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小时代之后
我是最普通的观众,在电影里偶遇感动,以及一气呵成的感觉。
刚刚看完小时代,娱乐文化各界对于它的躁动已经淡了,我在这个时候看了这部电影。作为电影它不至于优秀,但观者心中自有一份衡量。
前几天看书的时候发现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好像不能按照市面上很多书单来读书,而且喜不喜欢不是嘴上和脑子说了算的,是心。
我觉得我爱读张爱玲,看《十八春》的时候大概是,可是《小团圆》可能是因为晦涩,始终没读下去。前两天在看她的散文集《流言》,读起来每一篇都会有收获和感悟,也会很佩服,觉得其实她还是很擅长生活的,最起码是很擅长讲生活。但少了一点要把这本书读下去的欲望,就是那种捧着书急于读完它,欲罢不能。
看《少有人走的路》的时候就是,吃完午饭没有睡午觉,就把第一部分一下子看完了【好吧之后是有点松懈了,不过拿起来的时候还总是想看的~或者我对第一部分有更深的感觉呢~
小时代。
我只能说我看起来是很流畅的,如果是在电影院的话不至于睡着,在家里看电脑的话不至于看不了几分钟就直接关掉了。
那里面的镜头很细致,故事很像我们小时候做的梦,姑娘们的感情很像我们在一起哭的时候。而且那里走过了很多大上海的镜头,从弄堂到万国建筑,只有自己知道自己多么喜欢一个城市。现在不敢说是喜欢当年的上海闺秀了,如今的沪上名媛,大概一样有滋味。
只是一个金钱层次上的过分,想要表达的意思没有错,电影本身我觉得,没有故意要拿出那种金光闪闪的东西作为招牌的,顶多是加点分,给画面效果加点分。
友谊地久天长。【回头接着写~
接着写。
突然想起来我最近看书看到最迷的应该是去年,差不多这时候,看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有种东西是浅入而深知的,你读的时候你丝毫不觉得,之后猛地发现自己已经陷在里面了,倒是也会觉得很开心。找到知音的感觉,能和作者对的起话来的感觉,真不知道有多好。
还是说小时代吧。
其实我是那种一向不愿意说什么什么都是钱造的那种话,大概是一般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的那种,非把自己跟俗扯在一起,傻吗。
我会觉得那是自然而然的,“我只不过到了我想干我一直都想干的事情那一步”,就差不多是这种感觉。意思就是,当那伙儿姑娘们没钱的时候,她们做的梦是这样的,当她们有钱的时候,她们过的生活是这样的。当然这里不是说“从穷到富”,没有那个时间跨度的意思,只是两个状态,为了强调,我所想要的生活与我当下的生活并无瓜葛,也没有矛盾,担负得起的时候所“享受”的并不是因为我能担负得起了我才想起来去拥有,而是一直都在,或许我就是为它努力的。
当然这里你要牵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就不好了。变得有钱当然是目的,但是附属产物,是我在这一路过后到达的,为了实现我想要实现的,为了过得像我自己想的一样,而去变得有钱。因为你不得不承认,那些你想要的生活,很大一部分是钱在起作用。没有物质基础,上层建筑别说起不来,就是起得来,也只是南瓜车,过了那个点儿就消失。
【说到底还是钱呗~不要让自己凌乱好不好~
突然发现那些伟大的作者伟大之处就在于,一句话说到读者心里,我看了就立刻反应出一个场景来,帮助自己理解他们的话。而我呢,自己的思维要表达出来还要说那么久,巴拉巴拉那么久问题是也不一定说得清楚。
总的意思就是,我还是个玻璃心,我等着要么让阳光穿过给这个世界投影下一片澄净,连同我那美丽的想法,要么,打磨打磨成个棱镜能散发七色光也是很不错的。
刚刚看完小时代,娱乐文化各界对于它的躁动已经淡了,我在这个时候看了这部电影。作为电影它不至于优秀,但观者心中自有一份衡量。
前几天看书的时候发现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好像不能按照市面上很多书单来读书,而且喜不喜欢不是嘴上和脑子说了算的,是心。
我觉得我爱读张爱玲,看《十八春》的时候大概是,可是《小团圆》可能是因为晦涩,始终没读下去。前两天在看她的散文集《流言》,读起来每一篇都会有收获和感悟,也会很佩服,觉得其实她还是很擅长生活的,最起码是很擅长讲生活。但少了一点要把这本书读下去的欲望,就是那种捧着书急于读完它,欲罢不能。
看《少有人走的路》的时候就是,吃完午饭没有睡午觉,就把第一部分一下子看完了【好吧之后是有点松懈了,不过拿起来的时候还总是想看的~或者我对第一部分有更深的感觉呢~
小时代。
我只能说我看起来是很流畅的,如果是在电影院的话不至于睡着,在家里看电脑的话不至于看不了几分钟就直接关掉了。
那里面的镜头很细致,故事很像我们小时候做的梦,姑娘们的感情很像我们在一起哭的时候。而且那里走过了很多大上海的镜头,从弄堂到万国建筑,只有自己知道自己多么喜欢一个城市。现在不敢说是喜欢当年的上海闺秀了,如今的沪上名媛,大概一样有滋味。
只是一个金钱层次上的过分,想要表达的意思没有错,电影本身我觉得,没有故意要拿出那种金光闪闪的东西作为招牌的,顶多是加点分,给画面效果加点分。
友谊地久天长。【回头接着写~
接着写。
突然想起来我最近看书看到最迷的应该是去年,差不多这时候,看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有种东西是浅入而深知的,你读的时候你丝毫不觉得,之后猛地发现自己已经陷在里面了,倒是也会觉得很开心。找到知音的感觉,能和作者对的起话来的感觉,真不知道有多好。
还是说小时代吧。
其实我是那种一向不愿意说什么什么都是钱造的那种话,大概是一般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的那种,非把自己跟俗扯在一起,傻吗。
我会觉得那是自然而然的,“我只不过到了我想干我一直都想干的事情那一步”,就差不多是这种感觉。意思就是,当那伙儿姑娘们没钱的时候,她们做的梦是这样的,当她们有钱的时候,她们过的生活是这样的。当然这里不是说“从穷到富”,没有那个时间跨度的意思,只是两个状态,为了强调,我所想要的生活与我当下的生活并无瓜葛,也没有矛盾,担负得起的时候所“享受”的并不是因为我能担负得起了我才想起来去拥有,而是一直都在,或许我就是为它努力的。
当然这里你要牵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就不好了。变得有钱当然是目的,但是附属产物,是我在这一路过后到达的,为了实现我想要实现的,为了过得像我自己想的一样,而去变得有钱。因为你不得不承认,那些你想要的生活,很大一部分是钱在起作用。没有物质基础,上层建筑别说起不来,就是起得来,也只是南瓜车,过了那个点儿就消失。
【说到底还是钱呗~不要让自己凌乱好不好~
突然发现那些伟大的作者伟大之处就在于,一句话说到读者心里,我看了就立刻反应出一个场景来,帮助自己理解他们的话。而我呢,自己的思维要表达出来还要说那么久,巴拉巴拉那么久问题是也不一定说得清楚。
总的意思就是,我还是个玻璃心,我等着要么让阳光穿过给这个世界投影下一片澄净,连同我那美丽的想法,要么,打磨打磨成个棱镜能散发七色光也是很不错的。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