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 无后为大 阅读笔记
一旦有了一件至爱珍宝,他的内心就不得安宁了
一个现代女人只要在‘生还是不生’的问题上稍加凝眸,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具有核裂变规模的问题。”
《孟子·离娄上》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一种辛劳、不安、失去自我的复杂感受,让他们重新思考生育选择的对错。
你是否发现,这个时代万物迅疾,唯有头脑被远远丢在身后。即便是受教育程度很高的人,许多也不愿意亲自用头脑仔细想想,生育究竟意味着什么。真是应验了美国大作家索尔·贝娄的那句话:“胆怯的智慧还在犹豫的时候,勇敢的无知已经行动了。”
人类社会的最基本道德准则,就是你的自私不要通过损害他人的利益来实现。假如父母不确定能给孩子一份他想要的人生,我坚持认为,这样的自私就损害了他人的利益,而且是最最核心的利益。
我对自己的担心是,在孩子面前不能从容自私,却又高尚不起来。既然一切还来得及,干脆斩绝后患。没有孩子的牵绊,我就可以更加坦然地自私了。
只要人活着,绝不会消失的唯一情欲是自爱。”法国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儿》中如是说。承认人是自私的,其实一点儿都不残酷,正视这个前提的、诚实的人,才可能真正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他人,像关注一己之利一样关注公众利益。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不是敌对关系,从心理学上分析,利他只是自我认知、自我价值的外迁而已。
中国人生育之后的剧本大体如此:更深地迷失自我,并将人生价值附着于晚辈,令后者无法真实体验活着。我们所标榜的亲情即使不算虚妄,至少难言清澈。
如今的孩子貌似被奉为掌上明珠,但多数时候恰恰是家长欲求的更扭曲的映现
在这本书里,我的一切思考的出发点是—
这可是一条人命,我们一生中没有什么抉择会比这个重大,尤其不容忽视的一点在于,老板可以炒掉,结婚证可以撕毁,连性别都能人工篡改,而生了孩子却不能要求退回,它是不可逆的。生或不生,都是值得尊重的天赋人权,重要的是,想清楚先。请尽量撇除一些似是而非的、自欺欺人的或人云亦云的理由,坦率地面对自己的欲求。
兹事体大,不可造次。
假如你不珍视别人的生命,那不是因为你太爱自己了,只能说明你对自己的生命爱得还不够
是的,这就是人,它始于一枚受精卵,终于一捧灰土
记得一个印度哲人说过:“生命是某种不可能的事,它不应该存在却又存在着。”又好像某位中国作家说过,大千世界,无是常态,有是奇迹,而人类出现在地球上,是奇迹中的奇迹。
人生,在多则百十来年里,一个人可以自成一个宇宙
每个个体生命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当一个生命经由你而降临,它不该被视为你的财产,不该被视为你的作品,也不该被视为你生命的一部分;相互之间都无须感谢,你们仅仅是造物主安排的亲密伙伴。基于这样的认知,两代人之间的情感才不至于被玷污和扭曲,真正美好的代际关系才成为可能。
我养成云雨之际必穿“雨衣”的习惯,嗯,一定是优质的;也会严格依照安全规程操作。之所以如此,为的是不把自己推到被迫选择的困境,也不让自己在懵懂状态下抓到“命中注定”这个借口。
为什么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你有什么权利决定我接受这样的教育,接触这样的人群?我料定自己不会觉得这很无礼,因为我心里早已对这一刻恐惧无数次了。
恐惧的原因,是我无法回答这样的质问。
鲁迅举过一个例子:在戏剧家易卜生的作品《群鬼》里,欧士华因为父亲的不检点,先天染了病毒,后来卧于病榻,生活得毫无尊严。他又很爱母亲阿夫人,不忍让她辛劳服侍,便藏着吗啡,想等到发作的时候由侍女瑞琴帮他吃下,了结此生。可是瑞琴走了,于是他只好托母亲了。
欧士华:母亲,现在应该你帮我的忙了。
阿夫人:我吗?
欧士华:谁能及得上你。
阿夫人:我!你的母亲!
欧士华:正为那个。
阿夫人:我,生你的人!
欧士华:我不曾教你生我。并且...
一个现代女人只要在‘生还是不生’的问题上稍加凝眸,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具有核裂变规模的问题。”
《孟子·离娄上》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一种辛劳、不安、失去自我的复杂感受,让他们重新思考生育选择的对错。
你是否发现,这个时代万物迅疾,唯有头脑被远远丢在身后。即便是受教育程度很高的人,许多也不愿意亲自用头脑仔细想想,生育究竟意味着什么。真是应验了美国大作家索尔·贝娄的那句话:“胆怯的智慧还在犹豫的时候,勇敢的无知已经行动了。”
人类社会的最基本道德准则,就是你的自私不要通过损害他人的利益来实现。假如父母不确定能给孩子一份他想要的人生,我坚持认为,这样的自私就损害了他人的利益,而且是最最核心的利益。
我对自己的担心是,在孩子面前不能从容自私,却又高尚不起来。既然一切还来得及,干脆斩绝后患。没有孩子的牵绊,我就可以更加坦然地自私了。
只要人活着,绝不会消失的唯一情欲是自爱。”法国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儿》中如是说。承认人是自私的,其实一点儿都不残酷,正视这个前提的、诚实的人,才可能真正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他人,像关注一己之利一样关注公众利益。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不是敌对关系,从心理学上分析,利他只是自我认知、自我价值的外迁而已。
中国人生育之后的剧本大体如此:更深地迷失自我,并将人生价值附着于晚辈,令后者无法真实体验活着。我们所标榜的亲情即使不算虚妄,至少难言清澈。
如今的孩子貌似被奉为掌上明珠,但多数时候恰恰是家长欲求的更扭曲的映现
在这本书里,我的一切思考的出发点是—
这可是一条人命,我们一生中没有什么抉择会比这个重大,尤其不容忽视的一点在于,老板可以炒掉,结婚证可以撕毁,连性别都能人工篡改,而生了孩子却不能要求退回,它是不可逆的。生或不生,都是值得尊重的天赋人权,重要的是,想清楚先。请尽量撇除一些似是而非的、自欺欺人的或人云亦云的理由,坦率地面对自己的欲求。
兹事体大,不可造次。
假如你不珍视别人的生命,那不是因为你太爱自己了,只能说明你对自己的生命爱得还不够
是的,这就是人,它始于一枚受精卵,终于一捧灰土
记得一个印度哲人说过:“生命是某种不可能的事,它不应该存在却又存在着。”又好像某位中国作家说过,大千世界,无是常态,有是奇迹,而人类出现在地球上,是奇迹中的奇迹。
人生,在多则百十来年里,一个人可以自成一个宇宙
每个个体生命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当一个生命经由你而降临,它不该被视为你的财产,不该被视为你的作品,也不该被视为你生命的一部分;相互之间都无须感谢,你们仅仅是造物主安排的亲密伙伴。基于这样的认知,两代人之间的情感才不至于被玷污和扭曲,真正美好的代际关系才成为可能。
我养成云雨之际必穿“雨衣”的习惯,嗯,一定是优质的;也会严格依照安全规程操作。之所以如此,为的是不把自己推到被迫选择的困境,也不让自己在懵懂状态下抓到“命中注定”这个借口。
为什么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你有什么权利决定我接受这样的教育,接触这样的人群?我料定自己不会觉得这很无礼,因为我心里早已对这一刻恐惧无数次了。
恐惧的原因,是我无法回答这样的质问。
鲁迅举过一个例子:在戏剧家易卜生的作品《群鬼》里,欧士华因为父亲的不检点,先天染了病毒,后来卧于病榻,生活得毫无尊严。他又很爱母亲阿夫人,不忍让她辛劳服侍,便藏着吗啡,想等到发作的时候由侍女瑞琴帮他吃下,了结此生。可是瑞琴走了,于是他只好托母亲了。
欧士华:母亲,现在应该你帮我的忙了。
阿夫人:我吗?
欧士华:谁能及得上你。
阿夫人:我!你的母亲!
欧士华:正为那个。
阿夫人:我,生你的人!
欧士华:我不曾教你生我。并且...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