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食事 之 消夏录(1)
Credit: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NYtimes.com、NYeater.com及餐厅官网
妈妈啊这些图弄死我了⋯⋯下篇会接着再写6到7间餐厅,然后会有一些零碎的日常更新之类。这一半说了3间英式(不开玩笑,真的好吃),2间纽约目前当红的法式以及1间意餐。
English Summer Rain, Pasta Nation和La Maison Française,好像可以拿来造个句⋯⋯
之前的:日料篇、面条篇
前些日子,琐事缠身,困于妄想所生的诸多烦恼,总觉着无法静心下笔,思来想去,还是觉着和入夏有关。纽约的夏,不似这座大城告别冬天的爽气,忽如一夜春风来,洁白的豆梨开了满树满街,张扬之下仔细端详,又沉静得很。沐浴在温煦中,过不了几日,就残花败柳,落光了花瓣的枝条上长出细密的绿叶摇曳在式微的风里—暑气便不紧不慢地渗入了城市,在你琢磨着要不要褪去半袖外套的当口,积蓄已久的燠热,像一口大碗,严严实实地扣在了城市上方。这座城市夏天最糟糕的问题,是没有风—这时你便想起上周湖区或是风城那一年四季吹得人东倒西歪的大风—临河或海的码头,要稍微好些,却也抵挡不住毒辣的日头,晒得几乎要脱皮;即便入夜,暑热仍久久不散,仿佛一头笼中猛兽,在这座迷宫一般的大城里横冲直撞。
夏日的雨天,似极了故乡的梅雨,走在街上两三步是痛快的,窝在家中,临窗盘坐,眼巴巴地望着街上淅沥的雨点,盼了许久才有一丝凉风送爽。晚间若是没有空调相伴,怕是怎样辗转都难入眠,起身拆被子换被套,又冲凉祛汗的事情,年年都在重复。曼哈顿老房子里的夏天,让心里最细小的烦闷也着了温床,如蚊蝇一般滋生开来,在脑里嗡嗡盘旋。
在这样的夏日,若没有空调、冰淇林和美味食物相伴,必然煎熬—就此打住,说一说近来心仪的觅食去处,以降心火、安心神。
English Summer Rain
相熟的友人都知道,我是个不折不扣的不列颠控。从小被《傲慢与偏见》洗脑,房间里贴着英国乐队海报,床头放着神秘博士百科全书,迷恋英式口音和诡异的幽默感,无法抗拒米字旗、电话亭(蓝)、柯基犬和多数带有英国气息的事物,发自内心地对留学英国的一干友人表示羡慕。提到英国,我总是有那么一点儿脑残,恨不能立马卷铺盖飞越大西洋去过格林尼治时间。
唯一令人望而却步的,恐怕是“吃”。诚然,伦敦作为世界美食之都的地位是无可厚非的—尽管“英国菜”这个梗早已是全世界人民喜闻乐见的老掉牙笑话,即便大部分主妇掌握的烹饪技巧还停留在水煮土豆水煮鱼水煮牛肉,却不能阻止米其林餐厅开遍伦敦大街小巷。遗憾的是,提到英国菜,还是无法抑制下意识地心头一囧。
我的偏见,却随着一个餐饮界新名词的出现逐渐稀释。过去对于一个三观正常的普通人而言,酒吧通常不会是吃饭的首选;多数酒吧虽则兼营小食,质量却多是差强人意,看球聊天时候随便塞个汉堡或抓些薯条,就着啤酒囫囵下肚也就罢了。然而,却正是不精食事英国人,却精准地掌握人们的社交需求,将酒吧食物的水准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创造出兼有Gastronomy(美食)和Pub(酒吧)之长的新式Social Spot,Gastropub。这个十年前根本不存在的概念,将下班小酌与晚餐合二为一,不仅在伦敦大受欢迎,也趁势漂洋过海,在曼哈顿餐饮圈同样玩得风生水起。
老实说,造访的第一间Gastropub,去年看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时的The Churchill(45 E 28th St, $$),并没有让我留下太多深刻印象(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找Tardis上了),除了一溜说得一口道地英音的服务生和带领大伙儿激情合唱《Hey Jude》的英国老板—不过,在这间以铁血首相命名的酒吧中,下了班坐在仿佛包厢般的带帘卡座中看看比赛(别看橄榄球好吗!),点一杯Fuller’s的经典啤酒,依旧十分惬意(神秘博士控请不要错过名为John Smith的罐装啤酒)。佐酒小食中比较亮眼的还是Fish Sticks(请给我来一碟Custard!),Scotch Egg颇正宗,薯角炸得亦是香酥可口。
对Gastropub开始刮目相看,则是在去过The Fat Radish(17 Orchard Street,$$)之后。知道这间饭店其实是2012年年初的事情,却因由着种种原因始终未能成行。胖萝卜那随性但不随便的氛围,在曼哈顿Hipster/小白领中人气始终居高不下(布鲁克林的潮青大概是不会专程跑到这个位置来膜拜英国佬的厨艺的),若是在相对追逐潮流与时尚的行业工作,没听说过胖萝卜,那真要反思一下了。 从位置上而言,胖萝卜的选址并不算便利—出离食肆酒吧如云的Lower East Side,几乎延伸至Chinatown中心地带—事实上,餐厅的Crossroad便是耳熟能详的坚尼路(Canal St);离开购物大军人潮汹涌的Soho和精致居家的Nolita脚程超过10分钟,怎么看似乎都算不得聪明的选址。但酒香不怕巷深,即便周中前往用晚餐,胖萝卜也照样例无虚席。
白色为主的清新装修,非常适合燠热的夏日造访;地图、彩灯、黄色小花、自行车的组合,更是无可遏制地漾出Niong Niong的威廉斯堡乡村风。裸露的漆白砖墙与故意做旧的桌板,Communal Table的设计,无一不是潮青们的心头好。酒藏琳琅的开阔吧台区则直截了当地道明Gastropub定位。同友人买了优惠券,得以半价享用双人自选套餐(事实上后来各自喝了两杯酒,也没便宜到哪里去)。
上菜之前,奉上一碟油浸红萝卜,青涩爽口的心里美,虽不是矜贵食材,却在点题之余点亮心情。本想点Scotch Egg,想起中医师嘱咐少吃蛋类,便作罢点了香豌豆Pot Pie(Sweet Pea,$16) 和烤蟹肉(Peeky Toe Crab Gratin, $17)。前者味道意外清甜,原是豌豆泥中和入少许薄荷的缘故,配上同样清淡的法式酸奶油,整体而言是为后一道烤蟹肉做些清口的铺垫。至于烤蟹肉,整道菜简直无懈可击,用白车打芝士、雪利酒调味的烤蟹肉与美国韭菜(Leeks) 搭配,口味着实不轻,最满足莫过于用勺子舀上一大勺抹在面包片上送入口中,浓郁鲜甜、油香四溢的蟹肉,就着焦香酥脆的烤面包片,这种组合简直叫人欲罢不能;看着小小一碟,却能抹上厚厚一层,吃上许久;无论卡路里抑或口感,均与另一道前菜形成鲜明对比,但也正因如此,稍微平复了内心涌动的罪恶感。
主菜方面,胖萝卜常基于时令更换菜单,两个月前吃过的一道香煎帆立贝如今已为鱼鲜所取代,不过若你造访之时它已重返菜单,可绝对不要错过这道怎么吃都销魂的主菜。甜而不腻的软糯贝肉,水分控制得刚刚好,既未干燥到开裂也不会太过湿润,与口味清淡的调味南瓜泥堪称绝配,唯一的缺点就是分量略小。而我们点的另一份主菜,又与帆立贝恰为互补—因为当日刚好“肉欲勃发”,便兴致勃勃地点了烤猪排($28, Heritage Pork Chop)。事实证明,对于一个已经塞满了面包和蟹肉的胃而言,即便是胃扩张,这也是一个非常可怕的选择。如果一定要形容的话,摆在你面前的是一块硕大的带骨叉烧,至少味道和色泽上比较接近—当然,这可能是我吃过肉质最好的叉烧,不过奉劝各位不是汉子(女汉子也不行)的同辈们,不要贸然尝试这块结结实实的肉,除非你不想吃接下来的甜点。至于喝的部分,只记得自己喝了两杯无比浓郁的特调鸡尾酒,然后就喝HIGH了……
即已对Gastropub心生爱慕,我的下一站便很自然地落在了东村和Noho交界处的The Wren。这间用鹪鹩起名的小馆,同样不失为投潮青所好(请参考大热十三点搞笑片《Portlandia》中的著名段子“Put a bird on it”)。清清爽爽的两层格局,致敬英式农舍风格,但内部装修方面却颇是现代手笔。相较胖萝卜,鹪鹩的位置更为有利,对门就是潮青们挚爱的曼哈顿精品酒店包厘街酒店(酒店的意餐Gemma水准也相当不错),但饮食之间显然更偏向于前者,这一点从精简的菜单,以及长度是菜单三倍以上的酒单便可一目了然。鹌鹑蛋鞑靼牛肉(Steak Tartare)和Fish & Chips自然是最受欢迎的选择,酒单方面纯英国(苏格兰)控可能会多少对本土产的威士忌居然比Scotch种类还多表示嗤之以鼻,但各类爱酒人士对这间Gastropub大约都是来者不拒的。
不过,双休日的鹪鹩小馆,倒是会供应简单的英式Brunch。若不想等位,相较周围几间火爆到座无虚席的Brunch Hotspot,鲜有人问津(其实还是有)的The Wren 倒是一个不错的替代。经典英式早餐自然是不会少,爱雷克塔奶味芝士的人,若是与友人一道前往,则绝对不要错过培根土司片、布鲁克林手作雷克塔芝士和蜂蜜的黄金组合,甜蜜开胃又营养。去这家吃午餐,恰逢去音乐节途中,笃定了主义要填饱肚子,便又愉快地点了全部都是肉的Bubble & Squeak,内容物是一根粗壮有力的煎猪肉香肠,两颗明晃晃的Sunnyside Eggs,一枚不太多见的卷心菜土豆可乐饼(可乐饼!!!),烤肉酱和极其美味的Onion Mustard。
当然,纽约还有不少其他的著名Gastropub,比如西村那间Spotted Pig(这间可能夏天我没事不会去……因为重点是汉堡),都还没去,不敢妄加评论,去过之后再行补充……
插播一则新发现。下班去Wholefoods(14街)买菜,满脑子就想着白天在写的Ricotta,结果居然发现有卖和The Wren一个品牌的布鲁克林手工Ricotta,叫做Salvatore Brooklyn,$8.99一盒。于是赶紧捞了一盒回家。刚好家里有一根法棍,切了切小片,炸好培根,洗净水果,立马开吃⋯⋯也是我运气不错,今天Wholefoods还有卖无花果(真的不是天天都有的,一个月碰到一、两次就很好了!),除了培根之外,无花果真是Ricotta的好朋友!!!当然,如果是烘/烤干的面包片可能效果会更美好一点。但是总的来说应该配什么面包,都会提升一大台阶,个人喜好这个多过果酱和Nutella。
Pasta Nation
既然上文提到了Ricotta,兴之所至,便继续说说Cheese。今年早些时候去画廊区看展,在10大道和9大道间徘徊良久,遍寻不着中意又不用等位的餐厅。只好迎着冷风继续南行至Chelsea Market附近,便意外地发现了Giovanni Rana Pastificio & Cucina。年初新张的这间意餐,幕后老板是意大利家喻户晓的Pasta大师Giovanni Rana,谁也不曾料到这个自幼继承家业、踏着摩托车给客户送去亲手做的芝士馅儿馄饨面的小伙子最后竟成了新鲜意面的代名词--顾名思义,在这间餐厅中亦辟出了一大块外卖/售货区,过完嘴瘾,买些意面芝士的带回家接着享受,岂不更妙。老实说,GR要是更早些进驻纽约,是理应和中城麦迪逊公园附近的Eataly归在一道的,不过或许这样各霸一方的竞争关系,才是纽约餐饮界如火如荼的实质要因。
饿得眼冒金星冲进餐厅,对着满目意大利鸟文的菜单楞上两秒,即刻打开Google Translator。当时还在扁桃体炎的我也顾不得忌口一说,不仅吃了海鲜喝了酒,还吃了甜死人的巧克力甜点。最值得一试的莫过于一道头盘的芝士沙拉($16),吃饭必点蔬果基本是我的饮食习惯,印度裔侍者听闻我们要点这道沙拉,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连连表示“You’re gonna love it so much.”事实证明,这大概是我人生中吃过最销魂的开胃菜之一。白白软软的Burrata流心芝士,同Baby Spinach(小菠菜)、甜菜和榛子颇为美妙地融为一体,将芝士沙拉整勺抹在Pane carasau(Flatbread,意大利薄脆饼)上,入口瞬间的美妙程度堪称超乎想象。GR自制的这种Burrata芝士,较之食品超市中可以买到的普通大路货,口感更为香甜软糯,究其原因,无非是馅心用的是Ricotta芝士,而非单纯的鲜奶油,而作为馅儿皮的Mozzarella则薄得几乎可以被忽略。香脆可口、带着麦香的Pane carasau,厚厚一叠抹上橄榄油,是意国颇为寻常、人见人爱的开胃小食,对比芝士的鲜软,惊艳程度五颗星。一个小tips是,吃不完可以问侍者再多要一叠脆饼;而近日恰逢无花果时鲜,GR把甜菜换成了无花果!还记得我之前说过么?无花果是Ricotta最好的朋友!!!
这道16刀的沙拉,足以将两个女生喂到半饱,因此,若是闺蜜同行不妨就两人一路Share到底。如果你对我早先赞口不绝的“黑面”跃跃欲试,想必GR的海胆黑面(Squid Ink Linguine, Ricci de Mare,$22)定能满足你的想象。当日我与同伴点了较容易分食的洋蓟烩龙虾饺子(Lobster Mezzalune, sautéed Artichokes, $27),菜品本身比较普通(也可能是我对饺子兴趣一般),但令人颇为惊喜的是每只饺子里都包着分量十足的龙虾肉,足显诚意。食毕后胃袋竟仍有余裕,毫不知情的我们点了侍者推荐的巧克力饺子(Ravioli al cioccolato fritti, Raspberries),撒着白糖霜的油炸巧克力饺子着实突破天际,一口可爱的黄铜迷你酱料锅中盛着粘稠的树莓酱,清新酸甜的酱汁中和了饺子里巧克力酱的浓郁口感,整体印象十分别致。
酒足饭饱,才有闲情打量起餐厅内的装饰。扎眼的黄铜炊具厨具低低垂在喧嚣的餐室上方,无不昭示着餐厅幕后那位Pasta Master的厨房生涯,吧台区旁甚至还挂着Giovanni Rana当年千里单骑送外卖的红色机车,至于入口处一架仿似电影放映机的机械,则是专事意大利面条生产的⋯⋯最叫人窝心的,莫过于门厅一排厨具架下的两桶鲜花,离店之际,可随心捎上一两支,拈着鲜花回家的路,似乎也变得更为轻松好走—一间知识雅趣的餐厅,又怎能不叫人不时记挂、流连忘返呢?
La Maison Française
要说今夏纽约最红的餐厅,一定少不了M Wells Dinette的名字。原是Long Island City一间正宗路边铁皮Diner,在2011年年中不幸应房租涨价歇业后,转身进驻了不远处 MoMA PS1的M Wells,已然成为少有游客问津的PS1最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之一—简单来说,有M Wells加持,死不愿意绕道坐车进Queens的懒骨头们,心里也不由起了一丝蠢动。
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M Wells都是一定会火的那种餐厅。继承了MoMA PS1所处楼宇曾为小学的光荣历史,餐厅内部的装潢—除却入门时的一幅Diner/Café/Bakery开放式厨房吧台景象,视线左侧大前方的一整间餐室,根本就是一间彻头彻尾的教室—高挑而敞亮的大窗,墙上墨绿的黑板涂鸦着潦草的菜单,明晃晃的灯下联排的桌椅,教室后部则整整齐齐码着几只美国高中常见的掀板桌单人座。落座之后,才发觉桌板里放着旧旧的笔记本,里面涂满了各样儿童画;等菜的当口,抬起眼来沿着天顶与墙壁的交界扫视一周,欣慰地发现连做眼保健操的广播都原封不动地安在后门上方旁的角落里,顿觉唏嘘。
谁又不怀念小时候的集体午餐?
上高中以后再没在教室里吃过午饭。小学时候每天带碗,心里老觉着盛饭低端,负责盛菜才又趾高气昂起来,会把吃不下的鸡腿留下带回家,用上一套日本带回来的Hello Kitty筷子和汤勺,吃了蜜一样高兴,顾不得花花绿绿的卡通饭布兜上印出斑斑汤渍,还粘着几粒变硬了的米饭;初中那会学校流行承包盒饭,绿色的搪瓷保温桶变成了一箱箱装着铁盒的蓝箱子,不论男女都要轮流去扛,两人一箱,从楼下本是食堂的地方扛上四楼。现在想来,一点一滴,陌生得像是上辈子,别人的故事。
不得不说,M Wells这一把怀旧牌,打得还真是无比到位,只欠了铁盒子餐盘(不过这种东西你去中国城吃个4刀7毛5的四菜一汤一样能体会到)。比之这令人又惊又喜的餐厅氛围,M Wells的伙食也颇具创新,尽管幕后厨师Hugue Dufour从魁北克带来的是略有变种的法国味,但每日更新的菜单,除却正宗的法式面包点心(Dufour先生曾是一位出色的专职甜点师),其他菜色看起来多少让人摸不着头脑:你依旧能够嗅到粗壮的高加索人骨子里对肉食的崇拜,但于此同时海鲜,尤其是牡蛎、蛤蜊也不甘示弱地占据了半壁江山。法式的做法里混着英美的随便,倒是有些不明觉厉的味道。于是大着胆子,点了一道蛤蜊五花肉,去的当日天气尚未转热,就配了一杯莫名其妙但价格非常合适的红酒(几乎所有单杯都在10刀以下)。
说实话,我并没有被这一道蛤蜊红烧肉惊艳到太多(虽然听起来是挺可怕的),胡萝卜、小葱等时令蔬菜,白酒煮蛤蜊,中间却莫名其妙地扣上了一大块皮硬到无法下刀的“伪红烧肉”。当然,很可能是我点菜不巧。但这次单独前往的用餐经历仍旧非常愉快—友好而和善的侍者,一位斟酒的黑人男青年倒着倒着发现瓶中所剩无多,于是征求了一下我的意见后(“我这就全倒给你了,你不会介意的吧?”),给我倒了有史以来分量最重的一杯午餐餐酒(这才是你高兴的主要原因对吧!);对付那盘咸香的蛤蜊汤,我则眼疾手快地抓住一位上了年纪的美丽女侍,问她讨一盘面包,左等右等,本以为她一忙活将我忘在脑后,正要作罢,才发觉笑盈盈的她端来一盘刚刚烤热的切片法棍—欢欢喜喜地嚼着吸饱了汤汁的面包,将盘中餐一扫而空。
据说M Wells的甜点同样功力深厚,可惜上回是独身前往,无缘一试。今年夏天若有机会再去,一定得试一试甜品,再点上半打生蚝,一杯冰镇白酒,好好享受一下夏日的教室午餐。
P.S. 不喜欢人多的朋友一定要多光顾下MoMA PS1,夏天除了目前正在展览的EXPO 1(至9月2日,小提示:这个展览的门票也包含曼哈顿的rain room。不过PS1 这边最上一层楼有LZ非常非常喜欢的一个作品,一定要挑天好的时候去!),7、8月份的每周六下午3点起还有常规的Warm-up电音派对,绝对适合无聊的夏日周末杀时间哦。
下城拉法叶街上新张的这间Lafayette,近来也是曝光频频,虽是有好有坏,却也绝对不容小觑。幕后行政总厨Andrew Carmellini在纽约餐饮界也算是一号人物,这位跨界法餐、意餐与新美式的创意厨师,履历上不乏城中的一些重量级食肆。曾经在米其林名厨Daniel Boulud的Café Boulud担任行政总厨长达六年之久的他,开出一间新法式餐厅,似乎十分合乎情理。我曾经写过的那碗令人销魂难忘的意面,和那间叫作The Dutch的餐厅,同样系出Andrew之手—这意味着,从The Dutch菜单上消失的意面,又再度出现在了Lafayette的菜单上……
开在Houston街以北NOHO街区的Lafayette,在地理位置上并不占优—Spring/Prince夹出的餐饮购物黄金区域,向上辐射出的能量,最多也就扩散至Bleeker Street。Great Jones街附近的餐铺,若非为人大肆吹捧,其实颇有些“悬空”的意味—上不着东村,下不着苏荷,左手的百老汇上已经没有太抓眼球的店铺,离苏荷的心脏地带又相去甚远。恰逢拉法叶上的几处烂尾工地也在视线之内,总叫人担心,露天午餐会招来星点尘土。
不过好在纽约人民似乎并没有那么挑剔,而Lafayette本身也足够迷人—即便侍者连菜单上的装逼法文也念不好,排序也多少乱套,但步入店门的刹那,右手边一爿货架上码放着的法棍、核桃面包,以及冰柜里五花八门的法式小点,已成功将饿过头的胃口重又狠狠地吊了起来。靠着大扇拱窗的坐席自然是最受欢迎的,但多数时候你还是得将就着落座在较暗的里厢。
事实上,下午两点下楼吃个Brunch,才是最标准的曼哈顿生活:如此一来,你的早午晚餐大约都能并作一顿,而懒洋洋的做派也能避开12点至1点的早午餐大部队。Lafayette的午餐, 摆盘风格及速度都颇为美式,也便没有折腾照相。不过菜品质量到还是值得称赞,Omlette($16, with salad)煎得香嫩可口,配上缸豆和流心芝士的做法颇为特别,单独点的自制猪肉香肠($8)非常给力,不过印象最深刻还是点来与同伴Share的樱桃丹麦起酥包(Danish de jour, $3),以及来自波特兰的著名咖啡品牌Stumptown Coffee炮制的咖啡。
另外非常值得一提的是Lafayette的洗手间,彻头彻尾的复古法式风格,从玻璃隔板包厢到六角砖地板,一丝不苟地武装到黄铜水龙头……离店之际,不妨去门口的烘焙坊购得战利品一二,法棍切片配凉凉的Ricotta作夏日早餐。
<待续⋯⋯>
妈妈啊这些图弄死我了⋯⋯下篇会接着再写6到7间餐厅,然后会有一些零碎的日常更新之类。这一半说了3间英式(不开玩笑,真的好吃),2间纽约目前当红的法式以及1间意餐。
English Summer Rain, Pasta Nation和La Maison Française,好像可以拿来造个句⋯⋯
之前的:日料篇、面条篇
前些日子,琐事缠身,困于妄想所生的诸多烦恼,总觉着无法静心下笔,思来想去,还是觉着和入夏有关。纽约的夏,不似这座大城告别冬天的爽气,忽如一夜春风来,洁白的豆梨开了满树满街,张扬之下仔细端详,又沉静得很。沐浴在温煦中,过不了几日,就残花败柳,落光了花瓣的枝条上长出细密的绿叶摇曳在式微的风里—暑气便不紧不慢地渗入了城市,在你琢磨着要不要褪去半袖外套的当口,积蓄已久的燠热,像一口大碗,严严实实地扣在了城市上方。这座城市夏天最糟糕的问题,是没有风—这时你便想起上周湖区或是风城那一年四季吹得人东倒西歪的大风—临河或海的码头,要稍微好些,却也抵挡不住毒辣的日头,晒得几乎要脱皮;即便入夜,暑热仍久久不散,仿佛一头笼中猛兽,在这座迷宫一般的大城里横冲直撞。
夏日的雨天,似极了故乡的梅雨,走在街上两三步是痛快的,窝在家中,临窗盘坐,眼巴巴地望着街上淅沥的雨点,盼了许久才有一丝凉风送爽。晚间若是没有空调相伴,怕是怎样辗转都难入眠,起身拆被子换被套,又冲凉祛汗的事情,年年都在重复。曼哈顿老房子里的夏天,让心里最细小的烦闷也着了温床,如蚊蝇一般滋生开来,在脑里嗡嗡盘旋。
在这样的夏日,若没有空调、冰淇林和美味食物相伴,必然煎熬—就此打住,说一说近来心仪的觅食去处,以降心火、安心神。
English Summer Rain
相熟的友人都知道,我是个不折不扣的不列颠控。从小被《傲慢与偏见》洗脑,房间里贴着英国乐队海报,床头放着神秘博士百科全书,迷恋英式口音和诡异的幽默感,无法抗拒米字旗、电话亭(蓝)、柯基犬和多数带有英国气息的事物,发自内心地对留学英国的一干友人表示羡慕。提到英国,我总是有那么一点儿脑残,恨不能立马卷铺盖飞越大西洋去过格林尼治时间。
唯一令人望而却步的,恐怕是“吃”。诚然,伦敦作为世界美食之都的地位是无可厚非的—尽管“英国菜”这个梗早已是全世界人民喜闻乐见的老掉牙笑话,即便大部分主妇掌握的烹饪技巧还停留在水煮土豆水煮鱼水煮牛肉,却不能阻止米其林餐厅开遍伦敦大街小巷。遗憾的是,提到英国菜,还是无法抑制下意识地心头一囧。
我的偏见,却随着一个餐饮界新名词的出现逐渐稀释。过去对于一个三观正常的普通人而言,酒吧通常不会是吃饭的首选;多数酒吧虽则兼营小食,质量却多是差强人意,看球聊天时候随便塞个汉堡或抓些薯条,就着啤酒囫囵下肚也就罢了。然而,却正是不精食事英国人,却精准地掌握人们的社交需求,将酒吧食物的水准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创造出兼有Gastronomy(美食)和Pub(酒吧)之长的新式Social Spot,Gastropub。这个十年前根本不存在的概念,将下班小酌与晚餐合二为一,不仅在伦敦大受欢迎,也趁势漂洋过海,在曼哈顿餐饮圈同样玩得风生水起。
![]() |
The Churchil |
老实说,造访的第一间Gastropub,去年看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时的The Churchill(45 E 28th St, $$),并没有让我留下太多深刻印象(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找Tardis上了),除了一溜说得一口道地英音的服务生和带领大伙儿激情合唱《Hey Jude》的英国老板—不过,在这间以铁血首相命名的酒吧中,下了班坐在仿佛包厢般的带帘卡座中看看比赛(别看橄榄球好吗!),点一杯Fuller’s的经典啤酒,依旧十分惬意(神秘博士控请不要错过名为John Smith的罐装啤酒)。佐酒小食中比较亮眼的还是Fish Sticks(请给我来一碟Custard!),Scotch Egg颇正宗,薯角炸得亦是香酥可口。
![]() |
酒吧Carry散装啤酒及丘吉尔老师⋯⋯ |
对Gastropub开始刮目相看,则是在去过The Fat Radish(17 Orchard Street,$$)之后。知道这间饭店其实是2012年年初的事情,却因由着种种原因始终未能成行。胖萝卜那随性但不随便的氛围,在曼哈顿Hipster/小白领中人气始终居高不下(布鲁克林的潮青大概是不会专程跑到这个位置来膜拜英国佬的厨艺的),若是在相对追逐潮流与时尚的行业工作,没听说过胖萝卜,那真要反思一下了。 从位置上而言,胖萝卜的选址并不算便利—出离食肆酒吧如云的Lower East Side,几乎延伸至Chinatown中心地带—事实上,餐厅的Crossroad便是耳熟能详的坚尼路(Canal St);离开购物大军人潮汹涌的Soho和精致居家的Nolita脚程超过10分钟,怎么看似乎都算不得聪明的选址。但酒香不怕巷深,即便周中前往用晚餐,胖萝卜也照样例无虚席。
![]() |
Hipster伐!!! |
![]() |
门口的桌子~亮闪闪的灯泡 |
白色为主的清新装修,非常适合燠热的夏日造访;地图、彩灯、黄色小花、自行车的组合,更是无可遏制地漾出Niong Niong的威廉斯堡乡村风。裸露的漆白砖墙与故意做旧的桌板,Communal Table的设计,无一不是潮青们的心头好。酒藏琳琅的开阔吧台区则直截了当地道明Gastropub定位。同友人买了优惠券,得以半价享用双人自选套餐(事实上后来各自喝了两杯酒,也没便宜到哪里去)。
![]() |
The Fat Raddish内景 |
![]() |
很有爱的小凳子 |
上菜之前,奉上一碟油浸红萝卜,青涩爽口的心里美,虽不是矜贵食材,却在点题之余点亮心情。本想点Scotch Egg,想起中医师嘱咐少吃蛋类,便作罢点了香豌豆Pot Pie(Sweet Pea,$16) 和烤蟹肉(Peeky Toe Crab Gratin, $17)。前者味道意外清甜,原是豌豆泥中和入少许薄荷的缘故,配上同样清淡的法式酸奶油,整体而言是为后一道烤蟹肉做些清口的铺垫。至于烤蟹肉,整道菜简直无懈可击,用白车打芝士、雪利酒调味的烤蟹肉与美国韭菜(Leeks) 搭配,口味着实不轻,最满足莫过于用勺子舀上一大勺抹在面包片上送入口中,浓郁鲜甜、油香四溢的蟹肉,就着焦香酥脆的烤面包片,这种组合简直叫人欲罢不能;看着小小一碟,却能抹上厚厚一层,吃上许久;无论卡路里抑或口感,均与另一道前菜形成鲜明对比,但也正因如此,稍微平复了内心涌动的罪恶感。
![]() |
有爱萝卜 |
![]() |
左边是超好吃的烤蟹肉,右边是甜豆煲 |
主菜方面,胖萝卜常基于时令更换菜单,两个月前吃过的一道香煎帆立贝如今已为鱼鲜所取代,不过若你造访之时它已重返菜单,可绝对不要错过这道怎么吃都销魂的主菜。甜而不腻的软糯贝肉,水分控制得刚刚好,既未干燥到开裂也不会太过湿润,与口味清淡的调味南瓜泥堪称绝配,唯一的缺点就是分量略小。而我们点的另一份主菜,又与帆立贝恰为互补—因为当日刚好“肉欲勃发”,便兴致勃勃地点了烤猪排($28, Heritage Pork Chop)。事实证明,对于一个已经塞满了面包和蟹肉的胃而言,即便是胃扩张,这也是一个非常可怕的选择。如果一定要形容的话,摆在你面前的是一块硕大的带骨叉烧,至少味道和色泽上比较接近—当然,这可能是我吃过肉质最好的叉烧,不过奉劝各位不是汉子(女汉子也不行)的同辈们,不要贸然尝试这块结结实实的肉,除非你不想吃接下来的甜点。至于喝的部分,只记得自己喝了两杯无比浓郁的特调鸡尾酒,然后就喝HIGH了……
![]() |
叉烧猪排⋯⋯ |
![]() |
scallop!!! |
即已对Gastropub心生爱慕,我的下一站便很自然地落在了东村和Noho交界处的The Wren。这间用鹪鹩起名的小馆,同样不失为投潮青所好(请参考大热十三点搞笑片《Portlandia》中的著名段子“Put a bird on it”)。清清爽爽的两层格局,致敬英式农舍风格,但内部装修方面却颇是现代手笔。相较胖萝卜,鹪鹩的位置更为有利,对门就是潮青们挚爱的曼哈顿精品酒店包厘街酒店(酒店的意餐Gemma水准也相当不错),但饮食之间显然更偏向于前者,这一点从精简的菜单,以及长度是菜单三倍以上的酒单便可一目了然。鹌鹑蛋鞑靼牛肉(Steak Tartare)和Fish & Chips自然是最受欢迎的选择,酒单方面纯英国(苏格兰)控可能会多少对本土产的威士忌居然比Scotch种类还多表示嗤之以鼻,但各类爱酒人士对这间Gastropub大约都是来者不拒的。
![]() |
The Wern外观~ |
![]() |
The Wern |
不过,双休日的鹪鹩小馆,倒是会供应简单的英式Brunch。若不想等位,相较周围几间火爆到座无虚席的Brunch Hotspot,鲜有人问津(其实还是有)的The Wren 倒是一个不错的替代。经典英式早餐自然是不会少,爱雷克塔奶味芝士的人,若是与友人一道前往,则绝对不要错过培根土司片、布鲁克林手作雷克塔芝士和蜂蜜的黄金组合,甜蜜开胃又营养。去这家吃午餐,恰逢去音乐节途中,笃定了主义要填饱肚子,便又愉快地点了全部都是肉的Bubble & Squeak,内容物是一根粗壮有力的煎猪肉香肠,两颗明晃晃的Sunnyside Eggs,一枚不太多见的卷心菜土豆可乐饼(可乐饼!!!),烤肉酱和极其美味的Onion Mustard。
![]() |
啊呜。 |
![]() |
汉子一般的肉早餐 |
当然,纽约还有不少其他的著名Gastropub,比如西村那间Spotted Pig(这间可能夏天我没事不会去……因为重点是汉堡),都还没去,不敢妄加评论,去过之后再行补充……
插播一则新发现。下班去Wholefoods(14街)买菜,满脑子就想着白天在写的Ricotta,结果居然发现有卖和The Wren一个品牌的布鲁克林手工Ricotta,叫做Salvatore Brooklyn,$8.99一盒。于是赶紧捞了一盒回家。刚好家里有一根法棍,切了切小片,炸好培根,洗净水果,立马开吃⋯⋯也是我运气不错,今天Wholefoods还有卖无花果(真的不是天天都有的,一个月碰到一、两次就很好了!),除了培根之外,无花果真是Ricotta的好朋友!!!当然,如果是烘/烤干的面包片可能效果会更美好一点。但是总的来说应该配什么面包,都会提升一大台阶,个人喜好这个多过果酱和Nutella。
Pasta Nation
既然上文提到了Ricotta,兴之所至,便继续说说Cheese。今年早些时候去画廊区看展,在10大道和9大道间徘徊良久,遍寻不着中意又不用等位的餐厅。只好迎着冷风继续南行至Chelsea Market附近,便意外地发现了Giovanni Rana Pastificio & Cucina。年初新张的这间意餐,幕后老板是意大利家喻户晓的Pasta大师Giovanni Rana,谁也不曾料到这个自幼继承家业、踏着摩托车给客户送去亲手做的芝士馅儿馄饨面的小伙子最后竟成了新鲜意面的代名词--顾名思义,在这间餐厅中亦辟出了一大块外卖/售货区,过完嘴瘾,买些意面芝士的带回家接着享受,岂不更妙。老实说,GR要是更早些进驻纽约,是理应和中城麦迪逊公园附近的Eataly归在一道的,不过或许这样各霸一方的竞争关系,才是纽约餐饮界如火如荼的实质要因。
饿得眼冒金星冲进餐厅,对着满目意大利鸟文的菜单楞上两秒,即刻打开Google Translator。当时还在扁桃体炎的我也顾不得忌口一说,不仅吃了海鲜喝了酒,还吃了甜死人的巧克力甜点。最值得一试的莫过于一道头盘的芝士沙拉($16),吃饭必点蔬果基本是我的饮食习惯,印度裔侍者听闻我们要点这道沙拉,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连连表示“You’re gonna love it so much.”事实证明,这大概是我人生中吃过最销魂的开胃菜之一。白白软软的Burrata流心芝士,同Baby Spinach(小菠菜)、甜菜和榛子颇为美妙地融为一体,将芝士沙拉整勺抹在Pane carasau(Flatbread,意大利薄脆饼)上,入口瞬间的美妙程度堪称超乎想象。GR自制的这种Burrata芝士,较之食品超市中可以买到的普通大路货,口感更为香甜软糯,究其原因,无非是馅心用的是Ricotta芝士,而非单纯的鲜奶油,而作为馅儿皮的Mozzarella则薄得几乎可以被忽略。香脆可口、带着麦香的Pane carasau,厚厚一叠抹上橄榄油,是意国颇为寻常、人见人爱的开胃小食,对比芝士的鲜软,惊艳程度五颗星。一个小tips是,吃不完可以问侍者再多要一叠脆饼;而近日恰逢无花果时鲜,GR把甜菜换成了无花果!还记得我之前说过么?无花果是Ricotta最好的朋友!!!
![]() |
欧这个销魂的salad!!! |
这道16刀的沙拉,足以将两个女生喂到半饱,因此,若是闺蜜同行不妨就两人一路Share到底。如果你对我早先赞口不绝的“黑面”跃跃欲试,想必GR的海胆黑面(Squid Ink Linguine, Ricci de Mare,$22)定能满足你的想象。当日我与同伴点了较容易分食的洋蓟烩龙虾饺子(Lobster Mezzalune, sautéed Artichokes, $27),菜品本身比较普通(也可能是我对饺子兴趣一般),但令人颇为惊喜的是每只饺子里都包着分量十足的龙虾肉,足显诚意。食毕后胃袋竟仍有余裕,毫不知情的我们点了侍者推荐的巧克力饺子(Ravioli al cioccolato fritti, Raspberries),撒着白糖霜的油炸巧克力饺子着实突破天际,一口可爱的黄铜迷你酱料锅中盛着粘稠的树莓酱,清新酸甜的酱汁中和了饺子里巧克力酱的浓郁口感,整体印象十分别致。
![]() |
龙虾饺子 |
![]() |
巧克力饺子 |
酒足饭饱,才有闲情打量起餐厅内的装饰。扎眼的黄铜炊具厨具低低垂在喧嚣的餐室上方,无不昭示着餐厅幕后那位Pasta Master的厨房生涯,吧台区旁甚至还挂着Giovanni Rana当年千里单骑送外卖的红色机车,至于入口处一架仿似电影放映机的机械,则是专事意大利面条生产的⋯⋯最叫人窝心的,莫过于门厅一排厨具架下的两桶鲜花,离店之际,可随心捎上一两支,拈着鲜花回家的路,似乎也变得更为轻松好走—一间知识雅趣的餐厅,又怎能不叫人不时记挂、流连忘返呢?
![]() |
入口 |
![]() |
黄铜炊具~ |
![]() |
机车。 |
La Maison Française
要说今夏纽约最红的餐厅,一定少不了M Wells Dinette的名字。原是Long Island City一间正宗路边铁皮Diner,在2011年年中不幸应房租涨价歇业后,转身进驻了不远处 MoMA PS1的M Wells,已然成为少有游客问津的PS1最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之一—简单来说,有M Wells加持,死不愿意绕道坐车进Queens的懒骨头们,心里也不由起了一丝蠢动。
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M Wells都是一定会火的那种餐厅。继承了MoMA PS1所处楼宇曾为小学的光荣历史,餐厅内部的装潢—除却入门时的一幅Diner/Café/Bakery开放式厨房吧台景象,视线左侧大前方的一整间餐室,根本就是一间彻头彻尾的教室—高挑而敞亮的大窗,墙上墨绿的黑板涂鸦着潦草的菜单,明晃晃的灯下联排的桌椅,教室后部则整整齐齐码着几只美国高中常见的掀板桌单人座。落座之后,才发觉桌板里放着旧旧的笔记本,里面涂满了各样儿童画;等菜的当口,抬起眼来沿着天顶与墙壁的交界扫视一周,欣慰地发现连做眼保健操的广播都原封不动地安在后门上方旁的角落里,顿觉唏嘘。
谁又不怀念小时候的集体午餐?
![]() |
厨房 |
![]() |
排排坐~ |
![]() |
教室最后的单人椅子! |
上高中以后再没在教室里吃过午饭。小学时候每天带碗,心里老觉着盛饭低端,负责盛菜才又趾高气昂起来,会把吃不下的鸡腿留下带回家,用上一套日本带回来的Hello Kitty筷子和汤勺,吃了蜜一样高兴,顾不得花花绿绿的卡通饭布兜上印出斑斑汤渍,还粘着几粒变硬了的米饭;初中那会学校流行承包盒饭,绿色的搪瓷保温桶变成了一箱箱装着铁盒的蓝箱子,不论男女都要轮流去扛,两人一箱,从楼下本是食堂的地方扛上四楼。现在想来,一点一滴,陌生得像是上辈子,别人的故事。
![]() |
宽敞明亮的教室内部 |
不得不说,M Wells这一把怀旧牌,打得还真是无比到位,只欠了铁盒子餐盘(不过这种东西你去中国城吃个4刀7毛5的四菜一汤一样能体会到)。比之这令人又惊又喜的餐厅氛围,M Wells的伙食也颇具创新,尽管幕后厨师Hugue Dufour从魁北克带来的是略有变种的法国味,但每日更新的菜单,除却正宗的法式面包点心(Dufour先生曾是一位出色的专职甜点师),其他菜色看起来多少让人摸不着头脑:你依旧能够嗅到粗壮的高加索人骨子里对肉食的崇拜,但于此同时海鲜,尤其是牡蛎、蛤蜊也不甘示弱地占据了半壁江山。法式的做法里混着英美的随便,倒是有些不明觉厉的味道。于是大着胆子,点了一道蛤蜊五花肉,去的当日天气尚未转热,就配了一杯莫名其妙但价格非常合适的红酒(几乎所有单杯都在10刀以下)。
![]() |
让人很有食欲却很咸的蛤蜊红烧肉 |
说实话,我并没有被这一道蛤蜊红烧肉惊艳到太多(虽然听起来是挺可怕的),胡萝卜、小葱等时令蔬菜,白酒煮蛤蜊,中间却莫名其妙地扣上了一大块皮硬到无法下刀的“伪红烧肉”。当然,很可能是我点菜不巧。但这次单独前往的用餐经历仍旧非常愉快—友好而和善的侍者,一位斟酒的黑人男青年倒着倒着发现瓶中所剩无多,于是征求了一下我的意见后(“我这就全倒给你了,你不会介意的吧?”),给我倒了有史以来分量最重的一杯午餐餐酒(这才是你高兴的主要原因对吧!);对付那盘咸香的蛤蜊汤,我则眼疾手快地抓住一位上了年纪的美丽女侍,问她讨一盘面包,左等右等,本以为她一忙活将我忘在脑后,正要作罢,才发觉笑盈盈的她端来一盘刚刚烤热的切片法棍—欢欢喜喜地嚼着吸饱了汤汁的面包,将盘中餐一扫而空。
据说M Wells的甜点同样功力深厚,可惜上回是独身前往,无缘一试。今年夏天若有机会再去,一定得试一试甜品,再点上半打生蚝,一杯冰镇白酒,好好享受一下夏日的教室午餐。
P.S. 不喜欢人多的朋友一定要多光顾下MoMA PS1,夏天除了目前正在展览的EXPO 1(至9月2日,小提示:这个展览的门票也包含曼哈顿的rain room。不过PS1 这边最上一层楼有LZ非常非常喜欢的一个作品,一定要挑天好的时候去!),7、8月份的每周六下午3点起还有常规的Warm-up电音派对,绝对适合无聊的夏日周末杀时间哦。
下城拉法叶街上新张的这间Lafayette,近来也是曝光频频,虽是有好有坏,却也绝对不容小觑。幕后行政总厨Andrew Carmellini在纽约餐饮界也算是一号人物,这位跨界法餐、意餐与新美式的创意厨师,履历上不乏城中的一些重量级食肆。曾经在米其林名厨Daniel Boulud的Café Boulud担任行政总厨长达六年之久的他,开出一间新法式餐厅,似乎十分合乎情理。我曾经写过的那碗令人销魂难忘的意面,和那间叫作The Dutch的餐厅,同样系出Andrew之手—这意味着,从The Dutch菜单上消失的意面,又再度出现在了Lafayette的菜单上……
开在Houston街以北NOHO街区的Lafayette,在地理位置上并不占优—Spring/Prince夹出的餐饮购物黄金区域,向上辐射出的能量,最多也就扩散至Bleeker Street。Great Jones街附近的餐铺,若非为人大肆吹捧,其实颇有些“悬空”的意味—上不着东村,下不着苏荷,左手的百老汇上已经没有太抓眼球的店铺,离苏荷的心脏地带又相去甚远。恰逢拉法叶上的几处烂尾工地也在视线之内,总叫人担心,露天午餐会招来星点尘土。
![]() |
靠窗位 |
![]() |
内部情况 |
不过好在纽约人民似乎并没有那么挑剔,而Lafayette本身也足够迷人—即便侍者连菜单上的装逼法文也念不好,排序也多少乱套,但步入店门的刹那,右手边一爿货架上码放着的法棍、核桃面包,以及冰柜里五花八门的法式小点,已成功将饿过头的胃口重又狠狠地吊了起来。靠着大扇拱窗的坐席自然是最受欢迎的,但多数时候你还是得将就着落座在较暗的里厢。
![]() |
烘焙坊全貌 |
![]() |
点心 |
![]() |
还是法式酥皮包 |
事实上,下午两点下楼吃个Brunch,才是最标准的曼哈顿生活:如此一来,你的早午晚餐大约都能并作一顿,而懒洋洋的做派也能避开12点至1点的早午餐大部队。Lafayette的午餐, 摆盘风格及速度都颇为美式,也便没有折腾照相。不过菜品质量到还是值得称赞,Omlette($16, with salad)煎得香嫩可口,配上缸豆和流心芝士的做法颇为特别,单独点的自制猪肉香肠($8)非常给力,不过印象最深刻还是点来与同伴Share的樱桃丹麦起酥包(Danish de jour, $3),以及来自波特兰的著名咖啡品牌Stumptown Coffee炮制的咖啡。
另外非常值得一提的是Lafayette的洗手间,彻头彻尾的复古法式风格,从玻璃隔板包厢到六角砖地板,一丝不苟地武装到黄铜水龙头……离店之际,不妨去门口的烘焙坊购得战利品一二,法棍切片配凉凉的Ricotta作夏日早餐。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