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布斯与专业主义
乔布斯
今天微博一直在传一个视频,称之为《乔布斯,遗失的采访》。我完整看完之后,想起了第一次看《乔布斯传》的时候(其实市面上大部分乔布斯传我都看了,还看了一本模仿乔布斯口吻的《乔布斯日记》),对于乔布斯的理解就是一个拥有传奇人生的奇才——但回顾了视频之后,感觉这个真实的乔布斯(虽然采访时还带有许多谎话)其实背后还是有蛮多有意思的事情。
乔布斯是如何逆袭的?
大部分人都觉得乔布斯能一次又一次地改变世界,却忽略了最开始的时候,他是如何起步的。也许因为我还年轻,我个人特别关注他的第一桶金是如何起来的。大概有几个出名的事件:
12岁时,找HP的Hewlett,要了一些零件做频率计算器;
12岁暑假去HP打工,遇到了沃兹尼亚克;
随后因为杂志上的一篇文章,跑到斯坦福大学的图书馆验证电话的传递原理;
因为发现了AT&T的通讯问题,于是开始制作blue-box,即可以盗打电话的蓝盒子;
蓝盒子并没有赚钱,但是却开始了创业的人生——apple 1
制作apple2的时候遇到VC,获得投资;
这期间有几个我觉得非常有意思的细节可以阐述:
第一次做蓝盒子的成功,让乔布斯认定自己在这方面的天才和自信,才会有随后制作apple电脑的事情发生;
第一次买卖零件,销售产品的时候,乔布斯先是在一家书店拿到了订单,然后根据订单下了一倍的货,并把价格也提高了一倍——相当于卖给书店的产品,已经实现了回收成本,剩下的要么都是利润,要么都是库存。
乔布斯并非每次都是坐等机会上门的人,他寻找投资的时候也许久都没找到愿意投资的人,但都获得了投资人的推荐,一次一次才找到最终的投资者。更别提他12岁就打电话给HP的创始人要求拿几个零件了。
我觉得乔布斯本身就是一个主动性很强,动手能力也不错的人,更何况他的产品天赋和营销天赋:
产品天赋:不要认为乔布斯不懂产品。他对于产品追求的确是到了极致——他对于新技术和如何把新技术推给消费者有其内在的心法,而对于用户价值和产品价值的理解则更是偏执——他在访谈中对于微软的不屑,其实就是一个艺术家对于工业生产的态度吧。
营销天赋:推销自己,推销产品都有一手。
想起老罗在“一个理想主义创业者的故事”演讲中讲的一段话:成功的人大都要经过几个过程:高人相助、贵人提携、自己努力、小人作梗。
其实乔布斯差不多就是这样的历程吧。
我并非鼓吹这样可以让一个人走向成功,而是拿出一个我觉得有感触的样本,让各位看看,一段历史背后其实还是有蛮多可以挖掘的地方。
专业主义
什么是专业主义?专业主义是大前研一提出的一个观点:
专业人士的定义,或者说应该具备的能力包括:
1、 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专业修养
2、 丰富的经验
3、 不断学习的意志和能力。专家从基础知识开始进行系统学习,亲身实践,对新事物反复消化并不断积累经验,经过持续的训练,他们能够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提供给别人。
4、 对顾客信守诺言,以顾客为中心的道德观和修养
5、 授权的能力,以及勇于承担授权风险的能力。
6、 能够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及时处理的能力
7、 洞察力、判断力。洞察看不到的事物的能力、构思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以及21世纪所需要的正确的理解力与洞察力必不可少。
8、 专家的定义:专家要控制自己的情感,并靠理性而行动。他们不仅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较强的伦理道德,而且无一例外的将顾客放在第一位,具备永不衰竭的好奇心和进取心,严格遵守纪律。以上条件全部具备的人,我们称之为专家。
9、 无论前提条件发生多大的变化,都能够认清深层变化的本质,比别人发挥出更大的能力,这样的人才是专家。
10、先见能力
乔布斯其实不算专业主义,应该是说,具备专业主义的几个要素——大前研一这本书其实大部分还是针对上班族等来写的。但我之所以要谈到这个问题,是因为我本人也有类似的困惑。
在互联网公司呆了两年,做为一名产品经理似乎很简单,但我却越来越不这样认为。今年,我给自己订立的一个目标就是专业主义,因此来看看我需要做到哪几个要素:
1.思维能力和经验——大部分高级产品经理的思维和经验都超过普通的产品经理,可以做出正确的决策;
2.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专业修养——我个人是新闻出身,半路来到互联网,两头都没有足够扎实的理论基础,做起事来有时候很容易陷入缺少方法的困境。
3.超强的洞察力——看到产品和用户的价值是非常关键的技能,大部分人其实都是行尸走肉,不断地在执行,而非在思考。
这就是我的三个目标。
或许有人会问,乔布斯和专业主义有什么关系?我认为乔布斯做到了专业主义的几个关键要素,并且不断努力的人——心理学上称之,偏执狂才能生存。其实偏执狂首先是一个专业主义者,而偏执是因为对于自己的自信。
从我的角度看,我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产品经理,首先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做好专业的事情——尽管看起来很简单,却需要大量时间的付出。
说到大量时间的付出,许多人可能会想起一万小时定律。说起来,我也受到这个影响。当初我开始学习的时候,真的以为这个理论是OK的,我可以努力三年然后成为经验丰富的强者。但是我看了阳志平等人对于这个定律的研究,发现一万小时这东西和21天养成好习惯一样,其实没有太多的统计意义。更多的时候,其实是给自己一点信心,告诉自己要不断地坚持下去,不断地学习。
王坚在他的微信公众账号谈到他的朋友李劲波对于“强者” 的一些研究,有两个关键的因素值得深思:自信和能力。
能力可以不断学习和投入时间来实现,而自信并非那么简单——大部分人其实都在不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做不擅长的事情。王坚觉得应该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开始做点小项目,找回自信。
正如乔布斯的蓝盒子和上面我罗列的几件事情一样,都是帮助乔布斯提升自信的关键点。
不过,现实中可能并非如此美好——即便是感兴趣擅长的领域,依然会有许多风险和问题。在此,我推荐各位看一下《精益创业》,可以看我写的书评《硅谷创业方法论:尽早失败,精益创业——读《精益创业》》。精益创业提供了一套方法论,可以方便你不断从小到大起步做项目,并有许多的启示。
我个人现在因为时间问题,不得不放弃很多东西和机会,但后续有了时间,我会按照我个人的计划去做一些有意思的项目,各位不妨继续关注我的博客。
以上是我今天看乔布斯采访的一些感触,或许写得很乱,但都是我所见所得。
原文链接:http://huchao.me/%e4%b9%94%e5%b8%83%e6%96%af%e4%b8%8e%e4%b8%93%e4%b8%9a%e4%b8%bb%e4%b9%89
今天微博一直在传一个视频,称之为《乔布斯,遗失的采访》。我完整看完之后,想起了第一次看《乔布斯传》的时候(其实市面上大部分乔布斯传我都看了,还看了一本模仿乔布斯口吻的《乔布斯日记》),对于乔布斯的理解就是一个拥有传奇人生的奇才——但回顾了视频之后,感觉这个真实的乔布斯(虽然采访时还带有许多谎话)其实背后还是有蛮多有意思的事情。
乔布斯是如何逆袭的?
大部分人都觉得乔布斯能一次又一次地改变世界,却忽略了最开始的时候,他是如何起步的。也许因为我还年轻,我个人特别关注他的第一桶金是如何起来的。大概有几个出名的事件:
12岁时,找HP的Hewlett,要了一些零件做频率计算器;
12岁暑假去HP打工,遇到了沃兹尼亚克;
随后因为杂志上的一篇文章,跑到斯坦福大学的图书馆验证电话的传递原理;
因为发现了AT&T的通讯问题,于是开始制作blue-box,即可以盗打电话的蓝盒子;
蓝盒子并没有赚钱,但是却开始了创业的人生——apple 1
制作apple2的时候遇到VC,获得投资;
这期间有几个我觉得非常有意思的细节可以阐述:
第一次做蓝盒子的成功,让乔布斯认定自己在这方面的天才和自信,才会有随后制作apple电脑的事情发生;
第一次买卖零件,销售产品的时候,乔布斯先是在一家书店拿到了订单,然后根据订单下了一倍的货,并把价格也提高了一倍——相当于卖给书店的产品,已经实现了回收成本,剩下的要么都是利润,要么都是库存。
乔布斯并非每次都是坐等机会上门的人,他寻找投资的时候也许久都没找到愿意投资的人,但都获得了投资人的推荐,一次一次才找到最终的投资者。更别提他12岁就打电话给HP的创始人要求拿几个零件了。
我觉得乔布斯本身就是一个主动性很强,动手能力也不错的人,更何况他的产品天赋和营销天赋:
产品天赋:不要认为乔布斯不懂产品。他对于产品追求的确是到了极致——他对于新技术和如何把新技术推给消费者有其内在的心法,而对于用户价值和产品价值的理解则更是偏执——他在访谈中对于微软的不屑,其实就是一个艺术家对于工业生产的态度吧。
营销天赋:推销自己,推销产品都有一手。
想起老罗在“一个理想主义创业者的故事”演讲中讲的一段话:成功的人大都要经过几个过程:高人相助、贵人提携、自己努力、小人作梗。
其实乔布斯差不多就是这样的历程吧。
我并非鼓吹这样可以让一个人走向成功,而是拿出一个我觉得有感触的样本,让各位看看,一段历史背后其实还是有蛮多可以挖掘的地方。
专业主义
什么是专业主义?专业主义是大前研一提出的一个观点:
专业人士的定义,或者说应该具备的能力包括:
1、 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专业修养
2、 丰富的经验
3、 不断学习的意志和能力。专家从基础知识开始进行系统学习,亲身实践,对新事物反复消化并不断积累经验,经过持续的训练,他们能够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提供给别人。
4、 对顾客信守诺言,以顾客为中心的道德观和修养
5、 授权的能力,以及勇于承担授权风险的能力。
6、 能够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及时处理的能力
7、 洞察力、判断力。洞察看不到的事物的能力、构思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以及21世纪所需要的正确的理解力与洞察力必不可少。
8、 专家的定义:专家要控制自己的情感,并靠理性而行动。他们不仅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较强的伦理道德,而且无一例外的将顾客放在第一位,具备永不衰竭的好奇心和进取心,严格遵守纪律。以上条件全部具备的人,我们称之为专家。
9、 无论前提条件发生多大的变化,都能够认清深层变化的本质,比别人发挥出更大的能力,这样的人才是专家。
10、先见能力
乔布斯其实不算专业主义,应该是说,具备专业主义的几个要素——大前研一这本书其实大部分还是针对上班族等来写的。但我之所以要谈到这个问题,是因为我本人也有类似的困惑。
在互联网公司呆了两年,做为一名产品经理似乎很简单,但我却越来越不这样认为。今年,我给自己订立的一个目标就是专业主义,因此来看看我需要做到哪几个要素:
1.思维能力和经验——大部分高级产品经理的思维和经验都超过普通的产品经理,可以做出正确的决策;
2.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专业修养——我个人是新闻出身,半路来到互联网,两头都没有足够扎实的理论基础,做起事来有时候很容易陷入缺少方法的困境。
3.超强的洞察力——看到产品和用户的价值是非常关键的技能,大部分人其实都是行尸走肉,不断地在执行,而非在思考。
这就是我的三个目标。
或许有人会问,乔布斯和专业主义有什么关系?我认为乔布斯做到了专业主义的几个关键要素,并且不断努力的人——心理学上称之,偏执狂才能生存。其实偏执狂首先是一个专业主义者,而偏执是因为对于自己的自信。
从我的角度看,我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产品经理,首先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做好专业的事情——尽管看起来很简单,却需要大量时间的付出。
说到大量时间的付出,许多人可能会想起一万小时定律。说起来,我也受到这个影响。当初我开始学习的时候,真的以为这个理论是OK的,我可以努力三年然后成为经验丰富的强者。但是我看了阳志平等人对于这个定律的研究,发现一万小时这东西和21天养成好习惯一样,其实没有太多的统计意义。更多的时候,其实是给自己一点信心,告诉自己要不断地坚持下去,不断地学习。
王坚在他的微信公众账号谈到他的朋友李劲波对于“强者” 的一些研究,有两个关键的因素值得深思:自信和能力。
能力可以不断学习和投入时间来实现,而自信并非那么简单——大部分人其实都在不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做不擅长的事情。王坚觉得应该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开始做点小项目,找回自信。
正如乔布斯的蓝盒子和上面我罗列的几件事情一样,都是帮助乔布斯提升自信的关键点。
不过,现实中可能并非如此美好——即便是感兴趣擅长的领域,依然会有许多风险和问题。在此,我推荐各位看一下《精益创业》,可以看我写的书评《硅谷创业方法论:尽早失败,精益创业——读《精益创业》》。精益创业提供了一套方法论,可以方便你不断从小到大起步做项目,并有许多的启示。
我个人现在因为时间问题,不得不放弃很多东西和机会,但后续有了时间,我会按照我个人的计划去做一些有意思的项目,各位不妨继续关注我的博客。
以上是我今天看乔布斯采访的一些感触,或许写得很乱,但都是我所见所得。
原文链接:http://huchao.me/%e4%b9%94%e5%b8%83%e6%96%af%e4%b8%8e%e4%b8%93%e4%b8%9a%e4%b8%bb%e4%b9%89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