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可:文化为何而焦虑?
摘自:北京晨报
朱大可被称为前卫文化的重要代表,从文学到社会文化、思想哲学等,作为文化批评家,朱大可涉足的领域很多,而对于他的文字,他说:“我的书写风格主要受个性支配,而跟这代人的公共背景没有太多关系。真话和汉语的质感,是我写作的两条底线,此外没有任何其他标准。在今天的语境里,能继续在文字里真实地呼吸,也许就是最好的存在。”
近日,东方出版社推出了“朱大可守望书系”五卷,包括《神话》、《审判》、《乌托邦》、《先知》和《时光》。这五卷本的文集,朱大可称之为“一次历史性的总结,也是我个人继续转型的起点”。
文化的衰退
北京晨报:请您谈谈这五部新书,在您的文化研究和批评的生涯中,它们究竟意味着什么?
朱大可:这个五卷本的文集,收录了我各时期和各种类型的大多数代表作,其中《神话》侧重于对中国历史传说的颠覆式阐释,而《乌托邦》侧重于对建筑文化符号的诗意解读,《先知》集中于对文学文本的阐释,《审判》多为思想随笔,而《时光》则是关于历史记忆的感官碎片。东方出版社以“3D打印”的方式把我的作品示众,这意味着一次历史性的总结,也是我个人继续转型的起点。
北京晨报: 您过去曾说,在这个10年里,许多同代人将走向退休的道路,您也会看到自己的历史性衰退,为何这样说?目前您看到了哪些衰退迹象?这种衰退跟中国文化的衰退有什么关联吗?
朱大可:你问了一个尖锐的问题。这不过是按日常逻辑对自我命运的一种预告。如此而已。衰退是必然的,而且早已发生,这主要是指语体和语感方面。我的最好状态在30岁至40岁之间。我跟同代人的唯一区别,在于衰退的节奏稍慢了一点。但这属于我的个人事务,跟时代没有什么必然的关联。中国文化的衰退,是从上世纪中叶开始的,而那时我还没来得及出生。我们正置身于这种衰退的后果之中,而这是许多人出现“文化焦虑”的根本原因。
孤独的滋味
北京晨报:在许多人的评论中,您被描述为“隐喻式写作”、“诗意批评”,而且因独特的语言风格而被称为“朱语”。我想知道的是,您特立独行的写作,究竟基于什么样的背景?也就是说,是什么东西构成了您的精神和话语资源,什么是您自己的写作标准?
朱大可:跟许多人一样,我走过“文革”、上世纪80年代的先锋运动、上世纪90年代的海外生活以及21世纪零年代的互联网生活。这是许多人的共同经验。我的书写风格主要受个性支配,而跟这代人的公共背景没有太多关系。真话和汉语的质感,是我写作的两条底线,此外没有任何其他标准。在今天的语境里,能继续在文字里真实地呼吸,也许就是最好的存在。
北京晨报:有人说批判者都是孤独的,那您是如何化解这种孤独的,或者说您是不是在享受这种孤独?
朱大可:有两种孤独,一种是用来痛苦的,而另一种是用来享受的。我确信所有人都会在这两种孤独中摆动,就像荡秋千一样。我跟别人没什么两样,顶多比别人多说几遍这个小词而已,你知道的,这是知识者的毛病。
~~~~~~~~~~~~~~~~朱大可守望书系~~~~~~~~~~~~~~~~
《
神 话》朱大可带我们探寻五千年中华文明源头,解答我们的终极困惑
《审 判》朱大可在狂欢年代中的焦虑与思考
《乌托邦》朱大可眼中有着我们未曾体会到的建筑与城市
《先 知》朱大可带我们重温那个文学与文学批评的巅峰
《时 光》朱大可回望岁月的留影,为我们解读其中文化的密码
朱大可被称为前卫文化的重要代表,从文学到社会文化、思想哲学等,作为文化批评家,朱大可涉足的领域很多,而对于他的文字,他说:“我的书写风格主要受个性支配,而跟这代人的公共背景没有太多关系。真话和汉语的质感,是我写作的两条底线,此外没有任何其他标准。在今天的语境里,能继续在文字里真实地呼吸,也许就是最好的存在。”
近日,东方出版社推出了“朱大可守望书系”五卷,包括《神话》、《审判》、《乌托邦》、《先知》和《时光》。这五卷本的文集,朱大可称之为“一次历史性的总结,也是我个人继续转型的起点”。
![]() |
![]() |
文化的衰退
北京晨报:请您谈谈这五部新书,在您的文化研究和批评的生涯中,它们究竟意味着什么?
朱大可:这个五卷本的文集,收录了我各时期和各种类型的大多数代表作,其中《神话》侧重于对中国历史传说的颠覆式阐释,而《乌托邦》侧重于对建筑文化符号的诗意解读,《先知》集中于对文学文本的阐释,《审判》多为思想随笔,而《时光》则是关于历史记忆的感官碎片。东方出版社以“3D打印”的方式把我的作品示众,这意味着一次历史性的总结,也是我个人继续转型的起点。
北京晨报: 您过去曾说,在这个10年里,许多同代人将走向退休的道路,您也会看到自己的历史性衰退,为何这样说?目前您看到了哪些衰退迹象?这种衰退跟中国文化的衰退有什么关联吗?
朱大可:你问了一个尖锐的问题。这不过是按日常逻辑对自我命运的一种预告。如此而已。衰退是必然的,而且早已发生,这主要是指语体和语感方面。我的最好状态在30岁至40岁之间。我跟同代人的唯一区别,在于衰退的节奏稍慢了一点。但这属于我的个人事务,跟时代没有什么必然的关联。中国文化的衰退,是从上世纪中叶开始的,而那时我还没来得及出生。我们正置身于这种衰退的后果之中,而这是许多人出现“文化焦虑”的根本原因。
孤独的滋味
北京晨报:在许多人的评论中,您被描述为“隐喻式写作”、“诗意批评”,而且因独特的语言风格而被称为“朱语”。我想知道的是,您特立独行的写作,究竟基于什么样的背景?也就是说,是什么东西构成了您的精神和话语资源,什么是您自己的写作标准?
朱大可:跟许多人一样,我走过“文革”、上世纪80年代的先锋运动、上世纪90年代的海外生活以及21世纪零年代的互联网生活。这是许多人的共同经验。我的书写风格主要受个性支配,而跟这代人的公共背景没有太多关系。真话和汉语的质感,是我写作的两条底线,此外没有任何其他标准。在今天的语境里,能继续在文字里真实地呼吸,也许就是最好的存在。
北京晨报:有人说批判者都是孤独的,那您是如何化解这种孤独的,或者说您是不是在享受这种孤独?
朱大可:有两种孤独,一种是用来痛苦的,而另一种是用来享受的。我确信所有人都会在这两种孤独中摆动,就像荡秋千一样。我跟别人没什么两样,顶多比别人多说几遍这个小词而已,你知道的,这是知识者的毛病。
~~~~~~~~~~~~~~~~朱大可守望书系~~~~~~~~~~~~~~~~
《
神 话》朱大可带我们探寻五千年中华文明源头,解答我们的终极困惑
《审 判》朱大可在狂欢年代中的焦虑与思考
《乌托邦》朱大可眼中有着我们未曾体会到的建筑与城市
《先 知》朱大可带我们重温那个文学与文学批评的巅峰
《时 光》朱大可回望岁月的留影,为我们解读其中文化的密码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