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脑》全球脑思想的演变(1)
整部科学史是对事件不是以任意方式发生,而是反映了一定的内在秩序的逐步的意识。
—— 史蒂芬•霍金《时间简史》
全球脑思想由来已久。很多人使用不同名称描述了该思想,例如超脑(super-brain)、智慧圈(noosphere)、全球心灵(global mind)、社会脑(social brain)、行星脑(planetary brain)、世界脑(world brain)等。我也曾经称它为地球神经网络(earth neural network)。根据比利时人、控制论学者弗朗西斯•海拉恩(Francis Heylighen,生于1960年)所编写的全球脑常见问题,这个概念至少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人和中世纪。当时只是简单地在社会体系和人体之间类推,例如国王是头,农夫是脚。
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年-1903年)被称为“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父”。在他所著的《社会静力学》的最后一章——“一般性的考虑”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社会在从发展的最低阶段起步到最高阶段时所采取的各种不同的组织,原则上和各种不同的动物组织是相似的。” 简单来说,他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体。在生物有机体中存在“相似的部分结合和不相似的部分分离”的现象,这个持续的过程导致了有机体的“不断增加的功能再划分”。在社会有机体中,存在同样过程。他总结说:“社会的发展,也和人的发展及一般生命的发展一样,可以描述为一种个体化——变成一个生物——的倾向”。
法国人德日进(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1881年-1955年)是20世纪颇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他曾经在中国从事考古工作二十余年,是一位天主教耶稣会神父、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对于社会有机体其精神层面的关注,德日进可能是第一人。
“既然生命中自然历史在每一干上的全部及其长度就外表上言之,等于是一个巨大神经系统的逐渐建立,则它也因此在内部会相应地有一个与地球同大的心灵的安置。在表面上,我们看到的是神经系统和中枢,但往深看,则有意识。”
以上是摘自《人的现象》(The Phenomenon of Man)中的一段文字。前苏联矿物学家、地球化学家弗拉基米尔•维尔纳茨基(Vladimir Vernadsky,1863年-1945年)首先提出了智慧圈(noosphere)这个概念,而德日进更着重于分析它的精神层面。他将每个人类个体比喻为思想微粒,而所有人类则构成思想巨粒,个体意识的多元性汇聚在一起,形成一个思想皮层——精神圈。他这样生动地描述:“这精神圈的薄膜乍看虽然软弱,又好似分散成粒状,但却已逐渐展开,并包围自己——围绕了地球。”这个精神圈和人类个体一样,具有反省的能力。作为一个神父,他告诉我们:“上帝,众心之心。基督信仰便完全根植于此。”同时代的印度哲学家奥罗宾多(Sri Aurobindo,1872年-1950年)也有类似观点。
上一篇 | 目录 | 下一篇
www.globalbrain.cn
—— 史蒂芬•霍金《时间简史》
全球脑思想由来已久。很多人使用不同名称描述了该思想,例如超脑(super-brain)、智慧圈(noosphere)、全球心灵(global mind)、社会脑(social brain)、行星脑(planetary brain)、世界脑(world brain)等。我也曾经称它为地球神经网络(earth neural network)。根据比利时人、控制论学者弗朗西斯•海拉恩(Francis Heylighen,生于1960年)所编写的全球脑常见问题,这个概念至少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人和中世纪。当时只是简单地在社会体系和人体之间类推,例如国王是头,农夫是脚。
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年-1903年)被称为“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父”。在他所著的《社会静力学》的最后一章——“一般性的考虑”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社会在从发展的最低阶段起步到最高阶段时所采取的各种不同的组织,原则上和各种不同的动物组织是相似的。” 简单来说,他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体。在生物有机体中存在“相似的部分结合和不相似的部分分离”的现象,这个持续的过程导致了有机体的“不断增加的功能再划分”。在社会有机体中,存在同样过程。他总结说:“社会的发展,也和人的发展及一般生命的发展一样,可以描述为一种个体化——变成一个生物——的倾向”。
法国人德日进(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1881年-1955年)是20世纪颇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他曾经在中国从事考古工作二十余年,是一位天主教耶稣会神父、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对于社会有机体其精神层面的关注,德日进可能是第一人。
“既然生命中自然历史在每一干上的全部及其长度就外表上言之,等于是一个巨大神经系统的逐渐建立,则它也因此在内部会相应地有一个与地球同大的心灵的安置。在表面上,我们看到的是神经系统和中枢,但往深看,则有意识。”
以上是摘自《人的现象》(The Phenomenon of Man)中的一段文字。前苏联矿物学家、地球化学家弗拉基米尔•维尔纳茨基(Vladimir Vernadsky,1863年-1945年)首先提出了智慧圈(noosphere)这个概念,而德日进更着重于分析它的精神层面。他将每个人类个体比喻为思想微粒,而所有人类则构成思想巨粒,个体意识的多元性汇聚在一起,形成一个思想皮层——精神圈。他这样生动地描述:“这精神圈的薄膜乍看虽然软弱,又好似分散成粒状,但却已逐渐展开,并包围自己——围绕了地球。”这个精神圈和人类个体一样,具有反省的能力。作为一个神父,他告诉我们:“上帝,众心之心。基督信仰便完全根植于此。”同时代的印度哲学家奥罗宾多(Sri Aurobindo,1872年-1950年)也有类似观点。
上一篇 | 目录 | 下一篇
www.globalbrain.cn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