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蓝海岸日记7.19: 关于参观艺术
关于参观艺术
我想算是个“具有艺术倾向的普通人”,或者是群众当中的 “文艺青年”。去欧洲旅行这么多次,盲目地看了很多艺术,到今天才觉得摸到点门道,拿出来分享一下。
个人认为,在欧洲旅行,参观艺术是必须的,要不然就像是从一桌丰盛的宴席前无视而过一般,没有“暴殄天物”那么严重吧,至少也是不经济的——因为我们的机票和酒店钱里,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已经包括了这一部分。在欧洲,艺术随处可见,因为艺术的创造与体验在这里首先是一种传统,在当代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部分,欧洲的“旅游经济”和“艺术经济”早就密不可分了。曾经在法文课本里看到一则资料说有41%的法国人在一生当中的某个时候都曾经从事过某种艺术行为;还有人说,法国是一个“写书的人比看书的人还多的地方”,由此艺术在人们生活中的普遍性可见一斑。
在欧洲,我们会看到的艺术其实有三类(这可是我在十二年的旅行后自己悟到的):公共艺术、私人艺术和商业艺术。公共艺术是由政府资助的,往往是各级政府出资修建的场地和购买的艺术品,免费或低价给公众参观,以保存、支持艺术发展;为当地社区创造一种良好的氛围;同时也是对当地旅游业的一种长期投资。我现在在的这个小镇就是这么一个例子。
Villefranche是尼斯附近的一个小镇,常住人口估计只有两千多户。在众星闪耀的蔚蓝海岸,这个小镇被人们认为是一个不虚荣的、“适合普通家庭度假的地方”,以至于我在这里住了一个星期都没有去“发现”一下除了海景之外还有什么东西可看。那天是因为本来计划去附近著名的St. Paul游玩结果早上下雨没去成,到下午雨停了,便想就近走走看看——这才想起来小镇的地图上好像有个介绍:一个古代的城堡里有好几个免费艺术展,同时也是镇政府所在地。于是我就散着步逛过去了。没想到展品的数量和质量远远超过我的预期,本来以为大概会随便拍几张照,结果拍了一百多张回来。
这件事儿让我深深体会到艺术发展在法国是与经济发展同步甚至先与经济发展的,因为一个艺术场馆要逐级建立名气、要培养和吸引包括艺术策展人在内的专业人才,都需要一个很长的培育期:要有耐心投入时间,当然还有经费方面的投入。而关于经费投入,我一开始也曾经疑惑:这些小地方的政府如何有钱去与那些有钱的大城市竞争,去买那些昂贵的展品呢?最好的方法也许是投资一些还不太有名的艺术家,那些艺术家也需要一个很好的场所来展示他们的作品——得到好的展示、足够的露面机会本来就是艺术家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于是这就可以变成一种双赢局面——当然,还需要有专业的艺术经济人、策展人来参与。比如这次在Villefranche看到的那几个艺术家的名字对我就完全是新的,但是这次看过之后,就会留下印象并且自然而然觉得这些艺术家应该是不错的。(图:Villefranche Citadel里的雕塑)
另外一个常见的做法就是“找老乡”:说服那些来自于这个地方,或者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艺术家免费捐出一些作品,支持“家乡”发展,比如尼斯的夏加尔艺术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尼斯政府免费提供场地和维护,说服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的夏加尔捐出了大量作品,成为全世界了解夏加尔艺术最好的地方。而夏加尔的艺术在这块激发了他创造力的地方继续发光,帮助维持着整个蔚蓝海岸地区的艺术地位。(图:保留在尼斯的夏加尔作品)
近年来在欧洲非常流行的做法是把艺术品从博物馆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来到自然中、来到城市中、来到人们身边。公园、海边、街头,这些艺术品或长期、或短暂地来到这里,成为真正“公众”的艺术,给居民的生活带来色彩,给偶遇的游客带来惊喜。
在我的欧洲旅行中,曾经在安提布的海边遇到巨大的白色字母人、在米兰大教堂附近遇到被三角型困住的奔马、这次在Villefranche遇到古城墙头展翅鱼跃的人、在St. Paul 的绿荫间遇见各种自由出没的有趣雕塑,每一次都让我由衷惊喜,希望下次还能回到这里。
(图:Villefranche)
对于我个人而言,欧洲城市里的公众艺术仿佛已经足够了,却想不到私人艺术场馆在欧洲也正在兴起,大有不甘示弱之势。比如这次在St. Paul看的Fondation Maeght,就是一个私人艺术馆。因为是私人的,所以价格也贵很多——15欧的门票加5欧拍照许可,算是我在欧洲经过最贵的艺术馆了——连梵蒂冈博物馆或者佛罗伦萨的乌菲奇也没有那么贵。但是就这么一个贵的地方,居然也是许多游客选择来到St. Paul 的原因之一——包括我在内!
为什么在公立艺术馆已经如林的欧洲,还需要私人艺术馆呢? 我想应该是有点艺术界反霸权的意思。对于普通人,可能觉得公立艺术馆给我展示的东西已经够好了,但是总有艺术人士会觉得自己的想法没办法在那些地方得到很好的表达——因为要说服政府机构做一些事情总是很难很慢的。于是有些艺术收藏家、艺术经纪人便要自己另起炉灶来实现自己的想法。仔细想想原来我也看过不少私人艺术馆了,包括让我特别震撼的瑞士洛桑和巴黎蒙马特的Art Brut艺术馆、巴黎的玛德琳广场边那个藏品很不错,但是名字超级难记的Pinacotheque艺术馆。相比那些藏品海量的公立大艺术馆,私人艺术馆个性会更鲜明:一般专注于某个时期、某种风格或某几个艺术家,展品数量少但是更容易突出主题,也更容易让人记住。下一个我最想去的私人艺术馆就是大名鼎鼎的毕尔巴鄂古根汉艺术馆。当然那里很远,但是我昨天在St. Paul 又近距离地接触了私人艺术:这个小山村里至少有50个画廊,艺术家在这里租个工作室,一边创作一边卖,下次谁家装修房子时可以过来看看。
当然,对于我们家门口卖豆腐的师傅而言,这些都太复杂、太遥远了,但是如果他来到欧洲,或者只是到淮海路黄陂路口转一圈,也一定会被欧洲的艺术所打动:因为欧洲人已经把艺术全面商业化了。比如法国和意大利的奢侈品,在我看来正是欧洲艺术大众化、市场化的极端和特殊形式了——也是全球人民最方便、最容易体验欧洲艺术的一种方式——只要有钱。当然如果觉得Chanel和Hermes太贵,我们还有一种最轻松的方式来消费欧洲所提供的艺术:旅游纪念品。说起旅行纪念品,还是要隆重推荐一下St. Paul, 这个小村里有我在欧洲见过的最精致的旅游纪念品商店,每个游客都要拎一包包装极具艺术感的小香皂、小香水回去,我也花了一个小时进行愉快的挑选和采购,有图为证。
我想算是个“具有艺术倾向的普通人”,或者是群众当中的 “文艺青年”。去欧洲旅行这么多次,盲目地看了很多艺术,到今天才觉得摸到点门道,拿出来分享一下。
个人认为,在欧洲旅行,参观艺术是必须的,要不然就像是从一桌丰盛的宴席前无视而过一般,没有“暴殄天物”那么严重吧,至少也是不经济的——因为我们的机票和酒店钱里,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已经包括了这一部分。在欧洲,艺术随处可见,因为艺术的创造与体验在这里首先是一种传统,在当代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部分,欧洲的“旅游经济”和“艺术经济”早就密不可分了。曾经在法文课本里看到一则资料说有41%的法国人在一生当中的某个时候都曾经从事过某种艺术行为;还有人说,法国是一个“写书的人比看书的人还多的地方”,由此艺术在人们生活中的普遍性可见一斑。
在欧洲,我们会看到的艺术其实有三类(这可是我在十二年的旅行后自己悟到的):公共艺术、私人艺术和商业艺术。公共艺术是由政府资助的,往往是各级政府出资修建的场地和购买的艺术品,免费或低价给公众参观,以保存、支持艺术发展;为当地社区创造一种良好的氛围;同时也是对当地旅游业的一种长期投资。我现在在的这个小镇就是这么一个例子。
Villefranche是尼斯附近的一个小镇,常住人口估计只有两千多户。在众星闪耀的蔚蓝海岸,这个小镇被人们认为是一个不虚荣的、“适合普通家庭度假的地方”,以至于我在这里住了一个星期都没有去“发现”一下除了海景之外还有什么东西可看。那天是因为本来计划去附近著名的St. Paul游玩结果早上下雨没去成,到下午雨停了,便想就近走走看看——这才想起来小镇的地图上好像有个介绍:一个古代的城堡里有好几个免费艺术展,同时也是镇政府所在地。于是我就散着步逛过去了。没想到展品的数量和质量远远超过我的预期,本来以为大概会随便拍几张照,结果拍了一百多张回来。
这件事儿让我深深体会到艺术发展在法国是与经济发展同步甚至先与经济发展的,因为一个艺术场馆要逐级建立名气、要培养和吸引包括艺术策展人在内的专业人才,都需要一个很长的培育期:要有耐心投入时间,当然还有经费方面的投入。而关于经费投入,我一开始也曾经疑惑:这些小地方的政府如何有钱去与那些有钱的大城市竞争,去买那些昂贵的展品呢?最好的方法也许是投资一些还不太有名的艺术家,那些艺术家也需要一个很好的场所来展示他们的作品——得到好的展示、足够的露面机会本来就是艺术家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于是这就可以变成一种双赢局面——当然,还需要有专业的艺术经济人、策展人来参与。比如这次在Villefranche看到的那几个艺术家的名字对我就完全是新的,但是这次看过之后,就会留下印象并且自然而然觉得这些艺术家应该是不错的。(图:Villefranche Citadel里的雕塑)
![]() |
另外一个常见的做法就是“找老乡”:说服那些来自于这个地方,或者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艺术家免费捐出一些作品,支持“家乡”发展,比如尼斯的夏加尔艺术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尼斯政府免费提供场地和维护,说服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的夏加尔捐出了大量作品,成为全世界了解夏加尔艺术最好的地方。而夏加尔的艺术在这块激发了他创造力的地方继续发光,帮助维持着整个蔚蓝海岸地区的艺术地位。(图:保留在尼斯的夏加尔作品)
![]() |
近年来在欧洲非常流行的做法是把艺术品从博物馆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来到自然中、来到城市中、来到人们身边。公园、海边、街头,这些艺术品或长期、或短暂地来到这里,成为真正“公众”的艺术,给居民的生活带来色彩,给偶遇的游客带来惊喜。
在我的欧洲旅行中,曾经在安提布的海边遇到巨大的白色字母人、在米兰大教堂附近遇到被三角型困住的奔马、这次在Villefranche遇到古城墙头展翅鱼跃的人、在St. Paul 的绿荫间遇见各种自由出没的有趣雕塑,每一次都让我由衷惊喜,希望下次还能回到这里。
(图:Villefranche)
![]() |
对于我个人而言,欧洲城市里的公众艺术仿佛已经足够了,却想不到私人艺术场馆在欧洲也正在兴起,大有不甘示弱之势。比如这次在St. Paul看的Fondation Maeght,就是一个私人艺术馆。因为是私人的,所以价格也贵很多——15欧的门票加5欧拍照许可,算是我在欧洲经过最贵的艺术馆了——连梵蒂冈博物馆或者佛罗伦萨的乌菲奇也没有那么贵。但是就这么一个贵的地方,居然也是许多游客选择来到St. Paul 的原因之一——包括我在内!
为什么在公立艺术馆已经如林的欧洲,还需要私人艺术馆呢? 我想应该是有点艺术界反霸权的意思。对于普通人,可能觉得公立艺术馆给我展示的东西已经够好了,但是总有艺术人士会觉得自己的想法没办法在那些地方得到很好的表达——因为要说服政府机构做一些事情总是很难很慢的。于是有些艺术收藏家、艺术经纪人便要自己另起炉灶来实现自己的想法。仔细想想原来我也看过不少私人艺术馆了,包括让我特别震撼的瑞士洛桑和巴黎蒙马特的Art Brut艺术馆、巴黎的玛德琳广场边那个藏品很不错,但是名字超级难记的Pinacotheque艺术馆。相比那些藏品海量的公立大艺术馆,私人艺术馆个性会更鲜明:一般专注于某个时期、某种风格或某几个艺术家,展品数量少但是更容易突出主题,也更容易让人记住。下一个我最想去的私人艺术馆就是大名鼎鼎的毕尔巴鄂古根汉艺术馆。当然那里很远,但是我昨天在St. Paul 又近距离地接触了私人艺术:这个小山村里至少有50个画廊,艺术家在这里租个工作室,一边创作一边卖,下次谁家装修房子时可以过来看看。
当然,对于我们家门口卖豆腐的师傅而言,这些都太复杂、太遥远了,但是如果他来到欧洲,或者只是到淮海路黄陂路口转一圈,也一定会被欧洲的艺术所打动:因为欧洲人已经把艺术全面商业化了。比如法国和意大利的奢侈品,在我看来正是欧洲艺术大众化、市场化的极端和特殊形式了——也是全球人民最方便、最容易体验欧洲艺术的一种方式——只要有钱。当然如果觉得Chanel和Hermes太贵,我们还有一种最轻松的方式来消费欧洲所提供的艺术:旅游纪念品。说起旅行纪念品,还是要隆重推荐一下St. Paul, 这个小村里有我在欧洲见过的最精致的旅游纪念品商店,每个游客都要拎一包包装极具艺术感的小香皂、小香水回去,我也花了一个小时进行愉快的挑选和采购,有图为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