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一九四二》
1.冯小刚的严肃之作,比之前的《集结号》和《唐山大地震》更震撼人心。在娱乐至死的年代,一部严肃的作品被轻薄地对待完全可能,现在看来,也不完全如此。在2012年的国产电影中,冯小刚的《一九四二》和陆川的《王的盛宴》都是好作品,即使是拿欧美发达国家的审美标准来衡量,依然不失水准,但现在的主流观众喜欢爆米花电影,迷恋权威的电影,追求感观刺激,缺乏人文趣味、独立的品味和成熟的鉴赏力,以致混淆视听,抡大锤,吐唾沫,掐架,骂娘。乃至,很多观众错失并误解了这部电影。
2.冯小刚的突破之作,也让很多喜欢“冯葛组合”的影迷目瞪口呆。在一批死忠的影迷眼里,冯小刚等于冯氏幽默,贺岁片,票房,喜剧,煽情。本土除张艺谋、陈凯歌、姜文之外的大腕。(就目前来看,冯小刚的状态要好于他们。至少《一九四二》跟《金陵十三钗》、《搜索》完全不是一个重量级别。)标签化任何导演都可能有失公允。导演们在创意的剃刀边缘游走,他们的创造价值不能被一个个套子一样的标签给圈住。
3.冯小刚的心血之作,这是他酝酿了20多年作品。从买下版权那一刻起,他就一直在惦念它,而它就一直折磨他。(之前不理解刘震云马前鞍后、疲于奔命的原因,看完电影之后,了然于心。)如果说,2012年冯小刚没有拍这部电影,或者这部电影因种种原因流产,我们可能要10年后、20年后,甚至是50年后才有可能看到。对做导演、做编剧来说,是遗憾,对影迷来说,同样是遗憾。
4.冯小刚的集成之作,它让我们看到一位有追求的导演能够到达的地方。拍《非诚勿扰2》的冯小刚,很商业,也很票房;但拍《一九四二》的冯小刚,很沉迷,也很梦想。冯小刚非常明白,在中国电影圈,他只有做好了前者,才有资本去做后者。前者他已经做得很好,后者他也开始意气风发。
5.这部作品重现了一九四二年河南发生的大饥荒以及千万民众的逃荒路上的情境,讲述了饥荒、抗日、救国、赈灾被牵动的各阶层的面貌,塑造了七八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场场戏安排饱满,张力十足;这部作品不仅带给我们身临其境的切肤之痛,并让我们认识了七十年前的中国普通老百姓如何在天灾、战乱、政权腐败、人性没落中存活下来,存活下来的他们,又努力创造了我们生活的今天。
6.这部作品给我们展现了一九四二年的中国群像:佃农家庭,地主家庭,土匪,县官及省级书记,国民部队将士,宣传部长,国民党总统,国母,传教士,时代周刊记者,日军将士,地方财主。同时,也展现了动荡时代生存的人生百态:佃农的算计,地主的奸诈,小吏的自私,官员的腐败,政权的无能,日寇的残忍。同时,也展现了我们神州大地的宽厚,民族的坚韧,生存的伟大。今天的我们,不要去嘲笑这些被历史浪淘带走了的小人物、大人物,因为这是属于我们过去的一部分,与我们的生命紧密连结在一起,他们身上发生的一切,依然在我们身上重复,我们嘲笑他们,也就是在嘲笑自己。
7.这部作品有几幕镜头将铭刻记忆的匣子:A、逃荒路上,日方空军轰炸,国民军横行霸道,地主范殿元粮食被抢,瞎鹿救了传教士,却死了老母;B、花枝为救两个孩子,将自己卖给了一位养牛的农户,在离别的时候,将自己的棉裤换给栓柱;C、地主老范终于逃到陕西却发现自己将孙子捂死了;D、老范在前往陕西的山路中,孤身一人,万念俱灭,却被一位同样孤身一人的女孩挽回了活下去的念头。电影里,这样的瞬间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了。
8.我完全认同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员主任教授路海波的看法,他认为《一九四二》是一部温暖的电影,“《一九四二》没有悲观,而是相信人性的温暖,给人往前行进的力量,哀而不伤。”我也完全赞同罗马电影节评审团给予的获奖评语“这是一部完美结合了技术与叙事的作品!”
9.如果这十年(2003-2013),中国电影要选一位电影导演作为代表的话,我会选择冯小刚。在《一九四二》之前可能还不会,但现在我会举起双手为他摇旗。人们需要冯小刚。中国电影界需要冯小刚。20多年前,他投身商业电影浪潮,并随这股浪潮中水涨船高,但他从来没有忘记自己对电影的抱负、责任和理想,并为之努力,为之担当。
10.最后一句:这是一部严肃的作品,需要我们怀以敬畏来对待,尽管,娱乐是我们所处时代的大特征,但对大众来说,娱乐始终只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不应该是全部;在严肃面前,诸如生命,诸如历史,诸如人性,我们需要怀以敬畏之心去对待,需要发自肺腑之情去尊重。
2.冯小刚的突破之作,也让很多喜欢“冯葛组合”的影迷目瞪口呆。在一批死忠的影迷眼里,冯小刚等于冯氏幽默,贺岁片,票房,喜剧,煽情。本土除张艺谋、陈凯歌、姜文之外的大腕。(就目前来看,冯小刚的状态要好于他们。至少《一九四二》跟《金陵十三钗》、《搜索》完全不是一个重量级别。)标签化任何导演都可能有失公允。导演们在创意的剃刀边缘游走,他们的创造价值不能被一个个套子一样的标签给圈住。
3.冯小刚的心血之作,这是他酝酿了20多年作品。从买下版权那一刻起,他就一直在惦念它,而它就一直折磨他。(之前不理解刘震云马前鞍后、疲于奔命的原因,看完电影之后,了然于心。)如果说,2012年冯小刚没有拍这部电影,或者这部电影因种种原因流产,我们可能要10年后、20年后,甚至是50年后才有可能看到。对做导演、做编剧来说,是遗憾,对影迷来说,同样是遗憾。
4.冯小刚的集成之作,它让我们看到一位有追求的导演能够到达的地方。拍《非诚勿扰2》的冯小刚,很商业,也很票房;但拍《一九四二》的冯小刚,很沉迷,也很梦想。冯小刚非常明白,在中国电影圈,他只有做好了前者,才有资本去做后者。前者他已经做得很好,后者他也开始意气风发。
5.这部作品重现了一九四二年河南发生的大饥荒以及千万民众的逃荒路上的情境,讲述了饥荒、抗日、救国、赈灾被牵动的各阶层的面貌,塑造了七八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场场戏安排饱满,张力十足;这部作品不仅带给我们身临其境的切肤之痛,并让我们认识了七十年前的中国普通老百姓如何在天灾、战乱、政权腐败、人性没落中存活下来,存活下来的他们,又努力创造了我们生活的今天。
6.这部作品给我们展现了一九四二年的中国群像:佃农家庭,地主家庭,土匪,县官及省级书记,国民部队将士,宣传部长,国民党总统,国母,传教士,时代周刊记者,日军将士,地方财主。同时,也展现了动荡时代生存的人生百态:佃农的算计,地主的奸诈,小吏的自私,官员的腐败,政权的无能,日寇的残忍。同时,也展现了我们神州大地的宽厚,民族的坚韧,生存的伟大。今天的我们,不要去嘲笑这些被历史浪淘带走了的小人物、大人物,因为这是属于我们过去的一部分,与我们的生命紧密连结在一起,他们身上发生的一切,依然在我们身上重复,我们嘲笑他们,也就是在嘲笑自己。
7.这部作品有几幕镜头将铭刻记忆的匣子:A、逃荒路上,日方空军轰炸,国民军横行霸道,地主范殿元粮食被抢,瞎鹿救了传教士,却死了老母;B、花枝为救两个孩子,将自己卖给了一位养牛的农户,在离别的时候,将自己的棉裤换给栓柱;C、地主老范终于逃到陕西却发现自己将孙子捂死了;D、老范在前往陕西的山路中,孤身一人,万念俱灭,却被一位同样孤身一人的女孩挽回了活下去的念头。电影里,这样的瞬间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了。
8.我完全认同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员主任教授路海波的看法,他认为《一九四二》是一部温暖的电影,“《一九四二》没有悲观,而是相信人性的温暖,给人往前行进的力量,哀而不伤。”我也完全赞同罗马电影节评审团给予的获奖评语“这是一部完美结合了技术与叙事的作品!”
9.如果这十年(2003-2013),中国电影要选一位电影导演作为代表的话,我会选择冯小刚。在《一九四二》之前可能还不会,但现在我会举起双手为他摇旗。人们需要冯小刚。中国电影界需要冯小刚。20多年前,他投身商业电影浪潮,并随这股浪潮中水涨船高,但他从来没有忘记自己对电影的抱负、责任和理想,并为之努力,为之担当。
10.最后一句:这是一部严肃的作品,需要我们怀以敬畏来对待,尽管,娱乐是我们所处时代的大特征,但对大众来说,娱乐始终只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不应该是全部;在严肃面前,诸如生命,诸如历史,诸如人性,我们需要怀以敬畏之心去对待,需要发自肺腑之情去尊重。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