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故事的生死观
古语说,人死如灯灭,在一片漆黑的寂静里,如果没有宗教信仰的一厢情愿,那么我们并没有和故去者在一起,而是变为了和他们一样的状态:再也不会以主动的形势与永恒的世界发生关系。如果以我们与世界的互动程度为y轴,时间的流逝方向为x轴建立一个坐标系的话,在我们一生中起起伏伏的生命波浪线,在我们死去的时间点以后应该是骤减的,并在一段时间以后趋于x轴。除非我们像梵高或卡夫卡一样在死后被人发现遗作的价值,亦或是像某只恐龙一样在亿万年后又被挖出骸骨。
在无风无波的死亡状态里,再没有美好的享受,也决然不会再有痛苦。仅有一次的生命的机会,却更像是一场从出生就被判定的死刑,缓期若干年执行。每个人都要归于永远黑寂的状态,无一例外。没有必要同情不再存在的古人,因为他们也曾拥有过鲜活的生命。没有必要羡慕未来人的岁月长,因为他们也终要归于和古人和我们同样的状态里去。
儿童文学作品里很少有直接探讨死亡观的,也许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太沉重的话题。可是生活中有许多比死亡更糟糕的事。如果一件事是客观存在无法改变的,那么学着理解总比一无所知好。
在哈利波特的第一部里,罗琳就借邓布利多之口说,死亡对于勇敢者来说就像是结束了一天的冒险以后上床休息,准备开始一场新的冒险。在第七部里,哈利在生死之间的境界里问邓布利多,如果登上这个境界的火车,不再回去现实生活会怎么样。邓布利多说,选择权在哈利,如果选择登上火车,那么火车会一直往前,永远地开下去。
我想罗琳的七本书表面看是一个魔法故事,实际上讨论的核心问题却是如何应对死亡。罗琳给出的答案,就是三兄弟中老三的答案,要成为死亡的主人,需要不贪婪的智慧和足够的勇气。
我很喜欢中国古老神话传达的生死观。夸父逐日,渴累而死,他的身躯化为湖泊,手杖化为一大片桃林。还有远古时候盘古开天辟地,最后眼睛化为日月,身躯化为河流,山川,以及各种生物。这些故事不但符合能量守恒定律,而且也为死神带来了一个新的身份。死神同时也是新生之神。枯叶归于土,滋养了新的花朵。万物归于黑寂,粒子被打散重排,又为新生的万物提供了舞台。如果没有什么会再死去,可以想象,也不会再有什么会得到新生。如果古人全部活了下来,那么现在未必会有我们生存的位置。他们把舞台让了出来,后人自然应该珍惜机会好好舞蹈,直到下一批舞者的到来。
不知还有什么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像孩子们传达合理的生死观呢?以后如果我有孩子,我会推荐他读哈利波特,但希望这样的书会有更多吧!
在无风无波的死亡状态里,再没有美好的享受,也决然不会再有痛苦。仅有一次的生命的机会,却更像是一场从出生就被判定的死刑,缓期若干年执行。每个人都要归于永远黑寂的状态,无一例外。没有必要同情不再存在的古人,因为他们也曾拥有过鲜活的生命。没有必要羡慕未来人的岁月长,因为他们也终要归于和古人和我们同样的状态里去。
儿童文学作品里很少有直接探讨死亡观的,也许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太沉重的话题。可是生活中有许多比死亡更糟糕的事。如果一件事是客观存在无法改变的,那么学着理解总比一无所知好。
在哈利波特的第一部里,罗琳就借邓布利多之口说,死亡对于勇敢者来说就像是结束了一天的冒险以后上床休息,准备开始一场新的冒险。在第七部里,哈利在生死之间的境界里问邓布利多,如果登上这个境界的火车,不再回去现实生活会怎么样。邓布利多说,选择权在哈利,如果选择登上火车,那么火车会一直往前,永远地开下去。
我想罗琳的七本书表面看是一个魔法故事,实际上讨论的核心问题却是如何应对死亡。罗琳给出的答案,就是三兄弟中老三的答案,要成为死亡的主人,需要不贪婪的智慧和足够的勇气。
我很喜欢中国古老神话传达的生死观。夸父逐日,渴累而死,他的身躯化为湖泊,手杖化为一大片桃林。还有远古时候盘古开天辟地,最后眼睛化为日月,身躯化为河流,山川,以及各种生物。这些故事不但符合能量守恒定律,而且也为死神带来了一个新的身份。死神同时也是新生之神。枯叶归于土,滋养了新的花朵。万物归于黑寂,粒子被打散重排,又为新生的万物提供了舞台。如果没有什么会再死去,可以想象,也不会再有什么会得到新生。如果古人全部活了下来,那么现在未必会有我们生存的位置。他们把舞台让了出来,后人自然应该珍惜机会好好舞蹈,直到下一批舞者的到来。
不知还有什么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像孩子们传达合理的生死观呢?以后如果我有孩子,我会推荐他读哈利波特,但希望这样的书会有更多吧!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