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姑,和她的“丈夫”
曾看到有女生玩笑说:希望将来有两个丈夫,一个养自己,一个爱自己。
有人真的得到了,可她一点都不想要。
这是我老姑的故事,除了人名,没有虚构。
它还在继续。
=============================
在表弟的婚礼上又见到了老姑。她带着她的五个子女,多少年过去也没怎么变老,还是腼腆质朴地笑着,双颊红润、眼睛弯弯,热情地塞给我们一箱村里带来的土鸡蛋。
回到家我一边往冰箱摆鸡蛋,一边跟父母闲聊,说起老姑的三女两子:两个小女儿跟她一个模子,小家碧玉、腼腆爱笑;两个儿子都长得高大英俊;唯有大女儿,眉眼之间好似外人,谁都不像。我妈想了一想,说:这里有个故事,关于你的老姑。
=============================
老姑是我外曾祖母从育婴堂抱养的女儿,论辈分是我姥爷的妹妹,其实只比我妈大一岁。
当年日军打到山西,我的亲外曾祖父被抓走做苦力,从此再无音讯,生死不知。20出头的外曾祖母独自带着年幼的我姥爷等了几年。家里婆婆去世早,年轻寡妇带着孩子还伺候着一个壮年鳏夫公公,日子过得尴尬而艰难,只得改嫁。姥爷作为家中仅剩的独苗,肯定不能给带走,那时外曾祖母年轻漂亮、泼辣能干,改嫁的男人也忠厚老实、善良勤快,想着总还能再生几个孩子,便没有坚持。谁想到,他们几十年恩爱,也没要上孩子。
按村里习惯,寡母留下年幼儿子独自改嫁,儿子长大后就没有赡养的义务。为免得年老无依,外曾祖母便从乡里的育婴堂抱养了我的老姑,盘算养大之后招个女婿,好有人养老送终。家中只有老姑一个女儿,虽然不是亲生的,虽然日子过得清苦,也是掌上明珠一般,好吃好穿紧着,平日重话也不忍说一句。
转眼间老姑长到16岁,甜蜜娇俏得像夏天槐树上开的串串白花,活泼、爱笑,脸颊粉红、眼睛弯弯,人见人爱。本来是出嫁的好年纪,可外曾祖母心中却日渐沉重:
一是这个女儿,不能出嫁,只能招赘。可农村地方,不是极穷苦、极落魄的男人,谁肯做普通人家的上门女婿?再说如果招了这样穷的男人,以后很可能难以给自己和丈夫养老,怕还成了女儿的负担。
二是这个女儿,早已有了一个青梅竹马的少年爱人,叫做曲利。
我妈妈老家唤男人名字,总爱加个“儿”字,所以他们都叫他“曲利儿”。老姑那时16岁,这个曲利儿,只有14岁。
14岁的曲利儿眉目英俊、身材修长、性情温柔敦厚,就是生得苦——幼年丧父,母亲没有改嫁,家中缺少劳力,境况极为困顿,在村里可算是最穷的人家之一。这样家庭的男孩,招来也是负担,何况曲利儿的母亲还指着独子传续香火,并不同意他去做上门女婿。
两个十几岁的少年,爱就爱了,哪里想得了很远,心里眼里都是蜜,每天只想守着对方。大人心里计算什么,他们不明白,也不想明白。就是这样的两小无猜、耳鬓厮磨与浓情蜜意,让外曾祖母着了急,也狠了心。
山西地下好多煤,村子附近就有一个矿场。那个年代没有私营煤矿,只有城市户口才能进矿做工人,拿一份可以养活全家、令农民艳羡的固定工资。外曾祖母很想老姑找个城市女婿,但那时工人吃香,普通农户很难攀上;再者,工人平时下矿,休息便回城,几乎不到村里来。不要说想招一个工人入赘,就是上赶着把女儿送过去,也不一定能成。
就在外曾祖母为女儿婚配着急上火的时候,一个看似合适的女婿人选出现了。
他是一个比我老姑整整大了11岁的男人,中度智障,不能读写,也不识数。靠着城市户口和家人关系,在矿上做着最苦最累的工。因为智障加上单身,矿场就把他安排住在村里,隔段时间家里人到矿上帮他取一次工资,除此之外也没什么人管他。
外曾祖母托了各种关系,把这个人招进家门,强配给老姑做了丈夫。
这场婚姻的包办过程我妈知道得并不真切,只说老姑从16岁挣扎到17岁,一对小情侣流干了眼泪想尽了办法。外曾祖母数次以菜刀割颈的极端方式相逼,最后一次甚至在树上绑好麻绳,踩上矮凳,声称若我老姑不肯跟那智障结婚,她立刻吊死在当场。老姑那时还是个孩子,心地柔软善良,从小被外曾祖父祖母捧在手心,重话都没遭过几句,哪里见过如此阵仗,母亲还没上吊,自己先吓脱了半条命,不得已,只能泪水涟涟地应下来,做了一个中年智障男人的妻子。
一切如我外曾祖母所愿,只等他们有个孩子,把老姑的心从曲利儿身上收回来。
可惜,老姑的这个“丈夫”,除了智力低下,还不能人道。
或是不能,或是不懂。总之新婚燕尔,女人鲜嫩欲滴、男人正当壮年,这“老姑父”却整日耗在矿上做苦力,一两个月也不回一次家。只有领工资时能见上一面,小别之下也竟全无温存。
“丈夫”有跟没有一样,那么老姑与曲利儿之间的事,不用讲也能猜到。
外曾祖母眼看自己的气势随衰老而虚弱,这有名无实的婚姻又难以捆住老姑,情急之下,又想出一招——她替这对形式“夫妻”、替自己的养女,领养了一个女婴。
这女婴就是日记开头那位“眉眼之间好似外人,谁都不像”的大女儿。
外曾祖母笃定老姑有了孩子就不会离婚,她是没错的。可有了孩子,老姑与曲利儿的男女之事也再无障碍——有婚姻和孩子作掩护,老姑即使真的怀孕,旁人也不能闲话。
于是,大女儿抱养回来刚一年,老姑就生下一个儿子,眉目英俊、手脚修长,跟曲利儿一模一样。
日子慢慢过去,两家的老人都走了。
老姑从稚嫩青涩的小姑娘长成了甜美成熟的少妇。曲利儿也已不再是瘦削的少年,他高大健壮,俊朗而寡言,村里村外总有年轻的寡妇或者离婚女人不嫌他家穷,愿意嫁给他。
老姑时常劝他:别管我,找个女人好好过日子,你一个单身汉,家里总是冷锅冷灶,有一顿没一顿,我看在眼里又不能照顾你,时间长了身体会坏的。
曲利儿听了只是答:我要是结了婚,你就连个说话的人都没了。遇上事情,谁帮你担着?
一劝一答之间,两人又育下两个女儿,一个儿子。连上抱养的大女儿和头一年生下的长子,老姑共有五个孩子,曲利儿是其中四个的父亲。亲生孩子中,女孩都是母亲的复刻,男孩都是父亲的复刻。村里谁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出于同情,谁也不捅破这一层窗户纸。
“老姑父”糊里糊涂,不懂做丈夫,也不懂做父亲,休息回家时也不懂帮着干农活。多年来老姑与曲利儿都像真正的夫妻一般,相扶相持、互诉心事。
孩子长大后,老姑想过离婚,可“老姑父”虽然人傻,却也用自己的劳力养活了一家人——说难听点,其实是养活了她和曲利儿的孩子们。现在这个男人老了、退休了、瘫痪了,本来没什么家人管他,如果再离婚,就真的只有“孤苦死去”一条路。退一万步讲,他总算是退休工人,哪怕留着那一份退休金,对家里也有好处。
事到如今,老姑和曲利儿也不再遮掩,住在一起。“老姑父”自己傻傻地单独住一间房,接受着一家的照料。听起来像是《神雕侠侣》中瑛姑、老顽童和一灯大师那样的生活,其实现实远不如人意。
曲利儿和老姑心里很苦——村里人还是很看重“名分”的,他们的孩子结婚,接受新人跪拜的“父亲”却是那个什么都不懂的傻子,曲利儿只能作为观礼的村民,站在角落,哭得不能自抑。
每个大喜日子,两个应该很高兴的人,一个躲起来流泪,一个在心里流泪。
如果不是老姑生性乐观坚强、温柔开朗,以曲利儿寡言沉静的性格,恐怕无法挺过这几十年,即便是这样,他的身体也因为常年积郁和三餐无律而十分虚弱。
老姑曾对我妈说起,想要给曲利儿一个“名分”,哪怕是一个死后的名分也好,让他能以父亲的身份接受子孙的香火,让他能以丈夫的身份与自己葬在一起。但她又不忍心丢下现在已经完全痴呆瘫痪的“老姑父”,不忍心看着他缺乏照顾而死去。只能拖着,拖着,希望那人可以走在他们前面。
=============================
故事只讲到这里,因为生活只到这里。三人一时无语,我妈突然问:这故事究竟是悲剧,还是喜剧?
我爸摇了摇头,没有说话,站起来走到卧室门口,突然回头,说:是喜剧,在爱情上,是喜剧。
=============================
【请勿转出豆瓣】
【豆瓣内部转载需事先征得本人同意,转载请署名『酒肉猴』并附本文原文链接】
有人真的得到了,可她一点都不想要。
这是我老姑的故事,除了人名,没有虚构。
它还在继续。
=============================
在表弟的婚礼上又见到了老姑。她带着她的五个子女,多少年过去也没怎么变老,还是腼腆质朴地笑着,双颊红润、眼睛弯弯,热情地塞给我们一箱村里带来的土鸡蛋。
回到家我一边往冰箱摆鸡蛋,一边跟父母闲聊,说起老姑的三女两子:两个小女儿跟她一个模子,小家碧玉、腼腆爱笑;两个儿子都长得高大英俊;唯有大女儿,眉眼之间好似外人,谁都不像。我妈想了一想,说:这里有个故事,关于你的老姑。
=============================
老姑是我外曾祖母从育婴堂抱养的女儿,论辈分是我姥爷的妹妹,其实只比我妈大一岁。
当年日军打到山西,我的亲外曾祖父被抓走做苦力,从此再无音讯,生死不知。20出头的外曾祖母独自带着年幼的我姥爷等了几年。家里婆婆去世早,年轻寡妇带着孩子还伺候着一个壮年鳏夫公公,日子过得尴尬而艰难,只得改嫁。姥爷作为家中仅剩的独苗,肯定不能给带走,那时外曾祖母年轻漂亮、泼辣能干,改嫁的男人也忠厚老实、善良勤快,想着总还能再生几个孩子,便没有坚持。谁想到,他们几十年恩爱,也没要上孩子。
按村里习惯,寡母留下年幼儿子独自改嫁,儿子长大后就没有赡养的义务。为免得年老无依,外曾祖母便从乡里的育婴堂抱养了我的老姑,盘算养大之后招个女婿,好有人养老送终。家中只有老姑一个女儿,虽然不是亲生的,虽然日子过得清苦,也是掌上明珠一般,好吃好穿紧着,平日重话也不忍说一句。
转眼间老姑长到16岁,甜蜜娇俏得像夏天槐树上开的串串白花,活泼、爱笑,脸颊粉红、眼睛弯弯,人见人爱。本来是出嫁的好年纪,可外曾祖母心中却日渐沉重:
一是这个女儿,不能出嫁,只能招赘。可农村地方,不是极穷苦、极落魄的男人,谁肯做普通人家的上门女婿?再说如果招了这样穷的男人,以后很可能难以给自己和丈夫养老,怕还成了女儿的负担。
二是这个女儿,早已有了一个青梅竹马的少年爱人,叫做曲利。
我妈妈老家唤男人名字,总爱加个“儿”字,所以他们都叫他“曲利儿”。老姑那时16岁,这个曲利儿,只有14岁。
14岁的曲利儿眉目英俊、身材修长、性情温柔敦厚,就是生得苦——幼年丧父,母亲没有改嫁,家中缺少劳力,境况极为困顿,在村里可算是最穷的人家之一。这样家庭的男孩,招来也是负担,何况曲利儿的母亲还指着独子传续香火,并不同意他去做上门女婿。
两个十几岁的少年,爱就爱了,哪里想得了很远,心里眼里都是蜜,每天只想守着对方。大人心里计算什么,他们不明白,也不想明白。就是这样的两小无猜、耳鬓厮磨与浓情蜜意,让外曾祖母着了急,也狠了心。
山西地下好多煤,村子附近就有一个矿场。那个年代没有私营煤矿,只有城市户口才能进矿做工人,拿一份可以养活全家、令农民艳羡的固定工资。外曾祖母很想老姑找个城市女婿,但那时工人吃香,普通农户很难攀上;再者,工人平时下矿,休息便回城,几乎不到村里来。不要说想招一个工人入赘,就是上赶着把女儿送过去,也不一定能成。
就在外曾祖母为女儿婚配着急上火的时候,一个看似合适的女婿人选出现了。
他是一个比我老姑整整大了11岁的男人,中度智障,不能读写,也不识数。靠着城市户口和家人关系,在矿上做着最苦最累的工。因为智障加上单身,矿场就把他安排住在村里,隔段时间家里人到矿上帮他取一次工资,除此之外也没什么人管他。
外曾祖母托了各种关系,把这个人招进家门,强配给老姑做了丈夫。
这场婚姻的包办过程我妈知道得并不真切,只说老姑从16岁挣扎到17岁,一对小情侣流干了眼泪想尽了办法。外曾祖母数次以菜刀割颈的极端方式相逼,最后一次甚至在树上绑好麻绳,踩上矮凳,声称若我老姑不肯跟那智障结婚,她立刻吊死在当场。老姑那时还是个孩子,心地柔软善良,从小被外曾祖父祖母捧在手心,重话都没遭过几句,哪里见过如此阵仗,母亲还没上吊,自己先吓脱了半条命,不得已,只能泪水涟涟地应下来,做了一个中年智障男人的妻子。
一切如我外曾祖母所愿,只等他们有个孩子,把老姑的心从曲利儿身上收回来。
可惜,老姑的这个“丈夫”,除了智力低下,还不能人道。
或是不能,或是不懂。总之新婚燕尔,女人鲜嫩欲滴、男人正当壮年,这“老姑父”却整日耗在矿上做苦力,一两个月也不回一次家。只有领工资时能见上一面,小别之下也竟全无温存。
“丈夫”有跟没有一样,那么老姑与曲利儿之间的事,不用讲也能猜到。
外曾祖母眼看自己的气势随衰老而虚弱,这有名无实的婚姻又难以捆住老姑,情急之下,又想出一招——她替这对形式“夫妻”、替自己的养女,领养了一个女婴。
这女婴就是日记开头那位“眉眼之间好似外人,谁都不像”的大女儿。
外曾祖母笃定老姑有了孩子就不会离婚,她是没错的。可有了孩子,老姑与曲利儿的男女之事也再无障碍——有婚姻和孩子作掩护,老姑即使真的怀孕,旁人也不能闲话。
于是,大女儿抱养回来刚一年,老姑就生下一个儿子,眉目英俊、手脚修长,跟曲利儿一模一样。
日子慢慢过去,两家的老人都走了。
老姑从稚嫩青涩的小姑娘长成了甜美成熟的少妇。曲利儿也已不再是瘦削的少年,他高大健壮,俊朗而寡言,村里村外总有年轻的寡妇或者离婚女人不嫌他家穷,愿意嫁给他。
老姑时常劝他:别管我,找个女人好好过日子,你一个单身汉,家里总是冷锅冷灶,有一顿没一顿,我看在眼里又不能照顾你,时间长了身体会坏的。
曲利儿听了只是答:我要是结了婚,你就连个说话的人都没了。遇上事情,谁帮你担着?
一劝一答之间,两人又育下两个女儿,一个儿子。连上抱养的大女儿和头一年生下的长子,老姑共有五个孩子,曲利儿是其中四个的父亲。亲生孩子中,女孩都是母亲的复刻,男孩都是父亲的复刻。村里谁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出于同情,谁也不捅破这一层窗户纸。
“老姑父”糊里糊涂,不懂做丈夫,也不懂做父亲,休息回家时也不懂帮着干农活。多年来老姑与曲利儿都像真正的夫妻一般,相扶相持、互诉心事。
孩子长大后,老姑想过离婚,可“老姑父”虽然人傻,却也用自己的劳力养活了一家人——说难听点,其实是养活了她和曲利儿的孩子们。现在这个男人老了、退休了、瘫痪了,本来没什么家人管他,如果再离婚,就真的只有“孤苦死去”一条路。退一万步讲,他总算是退休工人,哪怕留着那一份退休金,对家里也有好处。
事到如今,老姑和曲利儿也不再遮掩,住在一起。“老姑父”自己傻傻地单独住一间房,接受着一家的照料。听起来像是《神雕侠侣》中瑛姑、老顽童和一灯大师那样的生活,其实现实远不如人意。
曲利儿和老姑心里很苦——村里人还是很看重“名分”的,他们的孩子结婚,接受新人跪拜的“父亲”却是那个什么都不懂的傻子,曲利儿只能作为观礼的村民,站在角落,哭得不能自抑。
每个大喜日子,两个应该很高兴的人,一个躲起来流泪,一个在心里流泪。
如果不是老姑生性乐观坚强、温柔开朗,以曲利儿寡言沉静的性格,恐怕无法挺过这几十年,即便是这样,他的身体也因为常年积郁和三餐无律而十分虚弱。
老姑曾对我妈说起,想要给曲利儿一个“名分”,哪怕是一个死后的名分也好,让他能以父亲的身份接受子孙的香火,让他能以丈夫的身份与自己葬在一起。但她又不忍心丢下现在已经完全痴呆瘫痪的“老姑父”,不忍心看着他缺乏照顾而死去。只能拖着,拖着,希望那人可以走在他们前面。
=============================
故事只讲到这里,因为生活只到这里。三人一时无语,我妈突然问:这故事究竟是悲剧,还是喜剧?
我爸摇了摇头,没有说话,站起来走到卧室门口,突然回头,说:是喜剧,在爱情上,是喜剧。
=============================
【请勿转出豆瓣】
【豆瓣内部转载需事先征得本人同意,转载请署名『酒肉猴』并附本文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