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mblr产品分析
【7月题目】tumblr
这次是我出的题目,选tumblr这个题目,一方面是考虑到我们之前一直都围绕小众产品作分析,一直没有分析过大众产品。另一方面是考虑到tumblr是一个单一产品,不像豆瓣这样的有太多的产品线,相对容易把握。
简介
首先先简单了解一下tumblr
Tumblr是2007年由david karp创建
2008年底达到50万月活跃用户
2012年底,月PV超过200亿
2013年3月,全球用户1.2亿,独立博客数量超过1亿,5月被yahoo收购
Yahoo会看上tumblr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年轻用户的比例高
Tumblr拥有社交型网站中最年轻的用户群。18-24岁年龄段在Tumblr用户中的比例是29%,35岁以下年龄段在Tumblr用户中的比例为45%,高于其他任何一家大型社交网站。以下是yahoo与tumblr的用户年龄层分布的对比图,可以看出yahoo非常急需tumblr的年轻血液。
2.移动互联网占比高
与facebook做一下对比:tumblr的移动app用户量与pc网页的用户量基本持平,也就是说移动app用户占到了50%左右。而facebook得移动端用户只占到全部用户的36%左右,而且移动端中,网页和app各占一半。
3.大量新鲜上架的广告位(呵呵)
界面架构
先上两张张图截图(web端首页和移动app的第一层级),方便对比分析:
不论是web还是app,tumblr的界面架构使用的都是非常标准(常见)的架构方式。而对比web端与app端的界面架构,可以发现Web上“发现内容”与“收藏的内容”在一组里,而在app上“发现内容”与“搜索”在一组里,这说明了在tumblr的产品设计中web端与app端有非常不同的诉求:
1.Web端内容发布入口放在信息流顶部,非常突出的位置,而“find blogs”的入口则在右侧不起眼的位置,说明web端更强调用户“创造内容”
2.App端内容发布入口放在右侧一角,而trending tags/blogs则占据一整屏,说明app端更强调用户“消费内容”
桌面端生产内容,移动端消费内容,我们已经很熟悉这样的概念。虽然tumblr在产品设计中也体现出了这样的倾向,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是:由于手机摄像头的存在,app端成为大量图片内容的发布源,而这也是tumblr在移动端发力强劲的原因之一。
获得用户
创始人Karp称,90%新用户是因为Tumblr博文加入该网站,这部分用户中的85%一周后仍会发布博文。这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tumblr是一个基于兴趣的网络社区,用户因为高质量的博客内容而来。二是,tumblr新用户的留存率很高。
对于UGC型的网站,内容和用户是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这是一个正循环,起始的速度会很慢,但会越来越快。Tumblr如何做到能让用户生产高质量内容,同时保证新用户的高留存率呢?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在tumblr的内容发布工具。
这是tumblr获得用户的循环图(上图),
一方面新用户因为tumblr高质量的博客内容吸引来,另一方面,网站以快速简单的方式帮助新用户创造出效果还不错的内容,以此形成正向的循环。
Tumblr的内容发布工具力求简洁快速,入口放在首页非常显眼的位置。发布过程中减去了各种繁琐的次要项,主界面中只保持最主要的内容。以发布视频为例,只需把视频地址粘贴过来,点击“publish”就可以发布一个内容了。另外就是丰富的模版供用户挑选。模版的作用就好比现在的拍照应用的“滤镜”,可以让一个平平淡淡的内容瞬间就变得吸引人。
为什么要让创造内容的方式简单快速可达?因为创作门槛越低,才能让更多用户贡献内容。智能手机让图片类应用火了,因为手机摄像头让用户可以随拍随发,不用再接上电脑,传图,再上传。卡片傻瓜机让每个人都成为摄影师。对于写日志,你以为在博客上写一篇文章,在一个编辑框里输入,点publish就发表出来,这个门槛已经很低了,但是用户会说,我根本不知道写什么。所以QQ、新浪才推出了九宫格日志模版,你只要按照提示,把格子填起来,就是一篇日志,这就是降低用户创作门槛的手段。抬杠(一个语音贴吧应用)一个帖子的更新特别快,为什么,因为不用手打字啊,只用说句话就能发帖。
最后我们可以的到两个结论:
一、用户有创造内容,表达自己的需求,通过简单快速的发布工具降低用户创造内容的成本是UGC领域的发展趋势
二、通过发布工具来帮助用户进行简单的创作,以较小的成本获得较好的效果
Tumblr的用户关系
用户社区的用户关系大体可以分成两类。
一类是基于兴趣图谱的用户关系,这样的社区里,用户之间是基于兴趣的相互关注。你喜欢/发布的东西我也喜欢,所以我关注了你。兴趣图谱社区的例子比如:douban、各类轻博客应用、微博等。
另一类是基于社交图谱的用户关系,用户之间互相加为好友,是因为他们互相认识。我与谁互动,是基于我跟谁的真实社交关系的。社交图谱的例子比如:人人网、QQ空间、微信朋友圈等。
Tumblr所属的轻博客类应用属于兴趣图谱的范畴,关于这两种用户关系的对比,有几个先验性的结论。
一、兴趣图谱是更稳定的用户关系,用户的社交关系是会迁移的,但兴趣往往是稳定的。
用户社交关系迁移的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人人网。一般上大学的人都会有一个人人账号,因为你的大学生活基本就是在大学的这个人际圈子里度过的,那你的社交范围基本不会脱离这个同学圈子太多。但是当你离开大学,进入工作环境以后,就跟之前的社交关系断了。可能会有一部分关系好的朋友还频繁联系着,但你的社交圈已经整体迁移了,社交精力是有限的,你要跟工作圈的人保持关系,就不免要舍弃一部分原有的社交关系。这就是社交迁移。
而基于兴趣的社区往往是稳定的。Douban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douban上你会发现很多非常好的影评、书评、日志等等都是08、09甚至07年的,而这些内容直到13年还在有人回复。这说明这些内容是非常优质的,对用户有长期的价值。Douban能够让这些内容沉淀下来,间接地说明了douban的用户是稳定的。
二、基于社交图谱的网络社区已经在寻求在兴趣图谱上有所发展
扎克伯格在某年的F8大会上曾说,Facebook不仅仅要建立用户之间的社交连接,还要建立用户不同兴趣,如用户喜好的事物、地点、品牌或其他对象之间的连接。这说明,facebook也在寻求在基于兴趣图谱的社交关系山有所建树。
另外一个例子是人人小站。人人小站是人人网旗下的类轻博客的应用,也是试图聚合有共同兴趣的人,而不仅仅是相互认识的人。
三、用户的社交关系是有区隔的,一个混杂了各种社交关系的平台会被慢慢抛弃。
Google+最早告诉我们用户的社交关系是分成各种圈子的。一方面,我们知道一个人的熟人圈子可能维持在最多十几个,而能维持的认识的人的圈子不会超过200个。另一方面,我们会天然的把自己的社交圈分隔,比如你跟死党们的圈子就绝对不会跟亲戚的圈子混在一起。有效的社交区隔给予我们不会觉得隐私被窥探的安全感,但当我们在一个社交平台上引入越来越多的陌生关系的时候,我们就会慢慢变得沉默,然后将社交的需求转移到别的平台上去。现在拥有最紧密用户关系(高价值的用户关系)的微信也会慢慢面临用户引入越来越多陌生关系的问题。为了避免这样的用户流失,基于社交图谱的平台需要为用户创造有足够安全感的区隔,比如微博的“密友”。而让用户清楚的理解这些区隔就显得尤为重要。个人觉得这方面的用户心理是非常难把握的。
Tumblr内容组织
在tumblr中没有人和人之间的关注,取而代之的是blog,blog是“follow”的基本单位。一个blog由其中的内容来组成,而每一个内容都有若干个标签来描述。如下图:
从这样的内容组织的结构,我们可以得到几个推论:
1.在一个blog里聚合的tags描述了这个blog
2.在许多blogs里聚合概率高的tags有相关性,比如说胶片和摄影这两个tag经常出现在一起,在很多blog里都伴随着出现,那就可以认为胶片和摄影这两个tag有相关性。
3.通过用户关注的blog和收集的tags可以用tags来描述用户(给用户贴标签)
用tags来描述用户的方法,非常典型的例子是豆瓣读书。首先,每一本书都有若干个tags,然后用户读过了这本书,那这些标签就自动粘到了这个用户身上。
这三个推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tumblr的搜索和推荐系统。
前面曾提到,在tumblr的移动app设计中,将搜索和“发现更多blog”(也就是推荐)放在了同一屏下,这么设计的原因是什么,我觉得可以这么揣测一下(仅仅只是揣测,我对搜索和推荐这两个高深的课题其实完全不懂):
Tumblr的搜索并不是拿关键词去匹配blog的title,我们知道这样是没有用的,一个摄影博客的title里可能根本不会有摄影这两个字。Tumblr的搜索实际上是把用户输入的关键词当做一个tag,以此来匹配它的相关tags和以之描述的blog。也就是说tumblr所做的并不是精确的关键词匹配搜索,而是基于tag相关性的模糊搜索。这根tumblr对用户行为的设想有关。Tumblr设想用户的搜索并不是在知道了一个blog的title以后,直接以此来搜索。而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发现更多有趣的内容。这时候,搜索的行为只是告诉网站我想看什么类型的内容,而不是我指定要看哪个blog。
而tumblr的推荐,也是类似搜索的行为,只是不需要用户自己输入关键词,告诉网站我想看什么类型的内容。而是网站根据用户身上挂满的tags(通过用户follow blog的行为来获得这些数据)来匹配相关的tags以及以此描述的blogs。
这么看来,不论是从用户的动机初衷上看,还是从网站系统的工作方式上看,搜索和推荐其实都是同一行为的两个支路。将它们放置在同一屏下是合理的。
轻博客的概念
Tumblr是轻博客的鼻祖,所谓轻博客(light blogging)是一种介于twitter形式和blog形式之间的内容形式。我们通过对比来了解一下light blogging所具有的产品形态上的优势和不足。
与blog相比:
1. 更强的传播能力
Tumblr起源于twitter之后,从一开始就带有社交的属性,强调用户之间的关系,有评论转发等机制。
2. 更适应快餐式的信息消费
Tumblr的内容形态强调富媒体,实际操作中多以发图片为主,是一种消费速度更快的信息形式。
3. 创造内容的门槛低(前面已经分析过)
与twitter相比:
1. 更丰富的内容形式
依旧归功于tumblr的富媒体的内容形式,可以给用户更多表达的手段和方式。
2. 个性化空间
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设计,打造个性化空间,个性化的表达更对年轻人的胃口,这也许是tumblr有更高的年轻用户比例的原因。
3. 相对私密的用户关系
虽然Tumblr的传播方式与twitter类似(都是转发机制),但内容的时效性和话题性不高,没有twitter的强传播能力,但也因此更容易沉淀下来一些价值高的内容。
轻博客的概念在国内最早做的是点点(2010年创建),但在国内一直不温不火。有人认为是因为微博不像twitter那样对内容的限制性很强,发图发视频发长微博一应俱全,所以造成了点点一类的网站没有内容形态上的优势。这也说明了,国外火的东西在国内不一定火,两国人民的需求还是很不一样的。
这次是我出的题目,选tumblr这个题目,一方面是考虑到我们之前一直都围绕小众产品作分析,一直没有分析过大众产品。另一方面是考虑到tumblr是一个单一产品,不像豆瓣这样的有太多的产品线,相对容易把握。
简介
首先先简单了解一下tumblr
Tumblr是2007年由david karp创建
2008年底达到50万月活跃用户
2012年底,月PV超过200亿
2013年3月,全球用户1.2亿,独立博客数量超过1亿,5月被yahoo收购
Yahoo会看上tumblr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年轻用户的比例高
Tumblr拥有社交型网站中最年轻的用户群。18-24岁年龄段在Tumblr用户中的比例是29%,35岁以下年龄段在Tumblr用户中的比例为45%,高于其他任何一家大型社交网站。以下是yahoo与tumblr的用户年龄层分布的对比图,可以看出yahoo非常急需tumblr的年轻血液。
![]() |
2.移动互联网占比高
与facebook做一下对比:tumblr的移动app用户量与pc网页的用户量基本持平,也就是说移动app用户占到了50%左右。而facebook得移动端用户只占到全部用户的36%左右,而且移动端中,网页和app各占一半。
![]() |
3.大量新鲜上架的广告位(呵呵)
界面架构
先上两张张图截图(web端首页和移动app的第一层级),方便对比分析:
![]() |
![]() |
不论是web还是app,tumblr的界面架构使用的都是非常标准(常见)的架构方式。而对比web端与app端的界面架构,可以发现Web上“发现内容”与“收藏的内容”在一组里,而在app上“发现内容”与“搜索”在一组里,这说明了在tumblr的产品设计中web端与app端有非常不同的诉求:
1.Web端内容发布入口放在信息流顶部,非常突出的位置,而“find blogs”的入口则在右侧不起眼的位置,说明web端更强调用户“创造内容”
2.App端内容发布入口放在右侧一角,而trending tags/blogs则占据一整屏,说明app端更强调用户“消费内容”
桌面端生产内容,移动端消费内容,我们已经很熟悉这样的概念。虽然tumblr在产品设计中也体现出了这样的倾向,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是:由于手机摄像头的存在,app端成为大量图片内容的发布源,而这也是tumblr在移动端发力强劲的原因之一。
获得用户
创始人Karp称,90%新用户是因为Tumblr博文加入该网站,这部分用户中的85%一周后仍会发布博文。这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tumblr是一个基于兴趣的网络社区,用户因为高质量的博客内容而来。二是,tumblr新用户的留存率很高。
对于UGC型的网站,内容和用户是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这是一个正循环,起始的速度会很慢,但会越来越快。Tumblr如何做到能让用户生产高质量内容,同时保证新用户的高留存率呢?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在tumblr的内容发布工具。
这是tumblr获得用户的循环图(上图),
一方面新用户因为tumblr高质量的博客内容吸引来,另一方面,网站以快速简单的方式帮助新用户创造出效果还不错的内容,以此形成正向的循环。
Tumblr的内容发布工具力求简洁快速,入口放在首页非常显眼的位置。发布过程中减去了各种繁琐的次要项,主界面中只保持最主要的内容。以发布视频为例,只需把视频地址粘贴过来,点击“publish”就可以发布一个内容了。另外就是丰富的模版供用户挑选。模版的作用就好比现在的拍照应用的“滤镜”,可以让一个平平淡淡的内容瞬间就变得吸引人。
为什么要让创造内容的方式简单快速可达?因为创作门槛越低,才能让更多用户贡献内容。智能手机让图片类应用火了,因为手机摄像头让用户可以随拍随发,不用再接上电脑,传图,再上传。卡片傻瓜机让每个人都成为摄影师。对于写日志,你以为在博客上写一篇文章,在一个编辑框里输入,点publish就发表出来,这个门槛已经很低了,但是用户会说,我根本不知道写什么。所以QQ、新浪才推出了九宫格日志模版,你只要按照提示,把格子填起来,就是一篇日志,这就是降低用户创作门槛的手段。抬杠(一个语音贴吧应用)一个帖子的更新特别快,为什么,因为不用手打字啊,只用说句话就能发帖。
最后我们可以的到两个结论:
一、用户有创造内容,表达自己的需求,通过简单快速的发布工具降低用户创造内容的成本是UGC领域的发展趋势
二、通过发布工具来帮助用户进行简单的创作,以较小的成本获得较好的效果
Tumblr的用户关系
用户社区的用户关系大体可以分成两类。
一类是基于兴趣图谱的用户关系,这样的社区里,用户之间是基于兴趣的相互关注。你喜欢/发布的东西我也喜欢,所以我关注了你。兴趣图谱社区的例子比如:douban、各类轻博客应用、微博等。
另一类是基于社交图谱的用户关系,用户之间互相加为好友,是因为他们互相认识。我与谁互动,是基于我跟谁的真实社交关系的。社交图谱的例子比如:人人网、QQ空间、微信朋友圈等。
Tumblr所属的轻博客类应用属于兴趣图谱的范畴,关于这两种用户关系的对比,有几个先验性的结论。
一、兴趣图谱是更稳定的用户关系,用户的社交关系是会迁移的,但兴趣往往是稳定的。
用户社交关系迁移的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人人网。一般上大学的人都会有一个人人账号,因为你的大学生活基本就是在大学的这个人际圈子里度过的,那你的社交范围基本不会脱离这个同学圈子太多。但是当你离开大学,进入工作环境以后,就跟之前的社交关系断了。可能会有一部分关系好的朋友还频繁联系着,但你的社交圈已经整体迁移了,社交精力是有限的,你要跟工作圈的人保持关系,就不免要舍弃一部分原有的社交关系。这就是社交迁移。
而基于兴趣的社区往往是稳定的。Douban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douban上你会发现很多非常好的影评、书评、日志等等都是08、09甚至07年的,而这些内容直到13年还在有人回复。这说明这些内容是非常优质的,对用户有长期的价值。Douban能够让这些内容沉淀下来,间接地说明了douban的用户是稳定的。
二、基于社交图谱的网络社区已经在寻求在兴趣图谱上有所发展
扎克伯格在某年的F8大会上曾说,Facebook不仅仅要建立用户之间的社交连接,还要建立用户不同兴趣,如用户喜好的事物、地点、品牌或其他对象之间的连接。这说明,facebook也在寻求在基于兴趣图谱的社交关系山有所建树。
另外一个例子是人人小站。人人小站是人人网旗下的类轻博客的应用,也是试图聚合有共同兴趣的人,而不仅仅是相互认识的人。
三、用户的社交关系是有区隔的,一个混杂了各种社交关系的平台会被慢慢抛弃。
Google+最早告诉我们用户的社交关系是分成各种圈子的。一方面,我们知道一个人的熟人圈子可能维持在最多十几个,而能维持的认识的人的圈子不会超过200个。另一方面,我们会天然的把自己的社交圈分隔,比如你跟死党们的圈子就绝对不会跟亲戚的圈子混在一起。有效的社交区隔给予我们不会觉得隐私被窥探的安全感,但当我们在一个社交平台上引入越来越多的陌生关系的时候,我们就会慢慢变得沉默,然后将社交的需求转移到别的平台上去。现在拥有最紧密用户关系(高价值的用户关系)的微信也会慢慢面临用户引入越来越多陌生关系的问题。为了避免这样的用户流失,基于社交图谱的平台需要为用户创造有足够安全感的区隔,比如微博的“密友”。而让用户清楚的理解这些区隔就显得尤为重要。个人觉得这方面的用户心理是非常难把握的。
Tumblr内容组织
在tumblr中没有人和人之间的关注,取而代之的是blog,blog是“follow”的基本单位。一个blog由其中的内容来组成,而每一个内容都有若干个标签来描述。如下图:
![]() |
从这样的内容组织的结构,我们可以得到几个推论:
1.在一个blog里聚合的tags描述了这个blog
2.在许多blogs里聚合概率高的tags有相关性,比如说胶片和摄影这两个tag经常出现在一起,在很多blog里都伴随着出现,那就可以认为胶片和摄影这两个tag有相关性。
3.通过用户关注的blog和收集的tags可以用tags来描述用户(给用户贴标签)
用tags来描述用户的方法,非常典型的例子是豆瓣读书。首先,每一本书都有若干个tags,然后用户读过了这本书,那这些标签就自动粘到了这个用户身上。
这三个推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tumblr的搜索和推荐系统。
前面曾提到,在tumblr的移动app设计中,将搜索和“发现更多blog”(也就是推荐)放在了同一屏下,这么设计的原因是什么,我觉得可以这么揣测一下(仅仅只是揣测,我对搜索和推荐这两个高深的课题其实完全不懂):
Tumblr的搜索并不是拿关键词去匹配blog的title,我们知道这样是没有用的,一个摄影博客的title里可能根本不会有摄影这两个字。Tumblr的搜索实际上是把用户输入的关键词当做一个tag,以此来匹配它的相关tags和以之描述的blog。也就是说tumblr所做的并不是精确的关键词匹配搜索,而是基于tag相关性的模糊搜索。这根tumblr对用户行为的设想有关。Tumblr设想用户的搜索并不是在知道了一个blog的title以后,直接以此来搜索。而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发现更多有趣的内容。这时候,搜索的行为只是告诉网站我想看什么类型的内容,而不是我指定要看哪个blog。
而tumblr的推荐,也是类似搜索的行为,只是不需要用户自己输入关键词,告诉网站我想看什么类型的内容。而是网站根据用户身上挂满的tags(通过用户follow blog的行为来获得这些数据)来匹配相关的tags以及以此描述的blogs。
这么看来,不论是从用户的动机初衷上看,还是从网站系统的工作方式上看,搜索和推荐其实都是同一行为的两个支路。将它们放置在同一屏下是合理的。
轻博客的概念
Tumblr是轻博客的鼻祖,所谓轻博客(light blogging)是一种介于twitter形式和blog形式之间的内容形式。我们通过对比来了解一下light blogging所具有的产品形态上的优势和不足。
与blog相比:
1. 更强的传播能力
Tumblr起源于twitter之后,从一开始就带有社交的属性,强调用户之间的关系,有评论转发等机制。
2. 更适应快餐式的信息消费
Tumblr的内容形态强调富媒体,实际操作中多以发图片为主,是一种消费速度更快的信息形式。
3. 创造内容的门槛低(前面已经分析过)
与twitter相比:
1. 更丰富的内容形式
依旧归功于tumblr的富媒体的内容形式,可以给用户更多表达的手段和方式。
2. 个性化空间
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设计,打造个性化空间,个性化的表达更对年轻人的胃口,这也许是tumblr有更高的年轻用户比例的原因。
3. 相对私密的用户关系
虽然Tumblr的传播方式与twitter类似(都是转发机制),但内容的时效性和话题性不高,没有twitter的强传播能力,但也因此更容易沉淀下来一些价值高的内容。
轻博客的概念在国内最早做的是点点(2010年创建),但在国内一直不温不火。有人认为是因为微博不像twitter那样对内容的限制性很强,发图发视频发长微博一应俱全,所以造成了点点一类的网站没有内容形态上的优势。这也说明了,国外火的东西在国内不一定火,两国人民的需求还是很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