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校民国游记:游卧佛寺、香山园、碧云寺记
香山静宜园在北京西出四十余里之西山地方,是京城附近向以幽雅静宜见称第一个所在。从前满清之世,此地为皇家所私有,辟为猎场,圈养许多野兽牲畜,供当时所谓什么当今天子的驰骋游猎的。民国成立以来,收为公有,纵人游览,于是从前当今天子驰骋游猎之区,现在蚩蚩小民都得进去赏玩赏玩了。最近两三年来,熊希龄在此办理一个慈幼院,专收一半贫女孤儿,教养兼施,意美法良,颇着成效。熊君经历慈幼院之暇,又以其余力将国内树木花草,亭台楼阁,一一整理而刷新之,布置的有条不紊。景既布置的益发幽雅,游人自然是益发增加。我自到北京以来,真是久仰大名,心向往之。
八月十四日,适值礼拜,新雨初晴,天气清新,但君斋先因为有点事情,要住西山卧佛寺去找个朋友,约我同往。于是打动我平昔游园之念,更是游香山的宿念,立刻表同情于他。午后三时,便驱车前往,由京玉马路经过万寿山玉泉山诸名胜,于六点半钟到卧佛寺。我们进寺内四处寻访,知道我们的朋友舒君铁孙已经饭后出外游山去了。我们也就出来逛逛,外面分畦列亩,草色青青,佳蔬菜花,椒粟之属,一望无际。后来哉马路上和他们舒君和他同住官暑的伴侣遇着,彼此乍见,似乎表现出一种惊喜之状。后在草地上坐谈一回,红日已经落下山坡去了,远山暗淡,暮云四合,乌鹊还巢,喃喃唧唧,叫个不休,夜色苍茫中,大家便缓步同到寺里去。我们此次出来,是临时决定的,事前并未通知铁孙,所以他不及在家相待。
回寺吃过晚餐,在寺内散一回步,谈一回心,忽然铃声大作,学生向寺外跑,中间许多提着军乐的乐器,舒君告诉我们说:清华学生消夏团的讲演时间快到了,今天是他们举行乡村讲演的第一天,还有军乐奏兴呢。我们听说是清华学生举行乡村讲演,他们在消夏期间,能够做这样乡村运动,真正使人觉着高兴。于是信步走出门口为他们凑凑听讲员的人数。他们的讲演所设在寺门里边的石桥上,下面安置许多几登,专为听讲员设的。到八点钟的时候,乡村中来听讲演的人,都陆陆续续的络绎而来,先后到五六十人,座位之满。逾时军乐声作,听众都觉异常愉快,现出一种很满意的样子。军乐奏罢之后,便有一位学生,登台振铃,说明他们组织这个讲演团的经过,和门作这种乡村运动的旨趣,说完,便介绍一位讲演员讲演什么乡村卫生这个题目,倒还很好可惜那位讲演员先生是山东人,他说的京话不大好听,虽然他费了力,尽了心,恐怕没有多少人听得入耳吧。继后有几位讲演员讲演些蝇的传也,蚊的害处呀,驱蝇的法子和必要呀,一阵讲演,一阵军乐,直到九点多钟才散了。
静坐谈心,可巧那夜正是阳历七月十一,皓月当空,树荫合地,水波荡漾之中楼台倒影万籁俱寂,者真是城市生活所梦想不到的清夜。不久,寺内晚钟,又当当当的响了几十下,清声入耳,心灵澈然,大家谈了一回心,便回房寝了。
次晨五点多钟起床,盥洗之后,便请舒君导引,骑驴向香山驱驰而来。不到半点钟的工夫,就倒了香山园的门口。我取了一张名片,递给守卫的兵士,就大踏步的走进去了。进园时照例要留名片。
我们未到香山以前,香山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有不由我们南边的风味,这种想象,总是时时刻刻在我那迟钝而又迷糊的脑子里盘旋着,萦回着,今天到了此地,那兀矗的山中,有多少青葱满目的古树奇葩,错综布置的楼台亭榭,更有那呱呱的鸟雀声,自树梢上放射出来,潺潺的流水声,从深谷奔流出来,件件般般,都足以表示出它那南方化的样子来。我们身入此间,仿佛得着一些儿故乡的风味,愉快非常。
我们进园,由左边大路直上双清别墅,别墅之下,有井一双,泉水清澈见底,人影可鉴。这个别墅,因此名叫双清。原是经营慈幼院的督办熊希龄先生的寓所,现在系前教育总长张一庚先生寄居消夏的地方。我们经他门卫的许可,得进内参观一回。几间西房,一塘池水,荷花四围,中浮小艇,假山花草,倒也布置的有条不紊。清幽雅洁,趣味横生,有高人逸士之风。这真是院内许多馆阁,许多亭榭中的最幽雅的一个所在了。
原来香山是京西的名胜,京中的大官僚,大政客,大资本家,以及能够抢夺民财,大括地皮的什么大人先生,每逢暑季,都要提妻携子,来此纳凉消夏。所以里面什么亭哪,都是应有尽有,竭力地为他们设备,构造布置。虽不说妙尽天工,却也是力求精巧。这也许是金钱和权威的魔力啊。
参观双清别墅之后,出境甘露旅馆、来青轩、洪光寺而上半山亭,亭在半山之间因由此名。亭为香山园中第一好景致,雄踞半山,可瞰全园。远的如万寿山的排云殿,龙王庙,昆明湖等,有一一集于视线之中。高瞻远瞩,尘襟顿涤。此时朝阳悬空,蝉声盈耳,我们的心灵,完全被自然的魔力征服了,不由得有许多疑问,如玉泉山的泉水一般自心坎中奔流出来。慈幼院那些在院场中跳舞游戏的男女小孩,为什么那样活泼,难道他们十年,二十年,永远都是这样么?左边卧佛寺后山上那些密浓浓的雾气,都什么一缕一缕的向空中飞腾,他们究竟飞腾在什么地方去?有不有止境?难道对面山峰上孑然独立的亭子,看云起,就是看的这个东西么?我们今天为什来游香山,精神上究竟得着多少安慰和陶冶,心旷神怡,万虑皆忘,是不是我们精神上的安慰,高瞻远瞩,尘凡顿消,算不算我们精神上的陶冶?这些问题,我委实得不着一个正确明白的答案,只是呆了起来,把江山看一顿饱。过了一刻,离了半山亭,又来阆风亭坐了一会,然后又经过森玉笏等好几个亭子,直上梯云山馆来,馆踞香山最高处,左右前后,多植古柏苍松,佳木葱茏,奇花烂漫,不惟是最高处也,可说是最佳胜境处。南通张骞为此馆题额一方,他说馆踞香山最高处,清嘉庆朝所建,庚子联军入都,守园吏驰,土人残林颓屋,而馆随以坏。民国三年夏,农商部同人捐资嘱人修之,七月落成,重题斯胜。同人追溯既往,取证现情,以度将来,不由得触景伤怀,感慨系之。
一面凭吊,一面走着,曲径逶迤,从花木深处,缓缓行来。一山一石,一草一木,莫不着意观览。转下山隅中,忽见前面一带泥墙,数楹修舍,外面却也是各色稚树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虽种竹引泉,亦不伤穿凿。这清幽气象,便是玉华山庄的田舍家风。继又穿花度柳,抚石依泉,来到见心斋。有女红十字会附设的医院一所,成为香山临时医院。斋内盈塘池水,为曲槛回廊所环抱,盘旋曲折,忽闻水声潺潺出于回廊西面的石洞,流入池中,溶溶荡荡,大家赏玩了一回,舒君道:此斋于民国七年曾经北京大学租为学生消夏之用,后面飞楼插空,雕梁画栋,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真是人生一大快事。
说着大家出来,走不多远。忽为前面园墙所阻,有小门,即此园后门。久经封锁,同人欲出不得,墙内隙地,有许多工人,为慈幼院营建工程,同人问以出路,都说此路不通,然而后门之侧,便是碧云寺。出后门,转游碧云寺,又是同人预定的计划。于是兴致勃勃,启门穿墙而过,转过墙来,行不百步,便是我们鼓余勇以遨游的碧云寺了。
碧云寺庙宇最古,于卧佛寺同为西山古刹。寺内屋宇倾颓,败瓦颓垣,令人不胜沧桑之感。然以其年代之远,历史久之,从前极盛时代所遗留下来的声名,至今还未衰替,仅可以保留古迹,供后人凭吊兴亡,歌诗作赋的材料。但是像这样颓败不堪,徒以古刹知名,得保留至今,一方面在社会上不劳而获,小记的为什么进化的阻障,他方面窝赌博宿娼,积极地败坏社会风俗,诱堕社会人心的,不知玷污了多少干净的土地。
窝赌宿娼,原不是碧云寺的事,不过因游碧云寺而敢想出来的罢了。北京城内外,古刹寺观,到处皆景,其中窝赌宿娼的事,在一年来北京的报纸的社会新闻上,真是屡见不鲜了。以堂堂中华民国的首都,竟容这许多万恶渊薮的古刹寺观,到处林立,实非天下的怪事。我望关心深灰风俗,世道人心的先生们,把这个撤废寺庙的问题揭发出来,大家讨论讨论,总要使那这诱堕人心,败坏风俗,为万恶渊薮的寺庙,永远不得在我们这中华大国的干净土地上有立锥之地才好。
碧云寺庙宇之腐败,背部之颓废,真是不堪言状。然而在此腐败颓废滞洪,却又一亩之地,差可人意,值得为之叙述出来。原来寺的东北角上,有一块形似正方的隙地,三面石壁,高二三丈,壁下有一土井,泉水极其清凉,上有橘槁松柏之属,野树腾葛,把这块斗大的隙地,虽在赤日当空的时候,也荫得一片清凉,无丝毫暑气。身入此间,不啻入了清凉世界。前面横着小小过桥,左右微植荷花,桥前小门,为入此必经之羊肠小径。虽系人力穿凿,而入目动心,未免勾引起我们曲径通幽之意,大家进去歇息。
大家歇了一会,倒也清凉爽快,又加行远力疲,精神困倦,仿佛都有坐不思起的意思。不过时光迅速,瞬已十一时了,于是抖擞精神,鼓作余勇,直登后殿宝塔之巅,凝神四顾,不禁想起会登绝顶,四大皆空的古话来。呆望了一回,犹忆今年春天游颐和园,登排云殿,适闲游香山园,登半山亭,同意登高,而各感想不同。即以一瞬的时间,所占同一的空间之四人而论,同一登高,而各人的感想又不同。这究竟是个什么道理,人们的思想与意志,一时有一时的不同么?各人有各人的神秘么?
大家站立了几分钟,各自呆了起来,似乎各有各的敢想。于是兴高采烈的向和尚借得笔墨来,一面喝几瓶玉泉山的汽水,一面各人把各人的敢想在塔上胡乱的题写出来,都不足记。最后吴君绍先,与铁孙暑署卧佛寺的同伴,先前在半山亭遇着,同游到此的。写了两句话道:江山见惯新诗少,世味深尝感慨多。这两句话,倒还有点意思。
各人题完之后,彼此相视,笑了一回,便下得塔来,直趋寺外。骑驴回卧佛寺,吃罢午饭,又在寺内树荫之下,纳凉谈心,约有一点多钟,寺内和尚念起消灾经来了,于是大家去听他们念些什么,可惜我们缘法太浅,只见他们磕头顶礼并听不出一些儿什么来。不过迷离恍惚之际,仿佛佛于喃喃之中,夹着几个菩萨阿弥陀佛的字罢了。
此寺原来有个卧佛供在点殿里的,我们等和尚念完消灾经之后,请他把正殿的门开了,进去瞻礼,和尚寻得钥匙,随着我们的来到正殿,法门启处,正面佛台上供这一个身长七八尺,金碧辉煌,灼光耀人,挺胸露乳,合眼酣睡,大梦犹未醒的东西,这便是我们所欲瞻仰的卧佛。这个卧佛究竟有些什么本领,有些什么法门,有些什么魔力,能使人敬供他在这偌大的庙宇里面,睡了几十年,几百年,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所急于求解,而终究莫名其妙的,我们就近仔细观看,这个卧佛不过是用铜质铸成,面贴福金的一个偶像罢了。但为什么那些和尚这样的敬礼他呢?哎,不必疑了,我们中国人,敬礼偶像的多着哩。不惟敬礼那无生命的偶像,还敬礼那有生命的偶像。我不去怀疑那些敬礼小有生命的偶像的知识阶级者,而反惴惴焉怀疑那无知识敬礼无生命的偶像的可怜和尚,岂不是适足以显露我的疯忧,暴白我的疯狂么?
大家出殿后,又转回树荫之下,谈了一回,此时日光射着树影,已经向东移了几步,案上置放的时钟,已打了三点。一轮红日,它渐渐的向西边山坡缓缓落去,于是同铁孙斋先出寺雇车回城东来。我游卧佛寺香山园碧云寺,已经是两周以前的事了,不过当时景象,已深深地印入我的脑筋,也可说他么在我脑子里,占了一块很坚牢的地盘,直到现在,还记得异常明确,但是毕竟我是一个健忘的人,恐怕终究会要忘记,所以今天把当时的见闻和敢想,追记起来,写成一篇小小的游记,实在是一种备忘的办法。若说读者君不会去游过的,赐阅了我这篇小东西,要望能够想象那几处的景致,也仿佛常去游过一般,就是读者诸君的奢望。记者不文,只得先向诸君道歉。
八月十四日,适值礼拜,新雨初晴,天气清新,但君斋先因为有点事情,要住西山卧佛寺去找个朋友,约我同往。于是打动我平昔游园之念,更是游香山的宿念,立刻表同情于他。午后三时,便驱车前往,由京玉马路经过万寿山玉泉山诸名胜,于六点半钟到卧佛寺。我们进寺内四处寻访,知道我们的朋友舒君铁孙已经饭后出外游山去了。我们也就出来逛逛,外面分畦列亩,草色青青,佳蔬菜花,椒粟之属,一望无际。后来哉马路上和他们舒君和他同住官暑的伴侣遇着,彼此乍见,似乎表现出一种惊喜之状。后在草地上坐谈一回,红日已经落下山坡去了,远山暗淡,暮云四合,乌鹊还巢,喃喃唧唧,叫个不休,夜色苍茫中,大家便缓步同到寺里去。我们此次出来,是临时决定的,事前并未通知铁孙,所以他不及在家相待。
回寺吃过晚餐,在寺内散一回步,谈一回心,忽然铃声大作,学生向寺外跑,中间许多提着军乐的乐器,舒君告诉我们说:清华学生消夏团的讲演时间快到了,今天是他们举行乡村讲演的第一天,还有军乐奏兴呢。我们听说是清华学生举行乡村讲演,他们在消夏期间,能够做这样乡村运动,真正使人觉着高兴。于是信步走出门口为他们凑凑听讲员的人数。他们的讲演所设在寺门里边的石桥上,下面安置许多几登,专为听讲员设的。到八点钟的时候,乡村中来听讲演的人,都陆陆续续的络绎而来,先后到五六十人,座位之满。逾时军乐声作,听众都觉异常愉快,现出一种很满意的样子。军乐奏罢之后,便有一位学生,登台振铃,说明他们组织这个讲演团的经过,和门作这种乡村运动的旨趣,说完,便介绍一位讲演员讲演什么乡村卫生这个题目,倒还很好可惜那位讲演员先生是山东人,他说的京话不大好听,虽然他费了力,尽了心,恐怕没有多少人听得入耳吧。继后有几位讲演员讲演些蝇的传也,蚊的害处呀,驱蝇的法子和必要呀,一阵讲演,一阵军乐,直到九点多钟才散了。
静坐谈心,可巧那夜正是阳历七月十一,皓月当空,树荫合地,水波荡漾之中楼台倒影万籁俱寂,者真是城市生活所梦想不到的清夜。不久,寺内晚钟,又当当当的响了几十下,清声入耳,心灵澈然,大家谈了一回心,便回房寝了。
次晨五点多钟起床,盥洗之后,便请舒君导引,骑驴向香山驱驰而来。不到半点钟的工夫,就倒了香山园的门口。我取了一张名片,递给守卫的兵士,就大踏步的走进去了。进园时照例要留名片。
我们未到香山以前,香山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有不由我们南边的风味,这种想象,总是时时刻刻在我那迟钝而又迷糊的脑子里盘旋着,萦回着,今天到了此地,那兀矗的山中,有多少青葱满目的古树奇葩,错综布置的楼台亭榭,更有那呱呱的鸟雀声,自树梢上放射出来,潺潺的流水声,从深谷奔流出来,件件般般,都足以表示出它那南方化的样子来。我们身入此间,仿佛得着一些儿故乡的风味,愉快非常。
我们进园,由左边大路直上双清别墅,别墅之下,有井一双,泉水清澈见底,人影可鉴。这个别墅,因此名叫双清。原是经营慈幼院的督办熊希龄先生的寓所,现在系前教育总长张一庚先生寄居消夏的地方。我们经他门卫的许可,得进内参观一回。几间西房,一塘池水,荷花四围,中浮小艇,假山花草,倒也布置的有条不紊。清幽雅洁,趣味横生,有高人逸士之风。这真是院内许多馆阁,许多亭榭中的最幽雅的一个所在了。
原来香山是京西的名胜,京中的大官僚,大政客,大资本家,以及能够抢夺民财,大括地皮的什么大人先生,每逢暑季,都要提妻携子,来此纳凉消夏。所以里面什么亭哪,都是应有尽有,竭力地为他们设备,构造布置。虽不说妙尽天工,却也是力求精巧。这也许是金钱和权威的魔力啊。
参观双清别墅之后,出境甘露旅馆、来青轩、洪光寺而上半山亭,亭在半山之间因由此名。亭为香山园中第一好景致,雄踞半山,可瞰全园。远的如万寿山的排云殿,龙王庙,昆明湖等,有一一集于视线之中。高瞻远瞩,尘襟顿涤。此时朝阳悬空,蝉声盈耳,我们的心灵,完全被自然的魔力征服了,不由得有许多疑问,如玉泉山的泉水一般自心坎中奔流出来。慈幼院那些在院场中跳舞游戏的男女小孩,为什么那样活泼,难道他们十年,二十年,永远都是这样么?左边卧佛寺后山上那些密浓浓的雾气,都什么一缕一缕的向空中飞腾,他们究竟飞腾在什么地方去?有不有止境?难道对面山峰上孑然独立的亭子,看云起,就是看的这个东西么?我们今天为什来游香山,精神上究竟得着多少安慰和陶冶,心旷神怡,万虑皆忘,是不是我们精神上的安慰,高瞻远瞩,尘凡顿消,算不算我们精神上的陶冶?这些问题,我委实得不着一个正确明白的答案,只是呆了起来,把江山看一顿饱。过了一刻,离了半山亭,又来阆风亭坐了一会,然后又经过森玉笏等好几个亭子,直上梯云山馆来,馆踞香山最高处,左右前后,多植古柏苍松,佳木葱茏,奇花烂漫,不惟是最高处也,可说是最佳胜境处。南通张骞为此馆题额一方,他说馆踞香山最高处,清嘉庆朝所建,庚子联军入都,守园吏驰,土人残林颓屋,而馆随以坏。民国三年夏,农商部同人捐资嘱人修之,七月落成,重题斯胜。同人追溯既往,取证现情,以度将来,不由得触景伤怀,感慨系之。
一面凭吊,一面走着,曲径逶迤,从花木深处,缓缓行来。一山一石,一草一木,莫不着意观览。转下山隅中,忽见前面一带泥墙,数楹修舍,外面却也是各色稚树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虽种竹引泉,亦不伤穿凿。这清幽气象,便是玉华山庄的田舍家风。继又穿花度柳,抚石依泉,来到见心斋。有女红十字会附设的医院一所,成为香山临时医院。斋内盈塘池水,为曲槛回廊所环抱,盘旋曲折,忽闻水声潺潺出于回廊西面的石洞,流入池中,溶溶荡荡,大家赏玩了一回,舒君道:此斋于民国七年曾经北京大学租为学生消夏之用,后面飞楼插空,雕梁画栋,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真是人生一大快事。
说着大家出来,走不多远。忽为前面园墙所阻,有小门,即此园后门。久经封锁,同人欲出不得,墙内隙地,有许多工人,为慈幼院营建工程,同人问以出路,都说此路不通,然而后门之侧,便是碧云寺。出后门,转游碧云寺,又是同人预定的计划。于是兴致勃勃,启门穿墙而过,转过墙来,行不百步,便是我们鼓余勇以遨游的碧云寺了。
碧云寺庙宇最古,于卧佛寺同为西山古刹。寺内屋宇倾颓,败瓦颓垣,令人不胜沧桑之感。然以其年代之远,历史久之,从前极盛时代所遗留下来的声名,至今还未衰替,仅可以保留古迹,供后人凭吊兴亡,歌诗作赋的材料。但是像这样颓败不堪,徒以古刹知名,得保留至今,一方面在社会上不劳而获,小记的为什么进化的阻障,他方面窝赌博宿娼,积极地败坏社会风俗,诱堕社会人心的,不知玷污了多少干净的土地。
窝赌宿娼,原不是碧云寺的事,不过因游碧云寺而敢想出来的罢了。北京城内外,古刹寺观,到处皆景,其中窝赌宿娼的事,在一年来北京的报纸的社会新闻上,真是屡见不鲜了。以堂堂中华民国的首都,竟容这许多万恶渊薮的古刹寺观,到处林立,实非天下的怪事。我望关心深灰风俗,世道人心的先生们,把这个撤废寺庙的问题揭发出来,大家讨论讨论,总要使那这诱堕人心,败坏风俗,为万恶渊薮的寺庙,永远不得在我们这中华大国的干净土地上有立锥之地才好。
碧云寺庙宇之腐败,背部之颓废,真是不堪言状。然而在此腐败颓废滞洪,却又一亩之地,差可人意,值得为之叙述出来。原来寺的东北角上,有一块形似正方的隙地,三面石壁,高二三丈,壁下有一土井,泉水极其清凉,上有橘槁松柏之属,野树腾葛,把这块斗大的隙地,虽在赤日当空的时候,也荫得一片清凉,无丝毫暑气。身入此间,不啻入了清凉世界。前面横着小小过桥,左右微植荷花,桥前小门,为入此必经之羊肠小径。虽系人力穿凿,而入目动心,未免勾引起我们曲径通幽之意,大家进去歇息。
大家歇了一会,倒也清凉爽快,又加行远力疲,精神困倦,仿佛都有坐不思起的意思。不过时光迅速,瞬已十一时了,于是抖擞精神,鼓作余勇,直登后殿宝塔之巅,凝神四顾,不禁想起会登绝顶,四大皆空的古话来。呆望了一回,犹忆今年春天游颐和园,登排云殿,适闲游香山园,登半山亭,同意登高,而各感想不同。即以一瞬的时间,所占同一的空间之四人而论,同一登高,而各人的感想又不同。这究竟是个什么道理,人们的思想与意志,一时有一时的不同么?各人有各人的神秘么?
大家站立了几分钟,各自呆了起来,似乎各有各的敢想。于是兴高采烈的向和尚借得笔墨来,一面喝几瓶玉泉山的汽水,一面各人把各人的敢想在塔上胡乱的题写出来,都不足记。最后吴君绍先,与铁孙暑署卧佛寺的同伴,先前在半山亭遇着,同游到此的。写了两句话道:江山见惯新诗少,世味深尝感慨多。这两句话,倒还有点意思。
各人题完之后,彼此相视,笑了一回,便下得塔来,直趋寺外。骑驴回卧佛寺,吃罢午饭,又在寺内树荫之下,纳凉谈心,约有一点多钟,寺内和尚念起消灾经来了,于是大家去听他们念些什么,可惜我们缘法太浅,只见他们磕头顶礼并听不出一些儿什么来。不过迷离恍惚之际,仿佛佛于喃喃之中,夹着几个菩萨阿弥陀佛的字罢了。
此寺原来有个卧佛供在点殿里的,我们等和尚念完消灾经之后,请他把正殿的门开了,进去瞻礼,和尚寻得钥匙,随着我们的来到正殿,法门启处,正面佛台上供这一个身长七八尺,金碧辉煌,灼光耀人,挺胸露乳,合眼酣睡,大梦犹未醒的东西,这便是我们所欲瞻仰的卧佛。这个卧佛究竟有些什么本领,有些什么法门,有些什么魔力,能使人敬供他在这偌大的庙宇里面,睡了几十年,几百年,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所急于求解,而终究莫名其妙的,我们就近仔细观看,这个卧佛不过是用铜质铸成,面贴福金的一个偶像罢了。但为什么那些和尚这样的敬礼他呢?哎,不必疑了,我们中国人,敬礼偶像的多着哩。不惟敬礼那无生命的偶像,还敬礼那有生命的偶像。我不去怀疑那些敬礼小有生命的偶像的知识阶级者,而反惴惴焉怀疑那无知识敬礼无生命的偶像的可怜和尚,岂不是适足以显露我的疯忧,暴白我的疯狂么?
大家出殿后,又转回树荫之下,谈了一回,此时日光射着树影,已经向东移了几步,案上置放的时钟,已打了三点。一轮红日,它渐渐的向西边山坡缓缓落去,于是同铁孙斋先出寺雇车回城东来。我游卧佛寺香山园碧云寺,已经是两周以前的事了,不过当时景象,已深深地印入我的脑筋,也可说他么在我脑子里,占了一块很坚牢的地盘,直到现在,还记得异常明确,但是毕竟我是一个健忘的人,恐怕终究会要忘记,所以今天把当时的见闻和敢想,追记起来,写成一篇小小的游记,实在是一种备忘的办法。若说读者君不会去游过的,赐阅了我这篇小东西,要望能够想象那几处的景致,也仿佛常去游过一般,就是读者诸君的奢望。记者不文,只得先向诸君道歉。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