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当我在Jamaica Kincaid 的介绍里看到一句话的时候,I was shocked, " What I really feel about America is that it's given me a place to be myself - but myself as I was formed somewhere else. "
我有非常强烈的同感,我和妈妈说过很多次,来了这里我发现我真正有时间看自己,思考过去,听自己的声音。以前我很想来美国,很想买相机,很想唱k,想学这个学那个,想展示自己,想被人夸奖,。在美国我老是一段一段的醒悟。我变来变去,变来变去,但是我觉得好沉静。很多本来的第一印象,现在重新评估,像是推倒重来。原来的我总要建立一个好看的墙,现在我是自由地多了一双翅膀。我买二手的衣服,而且只穿那几件,我不会交朋友,可是我无所谓了,我反正也不讨厌别人,我觉得我心态是正常地就行了。我很享受自己有时候开窍的时光,有时候是在走夜路的时候,突然有种神圣的美丽,不需要赞同的,我的感觉是自由的,由内的。 感受到一个人可能需要得很少。我不再把大学当那么回事了,以前把在美国读大学看成一件荣耀,现在觉得读不读大学都不能作为荣耀的评判标准。我原来并不真正明白我为什么上大学,我原来会上网查排名。现在我看到了很多不在人们羡慕范围内的东西的多元化,我发现那些让人羡慕的东西,因为聚焦了太多渴望,就有了太多限制,人们觉得要牺牲,人们觉得要高尚,要智能,人们在高贵上诚惶诚恐,端着秤子走路,但是那已经成了一个统一的优秀。而在底层,有很多故事,有很多个性那么美丽,那么特殊。人们也觉得它们美丽,但它们太不受限制了,人们觉得天生来的是不好的,牺牲而换来的才是好的,于是人们不屑一顾,要去改造,要冷冷冰冰淡淡然然,要坚强。但是人本来就是脆弱的,坚强是一面太平的面具,挡住了人性的美丽与多元,我们甚至不问问自己,不承认自己本来的特质,去把自己勉强塑造成希望成为的人。这样我们都失去了自由,我们忘了社会是人创建的,生活本身,只关乎氧气的进出,与营养的供给,快乐本身,只关乎我们的心,我们的心是柔软的,不是坚硬的,善恶本都是人的情绪,然而我们要压制它,可是这样的善不是善,这样的恶不是恶,塑造出来的我们只会永远通过外界矫正自身,而不能得到自由。
我发现中国很多更早期的学者的单纯,与哪怕偏执,现在很少了,人们更大方,更包容,少了像堂吉诃德那样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人们会说,那不是好吗?堂吉诃德可是个疯子啊。可是我觉得人性多多少少是有点疯的,什么可以作为评判疯与不疯的标准呢?如果有这样一个潜标准,你说每个人都在按照标尺生活是不是好事呢?我以为,如果一个人永远生活在一杆标尺之下,是这个人的大悲哀,他根本没有存在过。我们是为了这样一个社会而存在,我们是为了一个和谐的规划而存在,而真正存在的也就只是这个规划了,我们却忘了这个规划是为了我们的幸福的。那么如果我们需要用自己去换取所谓的幸福的话,存在的岂不仅仅只是幸福,但当我们自己不存在时,真的有幸福吗?
我就是这样,踏踏实实地去分析我以前想当然得来的东西,我无聊时看的一些电影,又给了我很多感触,津津有味,有时也觉得伤心潦倒。我看书的时候更有味道了,看电影的时候也会想得更深一些,我开始欣赏默片,开始喜欢以前的中国文学,很多不了解的东西,现在摆正态度去看,又获得一些不一样的感觉。我发现我真正找到自己了,我有了自己的审美观,自己的一些喜恶,我以前也有,但我觉得不是很成熟的。现在虽然也不成熟,但是我开始听到自己的声音。所以我发现的确,如Kincaid说的,美国是让我找回自己的地方。
但是这个自己却是在别处建立的。我这个以前成天吵着出国的人,发现以前我不了解我看到的家乡,我的眼界围绕在学校、家庭、身边的朋友圈,那些琐碎的小事上,看电影也没有很深刻的感受,喜欢看时尚杂志。可是在我离开了家,我开始从整体想我的国家,我看中国的电影,读书,发现我以前从来不知道它是这么的独特有味道,发现我打心里和它们产生共鸣,打心里为它们骄傲,这就是我,这是我的文化,我的组成,我的童年,我的世界观我的家庭观。我还经常回想童年,我想到了好多事情,我静静地想的时候我觉得我很小的时候令我很骄傲,长大一点我开始有些讨厌我的妈妈,这样的我不能令我骄傲。我又想妈妈这个人,她就是一个人,可是我对她有过千百种的情绪,和她生活在一起,变得肆无忌惮,变得又哭又笑。但是我想,她是一个人,不是我呀,可是我以前好像没有感到她这个人,我觉得她就是我。我又想了好多事情,觉得很多事都应该退一步站开来想,我这么静静得像个旁观者,回忆着,觉得好自由,好喜欢每一个人,他们的个性让我觉得可爱,有时候想,他们也和我一样,是一个人啊。再坏的人,也是和我一样的人,再好的人,也是这样的一个人,我觉得我们连在了一起,世界都不用怕了。虽然大家性格各有不同,但是我们都是相互感应去了解的,感情是相通的,我觉得,身为人类多么幸福啊,本身就是幸福的。
Kincaid说出了这样的话,我才发现原来这不只是我一人的感受,她一定也是在美国感受到了什么,才说出这样的话吧。是的,这句话总结的很好。来这里我发现了自己,却发那个自己是在别处组建的,而在别处的时候我不知道。
我有非常强烈的同感,我和妈妈说过很多次,来了这里我发现我真正有时间看自己,思考过去,听自己的声音。以前我很想来美国,很想买相机,很想唱k,想学这个学那个,想展示自己,想被人夸奖,。在美国我老是一段一段的醒悟。我变来变去,变来变去,但是我觉得好沉静。很多本来的第一印象,现在重新评估,像是推倒重来。原来的我总要建立一个好看的墙,现在我是自由地多了一双翅膀。我买二手的衣服,而且只穿那几件,我不会交朋友,可是我无所谓了,我反正也不讨厌别人,我觉得我心态是正常地就行了。我很享受自己有时候开窍的时光,有时候是在走夜路的时候,突然有种神圣的美丽,不需要赞同的,我的感觉是自由的,由内的。 感受到一个人可能需要得很少。我不再把大学当那么回事了,以前把在美国读大学看成一件荣耀,现在觉得读不读大学都不能作为荣耀的评判标准。我原来并不真正明白我为什么上大学,我原来会上网查排名。现在我看到了很多不在人们羡慕范围内的东西的多元化,我发现那些让人羡慕的东西,因为聚焦了太多渴望,就有了太多限制,人们觉得要牺牲,人们觉得要高尚,要智能,人们在高贵上诚惶诚恐,端着秤子走路,但是那已经成了一个统一的优秀。而在底层,有很多故事,有很多个性那么美丽,那么特殊。人们也觉得它们美丽,但它们太不受限制了,人们觉得天生来的是不好的,牺牲而换来的才是好的,于是人们不屑一顾,要去改造,要冷冷冰冰淡淡然然,要坚强。但是人本来就是脆弱的,坚强是一面太平的面具,挡住了人性的美丽与多元,我们甚至不问问自己,不承认自己本来的特质,去把自己勉强塑造成希望成为的人。这样我们都失去了自由,我们忘了社会是人创建的,生活本身,只关乎氧气的进出,与营养的供给,快乐本身,只关乎我们的心,我们的心是柔软的,不是坚硬的,善恶本都是人的情绪,然而我们要压制它,可是这样的善不是善,这样的恶不是恶,塑造出来的我们只会永远通过外界矫正自身,而不能得到自由。
我发现中国很多更早期的学者的单纯,与哪怕偏执,现在很少了,人们更大方,更包容,少了像堂吉诃德那样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人们会说,那不是好吗?堂吉诃德可是个疯子啊。可是我觉得人性多多少少是有点疯的,什么可以作为评判疯与不疯的标准呢?如果有这样一个潜标准,你说每个人都在按照标尺生活是不是好事呢?我以为,如果一个人永远生活在一杆标尺之下,是这个人的大悲哀,他根本没有存在过。我们是为了这样一个社会而存在,我们是为了一个和谐的规划而存在,而真正存在的也就只是这个规划了,我们却忘了这个规划是为了我们的幸福的。那么如果我们需要用自己去换取所谓的幸福的话,存在的岂不仅仅只是幸福,但当我们自己不存在时,真的有幸福吗?
我就是这样,踏踏实实地去分析我以前想当然得来的东西,我无聊时看的一些电影,又给了我很多感触,津津有味,有时也觉得伤心潦倒。我看书的时候更有味道了,看电影的时候也会想得更深一些,我开始欣赏默片,开始喜欢以前的中国文学,很多不了解的东西,现在摆正态度去看,又获得一些不一样的感觉。我发现我真正找到自己了,我有了自己的审美观,自己的一些喜恶,我以前也有,但我觉得不是很成熟的。现在虽然也不成熟,但是我开始听到自己的声音。所以我发现的确,如Kincaid说的,美国是让我找回自己的地方。
但是这个自己却是在别处建立的。我这个以前成天吵着出国的人,发现以前我不了解我看到的家乡,我的眼界围绕在学校、家庭、身边的朋友圈,那些琐碎的小事上,看电影也没有很深刻的感受,喜欢看时尚杂志。可是在我离开了家,我开始从整体想我的国家,我看中国的电影,读书,发现我以前从来不知道它是这么的独特有味道,发现我打心里和它们产生共鸣,打心里为它们骄傲,这就是我,这是我的文化,我的组成,我的童年,我的世界观我的家庭观。我还经常回想童年,我想到了好多事情,我静静地想的时候我觉得我很小的时候令我很骄傲,长大一点我开始有些讨厌我的妈妈,这样的我不能令我骄傲。我又想妈妈这个人,她就是一个人,可是我对她有过千百种的情绪,和她生活在一起,变得肆无忌惮,变得又哭又笑。但是我想,她是一个人,不是我呀,可是我以前好像没有感到她这个人,我觉得她就是我。我又想了好多事情,觉得很多事都应该退一步站开来想,我这么静静得像个旁观者,回忆着,觉得好自由,好喜欢每一个人,他们的个性让我觉得可爱,有时候想,他们也和我一样,是一个人啊。再坏的人,也是和我一样的人,再好的人,也是这样的一个人,我觉得我们连在了一起,世界都不用怕了。虽然大家性格各有不同,但是我们都是相互感应去了解的,感情是相通的,我觉得,身为人类多么幸福啊,本身就是幸福的。
Kincaid说出了这样的话,我才发现原来这不只是我一人的感受,她一定也是在美国感受到了什么,才说出这样的话吧。是的,这句话总结的很好。来这里我发现了自己,却发那个自己是在别处组建的,而在别处的时候我不知道。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