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大学的经历
我很想谈一谈我上大学的经历,是对我自己的总结,也是分享。
(一)在上大学之前
我是二零零六年高中毕业上的大学,在谈上大学之前,先要简单地说一下我的高中。我生长于四川省的一个小地方隆昌,所幸头脑不算太笨,自己尚还勤勉,进了当地最好的高中最好的班,叫做“素质班”或者“火箭班”。其实就是在文理分科时,成绩排在前面的七十来个人分在一个班。我的成绩在那群优秀的同学里只能算是中等偏上,因此成绩算不得好,但也不算坏,人很多时候其实就是在这种不算好也不算坏的middle level。
高考完之后,我突然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心里没有了考试这个事之后找不到其他目标填补进来,突然发现我自己没有人生目标、没有人生理想、没有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东西、没有矢志不渝的追求,于是我开始陷入迷惘中。
我觉得自己还挺喜欢数学,于是在志愿表上只填写了一个志愿:川大数学系。但是母亲有所顾虑,认为这样一个专业以后可能会比较辛苦。在与母亲爆发一场口角争执之后,我发现不学数学其实我也并没有很强烈的失落感,我开始想走得离家远一点。在我修改志愿表的时候,我的同学从我身旁经过,我说:“让我看一眼你的志愿表吧”。事情非常凑巧,他选的大学有我候选清单里的学校,我匆匆誊了一份,然后我就来到了北京。
现在想想,那时候的考虑可能不太慎重,做的决定有些粗糙,但在当时十分迷惘的状态下,我只能选择迈出脚步,即便不知道那一步是迈向了哪儿。我进了大学后才知道,我选择的是信息工程学院,日后走上写代码这条路也完全是之前没有想过的。生活就是这样,走着走着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之前完全没有预料到,奇妙得很。
(二)十分新奇的新生生活
随着开学日子的临近,我的心情愈发激动起来,对我即将面对的大学生活十分期待,因为已经被无数人美化过的大学生活就差最后这半步我就踏进去了。至今我还记得,下火车后说的第一句普通话是“请问北京科技大学的班车在哪儿”,口音很重。
我到宿舍时空无一人,有一个铺位上已经铺好了被子,那是最好的两个床位之一,我理所当然地就占据了另外那个。没一会儿我的舍友回来了,看到他时我心里的第一想法是“卧槽,这个胖子真特么高!”因为我身边几乎没有身高一米八八的大高个,跟他握手的时候几乎快握不住那胖乎乎的大手。开年级会时,第一次看到女孩儿穿衣服原来可以少到后背都完全露在外面,害得我很不好意思,但是又忍不住想多看两眼那细白的后背,像做贼似的。
还没等我逛完校园,我们就急匆匆地被拉到怀柔军训基地去参加为期两周的军训去了。军训的日子很单调,每天的活动内容基本都一样:出操、站军姿、拉歌、打军体拳等等。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吃的馒头数量比以往吃过的所有馒头数还多,在基地里便秘到两个礼拜只通了一次便,真是痛苦不堪。每两天能洗一次冷水澡,但是男女共用一个浴室,女生用完后男生才能用,每次进去大家都在衣柜里仔细地找来找去,期待能发现一些遗落的美好物件,站在淋浴莲蓬下面也会引发出无限的遐想,真是美妙。
回到学校后,所有人都黑了一大圈,着装打扮还是一副中学生的模样,到哪儿都三五成群,在校园里十分打眼,一看就知道是大一的新生菜鸟。当我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宿舍时,闻到一股浓烈的腐臭味,我的舍友已经找了很久了。当我们循着味道找到臭味源时,在我那堆火车口粮塑料袋里面,几十条白生生的蛆虫在鸡蛋上欢快地扭动着爬行,这件事就是日后被我的舍友不时拿出来调侃的“臭鸡蛋事件”。
(三)陷入最大的人生迷惘
上大学之前太多人描绘过美好的大学,总觉得大学应该是像《萌芽》杂志那些文章里写的那个样子:阳春白雪的天气里,满园子都是穿白裙子、长披肩发的姑娘,捧着诗集在亭子里背英语,学长亲切温和,教授智慧多得直往外冒。真正来了之后立时觉得想象和现实的落差太大,社团活动像办家家酒一样无聊,书里描写的在课堂上和教授碰撞思想的火花压根就是幻想,压根连教授的面都见不到。
更严重的问题是,一天顶多上两节课,突然有这么多的空闲时间,我不知道应该怎么打发才好。身边同学好像也并不是特别热衷于学习,男生在一起讨论游戏的时间越来越多了,我处在了一个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的阶段。于是我开始反省自我、认知自我:我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我到底想要的是什么。这些是我以前从来没有认真想过,也完全没有意识到的问题,或许这是我所受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最缺失的地方。
当时让我特别痛苦的还有一点是,在身边没有可以给我指引方向的人,在身边没有找到让我佩服的“优秀”的同学,所以觉得失望而又孤独。那是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一种失望,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失望,所以不止一次萌发了想要退学的念头。但是没有想好不念书能去做的事情,所以又坚持了下来。这就是我的大一生活,在迷惘与内心痛苦中挣扎着坚持上大学,心思完全没有在学业上,所以成绩并不理想,勉强得了一个四等奖学金,完全是安慰性质的奖学金。
(四)阳明心学让我内心变得丰满
第一年的大学生活完全是一个适应大学生活的过渡阶段,是一个开始内省的阶段,思想上的冲击和挣扎是漫长而又痛苦的。进入大二时,我已经完全适应并且接受了大学生活的一切,我开始逃课,也开始走进图书馆去翻一翻厚厚的书架上纷繁杂陈的图书。正是书为我打开了精神上的枷锁,帮助我更好地认知自我,看到了更多的可能与更多的精彩。
在图书馆看到第一本让我印象深刻的书是北大陈来教授所著《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心与性”的观点让我看到了一些曙光,解答了我心中不少困惑,用阳明心学进行内省,看到一个更加完整的自我。从此我渴望从书本中找到更多的观点与论述,想知道其他人对自我和世界是怎样认知的,由是找到一个更加坚实的目标,既是去认知世界更多的可能性和更广泛的“理”。
此后,我又陆续阅读了一些社会学、国际关系学和哲学的书籍,虽然并没有形成一套自己固定成形的理论来认知和解释世界,但是通过阅读更广泛的作品,接受更多人的思想,用其他人的思想框架来认知和解释世界,其实也渐渐地更坚实了自我的独立思想。这成为了我认为不可或缺的依赖,是这些丰满了我的内心。
大学前两年的学业并不太理想,因此上大三后我把更多的重心转移到学业上来。除了“思想、政治”课程,其他的课程我都尽量保持了全勤,虽然很多老师上课的效果并不理想,课程也不太容易,我仍然耐着性子坚持下来。“天线与电波传”是一门选修课,老师上课效果极差,四五十人的课堂长期只有三两个人认真听课,考试全班只有一个人的成绩超过七十分,我得了九十六分,这给了我极大的信心。同时,我和几个同学组队参加十分火热的“飞思卡尔杯智能车大赛”,去中发电子城买元器件、焊板子、调试汽车,每天忙得不可开交,但正是这种充实的忙碌让我内心更加丰满。我们由于第二次比赛时发生重大失误,参赛成绩并不理想,但整个过程让我非常的享受。
(五)上研究生
好像大学生到了大三时都会面临一个抉择,那就是毕业后的去向问题,是工作、考研还是出国留学。大致都逃不出这三个选择,我也不例外。在我的大学生活刚充实绽放的时候,立马就得做这个选择,我给自己的判断是“很多问题还没有想清楚,在学校里呆两年再想想”。当时做这个决定不能说是逃避现实不想去工作,因为我对工作还完全没有概念,虽然之前零零散散打过一些零工,但那和能当做事业来做的工作是完全不同的感受。另一个状况是,几乎所有人在大四时都会报名参加考研(除了保研的成员),好像这成了毕业必须进行的仪式。那些考研不坚定的人把这个考试完全当做一次投机,如果考上了就接着上,考不上也没有什么损失,这是整个大环境。
我因为大三在学业上下了不少功夫,把整体成绩提升了不少,但也就勉强处在保研名单的边沿位置。当时正迷国际关系学,甚至想要转换一个专业去学国际关系,这个决定花了很长时间都没有做出。恰巧遇上二零零八年金融风暴,经济不景气的时候选择上研究生的人势必会增加不少,而且这个专业整体招生规模不大,跨专业难度不小,综合考虑后放弃了跨专业的想法。在北医自习室呆了一个暑假后,被告知具有保研资格,我处在保研名单的最后几个,我联系了系里最好的一个教授,他对我在课堂上的印象还不错,因此到了他的门下。
虽然我们是通信工程系,但导师的研究方向在云计算、服务科学上面,所以我也很自然的就跑去研究云计算了。大四进实验室时,感觉研究方向特别新奇,实验室的师姐们又亲切可爱,所以干劲很足,专业能力也提升不少。在研究生期间前前后后做过两个项目,经常出去给客户部署云计算平台,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总的来说,做技术的人比做商务的人要单纯很多,尤其以机房管理员最为单纯,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出差去了广东两次,对深圳、广州的印象很好,当地的政府职能部门和运营商都很有实效性,少了很多其他地方的官僚文化和光说不做的习气,市场经济也发达得一塌糊涂,因此打算以后在北京混不下去了就到深圳或者广州这些城市去。前后跑了一些地方给客户做实施之后,突然觉得自己做的事没什么技术含量,我们做的研究也停留在表面,太过于“虚”而不落地。在云计算上没有深入的理论研究,也没做出什么特别有意义的成果,在服务科学上的研究太过于形而上,因此对实验室也渐渐失去了兴趣。
(六)开始走出校园
很多人都觉得在学校里很好,在我上研究生时,经常会有已经工作了的同学回学校玩、办事、聚会,而他们回来经常都会说:“还是在学校好啊”,细问为什么,大致的回答都是“在学校没有压力(压力小)”。
我也认同呆在学校里很好,并不否定他们对于学校的这种留恋,只是这种因为“在学校里没有压力”而认定呆在学校里好的“好”是我不认同的,因为这多少带有一种和“外面社会”的对比,这种“还是学校好”的反面意思就是对立面“没那么好”。那些工作压力、社会压力、竞争和复杂的社会关系是社会问题和社会现实,需要我们去面对、接受然后改变。
我的导师曾经邀请我读博,但因为对国内“做研究”的环境有些失望,所以对导师委婉地表示“暂时没有读博的打算”。我也曾考虑过要否出国读博,因为身边很多朋友都在出国。考虑一些因素后并未成行:一方面是觉得自己对Doctor of Philosophy的Philosophy尚有些领悟,读博士只是在一个领域更精进一些;另一方面,自己一直呆在“象牙塔”里(而中国的“象牙塔”是半封闭、和社会有距离的),这让我对社会的认知极度不精准,应该真正去工作、去生活,尝试更多的可能性。
研二下学期导师出国度假后,七月份开始投了不少实习简历,前后面试了四五家牛企,发现自己还是有些欠缺。近一个月内并未收到任何offer,开始有些沮丧,偶然的机会看到IGT招聘实习生,招聘信息很不起眼,公司也同样很不起眼。尝试性投了简历,第二天通知笔试,第三天通知面试,和老板相谈甚欢,很欣赏老板的风格和工作环境。周一收到IBM的offer,他们过了半个月才发放offer,但此时我的心已经不在IBM的云计算团队,一心想要到这个很陌生的博彩游戏公司,遂打电话给老板毛遂自荐,请求发放offer,老板和面试工程师讨论后给了我实习生offer,于是第二天就十分新奇又兴奋地上班去。
这是一个非常融洽的团队,和这些同事一起工作让我每天都非常开心,也很有干劲,因此快毕业时请求老板发放正式offer,我便留在了IGT公司成了一名正式员工。我也完全走出了校园,体验着生活的好与辛酸。
(一)在上大学之前
我是二零零六年高中毕业上的大学,在谈上大学之前,先要简单地说一下我的高中。我生长于四川省的一个小地方隆昌,所幸头脑不算太笨,自己尚还勤勉,进了当地最好的高中最好的班,叫做“素质班”或者“火箭班”。其实就是在文理分科时,成绩排在前面的七十来个人分在一个班。我的成绩在那群优秀的同学里只能算是中等偏上,因此成绩算不得好,但也不算坏,人很多时候其实就是在这种不算好也不算坏的middle level。
高考完之后,我突然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心里没有了考试这个事之后找不到其他目标填补进来,突然发现我自己没有人生目标、没有人生理想、没有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东西、没有矢志不渝的追求,于是我开始陷入迷惘中。
我觉得自己还挺喜欢数学,于是在志愿表上只填写了一个志愿:川大数学系。但是母亲有所顾虑,认为这样一个专业以后可能会比较辛苦。在与母亲爆发一场口角争执之后,我发现不学数学其实我也并没有很强烈的失落感,我开始想走得离家远一点。在我修改志愿表的时候,我的同学从我身旁经过,我说:“让我看一眼你的志愿表吧”。事情非常凑巧,他选的大学有我候选清单里的学校,我匆匆誊了一份,然后我就来到了北京。
现在想想,那时候的考虑可能不太慎重,做的决定有些粗糙,但在当时十分迷惘的状态下,我只能选择迈出脚步,即便不知道那一步是迈向了哪儿。我进了大学后才知道,我选择的是信息工程学院,日后走上写代码这条路也完全是之前没有想过的。生活就是这样,走着走着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之前完全没有预料到,奇妙得很。
(二)十分新奇的新生生活
随着开学日子的临近,我的心情愈发激动起来,对我即将面对的大学生活十分期待,因为已经被无数人美化过的大学生活就差最后这半步我就踏进去了。至今我还记得,下火车后说的第一句普通话是“请问北京科技大学的班车在哪儿”,口音很重。
我到宿舍时空无一人,有一个铺位上已经铺好了被子,那是最好的两个床位之一,我理所当然地就占据了另外那个。没一会儿我的舍友回来了,看到他时我心里的第一想法是“卧槽,这个胖子真特么高!”因为我身边几乎没有身高一米八八的大高个,跟他握手的时候几乎快握不住那胖乎乎的大手。开年级会时,第一次看到女孩儿穿衣服原来可以少到后背都完全露在外面,害得我很不好意思,但是又忍不住想多看两眼那细白的后背,像做贼似的。
还没等我逛完校园,我们就急匆匆地被拉到怀柔军训基地去参加为期两周的军训去了。军训的日子很单调,每天的活动内容基本都一样:出操、站军姿、拉歌、打军体拳等等。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吃的馒头数量比以往吃过的所有馒头数还多,在基地里便秘到两个礼拜只通了一次便,真是痛苦不堪。每两天能洗一次冷水澡,但是男女共用一个浴室,女生用完后男生才能用,每次进去大家都在衣柜里仔细地找来找去,期待能发现一些遗落的美好物件,站在淋浴莲蓬下面也会引发出无限的遐想,真是美妙。
回到学校后,所有人都黑了一大圈,着装打扮还是一副中学生的模样,到哪儿都三五成群,在校园里十分打眼,一看就知道是大一的新生菜鸟。当我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宿舍时,闻到一股浓烈的腐臭味,我的舍友已经找了很久了。当我们循着味道找到臭味源时,在我那堆火车口粮塑料袋里面,几十条白生生的蛆虫在鸡蛋上欢快地扭动着爬行,这件事就是日后被我的舍友不时拿出来调侃的“臭鸡蛋事件”。
(三)陷入最大的人生迷惘
上大学之前太多人描绘过美好的大学,总觉得大学应该是像《萌芽》杂志那些文章里写的那个样子:阳春白雪的天气里,满园子都是穿白裙子、长披肩发的姑娘,捧着诗集在亭子里背英语,学长亲切温和,教授智慧多得直往外冒。真正来了之后立时觉得想象和现实的落差太大,社团活动像办家家酒一样无聊,书里描写的在课堂上和教授碰撞思想的火花压根就是幻想,压根连教授的面都见不到。
更严重的问题是,一天顶多上两节课,突然有这么多的空闲时间,我不知道应该怎么打发才好。身边同学好像也并不是特别热衷于学习,男生在一起讨论游戏的时间越来越多了,我处在了一个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的阶段。于是我开始反省自我、认知自我:我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我到底想要的是什么。这些是我以前从来没有认真想过,也完全没有意识到的问题,或许这是我所受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最缺失的地方。
当时让我特别痛苦的还有一点是,在身边没有可以给我指引方向的人,在身边没有找到让我佩服的“优秀”的同学,所以觉得失望而又孤独。那是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一种失望,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失望,所以不止一次萌发了想要退学的念头。但是没有想好不念书能去做的事情,所以又坚持了下来。这就是我的大一生活,在迷惘与内心痛苦中挣扎着坚持上大学,心思完全没有在学业上,所以成绩并不理想,勉强得了一个四等奖学金,完全是安慰性质的奖学金。
(四)阳明心学让我内心变得丰满
第一年的大学生活完全是一个适应大学生活的过渡阶段,是一个开始内省的阶段,思想上的冲击和挣扎是漫长而又痛苦的。进入大二时,我已经完全适应并且接受了大学生活的一切,我开始逃课,也开始走进图书馆去翻一翻厚厚的书架上纷繁杂陈的图书。正是书为我打开了精神上的枷锁,帮助我更好地认知自我,看到了更多的可能与更多的精彩。
在图书馆看到第一本让我印象深刻的书是北大陈来教授所著《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心与性”的观点让我看到了一些曙光,解答了我心中不少困惑,用阳明心学进行内省,看到一个更加完整的自我。从此我渴望从书本中找到更多的观点与论述,想知道其他人对自我和世界是怎样认知的,由是找到一个更加坚实的目标,既是去认知世界更多的可能性和更广泛的“理”。
此后,我又陆续阅读了一些社会学、国际关系学和哲学的书籍,虽然并没有形成一套自己固定成形的理论来认知和解释世界,但是通过阅读更广泛的作品,接受更多人的思想,用其他人的思想框架来认知和解释世界,其实也渐渐地更坚实了自我的独立思想。这成为了我认为不可或缺的依赖,是这些丰满了我的内心。
大学前两年的学业并不太理想,因此上大三后我把更多的重心转移到学业上来。除了“思想、政治”课程,其他的课程我都尽量保持了全勤,虽然很多老师上课的效果并不理想,课程也不太容易,我仍然耐着性子坚持下来。“天线与电波传”是一门选修课,老师上课效果极差,四五十人的课堂长期只有三两个人认真听课,考试全班只有一个人的成绩超过七十分,我得了九十六分,这给了我极大的信心。同时,我和几个同学组队参加十分火热的“飞思卡尔杯智能车大赛”,去中发电子城买元器件、焊板子、调试汽车,每天忙得不可开交,但正是这种充实的忙碌让我内心更加丰满。我们由于第二次比赛时发生重大失误,参赛成绩并不理想,但整个过程让我非常的享受。
(五)上研究生
好像大学生到了大三时都会面临一个抉择,那就是毕业后的去向问题,是工作、考研还是出国留学。大致都逃不出这三个选择,我也不例外。在我的大学生活刚充实绽放的时候,立马就得做这个选择,我给自己的判断是“很多问题还没有想清楚,在学校里呆两年再想想”。当时做这个决定不能说是逃避现实不想去工作,因为我对工作还完全没有概念,虽然之前零零散散打过一些零工,但那和能当做事业来做的工作是完全不同的感受。另一个状况是,几乎所有人在大四时都会报名参加考研(除了保研的成员),好像这成了毕业必须进行的仪式。那些考研不坚定的人把这个考试完全当做一次投机,如果考上了就接着上,考不上也没有什么损失,这是整个大环境。
我因为大三在学业上下了不少功夫,把整体成绩提升了不少,但也就勉强处在保研名单的边沿位置。当时正迷国际关系学,甚至想要转换一个专业去学国际关系,这个决定花了很长时间都没有做出。恰巧遇上二零零八年金融风暴,经济不景气的时候选择上研究生的人势必会增加不少,而且这个专业整体招生规模不大,跨专业难度不小,综合考虑后放弃了跨专业的想法。在北医自习室呆了一个暑假后,被告知具有保研资格,我处在保研名单的最后几个,我联系了系里最好的一个教授,他对我在课堂上的印象还不错,因此到了他的门下。
虽然我们是通信工程系,但导师的研究方向在云计算、服务科学上面,所以我也很自然的就跑去研究云计算了。大四进实验室时,感觉研究方向特别新奇,实验室的师姐们又亲切可爱,所以干劲很足,专业能力也提升不少。在研究生期间前前后后做过两个项目,经常出去给客户部署云计算平台,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总的来说,做技术的人比做商务的人要单纯很多,尤其以机房管理员最为单纯,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出差去了广东两次,对深圳、广州的印象很好,当地的政府职能部门和运营商都很有实效性,少了很多其他地方的官僚文化和光说不做的习气,市场经济也发达得一塌糊涂,因此打算以后在北京混不下去了就到深圳或者广州这些城市去。前后跑了一些地方给客户做实施之后,突然觉得自己做的事没什么技术含量,我们做的研究也停留在表面,太过于“虚”而不落地。在云计算上没有深入的理论研究,也没做出什么特别有意义的成果,在服务科学上的研究太过于形而上,因此对实验室也渐渐失去了兴趣。
(六)开始走出校园
很多人都觉得在学校里很好,在我上研究生时,经常会有已经工作了的同学回学校玩、办事、聚会,而他们回来经常都会说:“还是在学校好啊”,细问为什么,大致的回答都是“在学校没有压力(压力小)”。
我也认同呆在学校里很好,并不否定他们对于学校的这种留恋,只是这种因为“在学校里没有压力”而认定呆在学校里好的“好”是我不认同的,因为这多少带有一种和“外面社会”的对比,这种“还是学校好”的反面意思就是对立面“没那么好”。那些工作压力、社会压力、竞争和复杂的社会关系是社会问题和社会现实,需要我们去面对、接受然后改变。
我的导师曾经邀请我读博,但因为对国内“做研究”的环境有些失望,所以对导师委婉地表示“暂时没有读博的打算”。我也曾考虑过要否出国读博,因为身边很多朋友都在出国。考虑一些因素后并未成行:一方面是觉得自己对Doctor of Philosophy的Philosophy尚有些领悟,读博士只是在一个领域更精进一些;另一方面,自己一直呆在“象牙塔”里(而中国的“象牙塔”是半封闭、和社会有距离的),这让我对社会的认知极度不精准,应该真正去工作、去生活,尝试更多的可能性。
研二下学期导师出国度假后,七月份开始投了不少实习简历,前后面试了四五家牛企,发现自己还是有些欠缺。近一个月内并未收到任何offer,开始有些沮丧,偶然的机会看到IGT招聘实习生,招聘信息很不起眼,公司也同样很不起眼。尝试性投了简历,第二天通知笔试,第三天通知面试,和老板相谈甚欢,很欣赏老板的风格和工作环境。周一收到IBM的offer,他们过了半个月才发放offer,但此时我的心已经不在IBM的云计算团队,一心想要到这个很陌生的博彩游戏公司,遂打电话给老板毛遂自荐,请求发放offer,老板和面试工程师讨论后给了我实习生offer,于是第二天就十分新奇又兴奋地上班去。
这是一个非常融洽的团队,和这些同事一起工作让我每天都非常开心,也很有干劲,因此快毕业时请求老板发放正式offer,我便留在了IGT公司成了一名正式员工。我也完全走出了校园,体验着生活的好与辛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