如置身在廣場上。我遠遠看見許多新作品,其中有些作品非常精彩,我快步朝著畫作過去,想看個仔細,正當我快走近的時候,那扇窗戶突然打開,陽光刺眼,我甚麼也看不見,此刻,我感覺藝術家在我背後,她輕輕地推了我一把,我掉入那扇窗戶,從頂層掉入萬丈深淵。
夏天
夏天是一匹蒼白的馬 / 拍打著垂死的殘陽 / 夏天 / 吊嗓子的京劇 / 吐出一口青痰 / 女人嚎叫公園勃起 / 夏天 / 暴風雨降臨
洪水將淹沒那幾座孤島 / 和島上那座垂死的雕像
島
兩座不同的島嶼 / 紮根在大海深處 / 面對各自的海平線一個太陽一個月亮 / 你躺在你的海灘 / 我站在我的懸崖 / 無數個日曰夜夜
無數次想像著失樂園。
祈願書
四願 / 從此莫著女人衣 / 西域出土的祈願書 / 還擺在桌面上 / 從此兩字是我加的 / 不知道為什麼 / 以為有從此兩字
風景
她說 / 她是一道 / 傷痕累累的風景 / 她說 / 她曾被你 / 用斧頭砍去樹林 / 她還說 / 風景永遠有你 / 她一直在樹下挖你
雲
突然 / 被那朵巨大的雲吸引 / 在兩座山之間的上空 / 那是一張非常清晰的臉 / 微笑著俯視群山 / 一張少女的臉 /
一張少婦的臉 / 實在無法確定 / 她還在微笑 / 我凝視著 / 並且拿出手機拍了幾次 / 直到我們的車駛遠 / 我打開手機屏幕 / 只有一朵模糊的很普通的雲彩
鳥
在轟隆隆的瀑布下 / 那一塊濕潤的巨石上 / 突然飛來一只褐色的小鳥 / 輕盈地跳躍 / 時不時點幾口水 / 旁若無人 / 我明明知道接近她 / 她就會飛走 / 但還是身不由己地走過去 / 結果 / 她嗖地飛走了
三道湖
老孟說 / 那是一道湖 / 二道湖 / 三道湖 / 湖水實在美極啦 / 無法形容 / 我們在其中的一條湖邊下車 / 大風 / 湖水被吹拂得起浪 / 在陽光照耀之下 / 我仿佛看到了神的眼神 / 是的 / 我們其實就在神的臉上 / 在其淚珠的邊上
夢中
在夢中 / 一群 / 紅色的綿羊 / 湧入 / 奢侈品大廳 / 她們跳躍 / 進入櫃臺 / 和幾個愛馬仕女人聊起了家常
夢
夢見我寫了很多字,夢見很多魚,夢見我剛坐上船,船被淹,我掉入湖中,還好離岸近,我爬了上去,夢見她帶著我走進那個房間之後,她消失不見了。
未來
未來 / 威尼斯 / 被大海淹沒 / 紫禁城也將 / 被風沙掩埋 / 唯一的慶幸 / 那時你我都不在現場
蒼白的騎士
蒼白的騎士 / 騎著蒼白的馬 / 在蒼白的雨裏 / 抖一抖淡淡的紅披風 / 騎過白色的瀑布 / 騎過枯死的老樹 / 騎過汙濁的爛泥潭
蒼白的騎士 / 騎著蒼白的馬 / 終於抵達了高高的山頂 / 從高高的山頂縱身一躍 / 蒼白的騎士和蒼白的馬 / 淡淡的紅披風蒼白的天空
騎馬
路邊有個私人馬場 / 一夥人在練習騎馬 / 有的動作熟練 / 有的動作陌生 / 優雅和笨拙往往同時出現 / 為甚麼這些人騎馬 / 和馬相比 / 馬背上的人真是俗不可耐啊 / 但即使是英俊的戰馬 / 也得被那些庸俗之人騎著 / 被隨意驅使 / 這就是宿命啊 / 不甘心又如何
夢
我上了那條去巴黎的輪船,船大的像一座山,我的船艙卻非常狹窄,沒有燈光,大船啓程,透過肮髒的船艙玻璃望去,童年的城市,河岸,樹。一直到駛入威尼斯的運河。我走出船倉,結果再也沒有找到回去的方向,于是,我問某個我正巧碰上的船員,他穿一身黑色納粹制服,我們幾時到達巴黎?對於我的提問,他一臉無可奈何的樣子,然後,他微笑道,我們這艘船從1935年就出來了,一直在找去巴黎的航線,可是,至今還沒有找到。我無奈地走開,繼續尋找我的船艙,卻發現自己在醫院的大廳裏,還是那家醫院。
雪
聽到那裡在下雪。黃昏時刻,當我經過道口,一列火車正在緩慢地經過,一節節黑色車廂象大棺材一般,鐵道兩邊照樣是擁擠不堪的汽車。我突然有種念頭,踏下油門,直撞向那些黑色的棺材,或者,下車奔向鐵軌躺下,我離開那個城市已足足有五年,那裡一直沒有下雪。
現場
我常常將現場看成了刑場,但仔細一想,也沒有錯,因為刑場也是在現場裏,成為某種現場。所以,當你去某地,見某人,某一刻,你真感覺自己是在刑場,我是個犯人,另一個是劊子手,或者相反,我是劊子手,不!我做不了劊子手,做劊子手必須具備某種條件,我不具備,那麼,我充其量,是一個刑場上的觀者,我一直在偷窺,注視著自己血淋淋的心在跳動,還有那個劊子手,手起刀落的剎那間。
未來
未來 / 威尼斯 / 被大海淹沒 / 紫禁城也將 / 被風沙掩埋 / 唯一的慶幸 / 那時你我都不在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