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暗中的体验者
邓安庆写了一本新书,书名叫《柔软的距离》。蒙他青眼,让我给这本书写个序。我想了半天,不知道该从哪里下笔。记得有一次我跟他吃饭的时候,菜是一种很辣很辣的鱼,他吃得唏嘘不已。他简单谈过一些自己的经历,简历不复杂:跟大多数从农村考上大学的青年一样,出了学校门一脚迈进社会的大门,高一脚低一脚地走,找工作,干一阵,辞或者被辞,有那么一两年,什么工作都干不长。反正就这么折腾来折腾去,永远处在饿不死、也胀不坏的生活状态下面。稍微好过那么一两个月,还来了外地的穷朋友需要救济。但他也这样活下来了! 我问他为什么叫邓安庆? 他就笑起来(那时他还是一个瘦子,脸上的笑容清晰,如同水里鹅卵石一样历历可数),他说很多人问过他这个问题,以为他是安徽安庆人,其实都猜错了,他是湖北人。
安庆给我看过一张照片。我说我小时候做梦的时候曾经梦到过这样一个地方,一条江,天上一片云彩也没有,极其辽阔。江水清得不像是真的,两岸有一些白房子。安庆说他以前就在这个地方念书,说学校就在照片上的某个位置。他说他从这个学校毕业后,就出来帮人推销酒,湖北度数最高的一种酒,酒名字我就不说了,免得有帮人做广告的嫌疑。这样做了一段时间,又跑到西安去———结果饿得半死! 一天吃一个馍还是两个馍? 想不起来了。等下次见到他,我再问问他具体怎么样一个饿法。饿得实在受不了,就跟人跑到苏州去打工。《柔软的距离》里一些章节就来源于苏州的一些个人生活体验,但也不会具体到某种事情或者人物是原样搬演出来的。
我的几个表弟和堂弟都在外面打工,过年回来我们在一起聊天的时候,他们也会谈到工厂的打工生活。他们都不想做,说太单调,能把人给做疯了! 又不想回老家种地,说在乡下存身不住。说农村里没有文娱生活,自己一直在上学,也不懂怎么种地。我说你在工厂不也是没有文娱生活吗? 天天加班文娱个屁呀! 他仰着头想了一会说:“晚上想找几个人喝酒。站在院子里一喊,就来好几个。这个不算啊?”我问他:“这也叫文娱生活?”他说:“这不叫文娱生活叫什么?”现在在我们村里想找个年轻人都难。大姑娘、小媳妇,但凡不痴不傻、全须全尾的全出去了。平常想在村里找几个年岁相仿的人在一起吹吹牛、喝喝酒都找不到。上一代人还有些乡土之念,厂里有些岁数大的人,虽然住在城里也能感觉到节气变化。或者听到外面鸟叫,要怔忡一下说:“哦! 要泡稻种了!”“要下小苗秧了!”
邓安庆在苏州工业城时的生活大概和我表兄弟们的生活状态差不多。他说他们厂的保安坐在门口实在太无聊了,就数每天从厂门口经过的汽车。一天下来过去多少单号车,一天多少双号车。我问他那时写不写东西? 他说写呀! 他说当时写东西更多是为了打发这种无聊的时光,因为这种日子你是看不到尽头的。它不像一个隧道,远远的还有个圆光在诱惑着你走下去。而在工业城的生活完全是黑咕隆咚的。好像那段时间安庆的产量比较高,过几天就在网上贴一篇。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有这样几篇:《换台》、《菜铺》、《烟》。另外他写乡村的几篇当中应当是写亲戚那个系列比较好,有一种悲悯的情绪沉浸在里面。写短篇小说节奏感相当难把握,就因为短才不好写。像写字当中笔画少的字,没法藏拙。我跟安庆聊天时说,你也可以认认真真写一点,也可以胡扯八道写一点。不要急于一下子写成某种类型,这样就不好玩了。而且文学这东西也不要看得太郑重,就像在学校里你心仪一个女生,看她太严重了,心里反反复复想的一句话想表白,老是不敢说。写一封情书,看看这样写也不好,那样写也不好。后来一个坏小子走上去,替你把心里的话说了,结果那个姑娘挽起那个坏种走了。
安庆到了北京之后,有一段时间写得少了。我问他在干什么?他说过去居无定所,不敢买书,老要搬家,书买多了搬家麻烦,现在总算有个相对固定的住所了。我想看看书,或者什么也不写。就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等到想写的时候再写。好像没过多久,他又搬家了! 我在北京傍晚的时候看到天上飞过乌鸦,就想到他。乌鸦叼着几根树棍子,哑哑地从头上飞过去。安庆每次搬家多多少少还有点东西,像这几根树棍子。乌鸦叼着,安庆或扛或背,在北京跑来跑去。
安庆给我看过一张照片。我说我小时候做梦的时候曾经梦到过这样一个地方,一条江,天上一片云彩也没有,极其辽阔。江水清得不像是真的,两岸有一些白房子。安庆说他以前就在这个地方念书,说学校就在照片上的某个位置。他说他从这个学校毕业后,就出来帮人推销酒,湖北度数最高的一种酒,酒名字我就不说了,免得有帮人做广告的嫌疑。这样做了一段时间,又跑到西安去———结果饿得半死! 一天吃一个馍还是两个馍? 想不起来了。等下次见到他,我再问问他具体怎么样一个饿法。饿得实在受不了,就跟人跑到苏州去打工。《柔软的距离》里一些章节就来源于苏州的一些个人生活体验,但也不会具体到某种事情或者人物是原样搬演出来的。
我的几个表弟和堂弟都在外面打工,过年回来我们在一起聊天的时候,他们也会谈到工厂的打工生活。他们都不想做,说太单调,能把人给做疯了! 又不想回老家种地,说在乡下存身不住。说农村里没有文娱生活,自己一直在上学,也不懂怎么种地。我说你在工厂不也是没有文娱生活吗? 天天加班文娱个屁呀! 他仰着头想了一会说:“晚上想找几个人喝酒。站在院子里一喊,就来好几个。这个不算啊?”我问他:“这也叫文娱生活?”他说:“这不叫文娱生活叫什么?”现在在我们村里想找个年轻人都难。大姑娘、小媳妇,但凡不痴不傻、全须全尾的全出去了。平常想在村里找几个年岁相仿的人在一起吹吹牛、喝喝酒都找不到。上一代人还有些乡土之念,厂里有些岁数大的人,虽然住在城里也能感觉到节气变化。或者听到外面鸟叫,要怔忡一下说:“哦! 要泡稻种了!”“要下小苗秧了!”
邓安庆在苏州工业城时的生活大概和我表兄弟们的生活状态差不多。他说他们厂的保安坐在门口实在太无聊了,就数每天从厂门口经过的汽车。一天下来过去多少单号车,一天多少双号车。我问他那时写不写东西? 他说写呀! 他说当时写东西更多是为了打发这种无聊的时光,因为这种日子你是看不到尽头的。它不像一个隧道,远远的还有个圆光在诱惑着你走下去。而在工业城的生活完全是黑咕隆咚的。好像那段时间安庆的产量比较高,过几天就在网上贴一篇。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有这样几篇:《换台》、《菜铺》、《烟》。另外他写乡村的几篇当中应当是写亲戚那个系列比较好,有一种悲悯的情绪沉浸在里面。写短篇小说节奏感相当难把握,就因为短才不好写。像写字当中笔画少的字,没法藏拙。我跟安庆聊天时说,你也可以认认真真写一点,也可以胡扯八道写一点。不要急于一下子写成某种类型,这样就不好玩了。而且文学这东西也不要看得太郑重,就像在学校里你心仪一个女生,看她太严重了,心里反反复复想的一句话想表白,老是不敢说。写一封情书,看看这样写也不好,那样写也不好。后来一个坏小子走上去,替你把心里的话说了,结果那个姑娘挽起那个坏种走了。
安庆到了北京之后,有一段时间写得少了。我问他在干什么?他说过去居无定所,不敢买书,老要搬家,书买多了搬家麻烦,现在总算有个相对固定的住所了。我想看看书,或者什么也不写。就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等到想写的时候再写。好像没过多久,他又搬家了! 我在北京傍晚的时候看到天上飞过乌鸦,就想到他。乌鸦叼着几根树棍子,哑哑地从头上飞过去。安庆每次搬家多多少少还有点东西,像这几根树棍子。乌鸦叼着,安庆或扛或背,在北京跑来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