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什么?
(本文逻辑混乱,读者需谨慎)
母亲:“建筑设计就是造房子的吗?”
我迟疑了很久:“是的。”
——引
“建筑到底是什么?”
这个问题在大二的时候,就被一位老师在课上问过。问题来源于果戈理的一句“建筑是石头的史诗”。当然,果戈理意在表明建筑所能塑造的时代精神,终究是人文层面上的理解,而与建筑的本质这一问题相距甚远。当然,他还提到了“石头”这一种材质,若从建筑材料来说,西方的建筑与石材自然是密切相关,而从古代中国看来,这便看似荒谬了,中国的木骨泥墙,依然可以经历千年的风雨。
还有一句名言,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语出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尽管黑格尔很有名,尽管建筑也需要有哲学基础,尽管这句话看似很有道理,但这句话毕竟是用来形容音乐的,建筑只是不小心躺了个枪。
另外,若仔细想这句话,音乐和建筑到底哪里相似?是音乐的节奏对应于建筑的空间组合?还是音乐的整体感受对应了建筑的形态?再或者说,“音乐”又是什么?将两个概念都不清楚的名词放在一起,自然会产生玄之又玄的效果。若需要理解这句话,需要一个做了一辈子建筑,又谱了一辈子乐章的人来解释,黑格尔作为一个没有设计过一个建筑,没有谱过一个乐章的人甩出这样一句话,我就只能“呵呵后”了。
当然,老师罗列的一些回答,其中我记得最深的是“建筑是空间的母体”。这终究是把“建筑”与“空间”扯上了关系,相对于建筑外在的形体,建筑的空间自然是更重要,《老子》那句被引用烂了的话也就表达这个意思,尽管查《老子》的本意,也会发现《老子》也只是一度躺枪而已。
1、建筑与空间
大二时期,对于还沉浸在建筑形体的我的来说,能把建筑引到空间的层面已经是极其崇敬了。空间的序列,也对应其功能属性,同时也对应了建筑的外在形态。是对人流线的控制,以及在此流线中视觉感受上的限定。
简单地说,就是建筑是一个虚的内部空间。建筑的外皮圈定了所有要使用的空间,而将不需要的空间分隔在了外面。地面及墙面则划分了这个空间。
那么,如果没有这一层外皮,从空间意义上说,原本的建筑内部的虚空其实还存在,但显然没有了原本的意义,这么看来,建筑的外皮似乎更加重要,于是,“建筑是空间”的理论站不住脚了,那就加两个字:“建筑是空间的母体”,作为空间的承载,就如《黑客帝国》中,对所有人想象的世界的承载一样。
但到了我到了大四,自然见识也多了。对这一理念的破灭来源于藤本的一系列作品。主要有BetonHala滨水中心以及蛇形画廊。两个作品的主要特点便是建筑外皮的模糊性,两者相比,滨水中心模糊的更多的是外皮,而蛇形画廊则将外皮,分割全部模糊,可以说,只留下了原本的“空间”,而这一模糊之后,人们依然可以达到原本的空间,站在原本的高度,并完成在原本空间所想要完成的事情,或闲坐,或散步。
这么一来,建筑与空间的关系,似乎就变得琢磨不透了。
2、建筑与构筑物
由于藤本的一些东西,实在是太像一个构筑物,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建筑,我也想提一句构筑物。记得是大一,老师有提过如何区别建筑与构筑物,最基本的是以人是否能进入为标志。而到今天,我却觉得,建筑与构筑物的区别,应当在取决于于其在人文意义上的象征与实际使用价值的比重。
举北京一些“物体”为例。比如人民英雄纪念碑,这毫无疑问是个构筑物,但是天安门呢?我便宁愿其是一个构筑物。在过去,当它还是一个“门”的时候,我会觉得它是建筑,而如今,它的象征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它的使用价值,这个意义是被强行加上的,它就变成了一个构筑物。同样的理解可以用在故宫以及明十三陵上,它们也正朝着构筑物的方向不断发展。
可以说,我理解的构筑物,包括传统的构筑物本身,以及超越了其本身功能的建筑物。另外,建筑与构筑物应没有绝对的界限。
不过,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藤本的东西,都是建筑。
3、建筑、房子与建筑物
现在再回到母亲所提到的房子。在建筑界的“建筑”与常人眼中的“建筑”必定是不一样的,但在常人眼中,建筑和房子的区别不大。
这里也让我想到了王澍的墙门。非常单一,甚至可以说没有功能,只是对人“行、站、坐、躺”等几种姿态做一个引导。而材料也只是取自山上遍地的土,加一些竹筋做支撑,如此而已。王澍自身并未觉得它是一个雕塑,或者说是构筑物,却“暂且称作房子”。而我却觉得,这个“房子”,倒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建筑”。
回想最为原始的“房子”,有周口店人的山洞,也有一些类似鸟类的巢居,以及之后发展的窑洞,其不变的都是利用自然的东西,稍加以人为的手段,进行更改,再为人所用。只是一个用的是加法,一个用的是减法而已,但综合而言,都是对现状的一种梳理。这与王澍的做法很一致:将现状整理,并形成一种有人为痕迹的事物,而这一人为的事物,会随着时间的流失而消亡,若不加整理,则会回到原始的状态。
从物理意义上说,就是一个熵变的过程,而我认为的建筑,则应是导致这一变化的人为手段。或者再往更大地说,只是一种“方式”,与人都可以无关。
当把“建筑”理解为一种手段之后,人们习惯性地将其衍生的产物也叫做“建筑”,准确地说,之前作为手段的“建筑”,可以替换为“建构”,而后面的“建筑”应是“建筑物”的简称,包括上文中所提到的所有的“建筑”一词,其实指的也都是“建筑物”。
那么,“建筑”为手段,其目的则是为解决一些问题,一些很平常的问题,而建筑就类似于一个开放性问题的答案,建筑物则是这个答案的实体展示。这些问题,从最原始的居住开始,演化到今天与基地,与政府,与甲方,与人民的意愿等各色复杂的问题,不过同时,解决问题的手法也变得多样:用材料,用空间,用形体等等。
既然区分了“建筑”与“建筑物”,那“房子”又是什么?“房子”与“建筑物”又是什么关系?首先,我更习惯于将“建筑物”归类于“房子”。仅有少部分的房子,称得上是建筑物。就好比用新的方法解决了问题,这叫“建筑”,而老方法解决问题,就只能叫“房子”了。用合适的方法解决了问题,这叫“建筑”,而以一个方式解决了所以问题,也只能叫“房子”了。“建筑物”更带有想法的色彩,在功能之余,有思考的余地,而“房子”只为功能合理而存在。
建筑物与房子的区别应不在于王澍认为功能的完整性,而在于其构建手法以及主观表达上的创新与想法。
因此,藤本用新的方式去诠释空间,是建筑;王澍用一个新想法去营造一个事物,是建筑。
这么一来,若我未来只将作为一个建筑从业者来说,我做的的确都不是建筑,而已房子而已。
母亲:“建筑设计就是造房子的吗?”
我迟疑了很久:“是的。”
——引
“建筑到底是什么?”
这个问题在大二的时候,就被一位老师在课上问过。问题来源于果戈理的一句“建筑是石头的史诗”。当然,果戈理意在表明建筑所能塑造的时代精神,终究是人文层面上的理解,而与建筑的本质这一问题相距甚远。当然,他还提到了“石头”这一种材质,若从建筑材料来说,西方的建筑与石材自然是密切相关,而从古代中国看来,这便看似荒谬了,中国的木骨泥墙,依然可以经历千年的风雨。
还有一句名言,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语出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尽管黑格尔很有名,尽管建筑也需要有哲学基础,尽管这句话看似很有道理,但这句话毕竟是用来形容音乐的,建筑只是不小心躺了个枪。
另外,若仔细想这句话,音乐和建筑到底哪里相似?是音乐的节奏对应于建筑的空间组合?还是音乐的整体感受对应了建筑的形态?再或者说,“音乐”又是什么?将两个概念都不清楚的名词放在一起,自然会产生玄之又玄的效果。若需要理解这句话,需要一个做了一辈子建筑,又谱了一辈子乐章的人来解释,黑格尔作为一个没有设计过一个建筑,没有谱过一个乐章的人甩出这样一句话,我就只能“呵呵后”了。
当然,老师罗列的一些回答,其中我记得最深的是“建筑是空间的母体”。这终究是把“建筑”与“空间”扯上了关系,相对于建筑外在的形体,建筑的空间自然是更重要,《老子》那句被引用烂了的话也就表达这个意思,尽管查《老子》的本意,也会发现《老子》也只是一度躺枪而已。
1、建筑与空间
大二时期,对于还沉浸在建筑形体的我的来说,能把建筑引到空间的层面已经是极其崇敬了。空间的序列,也对应其功能属性,同时也对应了建筑的外在形态。是对人流线的控制,以及在此流线中视觉感受上的限定。
简单地说,就是建筑是一个虚的内部空间。建筑的外皮圈定了所有要使用的空间,而将不需要的空间分隔在了外面。地面及墙面则划分了这个空间。
那么,如果没有这一层外皮,从空间意义上说,原本的建筑内部的虚空其实还存在,但显然没有了原本的意义,这么看来,建筑的外皮似乎更加重要,于是,“建筑是空间”的理论站不住脚了,那就加两个字:“建筑是空间的母体”,作为空间的承载,就如《黑客帝国》中,对所有人想象的世界的承载一样。
但到了我到了大四,自然见识也多了。对这一理念的破灭来源于藤本的一系列作品。主要有BetonHala滨水中心以及蛇形画廊。两个作品的主要特点便是建筑外皮的模糊性,两者相比,滨水中心模糊的更多的是外皮,而蛇形画廊则将外皮,分割全部模糊,可以说,只留下了原本的“空间”,而这一模糊之后,人们依然可以达到原本的空间,站在原本的高度,并完成在原本空间所想要完成的事情,或闲坐,或散步。
这么一来,建筑与空间的关系,似乎就变得琢磨不透了。
![]() |
BetonHala滨水中心 |
![]() |
BetonHala滨水中心 |
![]() |
2013 Serpentine Gallery Pavili |
![]() |
2013 Serpentine Gallery Pavili |
2、建筑与构筑物
由于藤本的一些东西,实在是太像一个构筑物,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建筑,我也想提一句构筑物。记得是大一,老师有提过如何区别建筑与构筑物,最基本的是以人是否能进入为标志。而到今天,我却觉得,建筑与构筑物的区别,应当在取决于于其在人文意义上的象征与实际使用价值的比重。
举北京一些“物体”为例。比如人民英雄纪念碑,这毫无疑问是个构筑物,但是天安门呢?我便宁愿其是一个构筑物。在过去,当它还是一个“门”的时候,我会觉得它是建筑,而如今,它的象征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它的使用价值,这个意义是被强行加上的,它就变成了一个构筑物。同样的理解可以用在故宫以及明十三陵上,它们也正朝着构筑物的方向不断发展。
可以说,我理解的构筑物,包括传统的构筑物本身,以及超越了其本身功能的建筑物。另外,建筑与构筑物应没有绝对的界限。
不过,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藤本的东西,都是建筑。
3、建筑、房子与建筑物
现在再回到母亲所提到的房子。在建筑界的“建筑”与常人眼中的“建筑”必定是不一样的,但在常人眼中,建筑和房子的区别不大。
这里也让我想到了王澍的墙门。非常单一,甚至可以说没有功能,只是对人“行、站、坐、躺”等几种姿态做一个引导。而材料也只是取自山上遍地的土,加一些竹筋做支撑,如此而已。王澍自身并未觉得它是一个雕塑,或者说是构筑物,却“暂且称作房子”。而我却觉得,这个“房子”,倒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建筑”。
![]() |
王澍的墙门 |
![]() |
王澍的墙门 |
回想最为原始的“房子”,有周口店人的山洞,也有一些类似鸟类的巢居,以及之后发展的窑洞,其不变的都是利用自然的东西,稍加以人为的手段,进行更改,再为人所用。只是一个用的是加法,一个用的是减法而已,但综合而言,都是对现状的一种梳理。这与王澍的做法很一致:将现状整理,并形成一种有人为痕迹的事物,而这一人为的事物,会随着时间的流失而消亡,若不加整理,则会回到原始的状态。
从物理意义上说,就是一个熵变的过程,而我认为的建筑,则应是导致这一变化的人为手段。或者再往更大地说,只是一种“方式”,与人都可以无关。
![]() |
周口店人的山洞 |
![]() |
马来西亚半岛的巢居 |
![]() |
窑洞剖面 |
当把“建筑”理解为一种手段之后,人们习惯性地将其衍生的产物也叫做“建筑”,准确地说,之前作为手段的“建筑”,可以替换为“建构”,而后面的“建筑”应是“建筑物”的简称,包括上文中所提到的所有的“建筑”一词,其实指的也都是“建筑物”。
那么,“建筑”为手段,其目的则是为解决一些问题,一些很平常的问题,而建筑就类似于一个开放性问题的答案,建筑物则是这个答案的实体展示。这些问题,从最原始的居住开始,演化到今天与基地,与政府,与甲方,与人民的意愿等各色复杂的问题,不过同时,解决问题的手法也变得多样:用材料,用空间,用形体等等。
既然区分了“建筑”与“建筑物”,那“房子”又是什么?“房子”与“建筑物”又是什么关系?首先,我更习惯于将“建筑物”归类于“房子”。仅有少部分的房子,称得上是建筑物。就好比用新的方法解决了问题,这叫“建筑”,而老方法解决问题,就只能叫“房子”了。用合适的方法解决了问题,这叫“建筑”,而以一个方式解决了所以问题,也只能叫“房子”了。“建筑物”更带有想法的色彩,在功能之余,有思考的余地,而“房子”只为功能合理而存在。
建筑物与房子的区别应不在于王澍认为功能的完整性,而在于其构建手法以及主观表达上的创新与想法。
因此,藤本用新的方式去诠释空间,是建筑;王澍用一个新想法去营造一个事物,是建筑。
这么一来,若我未来只将作为一个建筑从业者来说,我做的的确都不是建筑,而已房子而已。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