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13 薪火相传
收藏,从来都是有钱人才干的事儿,投资呗……这就是我之前对收藏的全部认识——有钱人,拿出闲钱来买些古玩,摆在家里等着升值——直到看完《百家讲坛》的《马未都说收藏》。
《百家讲坛》,几乎可以和“国学讲坛”划等号了,竟然用了长达52集的篇幅请马未都先生来讲收藏。从08年的1月1号,断断续续一直讲到09年的2月14号。刚看到这一系列预告的时候,我很费解。为什么放着那么多古籍、历史、人物不讲,非要讲收藏?老百姓能有几个人懂?又有几个人愿意听?所以,本来一开始我是很排斥的。由于母亲总是觉得马先生眼熟,有很大的好奇心想听听他讲什么,于是便看了第一集。之后……一发不可收拾,所有52集一集没落。
这一系列听下来,我才发现,之前对收藏的认识仅仅是它众多乐趣中最低级,最耻于言说的乐趣。收藏其实有很多种层次的乐趣,既有拥有的乐趣,又有炫耀的乐趣,更有知识的乐趣。每一件艺术品都有它自己的故事,它的由来,它的用处,它的丰富涵义,它的历代拥有者等等等等。慢慢的了解这些艺术品,就是慢慢的了解我们的历史,慢慢的了解我们博大精深的文化。马先生也多次强调,不懂得文物自身蕴含的这些文化知识,是根本不可能收藏到真品的,也不可能从收藏中得到真正的乐趣。
其实母亲的感觉是对的,她觉得马先生眼熟,一点儿不假。因为据马先生自己说,他原来就住在东四十二条西口。那时候,我们都住在奶奶家,东四十二条东口。母亲每次上班,都要从家走到十二条西口的马路对面去做106路公车。保不齐每个礼拜都能看见马先生呢。我小的时候也经常和同学们在整条胡同里乱窜,追跑打闹,也没准儿就进过马先生家的院子呢。想想,原来我曾经和众多的文物那样的接近,心中就会有些微的兴奋。
马先生说话很幽默,操着一口地道的北京腔儿,有很多人都觉得他说话特别像刘宝瑞。所以,他能把文物收藏这种蕴含很深文化底蕴的内容讲得生动诱人,再配合着他多年收藏过程中遇到的千奇百怪的故事,让听的人从来不觉得乏味,时不时的被他的小段子逗得前仰后合。但笑完了,后面紧跟着意味深长的道理。这就是最高层次的寓教于乐了吧。马先生用了大半生的时间搞收藏,最近他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取“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中的“观复”二字,足见马先生的用心。想必这就是一个大收藏家的境界吧,从一开始的喜好,买来自己拥有,欣赏把玩,到后来的收集,保护,到现在的展出,传播文化,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并且喜欢我们的国学文化……我觉得,这和王石、冯伦那些大企业家现在拿出一部分资金搞慈善有异曲同工之妙。起初肯定都是个人的成长发展,一旦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回馈社会,有的人是用自己积累的财富,有的人则是用自己积累的文化和知识。在《马未都说收藏》这系列的最后一集,马先生对前面的所有讲座进行了总结,取名为“薪火相传”!
特此摘录《薪火相传》一集中的部分:
我们表面上讲的是收藏,实际上我们一直在强调一个文化的成因,通过证据来讲历史的背景。这个背景在今天经济高速发展、世界趋于大同的时候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知道我们这块宏大的幕布后面画的是什么,我们才能知道我们今天在历史上所站的位置,我们也终将会成为历史。我们今天生活在这个庞大的文化体系中,有时候浑然不觉。有时候离开它才能深深感受到这种文化带给我们的快乐。有很多人在国外生活了很多年,一旦回国以后会觉得如鱼得水,就是因为文化的差异。物质带来的乐趣都是短暂的,能够伴随人一生的乐趣一定是文化带给你的。
……
宋朝赵希鹄在他的《洞天清禄》中有这样的记载: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而风雨忧愁,辄居三分之二,其间得闲者才一分耳。况知之而能享用者,又百之一二。于百一之中,又多以声色为受用。殊不知吾辈自有乐地,悦目初不在色,盈耳殊不在声。尝见前辈诸老先生,多蓄法书、名画、古琴、旧砚,良以是也。明窗净几,罗列布置,篆香居中。佳客玉立相映,时取古人妙迹,以观鸟篆蜗书,奇峰远水,摩挲钟鼎,亲见周商,端砚涌岩泉,焦桐鸣玉佩,不知身居人世。所谓受用清福,孰有逾此者乎。
……
将近30年前,我跟一个卖废品的老张头关系非常好。他是在所有卖废品中文物眼力最高的人。他从大量的废品中,拣出文物单独去卖。我跟他经常聊聊天,他有时候卖我一件东西,总是摸着这个东西跟我说,多好的东西啊,归你了。他对文物有一种情感在里面,这就是文化的魅力。在中国古代文物收藏的历史上,有很多收藏家不惜倾家荡产去购买一件东西。那是为什么呢?就是为了这个情感。
……
我们在历史面前只是个过客。一个人再聪明,跟我们浩瀚的历史比,都不算什么。任何一件文物,都比我们年长。它看着我们一代一代人在它面前走过。所以我们要珍惜自己的生命,更要珍惜这些文物,这种传承的文明。
……
叶圣陶老先生家墙上有一副对联:观钓颇逾垂钓趣,种花何问看花谁。我们不一定非得把文物收藏在自己家,我们看别人或国家收藏,也同样有乐趣。
……
我讲了很多我个人的经历,也讲了很多感悟。实际上我是希望我们民族的火炬,灿烂的文明,经过大家每一个人之手,传承下去,生生不息!
《百家讲坛》,几乎可以和“国学讲坛”划等号了,竟然用了长达52集的篇幅请马未都先生来讲收藏。从08年的1月1号,断断续续一直讲到09年的2月14号。刚看到这一系列预告的时候,我很费解。为什么放着那么多古籍、历史、人物不讲,非要讲收藏?老百姓能有几个人懂?又有几个人愿意听?所以,本来一开始我是很排斥的。由于母亲总是觉得马先生眼熟,有很大的好奇心想听听他讲什么,于是便看了第一集。之后……一发不可收拾,所有52集一集没落。
这一系列听下来,我才发现,之前对收藏的认识仅仅是它众多乐趣中最低级,最耻于言说的乐趣。收藏其实有很多种层次的乐趣,既有拥有的乐趣,又有炫耀的乐趣,更有知识的乐趣。每一件艺术品都有它自己的故事,它的由来,它的用处,它的丰富涵义,它的历代拥有者等等等等。慢慢的了解这些艺术品,就是慢慢的了解我们的历史,慢慢的了解我们博大精深的文化。马先生也多次强调,不懂得文物自身蕴含的这些文化知识,是根本不可能收藏到真品的,也不可能从收藏中得到真正的乐趣。
其实母亲的感觉是对的,她觉得马先生眼熟,一点儿不假。因为据马先生自己说,他原来就住在东四十二条西口。那时候,我们都住在奶奶家,东四十二条东口。母亲每次上班,都要从家走到十二条西口的马路对面去做106路公车。保不齐每个礼拜都能看见马先生呢。我小的时候也经常和同学们在整条胡同里乱窜,追跑打闹,也没准儿就进过马先生家的院子呢。想想,原来我曾经和众多的文物那样的接近,心中就会有些微的兴奋。
马先生说话很幽默,操着一口地道的北京腔儿,有很多人都觉得他说话特别像刘宝瑞。所以,他能把文物收藏这种蕴含很深文化底蕴的内容讲得生动诱人,再配合着他多年收藏过程中遇到的千奇百怪的故事,让听的人从来不觉得乏味,时不时的被他的小段子逗得前仰后合。但笑完了,后面紧跟着意味深长的道理。这就是最高层次的寓教于乐了吧。马先生用了大半生的时间搞收藏,最近他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取“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中的“观复”二字,足见马先生的用心。想必这就是一个大收藏家的境界吧,从一开始的喜好,买来自己拥有,欣赏把玩,到后来的收集,保护,到现在的展出,传播文化,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并且喜欢我们的国学文化……我觉得,这和王石、冯伦那些大企业家现在拿出一部分资金搞慈善有异曲同工之妙。起初肯定都是个人的成长发展,一旦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回馈社会,有的人是用自己积累的财富,有的人则是用自己积累的文化和知识。在《马未都说收藏》这系列的最后一集,马先生对前面的所有讲座进行了总结,取名为“薪火相传”!
特此摘录《薪火相传》一集中的部分:
我们表面上讲的是收藏,实际上我们一直在强调一个文化的成因,通过证据来讲历史的背景。这个背景在今天经济高速发展、世界趋于大同的时候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知道我们这块宏大的幕布后面画的是什么,我们才能知道我们今天在历史上所站的位置,我们也终将会成为历史。我们今天生活在这个庞大的文化体系中,有时候浑然不觉。有时候离开它才能深深感受到这种文化带给我们的快乐。有很多人在国外生活了很多年,一旦回国以后会觉得如鱼得水,就是因为文化的差异。物质带来的乐趣都是短暂的,能够伴随人一生的乐趣一定是文化带给你的。
……
宋朝赵希鹄在他的《洞天清禄》中有这样的记载: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而风雨忧愁,辄居三分之二,其间得闲者才一分耳。况知之而能享用者,又百之一二。于百一之中,又多以声色为受用。殊不知吾辈自有乐地,悦目初不在色,盈耳殊不在声。尝见前辈诸老先生,多蓄法书、名画、古琴、旧砚,良以是也。明窗净几,罗列布置,篆香居中。佳客玉立相映,时取古人妙迹,以观鸟篆蜗书,奇峰远水,摩挲钟鼎,亲见周商,端砚涌岩泉,焦桐鸣玉佩,不知身居人世。所谓受用清福,孰有逾此者乎。
……
将近30年前,我跟一个卖废品的老张头关系非常好。他是在所有卖废品中文物眼力最高的人。他从大量的废品中,拣出文物单独去卖。我跟他经常聊聊天,他有时候卖我一件东西,总是摸着这个东西跟我说,多好的东西啊,归你了。他对文物有一种情感在里面,这就是文化的魅力。在中国古代文物收藏的历史上,有很多收藏家不惜倾家荡产去购买一件东西。那是为什么呢?就是为了这个情感。
……
我们在历史面前只是个过客。一个人再聪明,跟我们浩瀚的历史比,都不算什么。任何一件文物,都比我们年长。它看着我们一代一代人在它面前走过。所以我们要珍惜自己的生命,更要珍惜这些文物,这种传承的文明。
……
叶圣陶老先生家墙上有一副对联:观钓颇逾垂钓趣,种花何问看花谁。我们不一定非得把文物收藏在自己家,我们看别人或国家收藏,也同样有乐趣。
……
我讲了很多我个人的经历,也讲了很多感悟。实际上我是希望我们民族的火炬,灿烂的文明,经过大家每一个人之手,传承下去,生生不息!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