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欧漫记
照片留得住片刻的光影,留不住零零碎碎的记忆。终究害怕一些细枝末节不见了,所以还是决定诉诸文字。我也不知道会写多久,最终会写成什么样——如同记忆本身一样。
尼斯/Nice
我曾坐火车沿着法意交界的海岸线前行,看尽一路的海,尼斯一带的蔚蓝海岸是最美丽的。之后看过其他地方的海,我不曾改变过这个看法。
犹记得第一次见到天使湾的反应——“超乎想象的蓝”。我很讨厌/害怕描写这样的美,因为它太纯粹而无法解构;我说不出它到底美在哪里,用形容词又觉得词穷而不达意。也许是颜色,尼斯惯常的晴天丽日下,那片海湾错综复杂的蓝和绿已经够让人迷惑,而天色阴沉的时候,近海却呈现出一种梦幻般的浅蓝色(月白,若是说的风雅一点的话),甚至有一次,成了猫眼石一般莹莹的浅绿(硫酸亚铁溶液的颜色——我的第一反应)。
故城堡山是俯瞰天使湾和旧城、港口的绝佳之地。印象最深的是在那看过的一次日落。太难描绘那番景象——同样难描述的是在一次大巴旅行上,意外地看了一次这片海上的日出的经历。
海滩是石滩,灰色的鹅卵石绵延数里。这也是海水如同玻璃般透明的原因。而且,没有我熟悉的海的咸腥气味。迎面的风也没有潮腻之感。其实这点是最是让我喜欢,也比它的颜色更让我迷惑不解。
尼斯的美是明媚,生气勃勃而毫不矜持的。除了身为边境城市被几经易手,这个城市并没有背负太多的历史。其实那几段易手的历史也很有趣,可惜细节已经记不太清,对一些名词也没花时间仔细理清,只记得先是普罗旺斯王国,后是萨伏伊王国,然后似乎是属于热那亚,有段时间是相对独立的Comité de Nice,最后归于法国至今也不过两百多年。
在这里,天上有云的日子是少数,大多数的日子里天空一碧如洗,干净得有种它永远是这样的气势。也很难说清这个城市美在哪里。对于我来说,四处开满鲜花就够美好了,加上那么好的阳光和蓝天,人家晾个床单看上去都是流光溢彩。
毗邻的Èze村,就是在网络上疯传的“欧洲最美的开满鲜花的小路”的出处之一。它坐落在山巅,还是中世纪的模样——石头建成的房子和蜿蜒曲折、开满鲜花的小巷。最高处是一个花园 Jardin Exotique,确实很“异域情调”,俯瞰蔚蓝海岸的绝佳之地。
Nice-Èze-Monaco-Menton这条公路集中了这一带最美的风景,简单来说,左手是灰白色的峭壁,右手是蓝得不真实的海,海上还时常飘着点点的白帆。摩纳哥和芒通只是路过一次,比尼斯更像热带,各种热带植物长得喜气洋洋。
回想蔚蓝海岸的种种,我常会顺带想起一句歌词:Il semble que la misère serait moins pénible au soleil(苦痛在阳光下似乎都不那么难以承受),出自Charles Aznavour的Emmenez moi。很多法国人对蔚蓝海岸有种情结,我现在可以理解为什么。
尼姆/Nîmes
想起尼姆,不由得会笑,原因是它那句宣传语“Nîmes, une ville avec un accent”让我第一时间想起了“宜春,一座叫春的城市”。
其实尼姆这地方和好笑一点都没关系。它是优雅而矜持的。然而,这种优雅矜持中又带着衰颓的气息,像是老年人的暮气。尼姆是罗马帝国的重镇,但经过某次事故后,正如它的大斗兽场里写的那样,这个城市一直处在衰落中,再也没恢复当年的荣耀。
在矗立了两千多年的马涅塔上可以看到城市的全景。观景台上有幅图还原了城市罗马帝国时代的模样。泉水花园还在,戴安娜神庙只剩残骸,方形神庙还在,大斗兽场还在,其他的都早已烟消云散。
我喜欢泉水花园造型优雅的雕塑群和别具一格的设计。高低错落的水池里游曳着各种美丽的水禽,安详的氛围好似世外之地。从泉水花园的水池延伸出去的两条小河分割着城市,河里零星点缀着喷泉,河岸两侧种满悬铃木,枝桠几乎完全覆盖了河面。相隔不远就有一座小石桥横跨河上。
沿着其中一条河的岸走就可以走到方形神庙。一座已有两千年的纯白的建筑,有一切希腊-罗马古典艺术的要素;再往前不远就是大斗兽场。这座斗兽场保存的相对完好,看不出有明显的残缺部分,赭色的石材散发着古旧的历史感。攀登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一边听着它背后血腥沉重的历史的同时,更加觉得疲累。但斗兽场对称、和谐的设计本身无疑是美的,尤其在意识到它也快有两千年的历史时,你会觉得它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艺术品。
大斗兽场至今仍未荒废,夏季时会举行斗牛赛。在它旁边树立起了一个彩色的摩天轮。很奇妙的对照——古与今,肃杀与欢乐,暗淡和鲜明,横着的椭圆和竖着的圆——又很和谐。摩天轮之后是一个广场,广场中心又是喷泉,从喷泉涌出的水流因为高差设计,从广场两侧逐级流下,汇集到火车站前。今人对古人的一次致敬。也许也是对尼姆这个名字的致敬。
忘了说,Nîmes源自泉水精灵的名字。
加尔桥/Pont du Gard
深藏在荒郊野外的一处。去的时候是二月末,恰好是最冷最萧条的时候,去对时候应该可以看见干涸的河床上开满虞美人草的景象。
不过依旧很美。很难想象这是古罗马时代的遗物,其规模和完整程度都更像是近代产物,应该是经过大规模的修缮了。比想象中更大一些。
桥下的加尔河非常清澈,桥在水里的倒影很清晰,河岸是灰白色被侵蚀得很厉害的石灰岩,水的颜色很瑰丽——是类似于九寨沟那种感觉。水流并不湍急,看介绍说夏天很多人来露营、游泳、野餐。叹自己是没什么机会了。
卡马格/Camargue
和加尔桥同次行程,去的时候遇上寒潮+节假日,当地基本所有的旅游活动都取消。但还是印象深刻。
这是罗纳河入海口的一大片湿地,基本就是我喜欢的大农村的样子,房子的斜顶上覆盖着枯芦苇,当地出名的白马和水牛四处跑来跑去,海鸥随时会在头顶盘旋。地区最大的集镇Les Saintes Maries de la Mer的房子和街道很有特色。
卡马格的海并不算漂亮,有点发灰。但是可以骑着白马沿海岸散步。夏天还有小船带游客穿行在湿地里。近海处有大片大片的盐沼,那里是火烈鸟的栖息地。我去时沼泽很多地方已经冻干,可以走路了。
火烈鸟!那是我去卡马格唯一的期待。而我也真的亲眼看到了。不在笼子里的自由的火烈鸟。当天风很大又冷,它们仍旧神定气闲地在小池塘里优雅地踱步、觅食,真是自有一股气度。而且,羽毛的颜色太美了!浅粉、深粉、深红和黑色的搭配,看上去简直不像是真的。人一走近,怕生的火烈鸟就开始飞走。和天鹅一样需要助跑才能飞起来,飞起来之后就不太拍动翅膀,大多滑翔了。
当天近距离看到的火烈鸟仅五六只,大概还是受天气影响。就在我受不了寒风准备离开时,天边出现了一片绯云——那是好大一片飞翔的火烈鸟群。我注视着它们,直到它们降落为止。我的手因为一直露在寒风中拍照而生平头一回冻裂了,但每当想起这次经历我心头泛起的总是无比的愉悦。那是我第一次,隐隐约约感触到自由的意义。
卢卡/Lucca
我对安详的小城总有一种情结。卢卡就是这样的一个小城,中世纪的城墙依然完好,大有“管你外面世界如何,关上城门,我便做我的大梦”的感觉。
城墙内的卢卡老城,街道交错蜿蜒曲折的程度会让初来乍到的人拿着地图都晕头转向;然而,一旦熟悉,因为它就那么点地方,找对方向凭感觉走就没有问题。很多小道和房屋都是依弧形建造的;在城中心,一圈完整的房屋形成了一个圆形广场的外围,也是当年斗兽场残存下的影子。这也是逼仄的卢卡城内最大的空地。
卢卡并没有什么大风景,但处处都是那么亲切、秀丽、可爱。城墙外是大片绿茵茵的草地,点缀着一条清澈的沟渠;城墙上遍布高大的树木,绿荫遮蔽了在城墙上休息/运动的人们,而从远处望去,就像砖红的城墙上绿色的帽子。城内河渠上的砖缝里生长着一丛丛紫红色的野花。房子被漆成鹅黄、粉红等明艳的颜色,窗口下时常悬挂着盛开的鲜花,在明媚的阳光下十分招摇。错综复杂的小道处处暗藏惊喜,随便走走就路过一个旧时大户人家的宅邸,如果开放可以进去一瞧,如果不开放,栅栏间的一瞥也就足够了;或是经过某个小教堂,小博物馆,甚至有不那么小清新的酷刑博物馆。圣米歇尔教堂比起意大利其他地方的教堂来要纤瘦秀丽许多,牌楼的装饰宛如可口的多层奶油蛋糕,激起人吃甜食的欲望。
我在意大利吃到的最好吃的冰淇淋就在卢卡的圆形广场。虽然花了我7欧元,不过每每想来仍然觉得滋味记忆犹新。
卢卡还有个著名的地方就是普契尼之家。解说最后带领我来到他创作La Bohème的阁楼,提示我向窗外望。
——我看到了圣米歇尔教堂的尖端,一个天使像,在一群房顶中十分显目。
解说说,La Bohème里有写到“圣米歇尔的天使”,灵感很可能就来源于此。
我会心地笑笑,又凝望了天使一会儿。一时间感觉普契尼的时空和我的、普契尼和我重合了。那是我旅途中印象深刻的几次感受之一。
锡耶纳/Siena
我离开佛罗伦萨时向旅馆老板提及我要去锡耶纳,他很兴奋地说,“Siena is really really beautiful.” 当我离开锡耶纳去罗马时,锡耶纳的旅馆老板说,“Rome is the most beautiful Italian city, in my opinion.” 所谓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想来不禁莞尔。
锡耶纳的美不同于佛罗伦萨,也不同于我知道的其他意大利城市。托斯卡纳地区丘陵绵延不止,城市就坐落在其中一座小山的山头上。城依旧是中世纪时那般模样,城墙也依然完整,进出只能通过几个城门。阳光下,锡耶纳几乎所有的建筑都呈现出一种中古气息浓厚的橙红色——“熟玉米色”——旅游指南上这么写道。城中的地势也是起伏不止,上上下下的台阶俯拾即是,迷宫一般盘绕的小道倒是和卢卡有几分相似。如果忽略一些现代化的标志,这里的时间仿佛停滞,甚至当时的井,蓄水池现在仍旧发挥着功用。
照片和绘画等平面很难表现出锡耶纳独特的空间之美。最典型的就是主广场Piazza del Campo,如果不是亲眼见过便难以在脑中勾画出它真实的样子。简单地说,是一个被放射形白色地砖线分成9等分的半圆形,地砖线汇集中心即圆心,正对着市政厅的门口,中轴那条地砖线的末端是名家手笔的喷泉。半圆的直径线低而边缘高,大约有30°的倾斜弧度。直径那边是市政厅和曼加塔,边缘则围绕着住家,酒吧,餐厅等等。
想象下一把斜放的打开的橙红色扇子,碌碌的游人大概是上面会动的图案了吧。
写出来似乎不足为奇,但是这个倾斜弧度带来的视觉效果是独一无二的。我无意夸大,也确实无力描绘,当天傍晚我坐在广场边缘一个小餐馆里啃着披萨饼,喝着汽水,看日光投射在曼加塔和广场上的位置一点点移动,颜色一点点改变,看各路游人在广场上或坐或躺谈笑风生,所见当真是一副活色生香的旧日画作,到今天仍闭眼即能勾画出来。仍能体会当时那种幸福感。
锡耶纳不是那种景点型城市,而是城市型景点。随便漫步其小街小巷内也充满了乐趣。然而,它的主教堂又是如此夺目。
那是我见过的最美的主教堂。或者说,最符合我的审美口味。没有圣母百花大教堂那么宏大,但更加精致,秀气,装饰繁复,又不是巴洛克式的剑走偏锋或是洛可可那种“装饰过头看了头晕”,骨子里还是古典主义的优雅和庄重。白,浅粉红,墨绿的大理石构成教堂的外部。教堂的正面有一种秀丽的女性美,运用了大量的浅粉红大理石装饰和柔美的曲线表现,包括两侧的廊柱,被表现成上升的螺旋纹,印象里独此一家。装饰性的雕塑十分精妙传神,怒吼的狮子,奔腾的骏马,凝视久了竟有种它们会破石而出的错觉。
教堂里的装饰仍然华美。墨绿与白色大理石构成的相间的横条纹布满地板和墙面,循环往复的无尽感,地板上有十二幅圣经故事的浮雕,被围起来保护着。说实话,因为不了解而匆匆略过了。但当我抬头时,我看到了天堂——那是教堂的穹顶。基本图案很简单——深蓝底色的方块,中央是一颗金色的星星,数不清的这样的方块布满了穹顶。由于空间带来的视觉变形,星星从下往上逐渐变小,最后归于虚无。当视线被牵引着一路往上,仿佛精神也被从身体抽离了。
是的,如此简单的几何图案,却让我第一眼觉得,“我看到了天堂。” 建筑和绘画的神奇之处莫过于此。这个教堂还有别有洞天之处,从另外的入口可以进入地下部分,里面藏着卡拉瓦乔的名画原笔,另有一个藏书室和受洗堂,装饰惊世骇俗的华丽。
锡耶纳某任市长曾计划修建另一座更宏大的主教堂,而把现在的主教堂作为新教堂的偏殿。计划由于一场黑死病而搁浅了,现在那个“新教堂”的主殿,仅仅是一面高墙。是的,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
现在游客仍可以登上这面高墙,俯瞰整个锡耶纳。甚至可以欣赏远处托斯卡纳的乡野风光。
我落脚的地方,在锡耶纳城外3km处的一个家庭旅馆。一路上便尽是那无法言喻的乡野风光,正是那些反复在明信片上出现的景色。随着地势起伏的青翠的麦田,橄榄树,葡萄架,低低的熟玉米色小房子,沿着路两旁矗立的柏树……那么平常的景色,组合起来又那么让人陶醉,直击你心底深处的那一片乡愁。我去的时候,虞美人草仍在花期,随处可见大片大片的野地被染成猩红的颜色,有时其间夹杂着另一种小黄花,如同织锦地毯一般。道路两旁,家家种着蔷薇和忍冬,弥漫在空气里的是它们甜蜜柔和的花香,混合着松柏和麦田清新凛冽的味道。
托斯卡纳初夏的阳光是强烈的,即便天空中布满低垂的云,阳光还是从其间的缝隙里穿透下来。于是,地面上便出现了奇妙的光影对比。阳光直射的地方色彩鲜明,线条深刻,其他地方则隐进了云的阴影里,愈加突显出这个地区有趣的地形和某个部分的美。然而,不一会儿,阳光就照耀着另一部分,原先光辉灿烂的那块地方陷入阴影,那种夺目的美便不见了。现实中,那样的美是瞬息易逝,难以捕捉的,但只消一瞥,它便长留在心里。
五渔村/Cinque Terre
去的时候很不巧,爱之路(Via dell'Amore)因修缮而关闭了,据说要修个三五年。
由于长住在尼斯,五渔村的海景对我来说并不显得惊艳。独特的是几个小村的房屋,大都建在陡峭的山坡上,整个村的地势都是上下错开的。五颜六色的房子一路建到临海的悬崖,形成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其实,这地方反而比较上照,特别是马拉罗纳村,在照片上看十分宏伟。
从马拉罗纳去第三个村子的栈道是最佳的观景点,色彩鲜明的房屋和底下黑色的悬崖岩石以及深蓝的海水都尽收眼底。这地方最适合欣赏整个日落。下午的阳光中,景色是无比明丽的;随着太阳西沉,阳光的颜色越来越偏橙红色,俯瞰利古里亚海的村子在夕阳的晖光直射中又是另一种壮美;当最后的余晖消失后,村子陷入了幽蓝的天光里,然后,华灯初上,那五颜六色高低错落的房子,又以另一种样子鲜活起来。
五渔村国家公园其实是步行、潜水和露营者的圣地,像我这种坐着火车在村与村之间穿行,走马观花地游玩的,并不能体会它真正的美丽。原本唯一的步行计划也因为爱之路的关闭而不得不作罢,也许有一天,当爱之路重新开放的时候,我会重来走完那一段路。
但即便如此,五渔村仍是让人一见倾心的地方。只消在悬崖上的餐厅里吃一顿海鲜,喝一杯当地的葡萄酒,吹着海风看看海,就足以觉得,生活真美好。
佛罗伦萨/Firenze
越写到后面越觉得词穷,佛罗伦萨更是复杂得让我难以下笔。毕竟,要是牵扯到文艺复兴,恐怕我写几天几夜都写不完。
它有一种出身金粉世家的气质,却并不庸俗。它是少数让我感到浪漫的城市,也是少数游人成群,我仍旧由衷倾心的城市。
我记得手捧冰淇淋,穿过市政广场上林立的名家雕塑到广场另一端的台阶上坐下,望着对面的旧宫把冰淇淋吃完的那个下午。记得学院美术馆里的完美的大卫原作。记得朋友带我随意走过一处,随口就能说出个典故。记得想起来就流口水的牛肚汉堡包。记得U型的乌菲兹美术馆(啊,我还没进去过)以及门口的长龙。记得朋友带我在九曲十八弯的路里绕了一阵后对我说快看,然后我看到佛罗伦萨主教堂那一刻的震撼心情。记得主教堂穹顶的壁画和穹顶之上看着阳光扫过全城的情景。记得一个人吃的丁骨牛排。记得旧桥上五彩的房子。记得去米开朗琪罗广场的山路上那个缤纷的蔷薇园。记得石壁上开出的在风中摇曳的紫红色野花。记得在米开朗琪罗广场看到的全城绚烂的夜景。记得皮蒂宫的典藏,记得大的走不完的波波利花园。记得登上波波利花园最高处那个小芍药园看到的美到让我几欲落泪的托斯卡纳乡野景色……
佛罗伦萨留给我的记忆是无比鲜活的。它是无数种美的集合,而它本身即是一种美。也许,我能够花许多笔墨,把每一个“记得”写的活灵活现,但我不觉得有人能描绘佛罗伦萨本身的美。它过于复杂,过于抽象。也许是一种氛围,也可以是一种心情,又或如同两面相对的镜子里的无穷成像般让人着迷又困惑。这个城市,至少对我来说,有一种魔力。有时,你会不明原因地被一件艺术品击中,长久地沉迷于它的魅力里。佛罗伦萨的魔力近似于此,也许是无数先人杰作的气场汇集在这里,使整个城市变成了一座复杂的无与伦比的艺术品。
罗马/Roma
Roma, non basta una vita! 一辈子也看不完罗马!
这句谚语深刻说明,玩遍罗马很难,所以写罗马更是艰巨的任务。它是永恒之城。你如何用有限的笔墨写永恒呢?在罗马你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时间的维度,从共和国、帝国时代的遗迹到中世纪各时期的艺术品到现代主义的建筑,都是这个城市外表的一部分,而不是像许多古都那样,古迹被隔离,深藏在公园和博物馆内。仿佛时间对罗马网开一面,没有湮灭掉那些历史的见证,于是走在罗马,时时会有一种活生生的穿越感。尼禄的亡魂还在金宫遗址内散步,而贝尔尼尼刚刚完成他的四河雕像……也许,这就是它被称为永恒之城的一个原因。
罗马是我意大利之行的终点。旅途末端的身心俱疲,很久没和人好好说过话,加之罗马人并不如一路走来那些地方的人可亲,当时的心情是比较低落的。然而,离开罗马之后,它的形象却越发在我的脑海中深刻起来,一些当时并未觉察的魅力,慢慢地发酵。
尽管如此,我对特莱维泉仍是着魔般的一见倾心,以至于两天内去了三次。当时我并不知这里上演过【生活的甜蜜】里著名的那场戏。纵横的小巷里老远就画着fontana di trevi的路标,其实不用路标,循着喷泉的水声,甚至跟着人流,都会把你带到它面前。走到豁然开朗的时候,首先看到的必定是黑压压的人群,但一抬眼,所有人都和顶着猫的Anita Ekberg一个反应——oh my godness!
就雕像本身来说,除去它巨大的规格,艺术上并无出类拔萃的造诣。但层层奔泻的水流,给整个作品带来了戏剧化的美感和生气,造型各异的人物和动物,仿佛就要挣破大理石外壳的束缚了……它的美让人第一眼就着魔,但并不是说它美的妖异。它仍是和谐的,端庄的,安份的,然而这样的外表下,似乎又涌动着别样的激情……白天和夜晚的许愿泉,是两种不同的美。欣赏雕塑本身易受光的角度影响,而它的色调又是容易随光改变的苍白色。日间,背景是蔚蓝的天,雕塑是大理石白,池水是清透的浅蓝,雕塑很多部分隐没在阴影里;晚上池水里的照明灯点亮之后,雕塑被映的金碧辉煌,不留阴影,而池水成了荧荧的浅绿色……就好像一场梦。
相较之下,真理之口bocca della verità就要一通好找,绝不是随便走走就能发现的。它躲在离城中心很远的一个小教堂的门廊里,门廊还围着栅栏,这点似乎和【罗马假日】里不同了。第一次去时门廊已关,只得把手伸进栅栏拍照走人。第二次去倒是开了,只是成双成对的游客已经排到门廊外,一对对在那块怪怪的咧着嘴的目光空洞的圆石板前摆出各种造型合影,然后付钱给管理员,走人。
我在罗马的时候,只知道【罗马假日】,而到了这样的景点前又不免想起电影里对应的情节。记者把手伸进雕像的嘴里,假装手被咬掉了,公主被吓得真情流露,一下扑到记者的怀里。格力高里和奥黛丽那时真是一对壁人。前面说过,在罗马的两天,心境是比较消沉的。罢了罢了,我想。于是转身离开。
其实我最终没进去近距离看它还有个原因。我肯定会好奇把手伸进去,又怕真的发生什么神秘事件导致我的手没了。我就是这么个矛盾且幼稚得可笑的人啊。话说回来,那块圆圆的石板上的浮雕还是很憨的,一点都不凶神恶煞。想到它也快2000岁了,竟有种它看多了世事,所以才一幅空洞麻木的表情的错觉。
罗马之行,说来大大小小的遗憾也颇多。不过既然已经在许愿泉投下两枚银币,重返罗马也是当然的了。因为没有耐心排队没去梵蒂冈博物馆,拼死拼活找到博格赛美术馆却发现没有提前订票是不可能进去的……没有近距离观察真理之口,没进大斗兽场,走太累没有进遗址仔细看看,还有没有在正午赶到万神殿。
万神殿的外貌不及它的名声。放在罗马,几乎可以说得上丑了。它的外观看上去很笨拙,而且粗糙,主殿和前殿的感觉也不是很协调。但它确确实实是个建筑学奇迹,进去就知道它宏大的半球形穹顶没有一根柱子支撑,而它是不折不扣的古共和国时代的产物。穹顶顶端开了个圆形小口(我很好奇下雨天雨水不会直接进来吗),殿内几乎所有的采光都靠一道从开口进来的光束。据说正午的时候,便可以看到光直射进来在地板上形成的一个圆形光斑。穹顶没有任何装饰,只有用来排水的几何纹路,若是不知其中奥妙,看起来也无趣得很。
拉斐尔长眠在万神殿下。由于万神殿不收门票,每天进出人流量十分恐怖,我有时想,他老人家若是有知,不知道是什么心情。
梵蒂冈圣彼得教堂及广场,说起来就两个字,宏大。其他倒也没什么特别的。但是亲眼见到时,那份气势确实不是一般的教堂广场可比。再加上它也算一个世界的中心,颇有一股尊贵之气。圣彼得教堂内部装饰还是非常华美的,但不知怎么给我留下了一个过于严肃刻板的印象。教堂的穹顶,我没有上去,那里可以俯瞰圣彼得广场以及整个罗马城,也发生过【生活的甜蜜】里著名的一幕。等着一个人,下次和我一起上去。
科尔多瓦/Córdoba
西班牙南部的安达卢西亚是个华美、自由、散漫、风情万种的地方,她宗教混血而来的奇特之美不同于基督教文化影响下的地区。安达卢西亚区的整个历史——基本是几百年的宗教战争——非常有意思,细说起来是一长篇。科尔多瓦的清真寺-主教堂即是这段历史的鲜活的缩影。我问过一个同学,他的印象里,那是当地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融合的一个象征,而我这局外人,盯着风格截然不同却突兀地共存着的廊柱和雕花时,La Reconquista(基督徒“收复失地”运动,公元718-1492)的枪鸣马啸犹在耳边,淋漓的鲜血仿佛就要从那红色大理石里渗出来了呢。胜利者的回忆,总是那么轻描淡写的。
不过,比起把前朝楼宇付之一炬的作风,至少这里的征服者给了个机会让它们留存下来。这个征服者是卡斯蒂利亚-莱昂王国,西班牙最正统的部分。但如今统一的西班牙最出名的还是两个自治区,加泰罗尼亚,和安达卢西亚。
而科尔多瓦是个落寞的地方。不是现在太惨,而是过去太辉煌。白衣大食后倭马亚王朝的都城,当时西欧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以及科学文化中心,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的融合将科尔多瓦的各方面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它也是La Reconquista中第一个陷落的重要城市。其后两百年,塞维利亚陷落,再后两百年,死守伊斯兰世界在伊比利亚半岛上最后一个王权的格拉纳达迎来了两位天主教君主。伊斯兰时代,在伊比利亚半岛,结束了。
如今的科尔多瓦是个留存着浓重伊斯兰风情的安静小城,灰黄的颜色低调得让你想不起来它当年的光芒,正如同当年的“小罗马”尼姆的落寞感。当你得知它背后那段故事之后,却会感觉到这里幽幽的暮气,忍不住喟叹一声。这就是欧洲,石头不仅是石头,桥不仅是桥,柱子不仅是柱子,谁知道当年谁踏过这台阶,谁跪在廊柱下祈祷,美丽的大理石上又溅上了谁的血。
作为羞辱,征服者拆去了科尔多瓦大清真寺的中心部分,建起了一座小教堂。于是有了今天的清真寺-大教堂。一种文化融合,或者是一种征服者对对手讽刺?相得益彰,还是生拼硬凑?美丽到眼花缭乱,还是丑陋得触目惊心?这座建筑把如此多对立的特质杂糅到了一起,它本身是一个巨大的矛盾体。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它很独特。世界上有那么多教堂那么多清真寺,而科尔多瓦的这座清真寺-大教堂,是独一无二的。
我最爱的还是它循环的廊柱创造的空间上的无限虚无感,当年的设计者通过这种方式来使祈祷者接近神的旨意。
科尔多瓦每年五月有一个“最美庭院”的比赛,当地热爱园艺的风气可见一斑。去的时候已经错过时节,但错综的小巷仍旧开满了鲜花。最著名的那条“花巷”Calleja Las Flores,进去时觉得也不过是条平常小巷,一回头在缝隙间看见清真寺塔楼时才觉得,真是一幅画。
卡帕里卡海岸/Costa da Caparica
旅行中总有一些美丽的意外,每每想起来,总是无比的温暖。遇见卡帕里卡海岸就是这样一个意外。它其实是里斯本周围的一个区,北面隔着特茹河与里斯本相望,西面是大西洋。订酒店时我并没有想到从里斯本市中心到卡帕里卡海岸颇费波折,看着它价廉物美的样子就下手了。
事实是,从市中心到这里只能坐一条巴士线(且巨贵),由于语言障碍和里斯本奇葩的结构(以及队伍皆是路痴)我们根本找不到发车站在哪里。情急之下我们只好在会0葡语的情况下向路人问路,其实也就是不断重复Costa da Caparica并指手划脚一番。
车站上第一个被我们缠上的老太太表示不知道,向一边的一位中年大叔说了一堆,中年大叔思考了一阵之后表示那公交不在这车站过,示意我们跟着他走。我们屁颠屁颠地跟上,走了7,8分钟才到。大叔指着站牌叮嘱了一阵(虽然我们听不懂,不过总算看见那个名字出现了),然后和我们一一握手拥抱,笑呵呵地回去坐他的车了。
我们当下一致觉得里斯本人民一定生活得很有满足感且很闲,才会如此乐于助人吧。不过上车之后巨贵的票价给我们被温暖的心又泼了盆冷水。下车之后我们又彻底迷失了,没有地图,手机也没有网络,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哪。同伴已向我投来愤恨的目光。
于是又拉下脸来求助。这回是一位贵气的老太太,带着一只脾气暴躁的小狗从一旁的超市里出来。老太太会说法语,于是我们得救了。她表示可以开车送我们一程时,我们真的是一种受宠若惊的心情。最后发现其实也就五分钟的车程,而且基本是直路,走路大概十五分钟,她完全可以告诉我们怎么走就行了。从我们遇到的几个人来看,他们真的在诠释什么叫助人为“乐”。
酒店没有辜负我的期待。超便宜,而且条件很好。Reception的姑娘英语十分好。放下行李歇了一会之后就向海滩出发了。
这个区并不会让你感到chic,而是一种亲切的、悠闲的、生活的味道,就像自己家乡的某一片小区,人们或忙忙碌碌地营生,或懒懒散散地度日,但每个人看上去都很快乐和满足。游戏店里的游戏机的嘈杂声和桌球碰撞的声音,服装店里带点土气的廉价衣服和泳装,鱼店里的海鲜刺鼻的气味,水果店里各色水果在阳光的熠熠的光辉,大大小小的餐馆的菜单(价格都低得令人咂舌——我们两天都光顾了一家日餐自助,味道不错,关键是12欧元随便吃到撑死(¯﹃¯))。
其实海岸本身倒不是有多惊艳,毕竟经历过蔚蓝海岸,再被海“惊艳”比较难了。海水算不上很蓝,也不是特别清澈,沙也是普通的土黄色。
难忘的是日落。这里向西面向大西洋,北面是里斯本的点点灯火,看落日西沉再适合不过。日落是一种“大美”,在其面前,多少形容词都显得苍白。
第二天酒店的早餐之丰盛也让我难忘。我们去辛特拉回来后我自作聪明,想到回卡帕里卡的巴士的另一个停靠站坐车(我们其实只认得始发站,但始发站太远),结果再次找不到那车站在哪。最后我们遇到两个会说法语的路人,把我们带到另一个车站,然后另一个公司的公交车司机免费把我们送到了正确的车站。
离开葡萄牙之后我常想以后冬天有假的话可以过来住两周,随便晒晒太阳过过日子,反正这里那么便宜。每当和别人说起这段经历,我总是罗里吧嗦不厌其烦地把我们遇到的那些好心人都搬出来一遍。
我到现在都说不上来那次日落和那些温暖的人情哪个比较美。
尼斯/Nice
我曾坐火车沿着法意交界的海岸线前行,看尽一路的海,尼斯一带的蔚蓝海岸是最美丽的。之后看过其他地方的海,我不曾改变过这个看法。
犹记得第一次见到天使湾的反应——“超乎想象的蓝”。我很讨厌/害怕描写这样的美,因为它太纯粹而无法解构;我说不出它到底美在哪里,用形容词又觉得词穷而不达意。也许是颜色,尼斯惯常的晴天丽日下,那片海湾错综复杂的蓝和绿已经够让人迷惑,而天色阴沉的时候,近海却呈现出一种梦幻般的浅蓝色(月白,若是说的风雅一点的话),甚至有一次,成了猫眼石一般莹莹的浅绿(硫酸亚铁溶液的颜色——我的第一反应)。
![]() |
故城堡山是俯瞰天使湾和旧城、港口的绝佳之地。印象最深的是在那看过的一次日落。太难描绘那番景象——同样难描述的是在一次大巴旅行上,意外地看了一次这片海上的日出的经历。
海滩是石滩,灰色的鹅卵石绵延数里。这也是海水如同玻璃般透明的原因。而且,没有我熟悉的海的咸腥气味。迎面的风也没有潮腻之感。其实这点是最是让我喜欢,也比它的颜色更让我迷惑不解。
![]() |
尼斯的美是明媚,生气勃勃而毫不矜持的。除了身为边境城市被几经易手,这个城市并没有背负太多的历史。其实那几段易手的历史也很有趣,可惜细节已经记不太清,对一些名词也没花时间仔细理清,只记得先是普罗旺斯王国,后是萨伏伊王国,然后似乎是属于热那亚,有段时间是相对独立的Comité de Nice,最后归于法国至今也不过两百多年。
在这里,天上有云的日子是少数,大多数的日子里天空一碧如洗,干净得有种它永远是这样的气势。也很难说清这个城市美在哪里。对于我来说,四处开满鲜花就够美好了,加上那么好的阳光和蓝天,人家晾个床单看上去都是流光溢彩。
毗邻的Èze村,就是在网络上疯传的“欧洲最美的开满鲜花的小路”的出处之一。它坐落在山巅,还是中世纪的模样——石头建成的房子和蜿蜒曲折、开满鲜花的小巷。最高处是一个花园 Jardin Exotique,确实很“异域情调”,俯瞰蔚蓝海岸的绝佳之地。
![]() |
Nice-Èze-Monaco-Menton这条公路集中了这一带最美的风景,简单来说,左手是灰白色的峭壁,右手是蓝得不真实的海,海上还时常飘着点点的白帆。摩纳哥和芒通只是路过一次,比尼斯更像热带,各种热带植物长得喜气洋洋。
回想蔚蓝海岸的种种,我常会顺带想起一句歌词:Il semble que la misère serait moins pénible au soleil(苦痛在阳光下似乎都不那么难以承受),出自Charles Aznavour的Emmenez moi。很多法国人对蔚蓝海岸有种情结,我现在可以理解为什么。
尼姆/Nîmes
想起尼姆,不由得会笑,原因是它那句宣传语“Nîmes, une ville avec un accent”让我第一时间想起了“宜春,一座叫春的城市”。
其实尼姆这地方和好笑一点都没关系。它是优雅而矜持的。然而,这种优雅矜持中又带着衰颓的气息,像是老年人的暮气。尼姆是罗马帝国的重镇,但经过某次事故后,正如它的大斗兽场里写的那样,这个城市一直处在衰落中,再也没恢复当年的荣耀。
在矗立了两千多年的马涅塔上可以看到城市的全景。观景台上有幅图还原了城市罗马帝国时代的模样。泉水花园还在,戴安娜神庙只剩残骸,方形神庙还在,大斗兽场还在,其他的都早已烟消云散。
我喜欢泉水花园造型优雅的雕塑群和别具一格的设计。高低错落的水池里游曳着各种美丽的水禽,安详的氛围好似世外之地。从泉水花园的水池延伸出去的两条小河分割着城市,河里零星点缀着喷泉,河岸两侧种满悬铃木,枝桠几乎完全覆盖了河面。相隔不远就有一座小石桥横跨河上。
![]() |
沿着其中一条河的岸走就可以走到方形神庙。一座已有两千年的纯白的建筑,有一切希腊-罗马古典艺术的要素;再往前不远就是大斗兽场。这座斗兽场保存的相对完好,看不出有明显的残缺部分,赭色的石材散发着古旧的历史感。攀登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一边听着它背后血腥沉重的历史的同时,更加觉得疲累。但斗兽场对称、和谐的设计本身无疑是美的,尤其在意识到它也快有两千年的历史时,你会觉得它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艺术品。
大斗兽场至今仍未荒废,夏季时会举行斗牛赛。在它旁边树立起了一个彩色的摩天轮。很奇妙的对照——古与今,肃杀与欢乐,暗淡和鲜明,横着的椭圆和竖着的圆——又很和谐。摩天轮之后是一个广场,广场中心又是喷泉,从喷泉涌出的水流因为高差设计,从广场两侧逐级流下,汇集到火车站前。今人对古人的一次致敬。也许也是对尼姆这个名字的致敬。
![]() |
忘了说,Nîmes源自泉水精灵的名字。
加尔桥/Pont du Gard
深藏在荒郊野外的一处。去的时候是二月末,恰好是最冷最萧条的时候,去对时候应该可以看见干涸的河床上开满虞美人草的景象。
不过依旧很美。很难想象这是古罗马时代的遗物,其规模和完整程度都更像是近代产物,应该是经过大规模的修缮了。比想象中更大一些。
![]() |
桥下的加尔河非常清澈,桥在水里的倒影很清晰,河岸是灰白色被侵蚀得很厉害的石灰岩,水的颜色很瑰丽——是类似于九寨沟那种感觉。水流并不湍急,看介绍说夏天很多人来露营、游泳、野餐。叹自己是没什么机会了。
![]() |
卡马格/Camargue
和加尔桥同次行程,去的时候遇上寒潮+节假日,当地基本所有的旅游活动都取消。但还是印象深刻。
这是罗纳河入海口的一大片湿地,基本就是我喜欢的大农村的样子,房子的斜顶上覆盖着枯芦苇,当地出名的白马和水牛四处跑来跑去,海鸥随时会在头顶盘旋。地区最大的集镇Les Saintes Maries de la Mer的房子和街道很有特色。
卡马格的海并不算漂亮,有点发灰。但是可以骑着白马沿海岸散步。夏天还有小船带游客穿行在湿地里。近海处有大片大片的盐沼,那里是火烈鸟的栖息地。我去时沼泽很多地方已经冻干,可以走路了。
火烈鸟!那是我去卡马格唯一的期待。而我也真的亲眼看到了。不在笼子里的自由的火烈鸟。当天风很大又冷,它们仍旧神定气闲地在小池塘里优雅地踱步、觅食,真是自有一股气度。而且,羽毛的颜色太美了!浅粉、深粉、深红和黑色的搭配,看上去简直不像是真的。人一走近,怕生的火烈鸟就开始飞走。和天鹅一样需要助跑才能飞起来,飞起来之后就不太拍动翅膀,大多滑翔了。
![]() |
当天近距离看到的火烈鸟仅五六只,大概还是受天气影响。就在我受不了寒风准备离开时,天边出现了一片绯云——那是好大一片飞翔的火烈鸟群。我注视着它们,直到它们降落为止。我的手因为一直露在寒风中拍照而生平头一回冻裂了,但每当想起这次经历我心头泛起的总是无比的愉悦。那是我第一次,隐隐约约感触到自由的意义。
卢卡/Lucca
我对安详的小城总有一种情结。卢卡就是这样的一个小城,中世纪的城墙依然完好,大有“管你外面世界如何,关上城门,我便做我的大梦”的感觉。
![]() |
城墙内的卢卡老城,街道交错蜿蜒曲折的程度会让初来乍到的人拿着地图都晕头转向;然而,一旦熟悉,因为它就那么点地方,找对方向凭感觉走就没有问题。很多小道和房屋都是依弧形建造的;在城中心,一圈完整的房屋形成了一个圆形广场的外围,也是当年斗兽场残存下的影子。这也是逼仄的卢卡城内最大的空地。
![]() |
卢卡并没有什么大风景,但处处都是那么亲切、秀丽、可爱。城墙外是大片绿茵茵的草地,点缀着一条清澈的沟渠;城墙上遍布高大的树木,绿荫遮蔽了在城墙上休息/运动的人们,而从远处望去,就像砖红的城墙上绿色的帽子。城内河渠上的砖缝里生长着一丛丛紫红色的野花。房子被漆成鹅黄、粉红等明艳的颜色,窗口下时常悬挂着盛开的鲜花,在明媚的阳光下十分招摇。错综复杂的小道处处暗藏惊喜,随便走走就路过一个旧时大户人家的宅邸,如果开放可以进去一瞧,如果不开放,栅栏间的一瞥也就足够了;或是经过某个小教堂,小博物馆,甚至有不那么小清新的酷刑博物馆。圣米歇尔教堂比起意大利其他地方的教堂来要纤瘦秀丽许多,牌楼的装饰宛如可口的多层奶油蛋糕,激起人吃甜食的欲望。
![]() |
![]() |
![]() |
![]() |
![]() |
我在意大利吃到的最好吃的冰淇淋就在卢卡的圆形广场。虽然花了我7欧元,不过每每想来仍然觉得滋味记忆犹新。
卢卡还有个著名的地方就是普契尼之家。解说最后带领我来到他创作La Bohème的阁楼,提示我向窗外望。
——我看到了圣米歇尔教堂的尖端,一个天使像,在一群房顶中十分显目。
解说说,La Bohème里有写到“圣米歇尔的天使”,灵感很可能就来源于此。
我会心地笑笑,又凝望了天使一会儿。一时间感觉普契尼的时空和我的、普契尼和我重合了。那是我旅途中印象深刻的几次感受之一。
![]() |
锡耶纳/Siena
我离开佛罗伦萨时向旅馆老板提及我要去锡耶纳,他很兴奋地说,“Siena is really really beautiful.” 当我离开锡耶纳去罗马时,锡耶纳的旅馆老板说,“Rome is the most beautiful Italian city, in my opinion.” 所谓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想来不禁莞尔。
锡耶纳的美不同于佛罗伦萨,也不同于我知道的其他意大利城市。托斯卡纳地区丘陵绵延不止,城市就坐落在其中一座小山的山头上。城依旧是中世纪时那般模样,城墙也依然完整,进出只能通过几个城门。阳光下,锡耶纳几乎所有的建筑都呈现出一种中古气息浓厚的橙红色——“熟玉米色”——旅游指南上这么写道。城中的地势也是起伏不止,上上下下的台阶俯拾即是,迷宫一般盘绕的小道倒是和卢卡有几分相似。如果忽略一些现代化的标志,这里的时间仿佛停滞,甚至当时的井,蓄水池现在仍旧发挥着功用。
![]() |
照片和绘画等平面很难表现出锡耶纳独特的空间之美。最典型的就是主广场Piazza del Campo,如果不是亲眼见过便难以在脑中勾画出它真实的样子。简单地说,是一个被放射形白色地砖线分成9等分的半圆形,地砖线汇集中心即圆心,正对着市政厅的门口,中轴那条地砖线的末端是名家手笔的喷泉。半圆的直径线低而边缘高,大约有30°的倾斜弧度。直径那边是市政厅和曼加塔,边缘则围绕着住家,酒吧,餐厅等等。
想象下一把斜放的打开的橙红色扇子,碌碌的游人大概是上面会动的图案了吧。
写出来似乎不足为奇,但是这个倾斜弧度带来的视觉效果是独一无二的。我无意夸大,也确实无力描绘,当天傍晚我坐在广场边缘一个小餐馆里啃着披萨饼,喝着汽水,看日光投射在曼加塔和广场上的位置一点点移动,颜色一点点改变,看各路游人在广场上或坐或躺谈笑风生,所见当真是一副活色生香的旧日画作,到今天仍闭眼即能勾画出来。仍能体会当时那种幸福感。
![]() |
![]() |
锡耶纳不是那种景点型城市,而是城市型景点。随便漫步其小街小巷内也充满了乐趣。然而,它的主教堂又是如此夺目。
那是我见过的最美的主教堂。或者说,最符合我的审美口味。没有圣母百花大教堂那么宏大,但更加精致,秀气,装饰繁复,又不是巴洛克式的剑走偏锋或是洛可可那种“装饰过头看了头晕”,骨子里还是古典主义的优雅和庄重。白,浅粉红,墨绿的大理石构成教堂的外部。教堂的正面有一种秀丽的女性美,运用了大量的浅粉红大理石装饰和柔美的曲线表现,包括两侧的廊柱,被表现成上升的螺旋纹,印象里独此一家。装饰性的雕塑十分精妙传神,怒吼的狮子,奔腾的骏马,凝视久了竟有种它们会破石而出的错觉。
![]() |
![]() |
教堂里的装饰仍然华美。墨绿与白色大理石构成的相间的横条纹布满地板和墙面,循环往复的无尽感,地板上有十二幅圣经故事的浮雕,被围起来保护着。说实话,因为不了解而匆匆略过了。但当我抬头时,我看到了天堂——那是教堂的穹顶。基本图案很简单——深蓝底色的方块,中央是一颗金色的星星,数不清的这样的方块布满了穹顶。由于空间带来的视觉变形,星星从下往上逐渐变小,最后归于虚无。当视线被牵引着一路往上,仿佛精神也被从身体抽离了。
![]() |
![]() |
是的,如此简单的几何图案,却让我第一眼觉得,“我看到了天堂。” 建筑和绘画的神奇之处莫过于此。这个教堂还有别有洞天之处,从另外的入口可以进入地下部分,里面藏着卡拉瓦乔的名画原笔,另有一个藏书室和受洗堂,装饰惊世骇俗的华丽。
锡耶纳某任市长曾计划修建另一座更宏大的主教堂,而把现在的主教堂作为新教堂的偏殿。计划由于一场黑死病而搁浅了,现在那个“新教堂”的主殿,仅仅是一面高墙。是的,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
![]() |
现在游客仍可以登上这面高墙,俯瞰整个锡耶纳。甚至可以欣赏远处托斯卡纳的乡野风光。
我落脚的地方,在锡耶纳城外3km处的一个家庭旅馆。一路上便尽是那无法言喻的乡野风光,正是那些反复在明信片上出现的景色。随着地势起伏的青翠的麦田,橄榄树,葡萄架,低低的熟玉米色小房子,沿着路两旁矗立的柏树……那么平常的景色,组合起来又那么让人陶醉,直击你心底深处的那一片乡愁。我去的时候,虞美人草仍在花期,随处可见大片大片的野地被染成猩红的颜色,有时其间夹杂着另一种小黄花,如同织锦地毯一般。道路两旁,家家种着蔷薇和忍冬,弥漫在空气里的是它们甜蜜柔和的花香,混合着松柏和麦田清新凛冽的味道。
![]() |
![]() |
![]() |
![]() |
托斯卡纳初夏的阳光是强烈的,即便天空中布满低垂的云,阳光还是从其间的缝隙里穿透下来。于是,地面上便出现了奇妙的光影对比。阳光直射的地方色彩鲜明,线条深刻,其他地方则隐进了云的阴影里,愈加突显出这个地区有趣的地形和某个部分的美。然而,不一会儿,阳光就照耀着另一部分,原先光辉灿烂的那块地方陷入阴影,那种夺目的美便不见了。现实中,那样的美是瞬息易逝,难以捕捉的,但只消一瞥,它便长留在心里。
五渔村/Cinque Terre
去的时候很不巧,爱之路(Via dell'Amore)因修缮而关闭了,据说要修个三五年。
由于长住在尼斯,五渔村的海景对我来说并不显得惊艳。独特的是几个小村的房屋,大都建在陡峭的山坡上,整个村的地势都是上下错开的。五颜六色的房子一路建到临海的悬崖,形成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其实,这地方反而比较上照,特别是马拉罗纳村,在照片上看十分宏伟。
从马拉罗纳去第三个村子的栈道是最佳的观景点,色彩鲜明的房屋和底下黑色的悬崖岩石以及深蓝的海水都尽收眼底。这地方最适合欣赏整个日落。下午的阳光中,景色是无比明丽的;随着太阳西沉,阳光的颜色越来越偏橙红色,俯瞰利古里亚海的村子在夕阳的晖光直射中又是另一种壮美;当最后的余晖消失后,村子陷入了幽蓝的天光里,然后,华灯初上,那五颜六色高低错落的房子,又以另一种样子鲜活起来。
![]() |
![]() |
![]() |
五渔村国家公园其实是步行、潜水和露营者的圣地,像我这种坐着火车在村与村之间穿行,走马观花地游玩的,并不能体会它真正的美丽。原本唯一的步行计划也因为爱之路的关闭而不得不作罢,也许有一天,当爱之路重新开放的时候,我会重来走完那一段路。
但即便如此,五渔村仍是让人一见倾心的地方。只消在悬崖上的餐厅里吃一顿海鲜,喝一杯当地的葡萄酒,吹着海风看看海,就足以觉得,生活真美好。
佛罗伦萨/Firenze
越写到后面越觉得词穷,佛罗伦萨更是复杂得让我难以下笔。毕竟,要是牵扯到文艺复兴,恐怕我写几天几夜都写不完。
它有一种出身金粉世家的气质,却并不庸俗。它是少数让我感到浪漫的城市,也是少数游人成群,我仍旧由衷倾心的城市。
我记得手捧冰淇淋,穿过市政广场上林立的名家雕塑到广场另一端的台阶上坐下,望着对面的旧宫把冰淇淋吃完的那个下午。记得学院美术馆里的完美的大卫原作。记得朋友带我随意走过一处,随口就能说出个典故。记得想起来就流口水的牛肚汉堡包。记得U型的乌菲兹美术馆(啊,我还没进去过)以及门口的长龙。记得朋友带我在九曲十八弯的路里绕了一阵后对我说快看,然后我看到佛罗伦萨主教堂那一刻的震撼心情。记得主教堂穹顶的壁画和穹顶之上看着阳光扫过全城的情景。记得一个人吃的丁骨牛排。记得旧桥上五彩的房子。记得去米开朗琪罗广场的山路上那个缤纷的蔷薇园。记得石壁上开出的在风中摇曳的紫红色野花。记得在米开朗琪罗广场看到的全城绚烂的夜景。记得皮蒂宫的典藏,记得大的走不完的波波利花园。记得登上波波利花园最高处那个小芍药园看到的美到让我几欲落泪的托斯卡纳乡野景色……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佛罗伦萨留给我的记忆是无比鲜活的。它是无数种美的集合,而它本身即是一种美。也许,我能够花许多笔墨,把每一个“记得”写的活灵活现,但我不觉得有人能描绘佛罗伦萨本身的美。它过于复杂,过于抽象。也许是一种氛围,也可以是一种心情,又或如同两面相对的镜子里的无穷成像般让人着迷又困惑。这个城市,至少对我来说,有一种魔力。有时,你会不明原因地被一件艺术品击中,长久地沉迷于它的魅力里。佛罗伦萨的魔力近似于此,也许是无数先人杰作的气场汇集在这里,使整个城市变成了一座复杂的无与伦比的艺术品。
罗马/Roma
Roma, non basta una vita! 一辈子也看不完罗马!
这句谚语深刻说明,玩遍罗马很难,所以写罗马更是艰巨的任务。它是永恒之城。你如何用有限的笔墨写永恒呢?在罗马你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时间的维度,从共和国、帝国时代的遗迹到中世纪各时期的艺术品到现代主义的建筑,都是这个城市外表的一部分,而不是像许多古都那样,古迹被隔离,深藏在公园和博物馆内。仿佛时间对罗马网开一面,没有湮灭掉那些历史的见证,于是走在罗马,时时会有一种活生生的穿越感。尼禄的亡魂还在金宫遗址内散步,而贝尔尼尼刚刚完成他的四河雕像……也许,这就是它被称为永恒之城的一个原因。
罗马是我意大利之行的终点。旅途末端的身心俱疲,很久没和人好好说过话,加之罗马人并不如一路走来那些地方的人可亲,当时的心情是比较低落的。然而,离开罗马之后,它的形象却越发在我的脑海中深刻起来,一些当时并未觉察的魅力,慢慢地发酵。
尽管如此,我对特莱维泉仍是着魔般的一见倾心,以至于两天内去了三次。当时我并不知这里上演过【生活的甜蜜】里著名的那场戏。纵横的小巷里老远就画着fontana di trevi的路标,其实不用路标,循着喷泉的水声,甚至跟着人流,都会把你带到它面前。走到豁然开朗的时候,首先看到的必定是黑压压的人群,但一抬眼,所有人都和顶着猫的Anita Ekberg一个反应——oh my godness!
就雕像本身来说,除去它巨大的规格,艺术上并无出类拔萃的造诣。但层层奔泻的水流,给整个作品带来了戏剧化的美感和生气,造型各异的人物和动物,仿佛就要挣破大理石外壳的束缚了……它的美让人第一眼就着魔,但并不是说它美的妖异。它仍是和谐的,端庄的,安份的,然而这样的外表下,似乎又涌动着别样的激情……白天和夜晚的许愿泉,是两种不同的美。欣赏雕塑本身易受光的角度影响,而它的色调又是容易随光改变的苍白色。日间,背景是蔚蓝的天,雕塑是大理石白,池水是清透的浅蓝,雕塑很多部分隐没在阴影里;晚上池水里的照明灯点亮之后,雕塑被映的金碧辉煌,不留阴影,而池水成了荧荧的浅绿色……就好像一场梦。
![]() |
![]() |
相较之下,真理之口bocca della verità就要一通好找,绝不是随便走走就能发现的。它躲在离城中心很远的一个小教堂的门廊里,门廊还围着栅栏,这点似乎和【罗马假日】里不同了。第一次去时门廊已关,只得把手伸进栅栏拍照走人。第二次去倒是开了,只是成双成对的游客已经排到门廊外,一对对在那块怪怪的咧着嘴的目光空洞的圆石板前摆出各种造型合影,然后付钱给管理员,走人。
我在罗马的时候,只知道【罗马假日】,而到了这样的景点前又不免想起电影里对应的情节。记者把手伸进雕像的嘴里,假装手被咬掉了,公主被吓得真情流露,一下扑到记者的怀里。格力高里和奥黛丽那时真是一对壁人。前面说过,在罗马的两天,心境是比较消沉的。罢了罢了,我想。于是转身离开。
其实我最终没进去近距离看它还有个原因。我肯定会好奇把手伸进去,又怕真的发生什么神秘事件导致我的手没了。我就是这么个矛盾且幼稚得可笑的人啊。话说回来,那块圆圆的石板上的浮雕还是很憨的,一点都不凶神恶煞。想到它也快2000岁了,竟有种它看多了世事,所以才一幅空洞麻木的表情的错觉。
![]() |
罗马之行,说来大大小小的遗憾也颇多。不过既然已经在许愿泉投下两枚银币,重返罗马也是当然的了。因为没有耐心排队没去梵蒂冈博物馆,拼死拼活找到博格赛美术馆却发现没有提前订票是不可能进去的……没有近距离观察真理之口,没进大斗兽场,走太累没有进遗址仔细看看,还有没有在正午赶到万神殿。
万神殿的外貌不及它的名声。放在罗马,几乎可以说得上丑了。它的外观看上去很笨拙,而且粗糙,主殿和前殿的感觉也不是很协调。但它确确实实是个建筑学奇迹,进去就知道它宏大的半球形穹顶没有一根柱子支撑,而它是不折不扣的古共和国时代的产物。穹顶顶端开了个圆形小口(我很好奇下雨天雨水不会直接进来吗),殿内几乎所有的采光都靠一道从开口进来的光束。据说正午的时候,便可以看到光直射进来在地板上形成的一个圆形光斑。穹顶没有任何装饰,只有用来排水的几何纹路,若是不知其中奥妙,看起来也无趣得很。
拉斐尔长眠在万神殿下。由于万神殿不收门票,每天进出人流量十分恐怖,我有时想,他老人家若是有知,不知道是什么心情。
梵蒂冈圣彼得教堂及广场,说起来就两个字,宏大。其他倒也没什么特别的。但是亲眼见到时,那份气势确实不是一般的教堂广场可比。再加上它也算一个世界的中心,颇有一股尊贵之气。圣彼得教堂内部装饰还是非常华美的,但不知怎么给我留下了一个过于严肃刻板的印象。教堂的穹顶,我没有上去,那里可以俯瞰圣彼得广场以及整个罗马城,也发生过【生活的甜蜜】里著名的一幕。等着一个人,下次和我一起上去。
![]() |
![]() |
![]() |
科尔多瓦/Córdoba
西班牙南部的安达卢西亚是个华美、自由、散漫、风情万种的地方,她宗教混血而来的奇特之美不同于基督教文化影响下的地区。安达卢西亚区的整个历史——基本是几百年的宗教战争——非常有意思,细说起来是一长篇。科尔多瓦的清真寺-主教堂即是这段历史的鲜活的缩影。我问过一个同学,他的印象里,那是当地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融合的一个象征,而我这局外人,盯着风格截然不同却突兀地共存着的廊柱和雕花时,La Reconquista(基督徒“收复失地”运动,公元718-1492)的枪鸣马啸犹在耳边,淋漓的鲜血仿佛就要从那红色大理石里渗出来了呢。胜利者的回忆,总是那么轻描淡写的。
![]() |
不过,比起把前朝楼宇付之一炬的作风,至少这里的征服者给了个机会让它们留存下来。这个征服者是卡斯蒂利亚-莱昂王国,西班牙最正统的部分。但如今统一的西班牙最出名的还是两个自治区,加泰罗尼亚,和安达卢西亚。
而科尔多瓦是个落寞的地方。不是现在太惨,而是过去太辉煌。白衣大食后倭马亚王朝的都城,当时西欧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以及科学文化中心,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的融合将科尔多瓦的各方面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它也是La Reconquista中第一个陷落的重要城市。其后两百年,塞维利亚陷落,再后两百年,死守伊斯兰世界在伊比利亚半岛上最后一个王权的格拉纳达迎来了两位天主教君主。伊斯兰时代,在伊比利亚半岛,结束了。
如今的科尔多瓦是个留存着浓重伊斯兰风情的安静小城,灰黄的颜色低调得让你想不起来它当年的光芒,正如同当年的“小罗马”尼姆的落寞感。当你得知它背后那段故事之后,却会感觉到这里幽幽的暮气,忍不住喟叹一声。这就是欧洲,石头不仅是石头,桥不仅是桥,柱子不仅是柱子,谁知道当年谁踏过这台阶,谁跪在廊柱下祈祷,美丽的大理石上又溅上了谁的血。
![]() |
作为羞辱,征服者拆去了科尔多瓦大清真寺的中心部分,建起了一座小教堂。于是有了今天的清真寺-大教堂。一种文化融合,或者是一种征服者对对手讽刺?相得益彰,还是生拼硬凑?美丽到眼花缭乱,还是丑陋得触目惊心?这座建筑把如此多对立的特质杂糅到了一起,它本身是一个巨大的矛盾体。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它很独特。世界上有那么多教堂那么多清真寺,而科尔多瓦的这座清真寺-大教堂,是独一无二的。
我最爱的还是它循环的廊柱创造的空间上的无限虚无感,当年的设计者通过这种方式来使祈祷者接近神的旨意。
![]() |
科尔多瓦每年五月有一个“最美庭院”的比赛,当地热爱园艺的风气可见一斑。去的时候已经错过时节,但错综的小巷仍旧开满了鲜花。最著名的那条“花巷”Calleja Las Flores,进去时觉得也不过是条平常小巷,一回头在缝隙间看见清真寺塔楼时才觉得,真是一幅画。
![]() |
卡帕里卡海岸/Costa da Caparica
旅行中总有一些美丽的意外,每每想起来,总是无比的温暖。遇见卡帕里卡海岸就是这样一个意外。它其实是里斯本周围的一个区,北面隔着特茹河与里斯本相望,西面是大西洋。订酒店时我并没有想到从里斯本市中心到卡帕里卡海岸颇费波折,看着它价廉物美的样子就下手了。
事实是,从市中心到这里只能坐一条巴士线(且巨贵),由于语言障碍和里斯本奇葩的结构(以及队伍皆是路痴)我们根本找不到发车站在哪里。情急之下我们只好在会0葡语的情况下向路人问路,其实也就是不断重复Costa da Caparica并指手划脚一番。
车站上第一个被我们缠上的老太太表示不知道,向一边的一位中年大叔说了一堆,中年大叔思考了一阵之后表示那公交不在这车站过,示意我们跟着他走。我们屁颠屁颠地跟上,走了7,8分钟才到。大叔指着站牌叮嘱了一阵(虽然我们听不懂,不过总算看见那个名字出现了),然后和我们一一握手拥抱,笑呵呵地回去坐他的车了。
我们当下一致觉得里斯本人民一定生活得很有满足感且很闲,才会如此乐于助人吧。不过上车之后巨贵的票价给我们被温暖的心又泼了盆冷水。下车之后我们又彻底迷失了,没有地图,手机也没有网络,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哪。同伴已向我投来愤恨的目光。
于是又拉下脸来求助。这回是一位贵气的老太太,带着一只脾气暴躁的小狗从一旁的超市里出来。老太太会说法语,于是我们得救了。她表示可以开车送我们一程时,我们真的是一种受宠若惊的心情。最后发现其实也就五分钟的车程,而且基本是直路,走路大概十五分钟,她完全可以告诉我们怎么走就行了。从我们遇到的几个人来看,他们真的在诠释什么叫助人为“乐”。
酒店没有辜负我的期待。超便宜,而且条件很好。Reception的姑娘英语十分好。放下行李歇了一会之后就向海滩出发了。
这个区并不会让你感到chic,而是一种亲切的、悠闲的、生活的味道,就像自己家乡的某一片小区,人们或忙忙碌碌地营生,或懒懒散散地度日,但每个人看上去都很快乐和满足。游戏店里的游戏机的嘈杂声和桌球碰撞的声音,服装店里带点土气的廉价衣服和泳装,鱼店里的海鲜刺鼻的气味,水果店里各色水果在阳光的熠熠的光辉,大大小小的餐馆的菜单(价格都低得令人咂舌——我们两天都光顾了一家日餐自助,味道不错,关键是12欧元随便吃到撑死(¯﹃¯))。
其实海岸本身倒不是有多惊艳,毕竟经历过蔚蓝海岸,再被海“惊艳”比较难了。海水算不上很蓝,也不是特别清澈,沙也是普通的土黄色。
难忘的是日落。这里向西面向大西洋,北面是里斯本的点点灯火,看落日西沉再适合不过。日落是一种“大美”,在其面前,多少形容词都显得苍白。
![]() |
![]() |
![]() |
![]() |
![]() |
第二天酒店的早餐之丰盛也让我难忘。我们去辛特拉回来后我自作聪明,想到回卡帕里卡的巴士的另一个停靠站坐车(我们其实只认得始发站,但始发站太远),结果再次找不到那车站在哪。最后我们遇到两个会说法语的路人,把我们带到另一个车站,然后另一个公司的公交车司机免费把我们送到了正确的车站。
离开葡萄牙之后我常想以后冬天有假的话可以过来住两周,随便晒晒太阳过过日子,反正这里那么便宜。每当和别人说起这段经历,我总是罗里吧嗦不厌其烦地把我们遇到的那些好心人都搬出来一遍。
我到现在都说不上来那次日落和那些温暖的人情哪个比较美。
-
若影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1-06 10:37:57
-
开心就好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7-29 23:36:55
-
Liang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2-25 01:42:17
-
饼儿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1 01:28:40
-
简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5-13 21:19:19
-
徐小小胖恨美食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4-15 09:41:24
-
FRANCIS HSIUN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2-11 22:59:23
-
啡荳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7-09 11:21:02
-
清欢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6-08 10:54:31
-
夕颜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8-02 17:06:50
-
小绵羊赶集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8-03 02:09:01
-
ireneshy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7-31 23:58:39
-
zen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7-31 20:54:31
-
阿吾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7-31 15:59:22
-
五月微蓝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7-31 15:31:59
-
叭嗡嗡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7-23 09:47:53
-
栀子子子花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6-04 16:23:41
-
kikko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05 20:52:04
-
豆友49196433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7-23 04:4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