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游宝庆寺塔、关中书院、卧龙寺
宝庆寺塔,关中书院、卧龙寺都位于西安著名的书院门,这三个历史遗产都在碑林博物馆附近,宝庆寺塔身处闹市繁华区的西安南门里,城里上下班走南边回家的人必经南门,便天天可以看到这座淹没在现代都市中古朴典雅的小塔,古城就是如此,走哪里都是厚厚的“积淀”,走到哪里都身处于“穿越”中。
宝庆寺塔建成于隋文帝仁寿年间,六角七层,高约23米, 唐文宗太和、开成年间以五色砖在寺内建塔, 五代时殿宇毁于兵火,惟塔尚存。明景泰二年移塔建寺于今址。虽说是明朝重建的,但塔内的石刻佛像原是唐长安城东南隅的光宅坊内光宅寺的遗物,塔的第四层的每面壁上砌有拱形小龛,龛内放置着北朝和隋唐时期的石刻造像,一层塔檐下装饰有二龙戏珠、凤戏牡丹、瑞鹤祥云、缠枝牡丹等砖雕图案和一斗三升斗拱;第二层塔檐下装饰有一斗三升斗拱、如意云头和麒麟砖雕塑。塔身第二、三层的六个面和第六层正东面佛龛内镶嵌着北魏、隋、唐时期的石刻造像13块。塔东侧立有明景泰二年《重修宝庆寺记》石碑一通。
我在《西安旧事》中读到美国人曾出重金想购买塔上的佛像,被当局拒绝,为了防患于未然,华塔四周都被封住,任何人都不能进入,游人只可在外观赏。但原存有武则天督造的光宅寺浮雕等大量的石刻佛教造像但现已散落日美等国的博物馆中,令人痛惜不已。
紧挨着宝庆寺塔东面就是著名的关中书院。明朝万历年间,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工部尚书冯从吾因直言犯上,得罪了万历皇帝和阉党,被贬回陕,就在当时的宝庆寺设坛讲学,拜师求学者越来越多,于是在该寺东面小西园创立了关中书院,此后四川、甘肃、河南、河北等地学生也纷纷前来求学,多时达五千余人。关中书院成了明代陕西的最高学府。创始人冯从吾声名大振,被誉为“理学大师”、“关中夫子”。
关中书院也是几经磨难,明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专权,大肆镇压东林党人,冯从吾被当时称为东林党首领之一。魏忠贤派爪牙到陕西,拆散书院,冯从吾痛心疾首,饮恨而死。 时至清代,康熙三年重修关中书院,并扩院址。至光绪三十二年关中书院再度修葺一新,院内房屋总计370余间,书院占地130多亩。光绪三十二年关中书院改建为陕西省师范大学堂,当时成为西北5省的最高学府,民国时改为省立师范学校,直至解放。现已是西安文理学院初等教育学院。但此地为学校所用,不对外开放,只能在门外观澜,甚为可惜,期待有朝一日可以开放展览。
卧龙寺与碑林博物馆隔街不远,位于西安市柏树林街,此寺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是陕西最早的佛教寺院,比法门寺还早100多年,比中国第一座寺院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的洛阳白马寺晚100年。卧龙寺历史上以禅宗道场为主,但兼传播其他宗派的经典、教义,被称作“各宗并弘道场”,我虽不通佛法,但进入这座闹中取静的小寺中,真是心如止水,那天人很少,寺庙也被僧侣们打扫的干净整洁,零散的信徒在寺院中坐禅修行,听见的是鸟儿的叫声和风吹过寺院中柳树的“纱纱”声,这才是真正有感的“禅意”。我原先去过的都是香火很旺盛寺庙,真可谓人潮涌动,烧香拜佛云雾缭绕,但多了几分世俗气和浮躁感,失去了佛教独有的一种感觉,卧龙寺在这里显得与世无争,是难得的一块“宁静”地。
卧龙寺占地面积15亩,分为中院、东院和西院三个院落。卧龙寺内碑石林立,文物荟萃。著名碑石有佛足迹碑、唐吴道子画观音像碑、明洪武十五年卧龙历史碑、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年)颁赐藏经碑、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年)重修碑、清咸丰二年(1852年)重兴十行规约碑、同治七年(l868年)卧龙历史碑、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太后捐银两重修碑、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传戒碑等。另有唐咸通及乾符年间石刻陀罗尼经幢和元朝石碑,字迹模糊不清。唐朝画圣吴道子所画的观音像刻,寺内还有一通“唵”字碑,据传碑文系唐朝高僧义净自西域带回镌刻而成的,碑文无人辨识。卧龙寺原来还收藏有举世闻名的《碛砂藏》,是南宋平江府(苏州市)碛砂延圣院募刻的大藏经,从南宋绍定四年(1231年)至元至治二年(1322年)历时九十多年才完成,并计1532部,6362卷,591函,全部梵筐装帧,柳字书体,刻印精致,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现保存在陕西省图书馆,尚存五千余卷。寺内还珍藏若古印度贝叶经、宋咸平年间所铸铁钟、西藏喇嘛留赠的大理石香炉等,皆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寺内的石刻罗汉图不错,照了一些,随意看看。
宝庆寺塔建成于隋文帝仁寿年间,六角七层,高约23米, 唐文宗太和、开成年间以五色砖在寺内建塔, 五代时殿宇毁于兵火,惟塔尚存。明景泰二年移塔建寺于今址。虽说是明朝重建的,但塔内的石刻佛像原是唐长安城东南隅的光宅坊内光宅寺的遗物,塔的第四层的每面壁上砌有拱形小龛,龛内放置着北朝和隋唐时期的石刻造像,一层塔檐下装饰有二龙戏珠、凤戏牡丹、瑞鹤祥云、缠枝牡丹等砖雕图案和一斗三升斗拱;第二层塔檐下装饰有一斗三升斗拱、如意云头和麒麟砖雕塑。塔身第二、三层的六个面和第六层正东面佛龛内镶嵌着北魏、隋、唐时期的石刻造像13块。塔东侧立有明景泰二年《重修宝庆寺记》石碑一通。
我在《西安旧事》中读到美国人曾出重金想购买塔上的佛像,被当局拒绝,为了防患于未然,华塔四周都被封住,任何人都不能进入,游人只可在外观赏。但原存有武则天督造的光宅寺浮雕等大量的石刻佛教造像但现已散落日美等国的博物馆中,令人痛惜不已。
![]() |
西安南门里宝庆寺塔。 |
![]() |
![]() |
![]() |
典型的仿木砖石结构。 |
![]() |
1906年的宝庆寺塔,拍摄者关野贞。 |
![]() |
宝庆寺塔东面 1907年 。(图片摘录长安史迹研究) |
![]() |
图片摘录于《长安史迹研究》。 |
![]() |
图片摘录于《长安史迹研究》。 |
紧挨着宝庆寺塔东面就是著名的关中书院。明朝万历年间,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工部尚书冯从吾因直言犯上,得罪了万历皇帝和阉党,被贬回陕,就在当时的宝庆寺设坛讲学,拜师求学者越来越多,于是在该寺东面小西园创立了关中书院,此后四川、甘肃、河南、河北等地学生也纷纷前来求学,多时达五千余人。关中书院成了明代陕西的最高学府。创始人冯从吾声名大振,被誉为“理学大师”、“关中夫子”。
关中书院也是几经磨难,明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专权,大肆镇压东林党人,冯从吾被当时称为东林党首领之一。魏忠贤派爪牙到陕西,拆散书院,冯从吾痛心疾首,饮恨而死。 时至清代,康熙三年重修关中书院,并扩院址。至光绪三十二年关中书院再度修葺一新,院内房屋总计370余间,书院占地130多亩。光绪三十二年关中书院改建为陕西省师范大学堂,当时成为西北5省的最高学府,民国时改为省立师范学校,直至解放。现已是西安文理学院初等教育学院。但此地为学校所用,不对外开放,只能在门外观澜,甚为可惜,期待有朝一日可以开放展览。
![]() |
“书院门”得名于这里的”关中书院“。 |
![]() |
陕西省西安师范附属小学 创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 |
![]() |
![]() |
![]() |
“关中书院” 大门,因被学校占用无法开放。 |
![]() |
书院门口肃立的冯从吾雕像。 |
卧龙寺与碑林博物馆隔街不远,位于西安市柏树林街,此寺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是陕西最早的佛教寺院,比法门寺还早100多年,比中国第一座寺院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的洛阳白马寺晚100年。卧龙寺历史上以禅宗道场为主,但兼传播其他宗派的经典、教义,被称作“各宗并弘道场”,我虽不通佛法,但进入这座闹中取静的小寺中,真是心如止水,那天人很少,寺庙也被僧侣们打扫的干净整洁,零散的信徒在寺院中坐禅修行,听见的是鸟儿的叫声和风吹过寺院中柳树的“纱纱”声,这才是真正有感的“禅意”。我原先去过的都是香火很旺盛寺庙,真可谓人潮涌动,烧香拜佛云雾缭绕,但多了几分世俗气和浮躁感,失去了佛教独有的一种感觉,卧龙寺在这里显得与世无争,是难得的一块“宁静”地。
卧龙寺占地面积15亩,分为中院、东院和西院三个院落。卧龙寺内碑石林立,文物荟萃。著名碑石有佛足迹碑、唐吴道子画观音像碑、明洪武十五年卧龙历史碑、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年)颁赐藏经碑、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年)重修碑、清咸丰二年(1852年)重兴十行规约碑、同治七年(l868年)卧龙历史碑、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太后捐银两重修碑、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传戒碑等。另有唐咸通及乾符年间石刻陀罗尼经幢和元朝石碑,字迹模糊不清。唐朝画圣吴道子所画的观音像刻,寺内还有一通“唵”字碑,据传碑文系唐朝高僧义净自西域带回镌刻而成的,碑文无人辨识。卧龙寺原来还收藏有举世闻名的《碛砂藏》,是南宋平江府(苏州市)碛砂延圣院募刻的大藏经,从南宋绍定四年(1231年)至元至治二年(1322年)历时九十多年才完成,并计1532部,6362卷,591函,全部梵筐装帧,柳字书体,刻印精致,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现保存在陕西省图书馆,尚存五千余卷。寺内还珍藏若古印度贝叶经、宋咸平年间所铸铁钟、西藏喇嘛留赠的大理石香炉等,皆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 |
卧龙寺。 |
![]() |
百年前的卧龙寺牌坊,目前已消失。 |
![]() |
![]() |
卧龙寺老照片,康有为题字,照片摘录《西安旧事》。 |
![]() |
卧龙寺老照片,摘录于《西安旧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寺内的石刻罗汉图不错,照了一些,随意看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