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俞挺老师搜神记:“大神”菲利浦约翰逊
:特别好玩
俞挺老师搜神记:“大神”菲利浦约翰逊
更多发布于:2013-03-27 09:32
2005年1月28日CBS报道“98岁的美国建筑师的教父逝世了。”这个教父就是在David Bowie的歌曲Thru These
Architect's Eyes第一句就提到的big Philip Johnson。但在29日,在英国《卫报》刊登的讣告中,饱受约翰逊调侃的英国人终于开始迫不及待地攻击约翰逊了,正如约翰逊生前习惯攻击别人的方式那样,该文从约翰逊的私生活、政治丑闻以及和同时代伟人的比较来对这个“巨人”进行贬低。这让美国人很难堪,于是不久,在《建筑评论》上,斯特恩代表美国建筑师则为教父做了正面的辩护和颂扬。
菲利普 约翰逊如死后有知应当是乐于看到这些争论的,一个一生追逐荣耀和权力的人深知被公众遗忘的可怕。
一、改变建筑史的big菲利普约翰逊
不管如何非议,big约翰逊的的确确改变了建筑史,但不是依靠他的建筑才华,而是他的权力欲。
约翰逊因为继承父亲美铝公司的股票,而一下子成为百万富翁,和大多数骤富的人不同,这个律师的儿子认真思考过自己的未来,这就是追逐权力。
第一步,结盟;
在约翰逊介入建筑界之前,美国的建筑界还是个封闭的世界,欧洲有点不同,只不过多了几个有野心的艺术家而已。菲利普 约翰逊改变建筑界的方式,既不是论战,也不是出书,而是将业主和建筑师之间的第三方力量就是评论界包括博物馆,展览,媒体等等宣传机构从推波助澜的地位变成支配性地位。这是他的盟友,他们裹挟的是公众影响力,对于建筑历史进程而言,这无法低估。
1930年他创立了MoMA的建筑与设计部,当时这个不起眼的组织如今决定着建筑师在权力榜上的升迁。1932他在MoMA举办了“The International
Style: Architecture Since 1922”展览,这个展览基本改变了美国建筑历史进程,展览吸引了大量公众,公众的热烈反响开始冲击保守的美国建筑界。建筑师再也无法自娱自乐了,他们突然发现他们习惯做的事被冠上了各种贬义词,他们的工作是没有“Weltanschauung”(价值观)的。他们的成就是被从不设计的“研究者”和“评论家”所左右的。他们试图反抗,但他们笨拙的言语迅速掩埋在那些“旁观者”华丽的时髦的词藻和高亢的声音里。
他以博物馆为阵地,以媒体和评论界为盟友,以展览为手段开始他对建筑界主导地位的抢班夺权。他的胜利是如此耀眼,以至于如今还被各类野心家在各个国家效仿。
第二步,操纵;
菲利普 约翰逊或许是第一个真正意识到操纵公共信息对成功的建筑事业会有多大帮助的建筑师!公众不关心过去发生太久远的事,只注意即时发生的热点,操纵热点就是操纵公众信息。
约翰逊乐于接受各种采访包括各种杂志和报刊还有脱口秀访谈。他需要努力地不断表演把自己变成名人。然后通过赞助活动和社会权力上层保持紧密的联系,总之,他深谙名人效应的文化。
他甚至将他的一部分经过精心挑选的档案捐献给盖蒂图书馆,这也是一种策略,真实目的在于取悦大众。
第三步,夺权;
靠他夺权还不够,他要依靠外国力量。在他和盟友的长期操纵舆论的宣传下,欧洲代表了最先进的思想和文化,于是他主动带路,外国人来到了美国。沃尔夫回忆这段历史灰溜溜地说“他们是太白星”。
他把柯布西耶邀请到美国,他将密斯和布劳耶带到美国生根,他还投靠格罗皮乌斯的哈佛门下。这些外来人构建了新的建筑学教育体系。他们的学生渐渐取代陈旧的Beaux-Arts的学究成为学术界的主流,占据各个要冲。约翰逊是引路人、鼓吹者让后来走捷径的人汗颜的是他还是实践者!他占据着核心地位。这样,美国建筑界完成了改朝换代。
第四步,统治。
评奖是重要的体现权力的方式,第一届普利策奖就颁发给了约翰逊,但普利策奖不是专业奖,似乎更代表公众认可,开始没那么重要,但现在在建筑界几乎就是诺贝尔奖的同义词,是建筑师梦寐以求的皇冠,但颁发皇冠的权力则被小圈子垄断,这是对自己人的褒奖,对不听话的人(比如雅马萨奇)的打击以及对潜在势力的拉拢(比如小国家的大师们)的有效工具,是评论界主宰建筑界的武器。不要看评委,要看选定评委的人!
不过建筑界毕竟不是封建王国,公众的偏好多变而迅捷,发现改变的迹象而改换阵营是维持统治的假象所必须的能力。这个能力被称为“机会主义”。潦倒的沙利文悲剧是不能发生在约翰逊身上的。现在很少有人诟病“机会主义”,只要成功,就可以免于批评,毕竟死在男厕所是一种人生嘲讽,在没有惊奇的当代,安逸是首选,这是约翰逊的遗赠。
1978年,约翰逊通过《时代》和《纽约时报》的封面照片宣传他的AT&T大楼,当时被看成是引领一个新时代,其实只不过是跳上一辆已经开行的彩车而已。然而这种蛙跳不是突然地,从60年代开始,约翰逊就悄悄背离“密斯式”,他模仿各种形式,试图创建“约翰逊式”,不过后来显然放弃了。
10年以后,80高龄的约翰逊保持了良好的竞技状态,一个撑杆跳来到了解构主义阵营,把格雷夫斯们抛弃在后现代主义的沉船上。他被艾森曼和盖里所簇拥着在MoMA举办了他主持的解构主义新展览,至于解构主义是什么,艾森曼讲不明白,他不关心,其实盖里也不关心。
约翰逊是教父!
二、失意的政客的small 菲利普约翰逊
1934年,约翰逊突然从MoMA辞职投身政治之中,这和他在1931年被希特勒的演讲所深深打动分不开的。6年不成功的政治生涯包括创建“青年国家党”,并为之设计了一个飞扬的楔形符号。约翰逊宣称“因循守旧的保守主义者占有了太多的财产,他们是我们的敌人”。他给多个面目可憎的极右翼分子提供经济支持,他反对罗斯福,主张孤立主义,主张美国不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用美国式方法解决美国问题….更多感情主义,更少理性主义”。但在30年代,政治和建筑就像是分别占据他生命中两个隔离的房间。他崇拜第三帝国并不影响他喜欢密斯的建筑。
密斯忐忑不安地流亡美国时,没能帮助密斯把现代主义推销给第三帝国的约翰逊已经暂时忘记他俄亥俄失败的法西斯运动以及窘迫的密斯。他作为3K党盟友---狂热的反犹天主教神父库格林神父主办的《社会正义周刊》特约通讯记者在德波边境采编。
约翰逊不喜欢捷克人中不说德语的部分。“我们昨天晚上听到了用捷克语或其他该死的语言演唱的《唐璜》….那些蠢货们张着他们的大嘴,面无表情”。
约翰逊更瞧不起波兰人,尤其是在德波边境北波兰警察拘留的不快经历。当他随着德国军队进入波兰时,他赞美道“德军的绿色制服让此地显得幸福愉快。”面对华沙的陷落,他认为火海给他了“激动人心的一夜”。
所以联邦调查局和著名记者威廉夏勒抱有相同看法,约翰逊“一个美国法西斯分子,一个可疑的纳粹特务。”约翰逊的朋友中有德国特务,但他显然不是特务,他只不过是被第三帝国看成“具有影响力的媒介”而已。
不成功的政治生涯给约翰逊日后的事业造成一定的困扰,他于1941年申请入伍,被拒;1942年再被拒;总算在1943年被接纳成“大兵约翰逊”,但从来没在海外服过役。菲利普 约翰逊遭遇过最严峻的挑战是流水别墅主人的儿子小考夫曼(犹太人)在和他竞争MoMA职位的时候雇佣过私家侦探调查过他的政治历史。由此他不得不拜访纽约的反诽谤联盟,用诚心悔过的姿态来掩饰他的不光彩历史。
不过斯特恩的评论代表了大多数美国人的看法,30年代美国并不是净土,反犹太主义并不象后来名声狼藉,相反拥趸甚众,身在其中的约翰逊是可以原谅的。30年代的约翰逊还很年轻,甚至他对名车和建筑的热爱还没有分出高下,他在尝试不同的身份,只是试图找出一个适合自己的角色罢了。
三、社交网络中的big & small 菲利普约翰逊
菲利普 约翰逊被认为是一个“有着传统自由主义偏见的朋克派”。他在哈佛大学本科学的是哲学,研究帕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对自己的远见,思想深度和能力深信不已。从来没有一个设计师想约翰逊那样恣无忌惮地不断地在各种公开场合将同时代的建筑师拿出来比较和评论。他精于“精句”艺术,利用演讲和访谈能将所有建筑师包括他自己骂得一钱不值。
他试图证明他和这些人相比毫不逊色并犹有过之。可惜的是被机会主义贬值的约翰逊缺少的是牺牲的勇气,正是这点差距,就是他和神的差别。
3.1密斯
尽管早在1928年菲利普 约翰逊就和密斯认识,但原本试图和柯布西耶建立起合作关系,后来他把全部赌注压在密斯上,把他介绍到美国,他先将密斯描述成一个德国爱国者,密斯遭受左派的迫害,密斯的作品折射的是普鲁士价值的光芒。称他为“欧洲最伟大的建筑师”。
约翰逊还帮助密斯获得西格拉姆大厦的设计委托,就是密斯设计大厦时还要依赖他的设计师执照。
约翰逊一度成为最重要的密斯主义者,他毫不介意被人称为“密斯 凡 德 约翰逊”。但可能在内心中,约翰逊认为是自己成就密斯的,密斯是需要感恩的。
两人最终分手,起因是关于约翰逊引以为豪的玻璃住宅在艺术上的争论,密斯那时也喝多了点,一点不给约翰逊面子,这让造神者情以何堪?
从此约翰逊开始诋毁密斯。“不管纳粹党徒还是什么别的人,密斯总是来者不拒,他有奶便是娘。”但事实上,更热衷纳粹主义的约翰逊曾经和密斯一起想办法向希特勒推销现代主义建筑,并宣称其可以增加帝国的荣耀。现在看来,密斯真的要庆幸他当初没有成功。
密斯和约翰逊不同的地方是,密斯虽然会在政治权利面前弯腰,但他的作品从不屈服,他默许别人为某种政治目的而利用他的建筑,但对于他本身而言,建筑就是目的。而约翰逊则不,建筑仅仅是手段,权利才是目的。
3.2有的人永远是神
约翰逊对柯布西耶保持着长期的敬仰,约翰逊甚至在着装上还刻意地模仿过柯布西耶。“柯布西耶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都省了)”
当然他不是没咕哝几句,“居住的机器是独特的谬论”。
3.3有的人被贬低。
《卫报》认为约翰逊的自负和勇气可以比拟赖特,但在才华上差了许多。讣告上同情地说道,赖特戏弄并欺负约翰逊长达25年但帮助约翰逊解放思想。事实是,约翰逊没那么可怜。
“赖特是我们时代的米开朗基罗。”但“现代建筑应更多地归功于密斯和柯布西耶,而不是赖特。” 不过“他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师。”
更重要的是,约翰逊胜过赖特的是,活得比赖特长。
3.4有的人被背叛
“他是谁?从任何角度讲,他是谁?”格罗皮乌斯才过世3年,约翰逊就刻意忘记他曾经将格罗皮乌斯赞美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的阿谀之词。
他在访谈中故意提到布劳耶,认为他教给他的东西远远多于格罗皮乌斯。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在他1958年耶鲁的演讲中,布劳耶在他嘴中不过是“一个乡下佬似地手法主义者。”
就手法主义这点而言,约翰逊还真是青出于蓝的“反人性”的“功能折衷主义(functional
eclecticism)”者。
3.5有的人在建筑学上被冷嘲热讽,布鲁斯戈夫是“浪漫的赖特派”,“他在那里想对建筑进行革命。哦,他也许能,但我不喜欢这类废话。”
哈里逊呢,是个可怜的“符号表现主义者”,背离了国际式后一无是处,而邦夫舍特是个“学究气的密斯派。”居然还因为约翰逊背离了现代主义而拒不理睬他。
至于爱德华 斯东只不过是个“屏风装饰家”罢了,他的阿尔巴里校园是法西斯式的平面布置。
3.6有的人则在建筑学外被冷嘲热讽,雅马萨奇,“他和我们其他人一样傲慢”。而Charles
Eames“谈吐有如一个真正的美国高中生。”
“我对政治不感兴趣。”这话从约翰逊嘴里出来几乎让人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实际上他是为了挤兑斯特林,暗示这个家伙在政治上是个投机分子。
3.7有的人还被明褒暗贬。基斯勒Frederick
John Kiesler是“近代的达芬奇”,接着解释道“他在一栋屋子上既干雕塑又干绘画”。
凯文洛奇即将了不起,“我同凯文洛奇合得来”不过“他的福特基金会大楼是他最失败的建筑。”
3.8有的人则要狠狠打击,“纽特拉说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师,说起来倒容易,但实际上他不是。”
“门德尔松以为自己是万能的上帝,….我们刻意贬低他的建筑,以此对他进行报复。”
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校长汉斯梅耶则是一个“愚蠢的家伙”。
3.9有的人则根据舆论导向灵活评论。
“比如说,我一点也不喜欢他(埃罗 沙里宁)的作品。”到“上帝给他了力量”。
反例是路易 康,“他是我们天空的明星之一。”到后来的“他是个十足的造假者。”
3.10有的人则是被用来打击另一批人的
Matthew Nowicki 既然是现代主义者中第一个运用曲面屋顶的,潜台词是那么第二个用的埃罗沙里宁就算不了什么了。
Jacobus Johannes Pieter Oud是天才,这个风格派大师早在30年代就转向同现代主义作斗争,那么他可以证明现代主义不是那么完美。
奈尔维的结构如此漂亮,证明了布劳耶的建筑设计毫无意义。
尽管富勒的穹窿还“没成为建筑艺术”,但足以来鼓动对“国际式”的叛变。
3.11有的人是被用来壮胆的
McKim, Mead and White和胡德被挖掘出来证明AT&T大楼设计的历史渊源。
勒杜Ledoux未建成的神庙被他用来设计成为休斯顿的一座建筑学校。
理查逊则代表美国建筑精神,既然密斯那么热爱辛克尔的话。
3.12有的人用来分担某些人的荣耀的
勒杜克Viollet-le-Duc的结构表现清教徒主义是“国际式”的源头。
“歌德才是现代建筑的奠基人”他说“壁柱是一种谎言。”
沙利文、赖特、Olbrich,瓦格纳,麦金托什,高迪是现代主义的先知。
Mart Stam,杜斯伯格,马洛维奇都是现代主义的奠基人。
3.13有的人要拉拢。
在他的玻璃屋建成后不久,他邀请了一对年青夫妇来他家参观并晚餐,男客人刚刚在MIT的建筑系毕业,约翰逊认为这个矮小但温文尔雅的亚洲人是唯一在智商上能和他—未来的big菲利普 约翰逊相提并论的建筑师,他就是贝聿铭。
“如果我和贝、丹下一起开个事务所,那全世界的业务都归我们了”。他关心的还是权力。
3.14有的人要提携
约翰逊很明白提携年青人的重要性,当彼得艾森曼陷于财务危机时,约翰逊慷慨地给了张10万美元的支票,“拿去用吧”。他没有规定要归还的日期。
他帮助鲁道夫获得耶鲁建筑系馆的设计委托,尽管他称他为“装饰性结构主义者”,他还是喜欢他的。
3.15有的人必须加以谄媚比如业主,
约翰逊的甜言蜜语让传奇地产大亨川普认为他是“最伟大的建筑师”和“一个有用的赚钱工具”。
他在光辉照人的杰奎琳面前就像一个半融的糖人,于此相对的是态度冷漠的密斯,这差距甚大的对比,让骄傲的杰奎琳以为密斯不想获得肯尼迪图书馆这个项目。
3.16有的人则永远在big约翰逊的阴影下。
“我发现了他。”他就是希区柯克先生,他们一起写了《国际式》这本书,一起搞了影响建筑历史进程的“国际式”展览。约翰逊毫不客气地说“只有我敢用(国际式这个名词)”。显然他是灵魂,希区柯克则仅仅是负责展开和论述的肉体,“他写了那本书”。
3.17有的人则是跳板。
当文丘里和现代主义作斗争并看到曙光的时候,不声不响的约翰逊抛出了AT&T大楼。约翰逊深谙艺术家潮流之争的奥妙,千万不能像资产阶级那样愚蠢,粗暴地将新风格贬低为“丑恶的”或者“一般化的”,这类武断的言语会引起公众的反感。诀窍是蛙跳到新风格的前面去,说“是啊,但请看,我已经创立了一个更先进的地位…..就从这里起。”
文丘里的伙伴气急败坏,约翰逊这个齐彭代尔式高脚柜摩天大楼以及破山花显然是盗取了文丘里在1968年《建筑论坛》上的一篇文章中所描绘蒙地切罗汽车旅馆形象。但这于事无补,文丘里有机会或有勇气这么赤裸裸地设计吗?
得意洋洋的约翰逊在1978年的AIA金奖颁发典礼上宣称“我们从精神上对业主关怀备至”。业主说“请不要给我平屋顶”。这归咎于“美国和整个西方思想意识上发生了大变化…..也许传统起了作用,也许心灵起了作用,也许进步不是唯一的方向….”
文丘里在人际关系和言辞上都输给了约翰逊,约翰逊这么总结自己的发言“用主席的话讲:百花齐放”“上帝保佑年轻人,上帝保佑建筑事业”。文丘里完败。
3.18有的人则钟爱一生
约翰逊一度在哈佛暂停学业,原因就是他的同性恋性取向。他到欧洲旅游散心,在欧洲他对建筑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约翰逊希望成为王尔德,追求新颖刺激的性生活,他一生中公开承认四个约翰逊太太,其中最后一个是David
Whitney,两人度过了漫长的45年,同年6月,这个年仅66岁的著名的策展人、评论家便步约翰逊后尘而去,他最重要和亲密的朋友还有安迪沃霍尔。
约翰逊在品德上被认为是一半是野兽一半是圣人,一边他是个反犹主义者,“罗兹,….犹太人只占总人口的35%,但是他们黑色长袍和圆顶小帽的海洋中,看起来他们好像占85%”。
但同时他和许多犹太人保持良好的关系,不过出于某种复杂的心情,他唯一一次的免费设计是给了犹太会堂。一边他讨厌妇女和孩童,但同时他有许多女性知己并总记得给朋友的孩子送上令人惊喜的礼物,一边他或许是个反黑人主义者,但有过一个黑人伴侣后,他觉得黑人做总统也无不可。
四、著名建筑师的big or small菲利普 约翰逊
菲利普 约翰逊积极探讨每一种建筑形式,为自己的建筑设计提供原型,他甚至偷偷向他所嘲讽的建筑师学习,毫不害羞。不可回避的是,他尽管总在潮流前端,但他从没有发明过任何一个新形式,“It has
been said that he was the second to do everything”他继续被英国佬不客气地评价为“他是具有一流头脑、无穷财富、充满魅力和智慧的二流创意人才” 。
但英国人可能低估的是约翰逊的另外一个建筑学上的重要天赋。菲利普 约翰逊深谙那些试图用建筑来证明自己伟大的业主的内心。
“我希望菲利普 约翰逊不介意我提起他的名字。他懂得如何将一个渺小的人包装得伟大---精美的建筑材料、巨大的空间尺度。”罗伯特休斯(《新艺术的震撼》的作者)曾经拜访过第三帝国首席建筑师施佩尔,他问,如果现在出现一个新元首,世界上那个建筑师会比较适合接替施佩尔曾经的位置,施佩尔做了如上回答。
既然“伟人之后是一片空白”,那么填补这个空白不是天才而是被一系列事件所武装的权力。在伟人之间的约翰逊清楚地明白自己的定位,菲利普 约翰逊是20世纪最耀眼的建筑师,但不是最伟大的建筑师。
五、假神
约翰逊95大寿时,《名利场》杂志一如既往地为他举办了和90大寿同样规模宏大的盛宴。《名利场》不是建筑学杂志,它对一切社会名流、中产阶级杀人犯和好莱坞政治阴谋都有着老掉牙但不可抗拒的胃口。约翰逊符合这个标准。
约翰逊坐在他设计的西格拉姆大厦四季饭店大堂的正中,弗兰克盖瑞紧紧靠着他,旁边是总像个酒吧招待的艾森曼,周围有不远万里赶来的矶崎新、库哈斯、扎哈以及乌压压一片的追随者。这是活生生的建筑界权力榜。这些“年青人”在这里向“教父”致敬,并接受“教父”的赐福。他们未必真心爱戴这个“教父”,但真的敬畏这个“教父”所代表的权力。
莫斯 格林菲尔德 桑德斯为《名利场》拍摄的照片没有表现出约翰逊对建筑史的贡献,只是再次证明了约翰逊在建筑界的显赫声名。
约翰逊不断努力,如愿以偿地成为国家著名人物。他一生就是传奇,高潮迭出,他故意诋毁更有天赋的同行,阿谀他的业主,转身又极尽嘲讽之能事,他声讨犬儒主义,他把建筑解释为个人的幻想曲,他宣称过“生命是短暂的,艺术是永存的”,他声称他的建筑目的包含在建筑之中,但实际无人知晓他的目的是什么,对于建筑,他没有永恒信仰,他只迷恋权力。
约翰逊不是神,至多是个神媒,他曾经被看成神,现在看来只不过是个假神!
六、菲利普 约翰逊的幽灵
我们讨厌约翰逊,但事实上又羡慕他。我们这个时代没有神,但有着无数约翰逊。成为神太难,成为约翰逊则相对容易点,现在甚至只要几句口号就行,第一代的约翰逊还是说的太多,做得太多,太麻烦了。
我讨厌约翰逊还不如说我讨厌自己身上那发现并使用新形式敏锐直觉,因为满足这瞬间的快感让我丧失创造新形式的能力。
原文URL:http://www.pgive.com/read-1437
俞挺老师搜神记:“大神”菲利浦约翰逊
更多发布于:2013-03-27 09:32
2005年1月28日CBS报道“98岁的美国建筑师的教父逝世了。”这个教父就是在David Bowie的歌曲Thru These
Architect's Eyes第一句就提到的big Philip Johnson。但在29日,在英国《卫报》刊登的讣告中,饱受约翰逊调侃的英国人终于开始迫不及待地攻击约翰逊了,正如约翰逊生前习惯攻击别人的方式那样,该文从约翰逊的私生活、政治丑闻以及和同时代伟人的比较来对这个“巨人”进行贬低。这让美国人很难堪,于是不久,在《建筑评论》上,斯特恩代表美国建筑师则为教父做了正面的辩护和颂扬。
菲利普 约翰逊如死后有知应当是乐于看到这些争论的,一个一生追逐荣耀和权力的人深知被公众遗忘的可怕。
一、改变建筑史的big菲利普约翰逊
不管如何非议,big约翰逊的的确确改变了建筑史,但不是依靠他的建筑才华,而是他的权力欲。
约翰逊因为继承父亲美铝公司的股票,而一下子成为百万富翁,和大多数骤富的人不同,这个律师的儿子认真思考过自己的未来,这就是追逐权力。
第一步,结盟;
在约翰逊介入建筑界之前,美国的建筑界还是个封闭的世界,欧洲有点不同,只不过多了几个有野心的艺术家而已。菲利普 约翰逊改变建筑界的方式,既不是论战,也不是出书,而是将业主和建筑师之间的第三方力量就是评论界包括博物馆,展览,媒体等等宣传机构从推波助澜的地位变成支配性地位。这是他的盟友,他们裹挟的是公众影响力,对于建筑历史进程而言,这无法低估。
1930年他创立了MoMA的建筑与设计部,当时这个不起眼的组织如今决定着建筑师在权力榜上的升迁。1932他在MoMA举办了“The International
Style: Architecture Since 1922”展览,这个展览基本改变了美国建筑历史进程,展览吸引了大量公众,公众的热烈反响开始冲击保守的美国建筑界。建筑师再也无法自娱自乐了,他们突然发现他们习惯做的事被冠上了各种贬义词,他们的工作是没有“Weltanschauung”(价值观)的。他们的成就是被从不设计的“研究者”和“评论家”所左右的。他们试图反抗,但他们笨拙的言语迅速掩埋在那些“旁观者”华丽的时髦的词藻和高亢的声音里。
他以博物馆为阵地,以媒体和评论界为盟友,以展览为手段开始他对建筑界主导地位的抢班夺权。他的胜利是如此耀眼,以至于如今还被各类野心家在各个国家效仿。
第二步,操纵;
菲利普 约翰逊或许是第一个真正意识到操纵公共信息对成功的建筑事业会有多大帮助的建筑师!公众不关心过去发生太久远的事,只注意即时发生的热点,操纵热点就是操纵公众信息。
约翰逊乐于接受各种采访包括各种杂志和报刊还有脱口秀访谈。他需要努力地不断表演把自己变成名人。然后通过赞助活动和社会权力上层保持紧密的联系,总之,他深谙名人效应的文化。
他甚至将他的一部分经过精心挑选的档案捐献给盖蒂图书馆,这也是一种策略,真实目的在于取悦大众。
第三步,夺权;
靠他夺权还不够,他要依靠外国力量。在他和盟友的长期操纵舆论的宣传下,欧洲代表了最先进的思想和文化,于是他主动带路,外国人来到了美国。沃尔夫回忆这段历史灰溜溜地说“他们是太白星”。
他把柯布西耶邀请到美国,他将密斯和布劳耶带到美国生根,他还投靠格罗皮乌斯的哈佛门下。这些外来人构建了新的建筑学教育体系。他们的学生渐渐取代陈旧的Beaux-Arts的学究成为学术界的主流,占据各个要冲。约翰逊是引路人、鼓吹者让后来走捷径的人汗颜的是他还是实践者!他占据着核心地位。这样,美国建筑界完成了改朝换代。
第四步,统治。
评奖是重要的体现权力的方式,第一届普利策奖就颁发给了约翰逊,但普利策奖不是专业奖,似乎更代表公众认可,开始没那么重要,但现在在建筑界几乎就是诺贝尔奖的同义词,是建筑师梦寐以求的皇冠,但颁发皇冠的权力则被小圈子垄断,这是对自己人的褒奖,对不听话的人(比如雅马萨奇)的打击以及对潜在势力的拉拢(比如小国家的大师们)的有效工具,是评论界主宰建筑界的武器。不要看评委,要看选定评委的人!
不过建筑界毕竟不是封建王国,公众的偏好多变而迅捷,发现改变的迹象而改换阵营是维持统治的假象所必须的能力。这个能力被称为“机会主义”。潦倒的沙利文悲剧是不能发生在约翰逊身上的。现在很少有人诟病“机会主义”,只要成功,就可以免于批评,毕竟死在男厕所是一种人生嘲讽,在没有惊奇的当代,安逸是首选,这是约翰逊的遗赠。
1978年,约翰逊通过《时代》和《纽约时报》的封面照片宣传他的AT&T大楼,当时被看成是引领一个新时代,其实只不过是跳上一辆已经开行的彩车而已。然而这种蛙跳不是突然地,从60年代开始,约翰逊就悄悄背离“密斯式”,他模仿各种形式,试图创建“约翰逊式”,不过后来显然放弃了。
10年以后,80高龄的约翰逊保持了良好的竞技状态,一个撑杆跳来到了解构主义阵营,把格雷夫斯们抛弃在后现代主义的沉船上。他被艾森曼和盖里所簇拥着在MoMA举办了他主持的解构主义新展览,至于解构主义是什么,艾森曼讲不明白,他不关心,其实盖里也不关心。
约翰逊是教父!
二、失意的政客的small 菲利普约翰逊
1934年,约翰逊突然从MoMA辞职投身政治之中,这和他在1931年被希特勒的演讲所深深打动分不开的。6年不成功的政治生涯包括创建“青年国家党”,并为之设计了一个飞扬的楔形符号。约翰逊宣称“因循守旧的保守主义者占有了太多的财产,他们是我们的敌人”。他给多个面目可憎的极右翼分子提供经济支持,他反对罗斯福,主张孤立主义,主张美国不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用美国式方法解决美国问题….更多感情主义,更少理性主义”。但在30年代,政治和建筑就像是分别占据他生命中两个隔离的房间。他崇拜第三帝国并不影响他喜欢密斯的建筑。
密斯忐忑不安地流亡美国时,没能帮助密斯把现代主义推销给第三帝国的约翰逊已经暂时忘记他俄亥俄失败的法西斯运动以及窘迫的密斯。他作为3K党盟友---狂热的反犹天主教神父库格林神父主办的《社会正义周刊》特约通讯记者在德波边境采编。
约翰逊不喜欢捷克人中不说德语的部分。“我们昨天晚上听到了用捷克语或其他该死的语言演唱的《唐璜》….那些蠢货们张着他们的大嘴,面无表情”。
约翰逊更瞧不起波兰人,尤其是在德波边境北波兰警察拘留的不快经历。当他随着德国军队进入波兰时,他赞美道“德军的绿色制服让此地显得幸福愉快。”面对华沙的陷落,他认为火海给他了“激动人心的一夜”。
所以联邦调查局和著名记者威廉夏勒抱有相同看法,约翰逊“一个美国法西斯分子,一个可疑的纳粹特务。”约翰逊的朋友中有德国特务,但他显然不是特务,他只不过是被第三帝国看成“具有影响力的媒介”而已。
不成功的政治生涯给约翰逊日后的事业造成一定的困扰,他于1941年申请入伍,被拒;1942年再被拒;总算在1943年被接纳成“大兵约翰逊”,但从来没在海外服过役。菲利普 约翰逊遭遇过最严峻的挑战是流水别墅主人的儿子小考夫曼(犹太人)在和他竞争MoMA职位的时候雇佣过私家侦探调查过他的政治历史。由此他不得不拜访纽约的反诽谤联盟,用诚心悔过的姿态来掩饰他的不光彩历史。
不过斯特恩的评论代表了大多数美国人的看法,30年代美国并不是净土,反犹太主义并不象后来名声狼藉,相反拥趸甚众,身在其中的约翰逊是可以原谅的。30年代的约翰逊还很年轻,甚至他对名车和建筑的热爱还没有分出高下,他在尝试不同的身份,只是试图找出一个适合自己的角色罢了。
三、社交网络中的big & small 菲利普约翰逊
菲利普 约翰逊被认为是一个“有着传统自由主义偏见的朋克派”。他在哈佛大学本科学的是哲学,研究帕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对自己的远见,思想深度和能力深信不已。从来没有一个设计师想约翰逊那样恣无忌惮地不断地在各种公开场合将同时代的建筑师拿出来比较和评论。他精于“精句”艺术,利用演讲和访谈能将所有建筑师包括他自己骂得一钱不值。
他试图证明他和这些人相比毫不逊色并犹有过之。可惜的是被机会主义贬值的约翰逊缺少的是牺牲的勇气,正是这点差距,就是他和神的差别。
3.1密斯
尽管早在1928年菲利普 约翰逊就和密斯认识,但原本试图和柯布西耶建立起合作关系,后来他把全部赌注压在密斯上,把他介绍到美国,他先将密斯描述成一个德国爱国者,密斯遭受左派的迫害,密斯的作品折射的是普鲁士价值的光芒。称他为“欧洲最伟大的建筑师”。
约翰逊还帮助密斯获得西格拉姆大厦的设计委托,就是密斯设计大厦时还要依赖他的设计师执照。
约翰逊一度成为最重要的密斯主义者,他毫不介意被人称为“密斯 凡 德 约翰逊”。但可能在内心中,约翰逊认为是自己成就密斯的,密斯是需要感恩的。
两人最终分手,起因是关于约翰逊引以为豪的玻璃住宅在艺术上的争论,密斯那时也喝多了点,一点不给约翰逊面子,这让造神者情以何堪?
从此约翰逊开始诋毁密斯。“不管纳粹党徒还是什么别的人,密斯总是来者不拒,他有奶便是娘。”但事实上,更热衷纳粹主义的约翰逊曾经和密斯一起想办法向希特勒推销现代主义建筑,并宣称其可以增加帝国的荣耀。现在看来,密斯真的要庆幸他当初没有成功。
密斯和约翰逊不同的地方是,密斯虽然会在政治权利面前弯腰,但他的作品从不屈服,他默许别人为某种政治目的而利用他的建筑,但对于他本身而言,建筑就是目的。而约翰逊则不,建筑仅仅是手段,权利才是目的。
3.2有的人永远是神
约翰逊对柯布西耶保持着长期的敬仰,约翰逊甚至在着装上还刻意地模仿过柯布西耶。“柯布西耶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都省了)”
当然他不是没咕哝几句,“居住的机器是独特的谬论”。
3.3有的人被贬低。
《卫报》认为约翰逊的自负和勇气可以比拟赖特,但在才华上差了许多。讣告上同情地说道,赖特戏弄并欺负约翰逊长达25年但帮助约翰逊解放思想。事实是,约翰逊没那么可怜。
“赖特是我们时代的米开朗基罗。”但“现代建筑应更多地归功于密斯和柯布西耶,而不是赖特。” 不过“他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师。”
更重要的是,约翰逊胜过赖特的是,活得比赖特长。
3.4有的人被背叛
“他是谁?从任何角度讲,他是谁?”格罗皮乌斯才过世3年,约翰逊就刻意忘记他曾经将格罗皮乌斯赞美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的阿谀之词。
他在访谈中故意提到布劳耶,认为他教给他的东西远远多于格罗皮乌斯。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在他1958年耶鲁的演讲中,布劳耶在他嘴中不过是“一个乡下佬似地手法主义者。”
就手法主义这点而言,约翰逊还真是青出于蓝的“反人性”的“功能折衷主义(functional
eclecticism)”者。
3.5有的人在建筑学上被冷嘲热讽,布鲁斯戈夫是“浪漫的赖特派”,“他在那里想对建筑进行革命。哦,他也许能,但我不喜欢这类废话。”
哈里逊呢,是个可怜的“符号表现主义者”,背离了国际式后一无是处,而邦夫舍特是个“学究气的密斯派。”居然还因为约翰逊背离了现代主义而拒不理睬他。
至于爱德华 斯东只不过是个“屏风装饰家”罢了,他的阿尔巴里校园是法西斯式的平面布置。
3.6有的人则在建筑学外被冷嘲热讽,雅马萨奇,“他和我们其他人一样傲慢”。而Charles
Eames“谈吐有如一个真正的美国高中生。”
“我对政治不感兴趣。”这话从约翰逊嘴里出来几乎让人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实际上他是为了挤兑斯特林,暗示这个家伙在政治上是个投机分子。
3.7有的人还被明褒暗贬。基斯勒Frederick
John Kiesler是“近代的达芬奇”,接着解释道“他在一栋屋子上既干雕塑又干绘画”。
凯文洛奇即将了不起,“我同凯文洛奇合得来”不过“他的福特基金会大楼是他最失败的建筑。”
3.8有的人则要狠狠打击,“纽特拉说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师,说起来倒容易,但实际上他不是。”
“门德尔松以为自己是万能的上帝,….我们刻意贬低他的建筑,以此对他进行报复。”
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校长汉斯梅耶则是一个“愚蠢的家伙”。
3.9有的人则根据舆论导向灵活评论。
“比如说,我一点也不喜欢他(埃罗 沙里宁)的作品。”到“上帝给他了力量”。
反例是路易 康,“他是我们天空的明星之一。”到后来的“他是个十足的造假者。”
3.10有的人则是被用来打击另一批人的
Matthew Nowicki 既然是现代主义者中第一个运用曲面屋顶的,潜台词是那么第二个用的埃罗沙里宁就算不了什么了。
Jacobus Johannes Pieter Oud是天才,这个风格派大师早在30年代就转向同现代主义作斗争,那么他可以证明现代主义不是那么完美。
奈尔维的结构如此漂亮,证明了布劳耶的建筑设计毫无意义。
尽管富勒的穹窿还“没成为建筑艺术”,但足以来鼓动对“国际式”的叛变。
3.11有的人是被用来壮胆的
McKim, Mead and White和胡德被挖掘出来证明AT&T大楼设计的历史渊源。
勒杜Ledoux未建成的神庙被他用来设计成为休斯顿的一座建筑学校。
理查逊则代表美国建筑精神,既然密斯那么热爱辛克尔的话。
3.12有的人用来分担某些人的荣耀的
勒杜克Viollet-le-Duc的结构表现清教徒主义是“国际式”的源头。
“歌德才是现代建筑的奠基人”他说“壁柱是一种谎言。”
沙利文、赖特、Olbrich,瓦格纳,麦金托什,高迪是现代主义的先知。
Mart Stam,杜斯伯格,马洛维奇都是现代主义的奠基人。
3.13有的人要拉拢。
在他的玻璃屋建成后不久,他邀请了一对年青夫妇来他家参观并晚餐,男客人刚刚在MIT的建筑系毕业,约翰逊认为这个矮小但温文尔雅的亚洲人是唯一在智商上能和他—未来的big菲利普 约翰逊相提并论的建筑师,他就是贝聿铭。
“如果我和贝、丹下一起开个事务所,那全世界的业务都归我们了”。他关心的还是权力。
3.14有的人要提携
约翰逊很明白提携年青人的重要性,当彼得艾森曼陷于财务危机时,约翰逊慷慨地给了张10万美元的支票,“拿去用吧”。他没有规定要归还的日期。
他帮助鲁道夫获得耶鲁建筑系馆的设计委托,尽管他称他为“装饰性结构主义者”,他还是喜欢他的。
3.15有的人必须加以谄媚比如业主,
约翰逊的甜言蜜语让传奇地产大亨川普认为他是“最伟大的建筑师”和“一个有用的赚钱工具”。
他在光辉照人的杰奎琳面前就像一个半融的糖人,于此相对的是态度冷漠的密斯,这差距甚大的对比,让骄傲的杰奎琳以为密斯不想获得肯尼迪图书馆这个项目。
3.16有的人则永远在big约翰逊的阴影下。
“我发现了他。”他就是希区柯克先生,他们一起写了《国际式》这本书,一起搞了影响建筑历史进程的“国际式”展览。约翰逊毫不客气地说“只有我敢用(国际式这个名词)”。显然他是灵魂,希区柯克则仅仅是负责展开和论述的肉体,“他写了那本书”。
3.17有的人则是跳板。
当文丘里和现代主义作斗争并看到曙光的时候,不声不响的约翰逊抛出了AT&T大楼。约翰逊深谙艺术家潮流之争的奥妙,千万不能像资产阶级那样愚蠢,粗暴地将新风格贬低为“丑恶的”或者“一般化的”,这类武断的言语会引起公众的反感。诀窍是蛙跳到新风格的前面去,说“是啊,但请看,我已经创立了一个更先进的地位…..就从这里起。”
文丘里的伙伴气急败坏,约翰逊这个齐彭代尔式高脚柜摩天大楼以及破山花显然是盗取了文丘里在1968年《建筑论坛》上的一篇文章中所描绘蒙地切罗汽车旅馆形象。但这于事无补,文丘里有机会或有勇气这么赤裸裸地设计吗?
得意洋洋的约翰逊在1978年的AIA金奖颁发典礼上宣称“我们从精神上对业主关怀备至”。业主说“请不要给我平屋顶”。这归咎于“美国和整个西方思想意识上发生了大变化…..也许传统起了作用,也许心灵起了作用,也许进步不是唯一的方向….”
文丘里在人际关系和言辞上都输给了约翰逊,约翰逊这么总结自己的发言“用主席的话讲:百花齐放”“上帝保佑年轻人,上帝保佑建筑事业”。文丘里完败。
3.18有的人则钟爱一生
约翰逊一度在哈佛暂停学业,原因就是他的同性恋性取向。他到欧洲旅游散心,在欧洲他对建筑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约翰逊希望成为王尔德,追求新颖刺激的性生活,他一生中公开承认四个约翰逊太太,其中最后一个是David
Whitney,两人度过了漫长的45年,同年6月,这个年仅66岁的著名的策展人、评论家便步约翰逊后尘而去,他最重要和亲密的朋友还有安迪沃霍尔。
约翰逊在品德上被认为是一半是野兽一半是圣人,一边他是个反犹主义者,“罗兹,….犹太人只占总人口的35%,但是他们黑色长袍和圆顶小帽的海洋中,看起来他们好像占85%”。
但同时他和许多犹太人保持良好的关系,不过出于某种复杂的心情,他唯一一次的免费设计是给了犹太会堂。一边他讨厌妇女和孩童,但同时他有许多女性知己并总记得给朋友的孩子送上令人惊喜的礼物,一边他或许是个反黑人主义者,但有过一个黑人伴侣后,他觉得黑人做总统也无不可。
四、著名建筑师的big or small菲利普 约翰逊
菲利普 约翰逊积极探讨每一种建筑形式,为自己的建筑设计提供原型,他甚至偷偷向他所嘲讽的建筑师学习,毫不害羞。不可回避的是,他尽管总在潮流前端,但他从没有发明过任何一个新形式,“It has
been said that he was the second to do everything”他继续被英国佬不客气地评价为“他是具有一流头脑、无穷财富、充满魅力和智慧的二流创意人才” 。
但英国人可能低估的是约翰逊的另外一个建筑学上的重要天赋。菲利普 约翰逊深谙那些试图用建筑来证明自己伟大的业主的内心。
“我希望菲利普 约翰逊不介意我提起他的名字。他懂得如何将一个渺小的人包装得伟大---精美的建筑材料、巨大的空间尺度。”罗伯特休斯(《新艺术的震撼》的作者)曾经拜访过第三帝国首席建筑师施佩尔,他问,如果现在出现一个新元首,世界上那个建筑师会比较适合接替施佩尔曾经的位置,施佩尔做了如上回答。
既然“伟人之后是一片空白”,那么填补这个空白不是天才而是被一系列事件所武装的权力。在伟人之间的约翰逊清楚地明白自己的定位,菲利普 约翰逊是20世纪最耀眼的建筑师,但不是最伟大的建筑师。
五、假神
约翰逊95大寿时,《名利场》杂志一如既往地为他举办了和90大寿同样规模宏大的盛宴。《名利场》不是建筑学杂志,它对一切社会名流、中产阶级杀人犯和好莱坞政治阴谋都有着老掉牙但不可抗拒的胃口。约翰逊符合这个标准。
约翰逊坐在他设计的西格拉姆大厦四季饭店大堂的正中,弗兰克盖瑞紧紧靠着他,旁边是总像个酒吧招待的艾森曼,周围有不远万里赶来的矶崎新、库哈斯、扎哈以及乌压压一片的追随者。这是活生生的建筑界权力榜。这些“年青人”在这里向“教父”致敬,并接受“教父”的赐福。他们未必真心爱戴这个“教父”,但真的敬畏这个“教父”所代表的权力。
莫斯 格林菲尔德 桑德斯为《名利场》拍摄的照片没有表现出约翰逊对建筑史的贡献,只是再次证明了约翰逊在建筑界的显赫声名。
约翰逊不断努力,如愿以偿地成为国家著名人物。他一生就是传奇,高潮迭出,他故意诋毁更有天赋的同行,阿谀他的业主,转身又极尽嘲讽之能事,他声讨犬儒主义,他把建筑解释为个人的幻想曲,他宣称过“生命是短暂的,艺术是永存的”,他声称他的建筑目的包含在建筑之中,但实际无人知晓他的目的是什么,对于建筑,他没有永恒信仰,他只迷恋权力。
约翰逊不是神,至多是个神媒,他曾经被看成神,现在看来只不过是个假神!
六、菲利普 约翰逊的幽灵
我们讨厌约翰逊,但事实上又羡慕他。我们这个时代没有神,但有着无数约翰逊。成为神太难,成为约翰逊则相对容易点,现在甚至只要几句口号就行,第一代的约翰逊还是说的太多,做得太多,太麻烦了。
我讨厌约翰逊还不如说我讨厌自己身上那发现并使用新形式敏锐直觉,因为满足这瞬间的快感让我丧失创造新形式的能力。
原文URL:http://www.pgive.com/read-1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