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记片断(关于黑格尔)
见完导师回来,这次和他聊得时间最长,有四十多分钟,主要是我陈述,然后他给出指导意见,我再补充或反驳。这次报告的内容是有关博士论文材料搜集的,我大致区分了在黑格尔否定性概念方面的三种研究方向:哲学史的角度、形而上学的角度和海德格尔的特殊解读。八月底要交一篇导论给他,算是论文的开头。
好久没有读英文文献,现在读起来都有点儿生疏了。今天借了三本书,一本是最新的关于黑格尔辩证法的论文集《黑格尔辩证法的诸维度》;一本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形成》,系统梳理了黑格尔辩证法的概念史,尤其是耶拿时期思想的演变;一本是《异在性的逻辑》,系统研究了黑格尔的反思概念和绝对否定性概念。第一本书中有一篇Vittorio Hösle的文章What Can We Learn from Hegel's Objective-Idealist Theory of the Concept that Goes Beyond the Theories of Sellars, McDowell, and Brandom? 它最后的结论是:当塞拉斯、麦克道威尔和布兰顿克服掉被给予者的神话时,他们因此冒了使得概念本身成为某种被给予者的危险。
由塞拉斯提出来的克服"被给予者的神话"(the Myth of the Given)这样一种哲学的要求,为麦克道威尔和布兰顿所继承,克服的方式是发展了一种主要由康德和黑格尔所建设起来的规范主义和概念主义。在这一方面,黑格尔确实是"被给予者"(这个术语从某个层次上对应于黑格尔那里的直接性这一概念)的敌人。
八月底要交一篇文章给导师,内容是关于黑格尔的否定性概念在哲学史上的起源。在这一方面,主要相关于柏拉图《巴门尼德篇》和《智者篇》中的辩证法,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和《形而上学》里的相关内容,新柏拉图主义、尤其是普罗提诺 、普洛克罗斯和否定神学,斯宾诺莎的实体,以及康德的二律背反观。
除了哲学史的角度、形而上学的角度和海德格尔的解读角度之外,对于黑格尔否定性概念的研究,还有另外几个方向。就我目前所知道的材料情况,至少还包括Anton Friedrich Koch借助于现代形式逻辑对黑格尔否定性概念的重构,以及把黑格尔放进新康德主义的语境中来加以理解,后者已经有了两本重要的论文集。关于黑格尔与新康德主义,我导师有一篇文章"Selbsterkenntnis und Systemphilosophie. Hegel und der späte Paul Natorp"(自身认识与体系哲学:黑格尔与晚期那托普)。另外,在其专著《本源与体系》中,导师在某个脚注里概要地论述了柯亨的本源逻辑学和那托普对它的批判与黑格尔逻辑学之间的亲缘性。
睡醒,躺了一会儿,灵感来了,老是想着论文的事儿,睡不着,干脆起来赶紧把一些想法记下来,免得到时候忘掉。黑格尔的逻辑学可以看作是绝对者的逻辑学,后来在哲学全书的逻辑学部分,黑格尔给出了三个基本的命题:绝对者是存在,绝对者是本质,绝对者是概念。绝对的否定性要根据绝对者的否定性来理解。绝对的否定性(die absolute Negativität)之所以有是因为绝对者的否定性(Die Negativität des Absoluten)有。绝对者(das Absolute)这个概念在其现实性上是一个无条件者(das Un-bedingte,早期谢林的关键术语),是无前提或者无假设的(voraussetzungslos)。黑格尔认为绝对者的最高定义是精神。
如果整个黑格尔逻辑学是对绝对者作为思想规定体系的展示,而这样的对于绝对者的思想规定最基本的包含前面提到的绝对者是存在、绝对者是本质和绝对者是概念这三个层次,那么我们的确有理由分别把存在逻辑、本质逻辑和概念逻辑看作是同一个绝对者的否定性通过自身的绝对的否定性在不同层次上的三种展示。那么这里的问题就不仅在于理解黑格尔那里否定性概念的基础结构及其运作,而且在于理解绝对者这个概念,它在黑格尔思想的发生和形成过程当中曾经出现为不同的概念样式,对应于哲学史上的多种规定:柏拉图那里的一、否定神学中的绝对者、斯宾诺莎的实体、费希特的自我、荷尔德林的存在和谢林的无条件者。
柏拉图辩证法和否定神学中的绝对者(尤其是普罗提诺和普洛克罗斯)已经对于否定性有了深刻的理解,在前者那里主要是从存在规定的意义上来加以探讨的,集中表现为一种异在性的辩证法(die Dialektik des Anderen),在后者那里已经出现了之后黑格尔所运用的一切基本概念:精神(努斯)、绝对者、否定。
在黑格尔那里,绝对者的最高定义是精神。精神的概念从结构上来看,是一种自身同自身的关系,这一关系在它自身与它自身的他者之间展开并且回到它自身(以自身认识的方式),因而精神是在与他者的关联之中的自身关联。从动力上来看,精神是自己产生自己,能够自身运动的东西。因此精神既是实体也是主体。绝对者在斯宾诺莎那里已经被理解为了自因的实体,然而还缺少动力的环节,这一环节在康德的自我意识、费希特的绝对自我的行动、谢林的自然,以及荷尔德林的存在与判断那里得到了展现,作为绝对的主体性。正因为如此,所以黑格尔逻辑学本质论的顶点乃是作为概念而出现的绝对者和实体,它包含一个发生史。
从无前提性或者无假设性的角度,可以与Koch的研究联系起来;从否定性概念本身的结构和对文本的分析,最主要的还是与Henrich进行对话;关于否定性概念的历史起源,尤其是柏拉图和新柏拉图主义那一块儿,主要是Düsing和Halfwassen的研究成果;关于否定性与形而上学,看Brady Bowman新出的书应该就够了。
好久没有读英文文献,现在读起来都有点儿生疏了。今天借了三本书,一本是最新的关于黑格尔辩证法的论文集《黑格尔辩证法的诸维度》;一本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形成》,系统梳理了黑格尔辩证法的概念史,尤其是耶拿时期思想的演变;一本是《异在性的逻辑》,系统研究了黑格尔的反思概念和绝对否定性概念。第一本书中有一篇Vittorio Hösle的文章What Can We Learn from Hegel's Objective-Idealist Theory of the Concept that Goes Beyond the Theories of Sellars, McDowell, and Brandom? 它最后的结论是:当塞拉斯、麦克道威尔和布兰顿克服掉被给予者的神话时,他们因此冒了使得概念本身成为某种被给予者的危险。
由塞拉斯提出来的克服"被给予者的神话"(the Myth of the Given)这样一种哲学的要求,为麦克道威尔和布兰顿所继承,克服的方式是发展了一种主要由康德和黑格尔所建设起来的规范主义和概念主义。在这一方面,黑格尔确实是"被给予者"(这个术语从某个层次上对应于黑格尔那里的直接性这一概念)的敌人。
八月底要交一篇文章给导师,内容是关于黑格尔的否定性概念在哲学史上的起源。在这一方面,主要相关于柏拉图《巴门尼德篇》和《智者篇》中的辩证法,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和《形而上学》里的相关内容,新柏拉图主义、尤其是普罗提诺 、普洛克罗斯和否定神学,斯宾诺莎的实体,以及康德的二律背反观。
除了哲学史的角度、形而上学的角度和海德格尔的解读角度之外,对于黑格尔否定性概念的研究,还有另外几个方向。就我目前所知道的材料情况,至少还包括Anton Friedrich Koch借助于现代形式逻辑对黑格尔否定性概念的重构,以及把黑格尔放进新康德主义的语境中来加以理解,后者已经有了两本重要的论文集。关于黑格尔与新康德主义,我导师有一篇文章"Selbsterkenntnis und Systemphilosophie. Hegel und der späte Paul Natorp"(自身认识与体系哲学:黑格尔与晚期那托普)。另外,在其专著《本源与体系》中,导师在某个脚注里概要地论述了柯亨的本源逻辑学和那托普对它的批判与黑格尔逻辑学之间的亲缘性。
睡醒,躺了一会儿,灵感来了,老是想着论文的事儿,睡不着,干脆起来赶紧把一些想法记下来,免得到时候忘掉。黑格尔的逻辑学可以看作是绝对者的逻辑学,后来在哲学全书的逻辑学部分,黑格尔给出了三个基本的命题:绝对者是存在,绝对者是本质,绝对者是概念。绝对的否定性要根据绝对者的否定性来理解。绝对的否定性(die absolute Negativität)之所以有是因为绝对者的否定性(Die Negativität des Absoluten)有。绝对者(das Absolute)这个概念在其现实性上是一个无条件者(das Un-bedingte,早期谢林的关键术语),是无前提或者无假设的(voraussetzungslos)。黑格尔认为绝对者的最高定义是精神。
如果整个黑格尔逻辑学是对绝对者作为思想规定体系的展示,而这样的对于绝对者的思想规定最基本的包含前面提到的绝对者是存在、绝对者是本质和绝对者是概念这三个层次,那么我们的确有理由分别把存在逻辑、本质逻辑和概念逻辑看作是同一个绝对者的否定性通过自身的绝对的否定性在不同层次上的三种展示。那么这里的问题就不仅在于理解黑格尔那里否定性概念的基础结构及其运作,而且在于理解绝对者这个概念,它在黑格尔思想的发生和形成过程当中曾经出现为不同的概念样式,对应于哲学史上的多种规定:柏拉图那里的一、否定神学中的绝对者、斯宾诺莎的实体、费希特的自我、荷尔德林的存在和谢林的无条件者。
柏拉图辩证法和否定神学中的绝对者(尤其是普罗提诺和普洛克罗斯)已经对于否定性有了深刻的理解,在前者那里主要是从存在规定的意义上来加以探讨的,集中表现为一种异在性的辩证法(die Dialektik des Anderen),在后者那里已经出现了之后黑格尔所运用的一切基本概念:精神(努斯)、绝对者、否定。
在黑格尔那里,绝对者的最高定义是精神。精神的概念从结构上来看,是一种自身同自身的关系,这一关系在它自身与它自身的他者之间展开并且回到它自身(以自身认识的方式),因而精神是在与他者的关联之中的自身关联。从动力上来看,精神是自己产生自己,能够自身运动的东西。因此精神既是实体也是主体。绝对者在斯宾诺莎那里已经被理解为了自因的实体,然而还缺少动力的环节,这一环节在康德的自我意识、费希特的绝对自我的行动、谢林的自然,以及荷尔德林的存在与判断那里得到了展现,作为绝对的主体性。正因为如此,所以黑格尔逻辑学本质论的顶点乃是作为概念而出现的绝对者和实体,它包含一个发生史。
从无前提性或者无假设性的角度,可以与Koch的研究联系起来;从否定性概念本身的结构和对文本的分析,最主要的还是与Henrich进行对话;关于否定性概念的历史起源,尤其是柏拉图和新柏拉图主义那一块儿,主要是Düsing和Halfwassen的研究成果;关于否定性与形而上学,看Brady Bowman新出的书应该就够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