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成长之在亲密关系中成长(二)
2013年6月30日晚上的公益讲座《亲密关系》——几乎每个人都希望拥有很棒的亲密关系。这么说可能还不够贴切,许多人终此一生,花费大量精力在寻觅伴侣这个似乎永无止境的冒险旅程中不断地寻找、失去或离开某个人,在看似单纯的寻找和留住那个“特定的人”的过程背后,其实有着不为人知的目的。你也许会很惊讶,但事实上所有亲密关系的问题和挫折,都为了这个目的而存在,而且蕴藏着希望。地址:昆明市大观商业城佳华大厦22楼2201室;0871-65347172 ;www.ynxlm.com
以下是根据陈文老师的讲座,整理出的内容,与大家共勉。 接上一篇内容:
如何安全度过“绚丽”期呢?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要学会“放手”和“接纳”。“放手”并不是让我们放弃这段来之不易的感情,而是要让自己更加有勇气去爱。“放手”,不把自己的需求强加在伴侣身上,就能在自己内心找到真正需要的事物。“放手”,让我们摆脱自己需求的束缚,感受更加纯粹的爱。这样,我们能与情人分享的东西,就能够更多,更深。“接纳”并不是逼着自己去忍耐,而是学习接纳本来的自我,不再认为需要些什么让我们来变得完整。本身的我们,已经完整。这个过程不容易,但这不正是我们成长的最好机会吗?相信自己,可以像破茧而出的蝴蝶,冲破自己心底最深的那一层束缚,满怀喜悦,张开双手,以最美的状态来面对最好的自己,努力的去爱他/她。学会了放手,我们就会明白,我们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所需要的一切,都在我们心中。不把满足我们需要的希望寄托在对方身上,是不是更能全心享受爱情的美好呢?
珍·尼尔森博士《正面教育》中说,当小孩的归属感和确认自己重要性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他/她就会觉得沮丧。每个孩子感到沮丧的程度不同,但都会导致他们做出的某种偏差行为。行为不端的孩子并不是坏孩子,而只不过是沮丧的孩子。她指出了四种主要的偏差行为:1.引起注意(你看我,看我啊!);2.权力斗阵(我不想做,你不能逼我);3.报复心理(你伤害我多少,我也要还给你多少?让你后悔,让你内疚);4.自我放逐(努力有什么用呢?方正我不重要)。这些行为是在小孩子身上才会有的吗?大家回想自己的经历,和身边所发生的事情。在我们的亲密关系中,是不是也这样对待别人,或者被别人这样对待过呢?很多成年人,反复追寻各种亲密关系,不停换着各种情人,就已经是在重复这样的模式了。这样的反复,给我们带来的是一次次的痛苦,一次比一次疼,但却无法挣脱。
其实,痛苦虽然难以避免,但要不要受苦,我们却是可以选择的。我们是选择让自己旧痛复发,还是选择找出痛苦的原因,来让自己下一次成功呢?当你有了这样的思考,恭喜你,你是真心想要选择,那么可以尝试以下方法:(拿出一张纸,写下问题,然后顺序回答)1.我想要什么?2. 我们之前有没有什么误会需要澄清的?3.我所表达的情绪,有那些是绝对真实的?4.我或者我伴侣的情绪,是不是似曾相识?5.这种情绪是怎么来的?6.我该怎么回应这种情绪?7.这种情绪背后,让我有什么感觉?8.我能不能用爱来回应这种感觉?感受自己的真实感觉,对大多数的我们来说,并不能那么准确的表达出来。
我的一位朋友觉得她所选的男友必须符合父母双方的标准。一位男士抱怨说,他想要出去闯闯,开创自己的事业,却不得不听从父母的安排,进一家稳定的单位工作。一个幸苦的女孩发现,她常年在家料理家务,照顾弟妹,为了让父母都可以外出打工,让弟弟妹妹可以继续读书,而她自己在初中毕业后就不能在继续上学,在之后的朋友关系及亲密关系中,她常常落入卑屈的模式,没有结婚,完全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我在陌生人面前,往往不能很放开的说话,因为我的父母告诉我,女孩子应该安静、矜持,因此也失去了很多认识朋友的机会。我们在许多“谨慎父母”的照料下长大,当我们年龄越长,就越害怕在关系关系上、在金钱上,在职场上冒险。在不允许表达强烈情绪——不管正面或负面——的家庭中长大的男性或女性,长大成人后很难了解自己的感受,当然更不可能将我们的感觉准确表达出来。年龄越大,我们越不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也就更加不敢为一些不能确定的情绪,去冒险,去付出,因此一些“好”女孩,“好”男人错过了成长的机会后,成了“剩男”、“剩女”。
回到我们的主题——在亲密关系中成长。我如何看待最亲密的人,其实都是我们内心的投射。我们如何评价他/她的优缺点,就是我们怎么看待自己。如果我觉得别人太爱批评而讨厌他,就代表我讨厌自己爱批评的习性。我攻击别人的缺点,正是我潜意识里攻击自己的缺点。很不幸的是,我通常都不能觉察到,如何看待别人,就是我自己在照镜子。投射现象往往是:我们与伴侣的关系越亲密,投射想象就越让我们更远离对方。于是,我们的伴侣早晚会让我们想起跟父母,家人生活在一起的日子。
幸福的婚姻必然是发生在二次婚姻上(不是第二次的婚姻哦),即是你和自己结过婚,然后你又和亲密的他/她结婚,这样你才是真正拥有婚姻的人。
亲密关系是一条走向自己的桥,而不是一条走向他方的路。请记住,你所有的关系,仅仅是自我的关系。
以下是根据陈文老师的讲座,整理出的内容,与大家共勉。 接上一篇内容:
如何安全度过“绚丽”期呢?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要学会“放手”和“接纳”。“放手”并不是让我们放弃这段来之不易的感情,而是要让自己更加有勇气去爱。“放手”,不把自己的需求强加在伴侣身上,就能在自己内心找到真正需要的事物。“放手”,让我们摆脱自己需求的束缚,感受更加纯粹的爱。这样,我们能与情人分享的东西,就能够更多,更深。“接纳”并不是逼着自己去忍耐,而是学习接纳本来的自我,不再认为需要些什么让我们来变得完整。本身的我们,已经完整。这个过程不容易,但这不正是我们成长的最好机会吗?相信自己,可以像破茧而出的蝴蝶,冲破自己心底最深的那一层束缚,满怀喜悦,张开双手,以最美的状态来面对最好的自己,努力的去爱他/她。学会了放手,我们就会明白,我们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所需要的一切,都在我们心中。不把满足我们需要的希望寄托在对方身上,是不是更能全心享受爱情的美好呢?
珍·尼尔森博士《正面教育》中说,当小孩的归属感和确认自己重要性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他/她就会觉得沮丧。每个孩子感到沮丧的程度不同,但都会导致他们做出的某种偏差行为。行为不端的孩子并不是坏孩子,而只不过是沮丧的孩子。她指出了四种主要的偏差行为:1.引起注意(你看我,看我啊!);2.权力斗阵(我不想做,你不能逼我);3.报复心理(你伤害我多少,我也要还给你多少?让你后悔,让你内疚);4.自我放逐(努力有什么用呢?方正我不重要)。这些行为是在小孩子身上才会有的吗?大家回想自己的经历,和身边所发生的事情。在我们的亲密关系中,是不是也这样对待别人,或者被别人这样对待过呢?很多成年人,反复追寻各种亲密关系,不停换着各种情人,就已经是在重复这样的模式了。这样的反复,给我们带来的是一次次的痛苦,一次比一次疼,但却无法挣脱。
其实,痛苦虽然难以避免,但要不要受苦,我们却是可以选择的。我们是选择让自己旧痛复发,还是选择找出痛苦的原因,来让自己下一次成功呢?当你有了这样的思考,恭喜你,你是真心想要选择,那么可以尝试以下方法:(拿出一张纸,写下问题,然后顺序回答)1.我想要什么?2. 我们之前有没有什么误会需要澄清的?3.我所表达的情绪,有那些是绝对真实的?4.我或者我伴侣的情绪,是不是似曾相识?5.这种情绪是怎么来的?6.我该怎么回应这种情绪?7.这种情绪背后,让我有什么感觉?8.我能不能用爱来回应这种感觉?感受自己的真实感觉,对大多数的我们来说,并不能那么准确的表达出来。
我的一位朋友觉得她所选的男友必须符合父母双方的标准。一位男士抱怨说,他想要出去闯闯,开创自己的事业,却不得不听从父母的安排,进一家稳定的单位工作。一个幸苦的女孩发现,她常年在家料理家务,照顾弟妹,为了让父母都可以外出打工,让弟弟妹妹可以继续读书,而她自己在初中毕业后就不能在继续上学,在之后的朋友关系及亲密关系中,她常常落入卑屈的模式,没有结婚,完全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我在陌生人面前,往往不能很放开的说话,因为我的父母告诉我,女孩子应该安静、矜持,因此也失去了很多认识朋友的机会。我们在许多“谨慎父母”的照料下长大,当我们年龄越长,就越害怕在关系关系上、在金钱上,在职场上冒险。在不允许表达强烈情绪——不管正面或负面——的家庭中长大的男性或女性,长大成人后很难了解自己的感受,当然更不可能将我们的感觉准确表达出来。年龄越大,我们越不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也就更加不敢为一些不能确定的情绪,去冒险,去付出,因此一些“好”女孩,“好”男人错过了成长的机会后,成了“剩男”、“剩女”。
回到我们的主题——在亲密关系中成长。我如何看待最亲密的人,其实都是我们内心的投射。我们如何评价他/她的优缺点,就是我们怎么看待自己。如果我觉得别人太爱批评而讨厌他,就代表我讨厌自己爱批评的习性。我攻击别人的缺点,正是我潜意识里攻击自己的缺点。很不幸的是,我通常都不能觉察到,如何看待别人,就是我自己在照镜子。投射现象往往是:我们与伴侣的关系越亲密,投射想象就越让我们更远离对方。于是,我们的伴侣早晚会让我们想起跟父母,家人生活在一起的日子。
幸福的婚姻必然是发生在二次婚姻上(不是第二次的婚姻哦),即是你和自己结过婚,然后你又和亲密的他/她结婚,这样你才是真正拥有婚姻的人。
亲密关系是一条走向自己的桥,而不是一条走向他方的路。请记住,你所有的关系,仅仅是自我的关系。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