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的斑点——“道万福”礼
本来今儿个没来由的困倦,想着早点睡下,却被朋友电话耽误了,等说妥了事儿,人也精神了~
闲适的又来刷了豆瓣。却平白的被人家的日记惹的哭了一顿。看日记开篇,还笑的我,等读到后来,都几乎是一字字的顿着,眼泪却接连的掉下来。
没了写食物的心思,就想写点别的,却也不想写什么“眼泪化成的文字”,只是想起他喝着酒等着看我日记,当时这还是我不许人家先去睡的。而我却因为回忆走神平白的耽误了大把的时间,略带愧疚的说,要给他万福。估计他都无奈了,万福这得是什么年月的光景啊~
我会这些东西,却是因为打小就多灾多难的命运,奶娘为此总是愁完了,翻了肚肠似的,找法子想给我挡去命运下的祸事,结果一直到3岁多,我在奶娘的日夜庇佑下,索性算是平安,没什么大事。
到了4岁的年景,奶娘家里突然发来了电报,有急事要她回去,可奶娘又不放心我,又担心家里,半天功夫就急的满嘴都是泡,妈妈见状劝说奶娘先回家,并自作主张的给买好了火车票。奶娘见了车票,心思也大半飞回了老家,只得叮嘱妈妈,要好生的看住了我,不能做的事儿说了一箩筐,妈妈一一应下了,才送走上了火车都探头出来叮咛的奶娘。
结果,千般小心万般注意,我还是在刚过了4岁生日之后,险些和家人阴阳永隔,当然这不怪妈妈,也不能怪任何人,长胡子师傅曾经说过,我的劫数不能躲,可以化,奶娘心思好的,为我避祸,结果就累积出一次大的,她又不在,还好自有天意,没要了我小命儿。即便是现在,家里也不喜提起当初的事儿,只是因为这样,我被卷包送到了祖宅,甚至被送到山上道观,摆出一副金贵的样子,来调养身体。
已经不知道到底是谁出的主意,要我学旧时的玩意儿,这道万福礼便是“礼仪”里,很重要的一项。奶娘也是按照前朝最高规格的礼数教的我,按照奶娘的话说,她这是和自己奶奶学来的,她奶奶就是专门教我家女娃礼仪规矩的婶娘,姑奶也是她教化出来的,这要是真是在前朝,我学这些那是没跑儿的事儿。
年幼的我听的晕乎,只是直觉的相信奶娘,她说什么,我记下,她教什么,我就跟着学,索性姑奶觉得知道些礼数总没大错,所以要堂姐姐们跟着我一起,一来我不寂寞,二来也不会显得我很奇怪。
于是每日的下午,就成了奶娘教我们几个姑娘礼数的日子,奶娘教的有板有眼,我们也学的有模有样,开始有些手脚别扭,摇摇摆摆,渐渐的姐姐们的身姿就逐渐和抽了枝条的杨柳一样,挺拔起来,就连表情也变得有些朦胧、秀气。
一般礼仪有四项:“下跪叩首”礼,“下跪”礼,“道万福”礼,“颔首”礼。
“下跪叩首”是逢年过节、祖辈寿诞、还有特殊场合下,见了祖辈,或者比自家权势大又阶位高的人,必行的礼数,少不得一点马虎;
“下跪”礼,是见了叔伯婶婶姑姑这些和父母一辈的人的时候行的礼,遇见比自己权势大的但年纪和父母相仿的人,也可以行这个礼;
“颌首”礼,则是和自己平辈的或者比自己低一辈的人之间会用到的礼数,比如姐姐见了我,我要对姐姐行“道万福”礼,姐姐则对我行“颌首”礼;但如果是旁系的宗亲家的孩子,即便比我大的,也要对我这个本家的小幺妹儿行“道万福”礼,而我对他们行“颌首”礼就成了。
以上是三种礼的介绍,而我用的最多的就是“道万福”礼。
基本祖辈的大爷爷、姑爷姑奶都说我不用下跪,自然叔伯婶婶姑姑们也不肯让我跪,于是见了所有人,我都得“道万福”。
就连吃饭的时候,也是我挨个的叫一遍:“大爷爷吃饭,姑爷吃饭,姑奶吃饭,大伯吃饭,大伯母吃饭,二伯吃饭……”一直喊到:“五哥哥吃饭。”才算拉到,每个人都应我一声,表示知道了,等我都喊完人,大爷爷才会和大家说:“吃饭吃饭。”大家才动碗筷。
“万福”这词儿出自《诗经》。《小雅·蓼萧》:“和鸾雍雍,万福攸同。”还有,《小雅·桑扈》:“彼交匪敖,万福来求。”都是说多福的意思。唐代“万福”还是男女都会用到的词儿,可自宋代始,“万福”渐渐成为妇女的专用语言,因为古代妇女与人相见行礼时,总是一面行礼,一面口称“万福”,故而妇女与人相见时敛衽或双手在衿前合拜的礼节也称之为“万福”。于是此礼也简称“福”。
我学“道万福”礼,学的很快,丝毫没有因为身量小,受到影响,奶娘说,我一定是上辈子孟婆汤喝少了,旧时的东西一学就会,有的甚至没教也仿佛晓得,稍一点拨就明白了似的。
奶娘教“道万福”礼的时候,曾经说,女孩子身姿要挺拔、自然,好像柳树,但不能像柳枝儿,走路不能晃肩,不能撅屁股,不能外八字,更不能内八,也不能故意扭捏生姿。
”道万福“礼,是要让人家看到你的身姿、从容、仪态。别慌里慌张的,要把握好步子,不能慢悠悠踱步,也不能急冲冲的好像投胎,在受礼人面前2步的距离站定,不能直勾勾的盯着人家看,好像没见过人似的,更不能进门就低头,谁给你气受了?眼眉低一些,随着站定,自然轻微的颌首,同时,左腿前置,右腿后置,两腿相交,右手朝上,左手朝下,并拢手指,双手手指相握,置于身体左侧同时下蹲,身子要保持中正,腰板要挺直,绝对不能撅屁股!!自然轻盈的福上一福。
别和猴皮筋似的,福一福福一福上来颠荡,那像什么样子,又不是唱戏的。你行完礼,自然受礼的人会扶你起来,别自己就起来了,好像多不乐意给人家行礼似的。
其实这里还是有说道的,双脚是人的根,双腿就好像根茎连着身子这个主干,头颈,手臂到手指,都好像是树枝,虽然可以摆动但却有限度,不会让人觉得你浮躁没有规矩。
整个人往那一站,先有了根,行礼的时候自然也就带出了挺拔而女儿家独有的飘逸。
这些旧时的礼数其实早就随着时代的更替,淹没再时间里了,但是奶娘教我们的时候,那种从容、认真、讲究的程度,我想不亚于当年她的奶奶教化家中女孩子的劲头儿。现在想起来,那时候奶娘仿佛整个人都年轻了,散发出一种说不清的光泽,那种只有经过时间洗礼才会有的润泽。让我有种揪心的、不知所谓的触动,似乎不愿停止回忆,抓不住,留不下的那种好像身体里有什么东西要被撕裂了。。。
我恍惚的就一下明白了,他那句“一下子,家就没了,太可怕了。”是怎么一种哽咽和仓皇。
也明白了,他说“近乡情更怯”时候兴许嘴角挂着的酸涩大过于调侃,只能闭眼吞酒才能抿起嘴角化掉那一份低落。
更明白,原来根骨里是同一种的人,是可以跨越时间的长河,在某种契机下,彼此交融。。。
闲适的又来刷了豆瓣。却平白的被人家的日记惹的哭了一顿。看日记开篇,还笑的我,等读到后来,都几乎是一字字的顿着,眼泪却接连的掉下来。
没了写食物的心思,就想写点别的,却也不想写什么“眼泪化成的文字”,只是想起他喝着酒等着看我日记,当时这还是我不许人家先去睡的。而我却因为回忆走神平白的耽误了大把的时间,略带愧疚的说,要给他万福。估计他都无奈了,万福这得是什么年月的光景啊~
我会这些东西,却是因为打小就多灾多难的命运,奶娘为此总是愁完了,翻了肚肠似的,找法子想给我挡去命运下的祸事,结果一直到3岁多,我在奶娘的日夜庇佑下,索性算是平安,没什么大事。
到了4岁的年景,奶娘家里突然发来了电报,有急事要她回去,可奶娘又不放心我,又担心家里,半天功夫就急的满嘴都是泡,妈妈见状劝说奶娘先回家,并自作主张的给买好了火车票。奶娘见了车票,心思也大半飞回了老家,只得叮嘱妈妈,要好生的看住了我,不能做的事儿说了一箩筐,妈妈一一应下了,才送走上了火车都探头出来叮咛的奶娘。
结果,千般小心万般注意,我还是在刚过了4岁生日之后,险些和家人阴阳永隔,当然这不怪妈妈,也不能怪任何人,长胡子师傅曾经说过,我的劫数不能躲,可以化,奶娘心思好的,为我避祸,结果就累积出一次大的,她又不在,还好自有天意,没要了我小命儿。即便是现在,家里也不喜提起当初的事儿,只是因为这样,我被卷包送到了祖宅,甚至被送到山上道观,摆出一副金贵的样子,来调养身体。
已经不知道到底是谁出的主意,要我学旧时的玩意儿,这道万福礼便是“礼仪”里,很重要的一项。奶娘也是按照前朝最高规格的礼数教的我,按照奶娘的话说,她这是和自己奶奶学来的,她奶奶就是专门教我家女娃礼仪规矩的婶娘,姑奶也是她教化出来的,这要是真是在前朝,我学这些那是没跑儿的事儿。
年幼的我听的晕乎,只是直觉的相信奶娘,她说什么,我记下,她教什么,我就跟着学,索性姑奶觉得知道些礼数总没大错,所以要堂姐姐们跟着我一起,一来我不寂寞,二来也不会显得我很奇怪。
于是每日的下午,就成了奶娘教我们几个姑娘礼数的日子,奶娘教的有板有眼,我们也学的有模有样,开始有些手脚别扭,摇摇摆摆,渐渐的姐姐们的身姿就逐渐和抽了枝条的杨柳一样,挺拔起来,就连表情也变得有些朦胧、秀气。
一般礼仪有四项:“下跪叩首”礼,“下跪”礼,“道万福”礼,“颔首”礼。
“下跪叩首”是逢年过节、祖辈寿诞、还有特殊场合下,见了祖辈,或者比自家权势大又阶位高的人,必行的礼数,少不得一点马虎;
“下跪”礼,是见了叔伯婶婶姑姑这些和父母一辈的人的时候行的礼,遇见比自己权势大的但年纪和父母相仿的人,也可以行这个礼;
“颌首”礼,则是和自己平辈的或者比自己低一辈的人之间会用到的礼数,比如姐姐见了我,我要对姐姐行“道万福”礼,姐姐则对我行“颌首”礼;但如果是旁系的宗亲家的孩子,即便比我大的,也要对我这个本家的小幺妹儿行“道万福”礼,而我对他们行“颌首”礼就成了。
以上是三种礼的介绍,而我用的最多的就是“道万福”礼。
基本祖辈的大爷爷、姑爷姑奶都说我不用下跪,自然叔伯婶婶姑姑们也不肯让我跪,于是见了所有人,我都得“道万福”。
就连吃饭的时候,也是我挨个的叫一遍:“大爷爷吃饭,姑爷吃饭,姑奶吃饭,大伯吃饭,大伯母吃饭,二伯吃饭……”一直喊到:“五哥哥吃饭。”才算拉到,每个人都应我一声,表示知道了,等我都喊完人,大爷爷才会和大家说:“吃饭吃饭。”大家才动碗筷。
“万福”这词儿出自《诗经》。《小雅·蓼萧》:“和鸾雍雍,万福攸同。”还有,《小雅·桑扈》:“彼交匪敖,万福来求。”都是说多福的意思。唐代“万福”还是男女都会用到的词儿,可自宋代始,“万福”渐渐成为妇女的专用语言,因为古代妇女与人相见行礼时,总是一面行礼,一面口称“万福”,故而妇女与人相见时敛衽或双手在衿前合拜的礼节也称之为“万福”。于是此礼也简称“福”。
我学“道万福”礼,学的很快,丝毫没有因为身量小,受到影响,奶娘说,我一定是上辈子孟婆汤喝少了,旧时的东西一学就会,有的甚至没教也仿佛晓得,稍一点拨就明白了似的。
奶娘教“道万福”礼的时候,曾经说,女孩子身姿要挺拔、自然,好像柳树,但不能像柳枝儿,走路不能晃肩,不能撅屁股,不能外八字,更不能内八,也不能故意扭捏生姿。
”道万福“礼,是要让人家看到你的身姿、从容、仪态。别慌里慌张的,要把握好步子,不能慢悠悠踱步,也不能急冲冲的好像投胎,在受礼人面前2步的距离站定,不能直勾勾的盯着人家看,好像没见过人似的,更不能进门就低头,谁给你气受了?眼眉低一些,随着站定,自然轻微的颌首,同时,左腿前置,右腿后置,两腿相交,右手朝上,左手朝下,并拢手指,双手手指相握,置于身体左侧同时下蹲,身子要保持中正,腰板要挺直,绝对不能撅屁股!!自然轻盈的福上一福。
别和猴皮筋似的,福一福福一福上来颠荡,那像什么样子,又不是唱戏的。你行完礼,自然受礼的人会扶你起来,别自己就起来了,好像多不乐意给人家行礼似的。
其实这里还是有说道的,双脚是人的根,双腿就好像根茎连着身子这个主干,头颈,手臂到手指,都好像是树枝,虽然可以摆动但却有限度,不会让人觉得你浮躁没有规矩。
整个人往那一站,先有了根,行礼的时候自然也就带出了挺拔而女儿家独有的飘逸。
这些旧时的礼数其实早就随着时代的更替,淹没再时间里了,但是奶娘教我们的时候,那种从容、认真、讲究的程度,我想不亚于当年她的奶奶教化家中女孩子的劲头儿。现在想起来,那时候奶娘仿佛整个人都年轻了,散发出一种说不清的光泽,那种只有经过时间洗礼才会有的润泽。让我有种揪心的、不知所谓的触动,似乎不愿停止回忆,抓不住,留不下的那种好像身体里有什么东西要被撕裂了。。。
我恍惚的就一下明白了,他那句“一下子,家就没了,太可怕了。”是怎么一种哽咽和仓皇。
也明白了,他说“近乡情更怯”时候兴许嘴角挂着的酸涩大过于调侃,只能闭眼吞酒才能抿起嘴角化掉那一份低落。
更明白,原来根骨里是同一种的人,是可以跨越时间的长河,在某种契机下,彼此交融。。。
![]() |
提笼架鸟未必是八旗子弟的独好,却是记忆里,不能少的美好。 |
![]() |
繁花抱怀的时候,谁还记得前世追逐你的那个笑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