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Key》:港乐的钥匙?
怎样的时代,就有怎样的时代曲。很明显,现在已不再是风花雪月的时代。每个人似乎都不得不背负越来越多的问题,困于各种各样的无形囚笼里,被投进时代潮流中,试图挣脱牢笼,却始终敌不过洪流,不得自在,随波逐流,谁还有闲情逸致恋爱大过天。 “情歌三千首,谁都听到够”,关注社会和人生话题,似乎是近年香港乐坛的新趋势。陈医生再次饰演doctor角色,试图用《The Key》的各种命题,帮助我们寻找离开“囚牢”的钥匙。 《主旋律》:香港高唱主旋律 《主旋律》是教导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吗?为了保持你的纯洁,那请你继续这样理解吧。填词的毕竟是小克,还有交响节奏类似军乐的急促旋律,和各种耐人寻味的文字意象,《主旋律》真的只是“正字”正确的心灵鸡汤吗?“在最重要的一句哭”、“你有你道路,我有我道路”、“大时代烟花结束”、“相爱的新制度”、“和谐无路数”、“让旋律沉沦了再洗脑”……但愿不是我想多了。如果小克真的是在用《主旋律》回应“主旋律”,真可谓勇敢而且聪明,再有专辑最后的《同舟之情》,甚是吊诡。 《告别婆娑》:今世因,今世还 婆娑是个佛教用词,意为“堪忍”,在“婆娑世界”也就是现实世界,众生罪业深重,必须忍受种种烦恼苦难,与“极乐世界”“净土”相对。佛教相信因果循环,昨日因,今日果,人在一代又一代的轮回中偿还和纠缠。所以佛教徒才希望终有一日超脱轮回,摆脱这种因果报应的死循环。《告别婆娑》不是祈求早登极乐,而是希望打破轮回这种无尽的循环,今生因不要来生来偿还,今生就应作个了断,宁愿灵魂“独守在野”,作个所谓的游魂野鬼,也不要在生生世世中重复因果的游戏。 如果小克真有这样的意思,林夕听了应该会很想说上两句吧,《告别婆娑》是这张专辑里我最喜欢的一份词,连外星人都上了专辑封面,为什么不谈些另类话题呢?陈医生那句笑声,是人的疯癫还是魔鬼在笑呢? 《斯德哥尔摩情人》:没有最变态,只有更变态,这才是过瘾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一种很浪漫的病症,指被害者对施害者产生了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施害者的一种情结。谁说只有黄伟文才会“变态”,原来林夕“变态”起来也可以很“变态“(林夕曾写过描写恋尸癖的《超生培欲》)。整张专辑,这首歌最对口味了,陈医生走类似《白玫瑰》《裙下之臣》的孽恋妖歌路线最适合不过了。狂野的配乐,赤裸的文字,和陈医生的磁性假音,黑眼线烟熏妆的陈胖子又在我脑中出现了,绝对是性感。 《任我行》:任我行? 来到这里,回到正轨,还是思考一下人生吧!《任我行》又是林夕经典的“说教“吗?听下去,是让自己疯一下要紧呢,还是令大家开心要紧呢?好像一直在两者之间摇摆,时而说既然“沿着寻梦之旅出发”就“不要后退”,时而又说“为何在雨伞外独行”,究竟林夕买哪边账呢?可能这就是顽童长大的烦恼,不断徘徊,不时迷惘,既想向左又想往右。不过,林夕最后好像还是给出了方向,纵然任我形,我还是最终随着大队走了,不免让人感觉无奈。歌名“任我行”,不是正能量的鼓励,感觉更是无能为力的反讽。 《远在咫尺》:珍惜眼前人 很多人说《远在咫尺》是《于心有愧》的“姐妹篇”,都说到了男人对旧情人“怀旧”情结。没选到的那一个总是看上去更美好,得到的相处久了,总会有或多或少的不满。但《远在咫尺》最后还是告诫我们,应感激终生伴侣。陈医生演绎男人中年困惑的情感导师,始终不是十分惊喜,中规中矩。 《失忆蝴蝶》:不相爱便不相害 继续得不到的才是美好的,用遗憾换完美,凄美!有人把这首歌比作《路过蜻蜓》的延续篇,意境或者可以说得过去,但曲和词略显大路,没什么惊喜。是不是我对陈医生越来越重口味了?这些爱与不爱的情情塔塔,对医生来说似乎小儿科了一点。还是我已经过了听情歌死去活来的阶段? 《床头床尾》:陈医生谈夫妻相处之道 这张专辑里最有爱的一首歌了,陈医生自己写的曲,还是很悠扬的。“徐徐入眠沉睡,徐徐入眠没眼泪 ”,很有意思。沉重的吵架冷战,以轻柔的方式演绎,陈医生少有的小清新啊!暂无婚姻经验的我,也能从旋律和歌词中感动暖暖的温馨。如果整只歌只用简单的木吉他伴奏,中间结他solo也是用木吉他,可能会更加暖。 《阿猫阿狗》:励志得很 纯碎得很的励志正能量,林夕又发挥心灵导师的魔力,鼓励大家不要看轻自己。可能我是个黑暗力量很强的人,这么正常的正能量始终很难接受,也很难为情地唱出口。这首歌很适合热血学生参加学校歌唱比赛时演出,可以展示你的青春和斗志外,还政治十分正确。《阿猫阿狗》的旋律有点九十年代的“老气”,加上歌词的正能量爆炸,听一次就腻了。 《同舟之情》:港式主旋律 如果我对《主旋律》的“偏见”并不是个人妄想的话,那么专辑里最后有一首两代“歌神”倾力呈献的主旋律歌曲,就显得分外有意思了。当今香港乐坛,陈奕迅无疑已是主流,进可上春晚,退可唱红馆,可以颂唱北京欢迎你”,也嘶嚎“六月飞霜”,他和他的团队似乎找到了那把“钥匙”。说回这首主旋律《同舟之情》,没有一味地歌颂美好,讴歌理想,承认矛盾,也承认崎岖,用狮子山下集体情怀,呼吁同舟共济,而且用词“正常”,不会让人“毛骨悚然”。有“主旋律”歌曲如此,万人大合唱我也愿意。 《The Key》迎合了当今乐坛越来越多关注社会和人生的新趋势,基本上没有流于表面的说教和敷衍了事。但《The Key》的歌还是被我硬生生地分成了两类:充满隐喻、值得把玩的《主旋律》《告别婆娑》《斯德哥尔摩情人》《任我行》;意思通俗、略显平凡的《远在咫尺》《失忆蝴蝶》《床头床尾》《阿猫阿狗》《同舟之情》。很明显,我偏爱的是第一类,那才是陈医生应该抛开包袱、大胆尝试的风格,他绝对有实力驾驭得来,希望他不要太主流了。 这站专辑的词都写得很好,林夕虽然还是主打凄美和道理,不过《斯德哥尔摩情人》十分惊艳;至于小克,不同风格都驾驭自如,还有不少“生鬼”之处,《告别婆娑》的想法和表达让对佛理没有太多思考的我也很有感触。美中不足的是,专辑的编曲略显套路。陈医生在电台介绍专辑时候说,他没有很用力地唱,而是用一种超脱出来诉说故事的娓娓细语来演绎,这也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但恐怕只有他才敢这样做,那些在唱歌比赛翻唱他的歌的选手,声嘶力竭得差点爆血管呢? 陈奕迅的音乐做得越来越“成熟”了,如无意外,他很快就会是新一代“歌神”,或者现在已经是了。在缺乏巨星多年的香港,陈奕迅的压力会不会越来越大呢?他又可不可以继续玩下去呢?他要不要找一把钥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