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毕业以后,社会初感,过去现在将来,一些一些 周记(一)
关于毕业以后,社会初感,过去现在将来,一些一些 周记(一)
2013.7.11
真的不知道该起什么题目。
还有几天毕业时,我和自己毕业论文的导师交谈,他跟我说,“你这种淡泊的心态是好的,不过在心态上越早地知道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区别,有这样一种心理过渡,越是好的。”导师的话或许是提醒了我一种无形的感觉,那种你说不清的感觉,也许每个人在大学毕业之后都会经历一种说不清的感觉,这种感觉可能持续很久,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我和我的梦如何继续向前走,要走到何方,而我现在又在哪里”的持续的感觉,而带着这种感觉,到底会有怎样的外在经历和心理感受,我都说不清楚,很多很多事情都是未知的,又是有太多太多的前人故事的,就是那样一种感觉。
朦胧中还有一个很酷的词在心里升起,就是“追梦”。
说起来,也许毕业不能一下子就当作一个很严格的“分水岭”,但它确实会给你带来什么。当然很多人或许觉得是梦想越来越窄的过程,被社会挤压的过程,而我还有另外一种感觉,正是因为离开了学校,开始走向社会,忽然很多原本模糊的东西变得更加清晰起来,像是“追梦”,在学校里你每天都会认同这个口号,青春的一切沾染了梦想的色彩,围绕在你周围的一切都是如此,或许你和别人有区别,但感受却不清楚,可是现在你却感受到这个梦想更清晰的呼唤。一个有点强烈的比喻,就好像过去你听一首歌,你是在充满交响乐的礼堂里听,而现在,在更广大的天空下,这首歌的旋律是更加独立的,不同于周围的,你才知道你是要追梦的,而不是要屈服于一些东西的,就是那种感觉。
我记得从小学开始就有身边的人给我各种关于“我觉得你是怎样的人”的评价,反馈,内容其实都很相似,而我则一直不以为然,我一直不觉得自己真的有别人所描述的那些特质,或者说其实是无法看清为什么别人会那么看待自己。家人,好朋友,朋友,同学,老师,以及在别处认识的人,他们对你都会有很多评价,人们说“你是这样的,我当然知道”,我一直不知道他们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其实我很认同一句话,人是不断发展的,在某些年龄以前其实性格还不定型。现在我觉得,性格在什么时候会定型我不清楚,但是或许越长大,所能接触的社会范围越广,你越会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特质,可能这些特质从很小的时候起由一个模糊的雏形,慢慢成长,人们一直会说你是这样的,但你不知道,或许是因为你无从比较,或者是你觉得没必要特别去与人比较。越是长大,人经由自己所做的选择就越来越多,每一个选择或许都能体现“自我”,都能带来一种方向,而你的自我会随着你走的每一步越来越清楚,越来越茁壮,慢慢地和别人产生区别。就像原本你们是在同一花园中的小草,直到你们都开花之后才能很清楚地发现原来你是红色,我是紫色,花瓣的大小,花期等等。
就像学姐之前和我说的,过去和她很好的一个朋友,当了警察后几年,和一直就读研究生的她再见面,发现完全没有共同语言了,而当警察的朋友说:“你现在怎么变得这么单调。”其实学姐从来没有变得更加单调,反过来学姐也觉得,“他怎么变得如此庸俗。”只不过因为他们这些年越发选择了不同的路,而他们原本的特质也越来越清晰而已。
因而我才很是认同,人是慢慢发展的,而很多时候你不清楚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人,这样的困惑是很正常的,只要自然地继续做自己就好,也许到最后你也不会真的非常清楚地探寻到“我是谁”,但是随着自己的每一个选择的增多,你也会更加清晰地发现和意识到自己。
或许其实很多人比我更早地有了这种意识也说不定。
我是今天在留学中介留学的事情时忽然意识到的。今天才发现原来国外的文学专业和国内的文学专业其实不是对口相关的,国外的文学专业和国内的英语专业才是相关的,所谓相关是相关于“语言”,而非“文学”。其实我对这个说法还有些怀疑,并不能完全确定。这样一来,我才发现原来自己身边同专业的同学申请国外大学时都申请了“传媒”、“广告”、“商科”或者其他领域,竟然没有听说一个人申请了外国文学。其实过去我也知道,却没有意识到,这到底是一种客观情况,还是也包含着身边同学的自主选择?
我只是知道,我从初中开始就非常非常喜欢文学,其实应该说我在1,2岁时就对阅读和大部分文字相关的东西有感觉,有兴趣,而在初中时代,我就非常清楚自己喜欢什么,非常喜欢什么,而对哪些东西我觉得自己不是特别擅长,兴趣也不高。我喜欢的事情一般同时也是能够取得成绩的领域,所以一直以来或许我在自己的兴趣方面都是受到鼓励的,从小学开始就不断遇到鼓励自己发展和做下去的人,然后在初中时候我的一些特质就很明显了,我一直坚持自己喜欢的东西到现在,或许吧,每次谈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也是我感觉骄傲的领域,这是让我感觉精力充沛,热血沸腾的事情,总是让人有源源不断的热情、源源不绝的力量。我知道我永远都不会放弃文学,只是知道。或许是从某个时刻,你会有一种感觉,某一种事情会陪你走过一生的时间,无论是当你孤独,寂寞还是感到喜悦,幸福的时候,人生旅程中的那些时刻。
我常常觉得那种感觉就像一见钟情,就像你寻遍了大千世界,终于发现了真爱,有的人或许很早发现,有的人或许发现得很晚,但一旦你找到了它,便不能放下,它便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你酷爱它,热爱它,到死也不会休止。这就是真爱的感觉,有人不断地寻找,而只要你一直带有这种寻找的热诚,就一定会和他相遇,只要坚持不懈。
所以或许我一直隐约地知道自己和一些人是有不同的,因为我很少困惑自己到底喜欢什么,要选择什么这样的问题。可是或许也正因如此,我也很少真正承认自己和一些人是有不同的,我能接受大部分和自己喜欢的东西不一样的人,在保持适当的交往距离的时候,因而个人的兴趣所在,梦想追求并不是我选择朋友的理由,因而你总是能感觉在很多很多地方,你和很多很多人都是有很多相同的地方的。或许这也是为什么我不明白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为什么会觉得我是这样的人呢?我的什么行为给人这种印象呢?等等。
我是一直在做一些事,但是从未注意过或意识到过关于自我形象的问题,或许其实这也是自然而然的,因为在学校时,你真的会很容易感觉到大家就是差不多。
而今天,我了解到中文专业去美国留学的可供选择是“传媒”和“商科”等等时,而且当我发现这个选择对于很多人来说是自然而然时,我才有那样一点点意识,啊,原来的确,我和别人是不一样的。
说真的,一方面我会一直坚持自己的梦想,要自己选择自己的人生,一方面,当与别人相处时,我就不会特别强调自我了,可是不管怎样,你的行为确确实实对他人,对世界是有影响的,作为个体,你也确实和他人对世界产生的影响相似重要。
街上的陌生人,或许偶然一瞥,人们也许从你的穿着,外貌来感觉你是怎样的人,或许这就算你给人留下的某种印象。我其实一直不理解,穿成某种风格对于一些人来说真的那么重要吗?或许是这样……或许对于一些人来说,人们就是从诸多你散发出的气息、气质来看待你的,就像我也会这样看待别人一样。
我常常想,文学也是一种理想,文学的理想和科学家,和警察,和老师,和记者,和商人的理想其实是并立的,我们只是不同的人,可是不管怎么样,每个人心中都有,或曾经有梦想,或许还留有梦想的残骸和那一点仅存的火种,这就是人和人之间可以沟通的地方。
到底怎样更加孤独呢?承认你自己,承担你自己的梦想,承认你和他人的不同,还是朦朦胧胧间地做下去,还是对抗世界,对抗社会,还是放弃?或许当大家在学校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唱着同样的歌,“我们都有一个梦”,而后我们互相支持,而在以后,会不会经常有很多个自己一个人的夜晚?
一直到现在我还是觉得,不管走到哪里,都能遇到和自己志趣相投的人。相逢相知,共同经历和承担一些事情,互相鼓励,彼此支持,正是因为每个人都需要,所以才会常常互相寻找到彼此。而有时看你如何看待这种事,是更多地看人和人之间相似,相通和能够互相了解,理解的地方,还是强调差异,强调不同?
很多时候或许很多东西都不是那么局限的吧。我喜欢“遇到”的感觉,也一直很珍惜。
下午在外面又听到《老男孩》,我记得当时一直很喜欢的他说过他喜欢这首歌。
“你竟然会喜欢声音这么粗犷的歌曲?”我当时还问他。
梦想总是遥不可及,是不是该放弃,花开花落又是雨季,春天啊你在哪里……
到底是为什么,我也不知道,歌声响起的时候,心中浮现出一种伤感,也涌现出一种力量,有时或许那就够了。人和人之间因为同一首歌而在那时产生了共鸣,有时那就够了。
到底怎样更寂寞?是一直一直追寻的过程,还是没有到达终点的,那份需要祭奠的,那份感觉?
我喜欢他……我总是会喜欢很多人很多人,每个人的梦想或许是不同的,但是每个人都有梦想。而一首歌,如果能够同时唱出那么多人的心声,那些寂寞的,挣扎的,或者是愤怒的,或者是正在前进,奋斗的,我觉得那样真的很伟大。
然后,关于爱情,青春,梦想,太多的事情都会一直下去,不是烟火,也不是刹那,会一直走下去。还有很多很多日子啊……慢慢来吧,总觉得毕业后,就会慢慢地经常有很多很多不一样的新的发现,新的了解。也许吧,我觉得或许每一个梦想,都要靠自己的双手来保护、捍卫和去实现,即使不会实现,重要的是,它一直在进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