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评价周鸿祎所说的「很多媒体人误导了创业者」?【转】
天光,一檐停风聚天下闲士 半阁藏卷窃古今名家
178 票,来自 朱晓适、孙小龙、纪焕嘉 更多
是,也不是。
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一个双方互动,互相影响的过程。
先说两个貌似不相干的事情。
A:很久以前在网上看过一句话,最近又在微博上再次看见:“时尚杂志就是一群月薪6000的编辑,告诉一群月薪3000的读者,月收入超过3万的人如何生活,如何消费”
这句话看着有些狠,但事实却也没有太大偏差。这算不是是一种误导和忽悠呢?
事实上,其本质谈不上什么误导和忽悠。其本质上是媒体根据其消费群体的需求生产内容以供消费而已。
说白了就是广大中低收入的人群,人家也有向往和憧憬美好事物的需求,而时尚杂志根据这种需求,根据目标读者群眼里的这些美好,去产生内容以供消费而已。
究竟这到底是不是普遍的3万月薪以上的美好生活?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符合和满足读者群对其的想象。
所以这谈不上误导和忽悠,这只是供需双方契合而产生的市场而已。
B:最近的《小时代》风波:最近知名影评人周黎明评论郭敬明的《小时代》是“把恶趣味当作艺术兜售”,引来无数郭的脑残粉上门咒骂,哗然一片。
我看了周黎明关于小时代的影评,我觉得写得挺好,符合周老大一贯应有的水准。我觉得其中最有道理的一句话是
电影能反映现实,也能营造梦想,把镜头对准整日做白日梦的少男少女这本身不是错,郭敬明是出色的生意人,对目标消费者的心理把握精准是他的长处。
站在我的角度,抛开一个电影人应有的道德水准评判而言(当然,郭敬明的道德水准,不需要到今天小时代上映才可以证明,早就昭然若揭了),这是一件正常不过的事情:
郭敬明就是一个产生内容以供特定消费群消费的商人,之所以他有这么多脑残粉丝,之所以《小时代》还有那么多的拥趸,完全因为,其产生的内容(包含小时代)成功满足了某些特定受众群的精神需求。
你可以说《小时代》
“对物欲和美色的炫耀完全是恶趣味的”
“如同一个小时候挨过饿的人,长大后看到一桌子食品时垂涎欲滴,没有淡定或自发的快乐,只有病态的贪婪” (周黎明语)
但是事实上,这样的东西,确实满足了某些人对美好的憧憬,或者说这些人群对于美好生活的定义和憧憬,完全吻合郭敬明所给的这些东西(例如小时代)
所以甭管这是不是恶趣味,但是确实有其扎实的市场(就我个人的观点而言,这是彻头彻尾的恶趣味)。
你说是恶趣味,但是人家没真的见过好东西,真东西,或者看不懂好东西,真东西,所以这些恶趣味反倒可能满足了他们的胃口。
以上两者是什么? 其实说白了都是满足意淫的生意而已。专门有一类文化产品就是专走这个线路的。
回过头来说另一个老周:周鸿祎所批判的媒体包装的成功学吧。
我个人认为,其实道理是一样的。
固然说,媒体的这些报导有误导之嫌,但是也未尝不是满足读者群的需求之故。
大家都沉迷于传奇故事,才给了传奇故事市场。其实在知乎都可以见一斑。
凡事期望直接获得“最终正确答案”,看了个故事就看得热血沸腾,然后,就自以为掌握了人生,商业和成功真谛的人,即便是在现在的知乎也大有人在。
即便连 “,踏踏实实,沉下心来,长期积累和耕耘才是成功之道” 这么朴实的道理,都能被包装成所谓 “10000小时法则” ,真是让人啼笑皆非。
所以,当读者群中的人们,都无视经年的努力,都无视朴实无华的积累和学习,都无视生活和工作中常年付出的点点滴滴,而都在努力追求简单易行的 “成功法则” “成功真谛” ,媒体去满足这种意淫的需求,这是很正常的。
就好比你们可以讪笑 周星驰电影《功夫》里面到处兜售“武林秘籍”的乞丐,但是如果满大街都是到处跪求武林秘籍的人,不出现几个卖武林秘籍的,这才是怪事呢。
即便是知乎,跪求“武林秘籍”的问题也不在少数吧?而且现在跪求“武林秘籍”要求又多了一项:
144个字,五行以内。
最好是一句话说清楚。
人家十几年,几十年奋斗的结果,最好看一篇文章,几点问题就总结清楚,一个大问题,最好瞄上一句话就弄明白。这多痛快?!
省去了经年累月的学徒和实践,甚至省去了阅读思考的时间。
所以,有这样的需求,就有这样的供给和生意。很难说这是一种误导。
毕竟大多数情况下,这只是满足一下意淫即可:不要说真正努力创业成功的人凤毛麟角,即便是读者群中,真正的创业者,恐怕都是极少数。
大多数人不过是看了以后爽一爽自己的想象,抽离一下自己的现实处境,最多在传播的时候痛快一下自己的嘴巴而已。
这种纯粹的文化消费,一般情况下其实和误导沾不上什么边。
真正产生误导的效果,是要有人真的去按图索骥才算。这样的案例不是说没有,相对广大的读者群,毕竟真正的创业者还是极少数,他们还是值得尊敬,但凡他们真正一头扎进创业的土地,经历过长时间的实际运营,恐怕对这些成功传记,成功学的辨别能力,也就和当初不可同日而语了。恐怕也就不会是这类媒体的重要受众群了。
就好比,当一个月薪3000的人,有朝一日,真的月入超10万,把普拉达,爱马仕变成日常消费了以后,恐怕也就对时尚杂志淡然了。
当《小时代》铁杆粉有朝一日长大成人,受过优良教育,开拓过视野,见过真正的好玩意以后,恐怕也会不屑于自己当年的痴迷了。
真正什么是成功路径的模仿?真正什么是努力学习成功经验?
詹姆斯自曝季后赛专注秘诀:看遍乔丹总决赛录像
而不是说打个电话给乔丹,问:“嘿,迈克尔,你获得总冠军的5个秘诀是啥?”
178 票,来自 朱晓适、孙小龙、纪焕嘉 更多
是,也不是。
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一个双方互动,互相影响的过程。
先说两个貌似不相干的事情。
A:很久以前在网上看过一句话,最近又在微博上再次看见:“时尚杂志就是一群月薪6000的编辑,告诉一群月薪3000的读者,月收入超过3万的人如何生活,如何消费”
这句话看着有些狠,但事实却也没有太大偏差。这算不是是一种误导和忽悠呢?
事实上,其本质谈不上什么误导和忽悠。其本质上是媒体根据其消费群体的需求生产内容以供消费而已。
说白了就是广大中低收入的人群,人家也有向往和憧憬美好事物的需求,而时尚杂志根据这种需求,根据目标读者群眼里的这些美好,去产生内容以供消费而已。
究竟这到底是不是普遍的3万月薪以上的美好生活?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符合和满足读者群对其的想象。
所以这谈不上误导和忽悠,这只是供需双方契合而产生的市场而已。
B:最近的《小时代》风波:最近知名影评人周黎明评论郭敬明的《小时代》是“把恶趣味当作艺术兜售”,引来无数郭的脑残粉上门咒骂,哗然一片。
我看了周黎明关于小时代的影评,我觉得写得挺好,符合周老大一贯应有的水准。我觉得其中最有道理的一句话是
电影能反映现实,也能营造梦想,把镜头对准整日做白日梦的少男少女这本身不是错,郭敬明是出色的生意人,对目标消费者的心理把握精准是他的长处。
站在我的角度,抛开一个电影人应有的道德水准评判而言(当然,郭敬明的道德水准,不需要到今天小时代上映才可以证明,早就昭然若揭了),这是一件正常不过的事情:
郭敬明就是一个产生内容以供特定消费群消费的商人,之所以他有这么多脑残粉丝,之所以《小时代》还有那么多的拥趸,完全因为,其产生的内容(包含小时代)成功满足了某些特定受众群的精神需求。
你可以说《小时代》
“对物欲和美色的炫耀完全是恶趣味的”
“如同一个小时候挨过饿的人,长大后看到一桌子食品时垂涎欲滴,没有淡定或自发的快乐,只有病态的贪婪” (周黎明语)
但是事实上,这样的东西,确实满足了某些人对美好的憧憬,或者说这些人群对于美好生活的定义和憧憬,完全吻合郭敬明所给的这些东西(例如小时代)
所以甭管这是不是恶趣味,但是确实有其扎实的市场(就我个人的观点而言,这是彻头彻尾的恶趣味)。
你说是恶趣味,但是人家没真的见过好东西,真东西,或者看不懂好东西,真东西,所以这些恶趣味反倒可能满足了他们的胃口。
以上两者是什么? 其实说白了都是满足意淫的生意而已。专门有一类文化产品就是专走这个线路的。
回过头来说另一个老周:周鸿祎所批判的媒体包装的成功学吧。
我个人认为,其实道理是一样的。
固然说,媒体的这些报导有误导之嫌,但是也未尝不是满足读者群的需求之故。
大家都沉迷于传奇故事,才给了传奇故事市场。其实在知乎都可以见一斑。
凡事期望直接获得“最终正确答案”,看了个故事就看得热血沸腾,然后,就自以为掌握了人生,商业和成功真谛的人,即便是在现在的知乎也大有人在。
即便连 “,踏踏实实,沉下心来,长期积累和耕耘才是成功之道” 这么朴实的道理,都能被包装成所谓 “10000小时法则” ,真是让人啼笑皆非。
所以,当读者群中的人们,都无视经年的努力,都无视朴实无华的积累和学习,都无视生活和工作中常年付出的点点滴滴,而都在努力追求简单易行的 “成功法则” “成功真谛” ,媒体去满足这种意淫的需求,这是很正常的。
就好比你们可以讪笑 周星驰电影《功夫》里面到处兜售“武林秘籍”的乞丐,但是如果满大街都是到处跪求武林秘籍的人,不出现几个卖武林秘籍的,这才是怪事呢。
即便是知乎,跪求“武林秘籍”的问题也不在少数吧?而且现在跪求“武林秘籍”要求又多了一项:
144个字,五行以内。
最好是一句话说清楚。
人家十几年,几十年奋斗的结果,最好看一篇文章,几点问题就总结清楚,一个大问题,最好瞄上一句话就弄明白。这多痛快?!
省去了经年累月的学徒和实践,甚至省去了阅读思考的时间。
所以,有这样的需求,就有这样的供给和生意。很难说这是一种误导。
毕竟大多数情况下,这只是满足一下意淫即可:不要说真正努力创业成功的人凤毛麟角,即便是读者群中,真正的创业者,恐怕都是极少数。
大多数人不过是看了以后爽一爽自己的想象,抽离一下自己的现实处境,最多在传播的时候痛快一下自己的嘴巴而已。
这种纯粹的文化消费,一般情况下其实和误导沾不上什么边。
真正产生误导的效果,是要有人真的去按图索骥才算。这样的案例不是说没有,相对广大的读者群,毕竟真正的创业者还是极少数,他们还是值得尊敬,但凡他们真正一头扎进创业的土地,经历过长时间的实际运营,恐怕对这些成功传记,成功学的辨别能力,也就和当初不可同日而语了。恐怕也就不会是这类媒体的重要受众群了。
就好比,当一个月薪3000的人,有朝一日,真的月入超10万,把普拉达,爱马仕变成日常消费了以后,恐怕也就对时尚杂志淡然了。
当《小时代》铁杆粉有朝一日长大成人,受过优良教育,开拓过视野,见过真正的好玩意以后,恐怕也会不屑于自己当年的痴迷了。
真正什么是成功路径的模仿?真正什么是努力学习成功经验?
詹姆斯自曝季后赛专注秘诀:看遍乔丹总决赛录像
而不是说打个电话给乔丹,问:“嘿,迈克尔,你获得总冠军的5个秘诀是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