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依旧单身?
突发奇想想写一些东西总结下最近的一些事,于是诉诸一些不可靠的渠道吧。
与如同人生导师一般的、无论是称作“基友”或者是“闺蜜”的友人A认识快半年了。认识的过程不多言,但的确是个具有传奇效果的、值得回味的故事。奇葩如我们,也多次谈论过我们之间认识的种种不科学,其结论当然是:天赐良缘 。但总而言之,本文所论不涉及我同A君难以复制的认识过程,在此仅作交代,一来感谢A君抽出时间精力对话,二来说明近期话题开展的背景,而已。
据说,人类和兔子是独有的两种没有固定发情期的(高等)哺乳动物 。因此,在任何场合下,人类对于爱情所展开的一系列行动都是可以理解的。这并不仅仅是为了说明对话发生的时机是合理的。
我同A君一样,两人同样“专注单身20年”,当然,我们绝不是在诸如“我已经单身了20年,你们有什么要说的吗?”的贴子里认识的,所以,认识的过程更具有趣味性。和A君深入交谈关于感情方面的话题至今也不过两个月,不过我们在感情问题上的一见如故,远远超过了其他更多的方面。
所以说,一段友情并不比一段爱情更简单,相反,爱情包含一种没有理由的爱慕,友情则理性更多,因此,A君与我两个风格迥异的个体如何成为死党(或者允许我使用这个词)对于研究各个问题,包括感情问题都具有极强的参考价值。
虽然两人风格迥异,但正如上文提到的,我们都专注于一个人生活,这也使我们双方的感情话题毫无争议的落在一个关键词上——单身。当然,在我们的语境里,单身并不一定是一个贬义词,当然常常也不是一个褒义词。总而言之,单身是一种状态,使我们有时感到自由,有时失落和无助,和这个世界上千千万万的描述相符相似。
单身的状态就人类来说基本是相同的,其本质是没有对象。无论有无暧昧对象,积极对待与否,无关是学霸,学渣,交际花,女神或者是屌丝,有没有对象的生活方式本质是不同的。但谈到单身的原因,100个人交共往了300次,600个人看来就有1800种答案,因此,这里只是总结A君和我谈话的内容,至于是否对我们有效,有待时间检验。(有时看起来很无奈又残酷。)
在说到单身的原因之时,还需要补充一些个人对于两人感情经历起起伏伏的一些看法(当然如果有人看的话,也权当一些背景交代)。A君和我都是普通人,虽然没有处过对象,谈过恋爱,但各也喜欢过一个人,也被人追过,拒绝过(没拒绝就成了),后悔过一些事情,庆幸过一些事情。总而言之,一切都阴差阳错,最后落得还是单身的现状。
因此,这是两个普通人单身的问题,当然,20年绝不算长,也没有攀比的成分。
回到正题,为什么我们单身?说实话,我们并没有好好的谈论过这个问题,所以我才需要总结我们的问题。权当是文献综述,不过总结的是我们自己的看法罢了。
作为两位豆瓣资深死宅(姑且先将A君拖入其中,实际上死宅的我没有资格这么说),最眼熟的答案莫过于——长得丑。我们绝没有认真地讨论过我们是否属于这一行列,因为,我们没有自恋到谈论自己的长相或者那么厚脸皮地评判对方,总之,客观公正地讲,我们都属于长得一般的人。此处不评判A君,单拿自己来说,我自认为是放到人堆里一定混入其中,当间谍绝对安全的长相。因此,应该属于长得不特别优秀也不丑得惊为天人。就从我们俩还有人喜欢来说,那也至少说明在一些群体中,这个长相是可以接受的。
于是乎,长相的原因基本上可以作为备选项忽略。就全体而言,也没有一个人长到惊为天人,吸引了全世界(至少是一个地区内的)所有人,长相如何决定了吸引对象的广度,随之而来的是一个经典的概率问题,这当然影响了找到对象的可能,但具体影响的大小值得商榷,因为因素众多,取决于(长相)受众的分布,受众的性质等若干因素。在这里,出于便利,仅得出长相和可能性的正相关,至于如何正相关或者多大程度上相关,这里不便也无法解答。
将上述内容扩大来说,所有关于外观的问题在这里都是难以推测的。再次重申,外观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是个重要的因素(作为外协的我充分认知了这一点),但外观的喜好因人而异,因事而非,实在没有评判的标准。所以,这里只是暂且不论而已。
所以撇开一些外观的因素,剩下的都是内在。这也是与A君谈论很多且无法得出结论的部分。有时候总觉得与A君谈论任何问题都有向哲学靠拢的趋势,我们都试图总结一个万能的结论,至少在恋爱方面貌似万能的规律,但是,我们显然失败了。
和A君的早期对话中,我们两方都在不断地强调各自的特殊性,即两个字——“奇葩”。当然,在早期对话中,(至少就我而言)希望通过告知一些个人对自我的评价避免对方过于惊讶所导致的不便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因此,(就我而言)“奇葩”也有部分辩解的成分在其中。不过在对话长期进行中,“奇葩”依然长期占据我们的对话主题,肤浅地做一个总结,我们两个人确实是奇葩的。
于是奇葩和单身是否存在关联就变成了一个客观合理的假设。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也是这么觉得,不仅仅是我们,在这个宣扬大众审美观的世界里,似乎的确存在一种评判标准区分多数和少数,很大程度上这种观念层面的东西就被标榜为某种正确,因此从这个逻辑上来说,一个奇葩单身是正确的。或者说奇葩是难以找一个频率相同的奇葩的,这在二次元的世界中使用的尤其多。
理论上定义奇葩,或者下一个度量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谈到了周围人,无论是二次元(作品)或者是三次元的人,试图通过一些例子来作证这个观点。但越是深究,就越陷入一种不靠谱的循环。发现,我们的周围充斥着奇葩。而奇葩们往往很受欢迎。
从实证上(请不要追究这种研究的科学性,这时候就必须说,认真你就输了)所获得的经验显然不支持我们的结论。于是,基于一部电影,我们又转换了猜想向另一个方向过渡。因此,需要感谢《致青春》开拓了我们的思路。
这里不讨论《致青春》的故事情节,表现手法,只谈及个人观影之后的唯一感受,与本文主题有关,我们太正常以至于找不到对象。
虽然是上述命题否命题,它看起来同上述命题一样似乎很有道理。或者说,这些假设都在“乍一看”层面特别据有说服力,而且从实证上这个结论似乎更有说服力。没有一个特别的地方,那么你就很难显出你的特别之处,也就难以被关注。这里又可以联系到外貌的问题,如果和我长得一样“平均”,性格一样平均,那么作为人群中最平均的那一些,又哪里有机会找到哪一个。
到这里为止,我们一直围绕一种整体的感官——奇葩与否,论述一个人单身,而实际上,奇葩与和长相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奇葩是个相对值,它代表的还是一个自我和他的认知。我们定义了一群拥有某种共同标签的人为同类,以及一些带有我们所不能接受的,相反的,甚至是厌恶标签的为“奇葩”,这些标签所代表的观念,产生的行为,或者综合表现出的人格才更接近于一种影响单身与否的因素。或者换句话说,奇葩与否并不重要。因为人类总是平凡又奇葩着。到这里,我们依然没有得到任何结论。(当然事实上,我们也无法得到结论。)
鉴于A君是个狂热的星座爱好者,于是她将目光转向了星座的方向,或者一种“奇葩的”整体印象下的一个部分,性格。经过A君的尊尊教诲,我现在也觉得星座与个人的性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我依旧觉得这样的联系相当不靠谱。
但无论如何这又导致了一个问题,性格相反的我们(这个经过讨论已经达成初步共识)同样都没有对象,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况且将全世界近70亿(过了没?)人口划分成24份,然后取出两份认为其只能单身,这似乎也是不科学的。但从(A君)常年观察(豆瓣小组),吾等的星座划分的确属于难以找到对象的那些部分。
于是星座同恋爱就如同星座和性格,其本质虽然是性格和恋爱的根本关系,但难以描述。这两者都是一种玄妙的印象,还可能带有建构色彩“预言的自我实现”,于是,这又变成了一个谜题。
不过星座的角度确实给我们一些能够判断个人性格的关键性词语,从个人性格上,(如同一大部分的帖子),我们总结出了一些符合我们共同性格的因素。但也仅此而已,无法验证其是否和实际在恋爱上毫无作为有关。并且作为构成我们一部分的性格本身是随时间可变的,同时也是长期稳定不变的。前者包含了性格的随机和不确定性,后者包含着其难以更改的性质。从实用的角度来说,试图通过改变性格或者控制性格变化来达到解决单身问题也是不可能的。
我们的对话目前也就开展到这里,虽然有很多细致的案例分析,但实际上大多数也就集中在这些方面当中。和A君聊天的最大收获就是得出了一些终极结论,其中之一便是,一切都是缘分。所以本文不得不烂俗地完结在这句话之上,单身或者恋爱也好,是一个模糊的行为,与其期待通过自身的改变来得到本身就是难度颇大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通过改变自身行为模式确实可以创造机会。但就我而言,创造机会只不过是增加选择面,本身适合自己的人概率是不变的。所以见得越多,打击越大也是很科学的。由此看来,也只有“一切都是缘分”是完全正确的结论了。
后记:
所以A君你开征友贴实际上是上改变交友的广度,这是一种技术手段,绝非根本上改变自身,因此又有什么好畏惧的?
与如同人生导师一般的、无论是称作“基友”或者是“闺蜜”的友人A认识快半年了。认识的过程不多言,但的确是个具有传奇效果的、值得回味的故事。奇葩如我们,也多次谈论过我们之间认识的种种不科学,其结论当然是:天赐良缘 。但总而言之,本文所论不涉及我同A君难以复制的认识过程,在此仅作交代,一来感谢A君抽出时间精力对话,二来说明近期话题开展的背景,而已。
据说,人类和兔子是独有的两种没有固定发情期的(高等)哺乳动物 。因此,在任何场合下,人类对于爱情所展开的一系列行动都是可以理解的。这并不仅仅是为了说明对话发生的时机是合理的。
我同A君一样,两人同样“专注单身20年”,当然,我们绝不是在诸如“我已经单身了20年,你们有什么要说的吗?”的贴子里认识的,所以,认识的过程更具有趣味性。和A君深入交谈关于感情方面的话题至今也不过两个月,不过我们在感情问题上的一见如故,远远超过了其他更多的方面。
所以说,一段友情并不比一段爱情更简单,相反,爱情包含一种没有理由的爱慕,友情则理性更多,因此,A君与我两个风格迥异的个体如何成为死党(或者允许我使用这个词)对于研究各个问题,包括感情问题都具有极强的参考价值。
虽然两人风格迥异,但正如上文提到的,我们都专注于一个人生活,这也使我们双方的感情话题毫无争议的落在一个关键词上——单身。当然,在我们的语境里,单身并不一定是一个贬义词,当然常常也不是一个褒义词。总而言之,单身是一种状态,使我们有时感到自由,有时失落和无助,和这个世界上千千万万的描述相符相似。
单身的状态就人类来说基本是相同的,其本质是没有对象。无论有无暧昧对象,积极对待与否,无关是学霸,学渣,交际花,女神或者是屌丝,有没有对象的生活方式本质是不同的。但谈到单身的原因,100个人交共往了300次,600个人看来就有1800种答案,因此,这里只是总结A君和我谈话的内容,至于是否对我们有效,有待时间检验。(有时看起来很无奈又残酷。)
在说到单身的原因之时,还需要补充一些个人对于两人感情经历起起伏伏的一些看法(当然如果有人看的话,也权当一些背景交代)。A君和我都是普通人,虽然没有处过对象,谈过恋爱,但各也喜欢过一个人,也被人追过,拒绝过(没拒绝就成了),后悔过一些事情,庆幸过一些事情。总而言之,一切都阴差阳错,最后落得还是单身的现状。
因此,这是两个普通人单身的问题,当然,20年绝不算长,也没有攀比的成分。
回到正题,为什么我们单身?说实话,我们并没有好好的谈论过这个问题,所以我才需要总结我们的问题。权当是文献综述,不过总结的是我们自己的看法罢了。
作为两位豆瓣资深死宅(姑且先将A君拖入其中,实际上死宅的我没有资格这么说),最眼熟的答案莫过于——长得丑。我们绝没有认真地讨论过我们是否属于这一行列,因为,我们没有自恋到谈论自己的长相或者那么厚脸皮地评判对方,总之,客观公正地讲,我们都属于长得一般的人。此处不评判A君,单拿自己来说,我自认为是放到人堆里一定混入其中,当间谍绝对安全的长相。因此,应该属于长得不特别优秀也不丑得惊为天人。就从我们俩还有人喜欢来说,那也至少说明在一些群体中,这个长相是可以接受的。
于是乎,长相的原因基本上可以作为备选项忽略。就全体而言,也没有一个人长到惊为天人,吸引了全世界(至少是一个地区内的)所有人,长相如何决定了吸引对象的广度,随之而来的是一个经典的概率问题,这当然影响了找到对象的可能,但具体影响的大小值得商榷,因为因素众多,取决于(长相)受众的分布,受众的性质等若干因素。在这里,出于便利,仅得出长相和可能性的正相关,至于如何正相关或者多大程度上相关,这里不便也无法解答。
将上述内容扩大来说,所有关于外观的问题在这里都是难以推测的。再次重申,外观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是个重要的因素(作为外协的我充分认知了这一点),但外观的喜好因人而异,因事而非,实在没有评判的标准。所以,这里只是暂且不论而已。
所以撇开一些外观的因素,剩下的都是内在。这也是与A君谈论很多且无法得出结论的部分。有时候总觉得与A君谈论任何问题都有向哲学靠拢的趋势,我们都试图总结一个万能的结论,至少在恋爱方面貌似万能的规律,但是,我们显然失败了。
和A君的早期对话中,我们两方都在不断地强调各自的特殊性,即两个字——“奇葩”。当然,在早期对话中,(至少就我而言)希望通过告知一些个人对自我的评价避免对方过于惊讶所导致的不便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因此,(就我而言)“奇葩”也有部分辩解的成分在其中。不过在对话长期进行中,“奇葩”依然长期占据我们的对话主题,肤浅地做一个总结,我们两个人确实是奇葩的。
于是奇葩和单身是否存在关联就变成了一个客观合理的假设。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也是这么觉得,不仅仅是我们,在这个宣扬大众审美观的世界里,似乎的确存在一种评判标准区分多数和少数,很大程度上这种观念层面的东西就被标榜为某种正确,因此从这个逻辑上来说,一个奇葩单身是正确的。或者说奇葩是难以找一个频率相同的奇葩的,这在二次元的世界中使用的尤其多。
理论上定义奇葩,或者下一个度量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谈到了周围人,无论是二次元(作品)或者是三次元的人,试图通过一些例子来作证这个观点。但越是深究,就越陷入一种不靠谱的循环。发现,我们的周围充斥着奇葩。而奇葩们往往很受欢迎。
从实证上(请不要追究这种研究的科学性,这时候就必须说,认真你就输了)所获得的经验显然不支持我们的结论。于是,基于一部电影,我们又转换了猜想向另一个方向过渡。因此,需要感谢《致青春》开拓了我们的思路。
这里不讨论《致青春》的故事情节,表现手法,只谈及个人观影之后的唯一感受,与本文主题有关,我们太正常以至于找不到对象。
虽然是上述命题否命题,它看起来同上述命题一样似乎很有道理。或者说,这些假设都在“乍一看”层面特别据有说服力,而且从实证上这个结论似乎更有说服力。没有一个特别的地方,那么你就很难显出你的特别之处,也就难以被关注。这里又可以联系到外貌的问题,如果和我长得一样“平均”,性格一样平均,那么作为人群中最平均的那一些,又哪里有机会找到哪一个。
到这里为止,我们一直围绕一种整体的感官——奇葩与否,论述一个人单身,而实际上,奇葩与和长相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奇葩是个相对值,它代表的还是一个自我和他的认知。我们定义了一群拥有某种共同标签的人为同类,以及一些带有我们所不能接受的,相反的,甚至是厌恶标签的为“奇葩”,这些标签所代表的观念,产生的行为,或者综合表现出的人格才更接近于一种影响单身与否的因素。或者换句话说,奇葩与否并不重要。因为人类总是平凡又奇葩着。到这里,我们依然没有得到任何结论。(当然事实上,我们也无法得到结论。)
鉴于A君是个狂热的星座爱好者,于是她将目光转向了星座的方向,或者一种“奇葩的”整体印象下的一个部分,性格。经过A君的尊尊教诲,我现在也觉得星座与个人的性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我依旧觉得这样的联系相当不靠谱。
但无论如何这又导致了一个问题,性格相反的我们(这个经过讨论已经达成初步共识)同样都没有对象,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况且将全世界近70亿(过了没?)人口划分成24份,然后取出两份认为其只能单身,这似乎也是不科学的。但从(A君)常年观察(豆瓣小组),吾等的星座划分的确属于难以找到对象的那些部分。
于是星座同恋爱就如同星座和性格,其本质虽然是性格和恋爱的根本关系,但难以描述。这两者都是一种玄妙的印象,还可能带有建构色彩“预言的自我实现”,于是,这又变成了一个谜题。
不过星座的角度确实给我们一些能够判断个人性格的关键性词语,从个人性格上,(如同一大部分的帖子),我们总结出了一些符合我们共同性格的因素。但也仅此而已,无法验证其是否和实际在恋爱上毫无作为有关。并且作为构成我们一部分的性格本身是随时间可变的,同时也是长期稳定不变的。前者包含了性格的随机和不确定性,后者包含着其难以更改的性质。从实用的角度来说,试图通过改变性格或者控制性格变化来达到解决单身问题也是不可能的。
我们的对话目前也就开展到这里,虽然有很多细致的案例分析,但实际上大多数也就集中在这些方面当中。和A君聊天的最大收获就是得出了一些终极结论,其中之一便是,一切都是缘分。所以本文不得不烂俗地完结在这句话之上,单身或者恋爱也好,是一个模糊的行为,与其期待通过自身的改变来得到本身就是难度颇大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通过改变自身行为模式确实可以创造机会。但就我而言,创造机会只不过是增加选择面,本身适合自己的人概率是不变的。所以见得越多,打击越大也是很科学的。由此看来,也只有“一切都是缘分”是完全正确的结论了。
后记:
所以A君你开征友贴实际上是上改变交友的广度,这是一种技术手段,绝非根本上改变自身,因此又有什么好畏惧的?
-
小A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8-26 06: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