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乐笔记】之二:Hallelujah
1997年5月29日,歌手杰夫•巴克利(Jeff Buckley)的生命旅程意外地在密西西比河终止,停留在30岁的刻度上,仅仅留下一张录音室专辑---《Grace》。大三的时候,我无意中听到了这张专辑。说实话,那时的我并不喜欢这张专辑,听了没几次便丢在硬盘中。直到前几天,播放器的一次随机播放,才让我重新注意到它身上曾被我忽略的美好。
专辑中有一首翻唱自加拿大歌手、诗人莱昂纳德•科恩(Leonard Cohen)的名作----《哈利路亚》(Hallelujah)。圆润温暖的吉他加上他独特的嗓音,没有过多的配器,配上科恩隽永的词作,成就了这首不朽经典。
这首歌写于1984年,收录于科恩的专辑《Various Positions》中,歌词有1984和1994年两个版本。这首歌被多次翻唱,私以为,在诸多翻唱版本中,没有任何一个版本能像巴克利这样,自然、妖娆、静谧、悲伤。他的演唱就像一颗精密切割的钻石,将科恩原本就隽永悦耳的歌曲折射出更加绚丽的光芒。他的声音配合着甜甜的吉他音色,就像一眼涓涓流淌的清泉,天生带有一种安宁,可以抚慰浮躁的心。当前奏结束,他的低吟仿佛就在你耳边响起:
我听到有一个隐秘的和弦
那是由大卫演奏并取悦上帝的
但你并非真正关心这音乐,对吗?
比起他,他的父亲蒂姆•巴克利(Tim Buckley)拥有更加撩人的音色和更宽广的音域,作为70年代迷幻音乐大潮中极为重要的一员,蒂姆影响了后来的许多音乐人。不幸的是,蒂姆于1975年死于药物过量,年仅28岁。在生命的后期,蒂姆的音乐逐渐阴郁,并且有些自我封闭的倾向。
1970年,蒂姆写下了《塞壬之歌》:
我梦见你梦到了我吗?
……
听我歌唱:游过来,游过来,让我拥抱你。
我在这里,我在这里,等着抱住你。
我突然意识到,这首歌写的不正是他们父子的歌声么?蒂姆和杰夫在那里,静静地唱着,等待着听者发现他们,游过去,他们便用音乐抱住听者,用音乐制造的幻象将听者制服,成为他们歌声的奴仆。
后期的蒂姆似乎是不满足于自己已取得的成就,开始在其音乐中加入更多的实验色彩。这种倾向,从他人生最后的两张专辑中可见一斑。他后期的歌曲结构相当精巧,有些段落更像是神来之笔,但是,从其诡异的和声、癫狂的演唱和带有神秘色彩的歌词中,我能感到蒂姆对于创作的失控,以及这种失控带给他的困顿。我相信,正是这种失控和困顿给他的精神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使他对药物产生更大程度的依赖,最终终结了自己的生命。
比起父亲生命后期的迷茫困顿,杰夫对于自己音乐的认识是相当明晰的。也许是十年的雇佣乐手生涯过于压抑烦累,使得他在《Grace》中表现出来的生命力格外耀眼。他继承了父亲的音乐基因,又在民谣和乡村摇滚中浸淫多年,从他的琴弦上流出的旋律既保留了最基本的民谣根基,却又具有浓烈的70年代迷幻音乐色彩。在专辑中,他时而喃喃低语,时而狂飙怒吼,他手中的吉他也仿佛活了起来,随着他的嗓音,时而狂暴,时而温婉。而听众则不自觉地被音乐浪潮裹挟,随之上下颠簸,从而得到一种美妙的聆听经验。
在哈利路亚的MV中,杰夫身背吉他,独自一人站在话筒前,低着头,轻轻地拨动手中的吉他,背后一片黑暗。唯一的光线从画面左侧照过来,照亮了他的右侧脸,而左脸则隐藏于黑暗中。在这片黑暗中,我仿佛看到了他早逝的父亲与他合为一体,两个声音同时吟唱着:
也许天上真有一位上帝
但我后来所知道的爱
却是我们拔枪的速度必须比对手更快
那不是你在暗夜听到的哭泣
也不是某人曾经见过的光明
那是冰冷,且残破的赞美歌曲
哈利路亚,哈利路亚
哈利路亚,哈利路亚
专辑中有一首翻唱自加拿大歌手、诗人莱昂纳德•科恩(Leonard Cohen)的名作----《哈利路亚》(Hallelujah)。圆润温暖的吉他加上他独特的嗓音,没有过多的配器,配上科恩隽永的词作,成就了这首不朽经典。
这首歌写于1984年,收录于科恩的专辑《Various Positions》中,歌词有1984和1994年两个版本。这首歌被多次翻唱,私以为,在诸多翻唱版本中,没有任何一个版本能像巴克利这样,自然、妖娆、静谧、悲伤。他的演唱就像一颗精密切割的钻石,将科恩原本就隽永悦耳的歌曲折射出更加绚丽的光芒。他的声音配合着甜甜的吉他音色,就像一眼涓涓流淌的清泉,天生带有一种安宁,可以抚慰浮躁的心。当前奏结束,他的低吟仿佛就在你耳边响起:
我听到有一个隐秘的和弦
那是由大卫演奏并取悦上帝的
但你并非真正关心这音乐,对吗?
比起他,他的父亲蒂姆•巴克利(Tim Buckley)拥有更加撩人的音色和更宽广的音域,作为70年代迷幻音乐大潮中极为重要的一员,蒂姆影响了后来的许多音乐人。不幸的是,蒂姆于1975年死于药物过量,年仅28岁。在生命的后期,蒂姆的音乐逐渐阴郁,并且有些自我封闭的倾向。
1970年,蒂姆写下了《塞壬之歌》:
我梦见你梦到了我吗?
……
听我歌唱:游过来,游过来,让我拥抱你。
我在这里,我在这里,等着抱住你。
我突然意识到,这首歌写的不正是他们父子的歌声么?蒂姆和杰夫在那里,静静地唱着,等待着听者发现他们,游过去,他们便用音乐抱住听者,用音乐制造的幻象将听者制服,成为他们歌声的奴仆。
后期的蒂姆似乎是不满足于自己已取得的成就,开始在其音乐中加入更多的实验色彩。这种倾向,从他人生最后的两张专辑中可见一斑。他后期的歌曲结构相当精巧,有些段落更像是神来之笔,但是,从其诡异的和声、癫狂的演唱和带有神秘色彩的歌词中,我能感到蒂姆对于创作的失控,以及这种失控带给他的困顿。我相信,正是这种失控和困顿给他的精神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使他对药物产生更大程度的依赖,最终终结了自己的生命。
比起父亲生命后期的迷茫困顿,杰夫对于自己音乐的认识是相当明晰的。也许是十年的雇佣乐手生涯过于压抑烦累,使得他在《Grace》中表现出来的生命力格外耀眼。他继承了父亲的音乐基因,又在民谣和乡村摇滚中浸淫多年,从他的琴弦上流出的旋律既保留了最基本的民谣根基,却又具有浓烈的70年代迷幻音乐色彩。在专辑中,他时而喃喃低语,时而狂飙怒吼,他手中的吉他也仿佛活了起来,随着他的嗓音,时而狂暴,时而温婉。而听众则不自觉地被音乐浪潮裹挟,随之上下颠簸,从而得到一种美妙的聆听经验。
在哈利路亚的MV中,杰夫身背吉他,独自一人站在话筒前,低着头,轻轻地拨动手中的吉他,背后一片黑暗。唯一的光线从画面左侧照过来,照亮了他的右侧脸,而左脸则隐藏于黑暗中。在这片黑暗中,我仿佛看到了他早逝的父亲与他合为一体,两个声音同时吟唱着:
也许天上真有一位上帝
但我后来所知道的爱
却是我们拔枪的速度必须比对手更快
那不是你在暗夜听到的哭泣
也不是某人曾经见过的光明
那是冰冷,且残破的赞美歌曲
哈利路亚,哈利路亚
哈利路亚,哈利路亚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