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代汉语
每每写中文的时候总是犹豫不决,因为很久没有把脑袋泡在中文里的缘故,也因为英文看习惯了,表达的气势变了,而这种气势却不能正确地用中文表达。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一缘故,我能经常站在一边反思前面那么多年学习的汉语,并意识到应该把一些蹦出来想法记下来。
近代汉语的发展,就目前而言,并不具备学术上的完整性。这种不完整性,一方面限制了学术的发展(*),另一方面衍生出许多常识性的,指义不明的词和用法。以下段落只讨论其中的第二点。
近代汉语,即白话文,的诞生似乎是一百年前的事。现代汉语刚诞生时所使用的很多词汇,或者是从日语借用过来的,或者是由西语翻译过来的。到了民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例如鲁迅,钱钟书,郁达夫,北岛等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地使用白话文进行写作,进而为现代汉语的表达树立典范。社会主义腔调的形成和发展从建国初期开始,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本土的作家,他们的文字经常十分有趣,但是却不常为人所阅。八十年代至今产生了许多新的写作形式,这些写作,包括早期活跃于先锋青年读本,后延伸至报刊和杂志,以至今日之博客和微博的文字表达,亦包括现代对于西方文献的大规模的翻译和重译(1)。
但是,现代汉语的发展的主要阶段中,却没有一个严谨的学术阶层的出现作出贡献。起步初期的汉语词汇的产生缺乏诚实的思辨基础。例如,知识一词(knowledge)在西方的讨论要追溯到柏拉图时期。后来的两千年中这一词的含义在西方一直被不断地被讨论,补充,或修改。在其中,思想家们慎重地使用这一词,以至被后人效仿,进而形成文化。而在现代汉语中,这一词却在没有对应的基础的前提下冠以名号。后来的文学家们,革命家们,写出个人化的,或是社会主义式的文字,在这一意义上都不算有明显的贡献(*)。
八十年代之后的文字活动中,最为卓著的应属对西方文献的翻译工作。许多在西方的讨论现在都有对应的翻译,并能被购买或借阅。但是这并不够,因为翻译不可能还原西文的原貌,更因为诚实的阅读这些书本的人并不多,尊重阅读这些书本的人更少。这就好比把一名钢琴师放到戈壁种白杨树,那么即使她能弹出最好听的声音,人们不欣赏,她也只能在绝大多数的时间里种树。如果全中国只有几位这样的人,那么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就不会知道有人能弹钢琴,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中怎么会诞生好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同样的道理适用于学术性的语言(*)。
我认为最重要的倡议应该是人们应该明白自己什么不知道,而不是什么知道。当使用知识一词的时候,你究竟是指什么?同样的问句适用于一些时下更为广泛使用的词,例如民主,和谐(同,河蟹),自由,愤青(以及文艺青年),人权,法律,科学,国民素质,情商,资本主义等。我所列的这些词,以我目前的知识而言,并不能在汉语中轻易地找到足够的阐述。
有影响力的人,学者,抑或我们,在使用这些词的时候,就不应毫不犹豫(2)。
注
1. 这一段概括不够完备,姑且言之。
2. 关于这一点,可以参见此句:
" 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引自中国经济网社论
*. 标记*号的部分意为未经详尽讨论,我希望有时间和知识了以后可以详述。
近代汉语的发展,就目前而言,并不具备学术上的完整性。这种不完整性,一方面限制了学术的发展(*),另一方面衍生出许多常识性的,指义不明的词和用法。以下段落只讨论其中的第二点。
近代汉语,即白话文,的诞生似乎是一百年前的事。现代汉语刚诞生时所使用的很多词汇,或者是从日语借用过来的,或者是由西语翻译过来的。到了民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例如鲁迅,钱钟书,郁达夫,北岛等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地使用白话文进行写作,进而为现代汉语的表达树立典范。社会主义腔调的形成和发展从建国初期开始,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本土的作家,他们的文字经常十分有趣,但是却不常为人所阅。八十年代至今产生了许多新的写作形式,这些写作,包括早期活跃于先锋青年读本,后延伸至报刊和杂志,以至今日之博客和微博的文字表达,亦包括现代对于西方文献的大规模的翻译和重译(1)。
但是,现代汉语的发展的主要阶段中,却没有一个严谨的学术阶层的出现作出贡献。起步初期的汉语词汇的产生缺乏诚实的思辨基础。例如,知识一词(knowledge)在西方的讨论要追溯到柏拉图时期。后来的两千年中这一词的含义在西方一直被不断地被讨论,补充,或修改。在其中,思想家们慎重地使用这一词,以至被后人效仿,进而形成文化。而在现代汉语中,这一词却在没有对应的基础的前提下冠以名号。后来的文学家们,革命家们,写出个人化的,或是社会主义式的文字,在这一意义上都不算有明显的贡献(*)。
八十年代之后的文字活动中,最为卓著的应属对西方文献的翻译工作。许多在西方的讨论现在都有对应的翻译,并能被购买或借阅。但是这并不够,因为翻译不可能还原西文的原貌,更因为诚实的阅读这些书本的人并不多,尊重阅读这些书本的人更少。这就好比把一名钢琴师放到戈壁种白杨树,那么即使她能弹出最好听的声音,人们不欣赏,她也只能在绝大多数的时间里种树。如果全中国只有几位这样的人,那么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就不会知道有人能弹钢琴,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中怎么会诞生好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同样的道理适用于学术性的语言(*)。
我认为最重要的倡议应该是人们应该明白自己什么不知道,而不是什么知道。当使用知识一词的时候,你究竟是指什么?同样的问句适用于一些时下更为广泛使用的词,例如民主,和谐(同,河蟹),自由,愤青(以及文艺青年),人权,法律,科学,国民素质,情商,资本主义等。我所列的这些词,以我目前的知识而言,并不能在汉语中轻易地找到足够的阐述。
有影响力的人,学者,抑或我们,在使用这些词的时候,就不应毫不犹豫(2)。
注
1. 这一段概括不够完备,姑且言之。
2. 关于这一点,可以参见此句:
" 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引自中国经济网社论
*. 标记*号的部分意为未经详尽讨论,我希望有时间和知识了以后可以详述。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