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生日一段话# (4)
流连这把慢时光
——写在桐仔四周岁
本来应该在上周桐仔四岁生日时完成的这篇作业,又被家里家外的一堆事情耽搁。心思很难沉淀,所以一下子又拖到了现在。
桐仔生日那天,很多叔叔阿姨兄弟姐妹都在微信圈上祝福他。那个沉浸在自己生日的幸福感中的小孩儿,忙不迭地把嘴巴凑到手机前道谢,手里还不忘记摆弄着他新收到的礼物。
我坐在他身边,想把他抱进怀中。他却挣了一下,跑到一边去了。他站在屋子中间,学着Jerry老鼠的样子逗我乐,还显摆自己可以单脚跳的本事。
我傻乐着,心头却划过一丝怅然若失的感觉。眼前这个身高1米1、体重36斤的小朋友,昨天还只是个小宝宝。
我跟朋友感叹道:内心充满感慨,日子过得太快。昨日襁褓在怀,弹指已过四载。
对于桐仔,我向来是有着很强烈的自豪感的。样貌上,他随了家族里最好的基因,体质也不错。脾气性情也随和、善良,很讲道理,也很懂事。
哪个妈妈不是怀揣着这样的自豪感看待上天赋予自己的这个亲爱的小孩呢?
因着这种骨血之爱,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这种爱常常会变成一种焦虑。
一个在南方的朋友,膝下一子一女,是旁人羡慕的对象。她精明能干,辅佐家人经营着家族企业,曾经管理着有几百员工的工厂。孩子到了上学的年纪,从早到晚,从周一到周日,几乎所有的时间,朋友和两个孩子都在学校、辅导班、兴趣班之间周旋。绘画、国际象棋、围棋……连这个大学四年几乎没有玩过扑克的朋友,都要经常拿起棋谱研究。
她问我,桐仔在学什么?你给桐仔报了什么兴趣班?我回答她,什么都没学,还早,还早。她说,你还真沉得住气!
朋友的担心其实也不是没有道理。妈妈界人尽皆知的教育环境,逼迫着父母和孩子时时处处都要早下手、广撒网。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是孙悟空。金字塔的塔尖断然是不会预留给那些没有金箍棒的孩子的。
桐仔三岁到四岁这一年,大部分时间,我也曾经这样焦虑。
桐仔刚进入幼儿园的时候,我还很天真地认为,幼儿园就是好吃好喝有地方玩的场所。很快我就发现,那俨然是个Level 1的竞技场。
与仔同班的孩子虽然大多只比仔大几个月,但身上的技艺却远非几个月之差。有的孩子体能很好,早早就学会了拍球,而仔却是在不久前才学会了左腿单脚跳;有的孩子已经会用一个手指在钢琴上弹下整首的《小星星》,而仔摆弄家里的钢琴时,无非是为了炫耀自己知道“哆来咪哆,哆来咪哆,咪发嗦……”;有的孩子请了家庭绘画老师,而仔到现在连涂颜色都只是敷衍几笔了事。
仔慢悠悠、不在乎、坐不住的性格真让我接受不了!我跟仔他爸说,我在仔的年纪已经可以读小学的语文课本、代表幼儿园参加全市的文艺演出,比仔稍大一点的时候已经提着毛笔写大字、当故事大王了!
于是,在桐仔三岁半的那个冬天,我硬拖着他去试听一个绘画班的课程。这个课程是我在形形色色的儿童绘画教育机构中精挑细选出来的,价格自然不菲。我对它的期望也很高,对于我这样一个喜欢画画的人来说,自然希望自己的儿子有一天也能画出震惊四座的作品。
仔进了教室,年轻的老师们围上来逗他开心。仔却撇嘴哭了,怎么都不肯在那个教室里多待,硬是把我和他爸从教室里拽了出来。
那一刻我真的有些恼羞成怒。“你真是个很奇怪的小孩儿唉!”我责备桐仔。“你看这里多好玩啊,有那么多画笔,还可以做手工,你为什么不喜欢啊?”
桐仔转过头去跑到一堵墙前面呜呜哭开了。我追过去,蹲下身来,用最后一点耐性跟他商量:咱们下周再来,行吗?桐仔哽咽着停顿了一下,壮着胆子回了一句:“不好!”
我所有的耐心在那一刻全部化为乌有,眼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桐仔爸一下子把仔抱起来,然后凑到我耳边,用很小但是很严肃的声音问我:“你为什么一定要让他学画画?你有没有想过他就是不喜欢画画,那又怎样?”
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是啊,如果他不喜欢画画,那又怎样?也许他会喜欢其他的事情。也许他还不知道自己会喜欢画画。我这种强迫,也许会把他刚刚要建立起来的兴趣浇灭。
我拉起桐仔的手,跟他说:“咱们走吧。”桐仔趴到我肩膀上说:“妈妈,我不喜欢这个教室,这个教室太黑了。”
从那一天起,我意识到,是自己走得太快。是自己太想拉着孩子,推着孩子,让他迅速成为我想让他成为的那种孩子。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我没有在桐仔面前提过“画画”这两个字。很多个、很多个下午或者晚上,我们就是那样漫无目的地瞎逛,摆汽车,翻他一两岁的时候翻看的那些汽车卡片,听凤凰传奇的歌,或者是在一盏小小的台灯下,我搂着他,他摸着我的胳膊肘,眼睛对视着,谁都不说话。然后,偶尔我发出一个怪声,他就“咯咯”地笑起来;再然后,他侧转一下身子,对我说:“晚安,妈妈!我爱你!”
再后来,桐仔经历了每个小孩子刚进入幼儿园必经的生病周期,反复咳嗽发烧,在家休了两个月。那段时间过得很轻慢。去医院的时候,他从不哭闹,一边自己挂着吊瓶,一边安慰对面病床上的小姐姐。不去医院的时候,我们就一起玩桐仔自己发明的游戏,或者看一段动画片,读几本他喜欢的故事书。
在桐仔的屋子里,有各式各样的画笔、颜料;在书橱里,有很多脑力思维锻炼的练习册或者经典有趣的绘本。那曾是我四处搜刮来,准备从桐仔三岁起培养他智商情商和审美情趣所用。就在“绘画班事件”之后,我决定让这些东西暂时束之高阁。我相信,这些东西早晚会用得上。但我更希望,由桐仔自己决定什么时候来使用它们、用怎样的方式使用它们。
在很多次、很多次的纠结、焦躁、伤心和自我调整之后,我想,我应该慢点、再慢点。
桐仔有很多奇思妙想,经常语出惊人。妈妈会赶紧记下这些有趣的细节,然后写成童话故事、画成小插画;
桐仔喜欢用剪刀剪一条一条的直线。妈妈找来了很多亲子手工的材料,想要和他一起动手。
桐仔从书橱里翻落了一本放置了一年的《巴巴爸爸》,从此爱上了“像橡皮泥一样的一家人”。 妈妈悄悄在书橱里,把全套的《巴巴爸爸》补齐。
桐仔对趣味思维训练的题目着迷。妈妈和他一起走迷宫、找规律,每做对一道题目,就伸出手来给对方一个“high five”。
偶然有一天,桐仔自己要求画画。妈妈就摆上一桌子的画笔颜料,任他涂抹。
经常有时候,仔不能专心做某件事情,或者不想服从于我替他做的选择,或者因为自卑输不起而拒绝参与。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也会再次陷入焦虑,脾气变得急躁,甚至有几次对他大发雷霆。
但是,内心里,我反复地对自己说,慢慢地,慢慢地。深呼一口气,再问自己一句,如果桐仔就是个平庸的小孩儿,那又怎样?
当我能够慢下来的时候,我发现,桐仔也渐渐进入了更好的状态。他不再害怕是不是哪句话说错了,妈妈会不高兴;他真心喜欢上了幼儿园,连端午假期都担心班里的蚕宝宝会饿死;他喜欢的书籍越来越广泛,不再拘泥于汽车这一个品种;他越来越有自信,终于可以放开声音唱歌;他胆量越来越大,可以在爸爸的鼓励和指导下,爬上几米高的绳梯。
桐仔上了幼儿园之后,在家的时间有限。他也不是个缠人的孩子,早晨醒了会自己坐在小床里看书,直到无聊极了才把我推醒;摆弄玩具可以摆弄一个多小时;吃喝拉撒都能自己解决,十分乐衷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睡前听完故事,会很懂事地说“妈妈你去忙吧,爸爸陪我睡觉”。
所以,在拥有越来越多自己的时间之后,我也逐渐从一个围着孩子转的圈子里跳脱出来。我有更多的时间和更平和的心情来关心我和孩子的关系。我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用自己的兴趣换得饱满的精神状态和对孩子的潜移默化。
说真的,我非常享受现在这个阶段。我和桐仔都慢慢地、慢慢地在成长。他会慢慢成长成他的样子,而我会慢慢成长为一个更有趣的妈妈。
哦,对了。
我还是没有放弃给桐仔寻找兴趣班。前些日子带他去了乐高机器人的课程试听。他回来念念不忘:“妈妈,我自己搭了一个大吊车!下次要搭挖掘机啊!你什么时候再带我去?”嗯,也许,这才是他喜欢的兴趣班。
——写在桐仔四周岁
本来应该在上周桐仔四岁生日时完成的这篇作业,又被家里家外的一堆事情耽搁。心思很难沉淀,所以一下子又拖到了现在。
桐仔生日那天,很多叔叔阿姨兄弟姐妹都在微信圈上祝福他。那个沉浸在自己生日的幸福感中的小孩儿,忙不迭地把嘴巴凑到手机前道谢,手里还不忘记摆弄着他新收到的礼物。
我坐在他身边,想把他抱进怀中。他却挣了一下,跑到一边去了。他站在屋子中间,学着Jerry老鼠的样子逗我乐,还显摆自己可以单脚跳的本事。
我傻乐着,心头却划过一丝怅然若失的感觉。眼前这个身高1米1、体重36斤的小朋友,昨天还只是个小宝宝。
我跟朋友感叹道:内心充满感慨,日子过得太快。昨日襁褓在怀,弹指已过四载。
对于桐仔,我向来是有着很强烈的自豪感的。样貌上,他随了家族里最好的基因,体质也不错。脾气性情也随和、善良,很讲道理,也很懂事。
哪个妈妈不是怀揣着这样的自豪感看待上天赋予自己的这个亲爱的小孩呢?
因着这种骨血之爱,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这种爱常常会变成一种焦虑。
一个在南方的朋友,膝下一子一女,是旁人羡慕的对象。她精明能干,辅佐家人经营着家族企业,曾经管理着有几百员工的工厂。孩子到了上学的年纪,从早到晚,从周一到周日,几乎所有的时间,朋友和两个孩子都在学校、辅导班、兴趣班之间周旋。绘画、国际象棋、围棋……连这个大学四年几乎没有玩过扑克的朋友,都要经常拿起棋谱研究。
她问我,桐仔在学什么?你给桐仔报了什么兴趣班?我回答她,什么都没学,还早,还早。她说,你还真沉得住气!
朋友的担心其实也不是没有道理。妈妈界人尽皆知的教育环境,逼迫着父母和孩子时时处处都要早下手、广撒网。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是孙悟空。金字塔的塔尖断然是不会预留给那些没有金箍棒的孩子的。
桐仔三岁到四岁这一年,大部分时间,我也曾经这样焦虑。
桐仔刚进入幼儿园的时候,我还很天真地认为,幼儿园就是好吃好喝有地方玩的场所。很快我就发现,那俨然是个Level 1的竞技场。
与仔同班的孩子虽然大多只比仔大几个月,但身上的技艺却远非几个月之差。有的孩子体能很好,早早就学会了拍球,而仔却是在不久前才学会了左腿单脚跳;有的孩子已经会用一个手指在钢琴上弹下整首的《小星星》,而仔摆弄家里的钢琴时,无非是为了炫耀自己知道“哆来咪哆,哆来咪哆,咪发嗦……”;有的孩子请了家庭绘画老师,而仔到现在连涂颜色都只是敷衍几笔了事。
仔慢悠悠、不在乎、坐不住的性格真让我接受不了!我跟仔他爸说,我在仔的年纪已经可以读小学的语文课本、代表幼儿园参加全市的文艺演出,比仔稍大一点的时候已经提着毛笔写大字、当故事大王了!
于是,在桐仔三岁半的那个冬天,我硬拖着他去试听一个绘画班的课程。这个课程是我在形形色色的儿童绘画教育机构中精挑细选出来的,价格自然不菲。我对它的期望也很高,对于我这样一个喜欢画画的人来说,自然希望自己的儿子有一天也能画出震惊四座的作品。
仔进了教室,年轻的老师们围上来逗他开心。仔却撇嘴哭了,怎么都不肯在那个教室里多待,硬是把我和他爸从教室里拽了出来。
那一刻我真的有些恼羞成怒。“你真是个很奇怪的小孩儿唉!”我责备桐仔。“你看这里多好玩啊,有那么多画笔,还可以做手工,你为什么不喜欢啊?”
桐仔转过头去跑到一堵墙前面呜呜哭开了。我追过去,蹲下身来,用最后一点耐性跟他商量:咱们下周再来,行吗?桐仔哽咽着停顿了一下,壮着胆子回了一句:“不好!”
我所有的耐心在那一刻全部化为乌有,眼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桐仔爸一下子把仔抱起来,然后凑到我耳边,用很小但是很严肃的声音问我:“你为什么一定要让他学画画?你有没有想过他就是不喜欢画画,那又怎样?”
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是啊,如果他不喜欢画画,那又怎样?也许他会喜欢其他的事情。也许他还不知道自己会喜欢画画。我这种强迫,也许会把他刚刚要建立起来的兴趣浇灭。
我拉起桐仔的手,跟他说:“咱们走吧。”桐仔趴到我肩膀上说:“妈妈,我不喜欢这个教室,这个教室太黑了。”
从那一天起,我意识到,是自己走得太快。是自己太想拉着孩子,推着孩子,让他迅速成为我想让他成为的那种孩子。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我没有在桐仔面前提过“画画”这两个字。很多个、很多个下午或者晚上,我们就是那样漫无目的地瞎逛,摆汽车,翻他一两岁的时候翻看的那些汽车卡片,听凤凰传奇的歌,或者是在一盏小小的台灯下,我搂着他,他摸着我的胳膊肘,眼睛对视着,谁都不说话。然后,偶尔我发出一个怪声,他就“咯咯”地笑起来;再然后,他侧转一下身子,对我说:“晚安,妈妈!我爱你!”
再后来,桐仔经历了每个小孩子刚进入幼儿园必经的生病周期,反复咳嗽发烧,在家休了两个月。那段时间过得很轻慢。去医院的时候,他从不哭闹,一边自己挂着吊瓶,一边安慰对面病床上的小姐姐。不去医院的时候,我们就一起玩桐仔自己发明的游戏,或者看一段动画片,读几本他喜欢的故事书。
在桐仔的屋子里,有各式各样的画笔、颜料;在书橱里,有很多脑力思维锻炼的练习册或者经典有趣的绘本。那曾是我四处搜刮来,准备从桐仔三岁起培养他智商情商和审美情趣所用。就在“绘画班事件”之后,我决定让这些东西暂时束之高阁。我相信,这些东西早晚会用得上。但我更希望,由桐仔自己决定什么时候来使用它们、用怎样的方式使用它们。
在很多次、很多次的纠结、焦躁、伤心和自我调整之后,我想,我应该慢点、再慢点。
桐仔有很多奇思妙想,经常语出惊人。妈妈会赶紧记下这些有趣的细节,然后写成童话故事、画成小插画;
桐仔喜欢用剪刀剪一条一条的直线。妈妈找来了很多亲子手工的材料,想要和他一起动手。
桐仔从书橱里翻落了一本放置了一年的《巴巴爸爸》,从此爱上了“像橡皮泥一样的一家人”。 妈妈悄悄在书橱里,把全套的《巴巴爸爸》补齐。
桐仔对趣味思维训练的题目着迷。妈妈和他一起走迷宫、找规律,每做对一道题目,就伸出手来给对方一个“high five”。
偶然有一天,桐仔自己要求画画。妈妈就摆上一桌子的画笔颜料,任他涂抹。
经常有时候,仔不能专心做某件事情,或者不想服从于我替他做的选择,或者因为自卑输不起而拒绝参与。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也会再次陷入焦虑,脾气变得急躁,甚至有几次对他大发雷霆。
但是,内心里,我反复地对自己说,慢慢地,慢慢地。深呼一口气,再问自己一句,如果桐仔就是个平庸的小孩儿,那又怎样?
当我能够慢下来的时候,我发现,桐仔也渐渐进入了更好的状态。他不再害怕是不是哪句话说错了,妈妈会不高兴;他真心喜欢上了幼儿园,连端午假期都担心班里的蚕宝宝会饿死;他喜欢的书籍越来越广泛,不再拘泥于汽车这一个品种;他越来越有自信,终于可以放开声音唱歌;他胆量越来越大,可以在爸爸的鼓励和指导下,爬上几米高的绳梯。
桐仔上了幼儿园之后,在家的时间有限。他也不是个缠人的孩子,早晨醒了会自己坐在小床里看书,直到无聊极了才把我推醒;摆弄玩具可以摆弄一个多小时;吃喝拉撒都能自己解决,十分乐衷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睡前听完故事,会很懂事地说“妈妈你去忙吧,爸爸陪我睡觉”。
所以,在拥有越来越多自己的时间之后,我也逐渐从一个围着孩子转的圈子里跳脱出来。我有更多的时间和更平和的心情来关心我和孩子的关系。我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用自己的兴趣换得饱满的精神状态和对孩子的潜移默化。
说真的,我非常享受现在这个阶段。我和桐仔都慢慢地、慢慢地在成长。他会慢慢成长成他的样子,而我会慢慢成长为一个更有趣的妈妈。
哦,对了。
![]() |
![]() |
![]() |
![]() |
我还是没有放弃给桐仔寻找兴趣班。前些日子带他去了乐高机器人的课程试听。他回来念念不忘:“妈妈,我自己搭了一个大吊车!下次要搭挖掘机啊!你什么时候再带我去?”嗯,也许,这才是他喜欢的兴趣班。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