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采访1
大三,有一次上课老师放了一部央视制作的记录片,葛西厢看得满是激动,回来就给拍纪录片的制片人发信,说想去实习。对方居然很快回复,说“你来吧”。就这样,还在人民大学广播电视新闻系就读的她进入了央视评论部。刚开始的日子说有多苦就有多苦,加班、熬夜是普通得再不能普通的事情。那位制片人在工作上也是出奇地苛刻,什么事情都要求做到极致才肯罢休。葛西厢说到这一段的时候,用了一种形容—— “就好像整个脑袋、灵魂时刻都被吸空了的感觉”,办法要想到穷尽,素材要找到穷尽,动手做起来也要一丝不漏。不过年轻时候的激情很容易将这些障碍一扫而空。由于在此其间独立制作的记录片《月色撩人》采用了多种手法并且运用轻巧、风格鲜明,得到了制片人的赞赏,她毫不犹豫地就这样留在了央视。
工作地点在央视南院,一起工作的同事会每天集体吃饭、结队出入,冷不丁会发现传说中的名人白岩松、崔永元就近在身边。可这也就算仅有的福利了。第一年,没有工资,还不给转北京户口。同龄人对她投来羡慕的目光的时候,只有她自己知道这份艰辛。有一次,为了一个纪录片熬夜两宿,把节目交上去的时候人都快有“虚脱的感觉”了。播出的时候,她却哭了,因为中间有个地方忘了加个标注。“其实并不是很重要,后来那个节目还得了奖,但那个时候就是没法原谅自己,就像强迫症一样”,她笑道。
风雨过后见彩虹,残酷的磨炼之后随之而来的是无以形容的满足。“每一次做节目都充满了新鲜感,充满了力量,从不感到厌倦”,而且每当节目播出,“那种成就感是没有办法去形容的”。所以她说,直到现在总是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其中,乃至于这些年来她的生活坐标都是以一期一期的节目为轴,用不同期的节目作为自己生活点的标记。在自己感兴趣的主题里坚持做着自己风格的节目,她认为很多时候“就像干涸的土地里浇了一瓢水一样,哪怕只是一点点,也会觉得非常有成就感”。2011年,跟随领导进入央视一套,她成为了柴静主持的栏目《看见》的编导。节目做起来比以往更加紧凑,有的时候是一个月、半个月一期,遇到特殊事件一月三期。紧张的工作节奏带来的收获也是不菲的。随着节目知名度的提高,她的工作开始有了一个更具影响力的传播窗口。
一路走来,葛西厢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凭着韧劲和干劲,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坚持前行就会有美好的收获。
Q1:你是怎么知道“中国三明治”并加入成为会员的?
创始人之一李梓新是我师兄,当年可是我们学校的四大才子之一。我曾想过几年后出国读个相关的硕士,梓新是这方面最好的榜样,所以最近和他联系并讨论过出国留学这码事。他有把“中国三明治”介绍给我。
Q2:你觉得自己达到了“三明治”的状态了吗?有什么这方面的感悟?
坦白来说,我还没有。父母还不到特别需要我照顾的阶段,下面也没小。不过,这种三明治状态提前准备对我来说还是很有意义的。
Q3:你是中央电视台编导,可以说说你是如何选择目前这个职业的吗?
我是人大新闻系毕业,然后进入央视评论部。后来跟随领导出来到央视一套,制作柴静主持的《看见》,从节目创办一直到现在(大约是从2011年11月份开始)。我刚开始也是制作一些小的记录片,后来才作专题报道,一步步慢慢地有了些知名度。说起选择,其实很巧。大三的时候我们老师在课堂上放了一个片子,我当时特别喜欢,就找到了片子的制片人,我说我要来实习。实习大概一个月后,我有机会自己去做一个片子。这个片子后来做成功了,而且那是我迄今为止做过的最成功的一部片子,呵呵,自己后来估计再也没这么成功过。那个时候感觉很有成就感!另外,在大学的时候我其实就已经不喜欢上课了,觉得书本上的东西太成旧了,没意思。到评论部后,我看到的是很不一样的风景:相对于学校这里的平台比较高;评论部本身也比较有意思,地址是在央视老台南面的一个小院子里面,我们每天能见到很多知名的主持人,像白岩松、崔永元等,大家工作整天都在一起,状态也一样:每天都苦哈哈的。虽然压力大强度大,但是很有努力工作的氛围。所以选择留下是比较自然的。
Q4:觉得工作带给你的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采访了这么多新闻人物对你的三观有影响吗?会是什么样的?
我一直觉得做这样的一份工作首先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因为接触不同的人和生命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其实我这个人头脑很简单,甚至于肤浅,但是另一面我敏感且感受力丰富。工作这么久最大的改变就是我比以前更能感受到美好的东西。做节目虽然也经常能碰到负面的事情,但是我一直觉得如果一个人内心之中没有dark的那一面,那他/她也就不会有真正的阳光。如同你没有真正哭过、悲伤过,你的笑容也就比较虚假。工作带给我的另一个收获就是更能理解很多人。相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我的接纳程度更大一些。我很少去反感一个人,而是尽我所能的去理解他们,感同身受的能力会更强。还有的改变就是会比原来更自信一些。这个自信不是因为自己的经济能力、工作能力的提高,而是觉得自己有了更多帮助别人的能力,譬如有时能帮助别人恢复自信。
接触到的这么多新闻人物其实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他们都不容易,而且直接面对后你会发现他们和你一样,都是普普通通的人。像药家鑫的父母、赵作海等,这些生命本身的力量会感染你。你会发现自己只是幸运而已,所以拥有不一样的人生,本质上与他们无异。所以接触了这么多人后,我发现自己是脆弱与坚强并存。
之前有人推荐给我看过印度作家的一本书叫做《white tiger》,讲述的是一个印度商人如何从社会的最底层成为一名成功人士的过程,采取的格式是写给温家宝总理的一封信来叙述的。这本书就像我这些年采访的众多的新闻人物一样,颠覆了我的三观。譬如以前觉得爱和善是不可动摇的,这些是人生获得幸福所必须的,但是实际上并不绝对如此。黑的反面不是白,很多时候是灰。而灰也能给予你力量。
Q5:前不久听一位记者说起,因为工作状态需要经常四处奔波,结果几年下来随身带的包是越来越小,包好比自己的家,但感觉却是包越小自己的家越大。处于类似状态的你对于家的概念会是如何呢?
这方面的感觉还好吧。每次出差对我而言都还是出趟远门,走得再远,我还是要回来,回到北京的家。我不太接受四海为家的感觉,我只是在出行,以家为点辐射出去,做完了就回来重新开始。这也可能是我出差的频率并非很高的原因。
Q6:你是否满意现在的工作?工作的繁重是否让你产生过怀疑?你会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的?
呵呵,对薪水不满意。大家工作都在一起,状态也一样,几乎都避免不了熬夜。强度大,压力也大,要求又高。我在评论部刚毕业的时候也会有一些怀疑:譬如第一年没工资,也不给转户口。这些当时都还是很敏感的,有些纠结。好在当时我男朋友落户口什么的是没有问题,所以我也就决定留在北京了。另外,身体上偶尔也会吃不消的。但是,做好片子以后的成就感很快就能抵消身体上的疲惫。虽然这东西跟你一点关系都没有,你的名字从节目最后的单子里飞过去也就一秒,估计压根儿就没人看见。但是你知道这是你的东西,并且会影响到很多人,自己肯定是很有成就感。我刚开始工作时候的栏目制片人和负责人要求也是比较苛刻的,譬如镜头的长短啊、一个节目的运用啊,都不是简单对付事的那种,做出来的东西还是很有作品感的。所以整个栏目工作的氛围不是为了吃饭而应付的工作,大家都把自己全部的热情都放进去了。现在想来那个时候就像被洗脑了一样,整个人都被吸进去了。直到现在,我对自己在做片子的时候的强迫症还是很明显的。
其实我也有过迷茫、怀疑,甚至绝望。刚开始工作的时候蛮享受“拼命三郎”的那种感觉,“我很努力”这个状态本身就会让我很有成就感。但是慢慢积累会有个疲惫期,偶尔还感觉自己的付出和自己的收获不成比例。不过现在更多的是接受自己的选择,逐步去调整,而不是抱怨。对于平衡生活和工作,其实这点我做得很不好。有同事或领导对我说过,可以适当的降低对自己的要求,这样可以降低焦虑感,我不是很擅长。但是现在也开始学会两方面尽量不要相互牵扯。而且自己也开始慢慢相信一句话:会休息的人也更会好好工作。虔诚地生活,原来不理解的现在体会到了。
Q7:最近媒体对柴静的关注度很高,作为她的助手你有什么想法?从她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柴静本身的能力很强,我能从她身上学到很多东西。《看见》栏目和柴静的知名度也无形中影响到了我的工作。比起以前,我所做的东西通过这个平台传播出去影响力就更大了。而且这个平台给了我一个不断上升的空间。
曾经有同事评价过她,说是十年磨一剑。她对自己很有要求,要读好的书,交往同样对自己有要求的人,自我器重。并不是她如何特别,而是像她那样对自己有要求的人太少了。柴静有个很明确的目标,向着这个目标不会自我松懈,对自己有很严格的管理。她本人描述自己是内心脆弱,不太喜欢和人打太多交道,不熟悉人情往来这样子。但是她意识到后会慢慢强迫自己与别人交往,打破这个壁垒,慢慢把自己找回来,因为她觉得存在于社会之中不会这些只会让自己慢慢孤立起来,与社会失去联系,所以她会强迫自己做自己并不擅长的事情。知道自己有什么不足就去努力弥补、改进,自己和自己较劲。比较有追求。
Q8: 三明治也经常采访一些同龄人中创业人员或是会员,你作为专业人士,对于采访的内容有什么建议?怎样才能让采访变得更有意义、更丰富?
我偶尔会上三明治的网站看一些采访,觉得很有意义。我觉得三明治选取采访人物都很棒,而且这种会员采访形式也很好,能够增进大家相互间的了解,能够让大家更有目的性的去接触和交流。我的建议还是希望东西能够更丰富点、更深入点。譬如对于一些三明治会员,我可能希望更多地了解他/她。从目前的信息量来说还是有些不够,比较简陋,功能性居多。现在的感觉就像人物的介绍,我更希望看到一些人物活动的细节,包括工作和生活,帮助我更多地去了解这个人。我看到三明治中很多被介绍的人其实都很棒,就希望有更深度地挖掘,我对他们每一个人都特别感兴趣。这种东西做得越多,组织的凝聚力会越强。因为了解更多,往来就会更多,对组织的认同也就更多。像人物周刊的采访,我觉得可以拿来效仿下。
去访谈普通人的时候很重要一点就是要找到共鸣、共性。普通人身上不普通的东西呈现出来(她虽然是普通人,但是比你一点都不差,甚至她身上也有名人身上的东西),这个实际上比名人来得更容易。普通人的起点也许比名人低,最后达到的高度和名人也不一样,但是他所能上升的高度是一样。能体现这个自我提升的过程就很有意义。而且所谓的普通人,通过他/她所做的事情,你会发现每个人都不普通,取决于你看事情的维度。
Q9:能分享一下到目前为止让你感到最为自豪的事情么?你理想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子?
还没有仔细总结过。但是说起感觉来,最为自豪的还是自己的独立。我现在可以一个人自己很好地生活,不会觉得孤单、很充实。譬如今年一月份,我独身去印度,这对我而言更像一种行为艺术。我需要这样一件事情告诉自己可以做到。在那边我得到了很多东西:很漂亮的风景、很有意思的人,但是对于我来说,最大的收获是“我做到了”。我想做,然后一个人做到了,并且不觉得孤单。这对我自己就是一个突破。
理想的生活状态就是很平静。有一份自己想做的工作,工作和生活上都能够有空间让自己不断完善、永不停止。在这个基础上过好每个24小时,这就可以了。
Q10:对自己还有什么样的期待呢?未来10年你有什么设想?
比现在更强大,能够影响到更多的人,并且能够帮助到别人。爱自己,帮助别人,未来10年我能做得更好。
Q11: 最后非常欢迎你加入三明治,你愿意从哪些方面帮助其他三明治朋友?
拍片子。视频什么的,这是我长项,大家有需要我可以帮忙的。
原文链接 http://www.china30s.com/7075.html
工作地点在央视南院,一起工作的同事会每天集体吃饭、结队出入,冷不丁会发现传说中的名人白岩松、崔永元就近在身边。可这也就算仅有的福利了。第一年,没有工资,还不给转北京户口。同龄人对她投来羡慕的目光的时候,只有她自己知道这份艰辛。有一次,为了一个纪录片熬夜两宿,把节目交上去的时候人都快有“虚脱的感觉”了。播出的时候,她却哭了,因为中间有个地方忘了加个标注。“其实并不是很重要,后来那个节目还得了奖,但那个时候就是没法原谅自己,就像强迫症一样”,她笑道。
风雨过后见彩虹,残酷的磨炼之后随之而来的是无以形容的满足。“每一次做节目都充满了新鲜感,充满了力量,从不感到厌倦”,而且每当节目播出,“那种成就感是没有办法去形容的”。所以她说,直到现在总是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其中,乃至于这些年来她的生活坐标都是以一期一期的节目为轴,用不同期的节目作为自己生活点的标记。在自己感兴趣的主题里坚持做着自己风格的节目,她认为很多时候“就像干涸的土地里浇了一瓢水一样,哪怕只是一点点,也会觉得非常有成就感”。2011年,跟随领导进入央视一套,她成为了柴静主持的栏目《看见》的编导。节目做起来比以往更加紧凑,有的时候是一个月、半个月一期,遇到特殊事件一月三期。紧张的工作节奏带来的收获也是不菲的。随着节目知名度的提高,她的工作开始有了一个更具影响力的传播窗口。
一路走来,葛西厢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凭着韧劲和干劲,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坚持前行就会有美好的收获。
Q1:你是怎么知道“中国三明治”并加入成为会员的?
创始人之一李梓新是我师兄,当年可是我们学校的四大才子之一。我曾想过几年后出国读个相关的硕士,梓新是这方面最好的榜样,所以最近和他联系并讨论过出国留学这码事。他有把“中国三明治”介绍给我。
Q2:你觉得自己达到了“三明治”的状态了吗?有什么这方面的感悟?
坦白来说,我还没有。父母还不到特别需要我照顾的阶段,下面也没小。不过,这种三明治状态提前准备对我来说还是很有意义的。
Q3:你是中央电视台编导,可以说说你是如何选择目前这个职业的吗?
我是人大新闻系毕业,然后进入央视评论部。后来跟随领导出来到央视一套,制作柴静主持的《看见》,从节目创办一直到现在(大约是从2011年11月份开始)。我刚开始也是制作一些小的记录片,后来才作专题报道,一步步慢慢地有了些知名度。说起选择,其实很巧。大三的时候我们老师在课堂上放了一个片子,我当时特别喜欢,就找到了片子的制片人,我说我要来实习。实习大概一个月后,我有机会自己去做一个片子。这个片子后来做成功了,而且那是我迄今为止做过的最成功的一部片子,呵呵,自己后来估计再也没这么成功过。那个时候感觉很有成就感!另外,在大学的时候我其实就已经不喜欢上课了,觉得书本上的东西太成旧了,没意思。到评论部后,我看到的是很不一样的风景:相对于学校这里的平台比较高;评论部本身也比较有意思,地址是在央视老台南面的一个小院子里面,我们每天能见到很多知名的主持人,像白岩松、崔永元等,大家工作整天都在一起,状态也一样:每天都苦哈哈的。虽然压力大强度大,但是很有努力工作的氛围。所以选择留下是比较自然的。
Q4:觉得工作带给你的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采访了这么多新闻人物对你的三观有影响吗?会是什么样的?
我一直觉得做这样的一份工作首先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因为接触不同的人和生命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其实我这个人头脑很简单,甚至于肤浅,但是另一面我敏感且感受力丰富。工作这么久最大的改变就是我比以前更能感受到美好的东西。做节目虽然也经常能碰到负面的事情,但是我一直觉得如果一个人内心之中没有dark的那一面,那他/她也就不会有真正的阳光。如同你没有真正哭过、悲伤过,你的笑容也就比较虚假。工作带给我的另一个收获就是更能理解很多人。相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我的接纳程度更大一些。我很少去反感一个人,而是尽我所能的去理解他们,感同身受的能力会更强。还有的改变就是会比原来更自信一些。这个自信不是因为自己的经济能力、工作能力的提高,而是觉得自己有了更多帮助别人的能力,譬如有时能帮助别人恢复自信。
接触到的这么多新闻人物其实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他们都不容易,而且直接面对后你会发现他们和你一样,都是普普通通的人。像药家鑫的父母、赵作海等,这些生命本身的力量会感染你。你会发现自己只是幸运而已,所以拥有不一样的人生,本质上与他们无异。所以接触了这么多人后,我发现自己是脆弱与坚强并存。
之前有人推荐给我看过印度作家的一本书叫做《white tiger》,讲述的是一个印度商人如何从社会的最底层成为一名成功人士的过程,采取的格式是写给温家宝总理的一封信来叙述的。这本书就像我这些年采访的众多的新闻人物一样,颠覆了我的三观。譬如以前觉得爱和善是不可动摇的,这些是人生获得幸福所必须的,但是实际上并不绝对如此。黑的反面不是白,很多时候是灰。而灰也能给予你力量。
Q5:前不久听一位记者说起,因为工作状态需要经常四处奔波,结果几年下来随身带的包是越来越小,包好比自己的家,但感觉却是包越小自己的家越大。处于类似状态的你对于家的概念会是如何呢?
这方面的感觉还好吧。每次出差对我而言都还是出趟远门,走得再远,我还是要回来,回到北京的家。我不太接受四海为家的感觉,我只是在出行,以家为点辐射出去,做完了就回来重新开始。这也可能是我出差的频率并非很高的原因。
Q6:你是否满意现在的工作?工作的繁重是否让你产生过怀疑?你会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的?
呵呵,对薪水不满意。大家工作都在一起,状态也一样,几乎都避免不了熬夜。强度大,压力也大,要求又高。我在评论部刚毕业的时候也会有一些怀疑:譬如第一年没工资,也不给转户口。这些当时都还是很敏感的,有些纠结。好在当时我男朋友落户口什么的是没有问题,所以我也就决定留在北京了。另外,身体上偶尔也会吃不消的。但是,做好片子以后的成就感很快就能抵消身体上的疲惫。虽然这东西跟你一点关系都没有,你的名字从节目最后的单子里飞过去也就一秒,估计压根儿就没人看见。但是你知道这是你的东西,并且会影响到很多人,自己肯定是很有成就感。我刚开始工作时候的栏目制片人和负责人要求也是比较苛刻的,譬如镜头的长短啊、一个节目的运用啊,都不是简单对付事的那种,做出来的东西还是很有作品感的。所以整个栏目工作的氛围不是为了吃饭而应付的工作,大家都把自己全部的热情都放进去了。现在想来那个时候就像被洗脑了一样,整个人都被吸进去了。直到现在,我对自己在做片子的时候的强迫症还是很明显的。
其实我也有过迷茫、怀疑,甚至绝望。刚开始工作的时候蛮享受“拼命三郎”的那种感觉,“我很努力”这个状态本身就会让我很有成就感。但是慢慢积累会有个疲惫期,偶尔还感觉自己的付出和自己的收获不成比例。不过现在更多的是接受自己的选择,逐步去调整,而不是抱怨。对于平衡生活和工作,其实这点我做得很不好。有同事或领导对我说过,可以适当的降低对自己的要求,这样可以降低焦虑感,我不是很擅长。但是现在也开始学会两方面尽量不要相互牵扯。而且自己也开始慢慢相信一句话:会休息的人也更会好好工作。虔诚地生活,原来不理解的现在体会到了。
Q7:最近媒体对柴静的关注度很高,作为她的助手你有什么想法?从她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柴静本身的能力很强,我能从她身上学到很多东西。《看见》栏目和柴静的知名度也无形中影响到了我的工作。比起以前,我所做的东西通过这个平台传播出去影响力就更大了。而且这个平台给了我一个不断上升的空间。
曾经有同事评价过她,说是十年磨一剑。她对自己很有要求,要读好的书,交往同样对自己有要求的人,自我器重。并不是她如何特别,而是像她那样对自己有要求的人太少了。柴静有个很明确的目标,向着这个目标不会自我松懈,对自己有很严格的管理。她本人描述自己是内心脆弱,不太喜欢和人打太多交道,不熟悉人情往来这样子。但是她意识到后会慢慢强迫自己与别人交往,打破这个壁垒,慢慢把自己找回来,因为她觉得存在于社会之中不会这些只会让自己慢慢孤立起来,与社会失去联系,所以她会强迫自己做自己并不擅长的事情。知道自己有什么不足就去努力弥补、改进,自己和自己较劲。比较有追求。
Q8: 三明治也经常采访一些同龄人中创业人员或是会员,你作为专业人士,对于采访的内容有什么建议?怎样才能让采访变得更有意义、更丰富?
我偶尔会上三明治的网站看一些采访,觉得很有意义。我觉得三明治选取采访人物都很棒,而且这种会员采访形式也很好,能够增进大家相互间的了解,能够让大家更有目的性的去接触和交流。我的建议还是希望东西能够更丰富点、更深入点。譬如对于一些三明治会员,我可能希望更多地了解他/她。从目前的信息量来说还是有些不够,比较简陋,功能性居多。现在的感觉就像人物的介绍,我更希望看到一些人物活动的细节,包括工作和生活,帮助我更多地去了解这个人。我看到三明治中很多被介绍的人其实都很棒,就希望有更深度地挖掘,我对他们每一个人都特别感兴趣。这种东西做得越多,组织的凝聚力会越强。因为了解更多,往来就会更多,对组织的认同也就更多。像人物周刊的采访,我觉得可以拿来效仿下。
去访谈普通人的时候很重要一点就是要找到共鸣、共性。普通人身上不普通的东西呈现出来(她虽然是普通人,但是比你一点都不差,甚至她身上也有名人身上的东西),这个实际上比名人来得更容易。普通人的起点也许比名人低,最后达到的高度和名人也不一样,但是他所能上升的高度是一样。能体现这个自我提升的过程就很有意义。而且所谓的普通人,通过他/她所做的事情,你会发现每个人都不普通,取决于你看事情的维度。
Q9:能分享一下到目前为止让你感到最为自豪的事情么?你理想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子?
还没有仔细总结过。但是说起感觉来,最为自豪的还是自己的独立。我现在可以一个人自己很好地生活,不会觉得孤单、很充实。譬如今年一月份,我独身去印度,这对我而言更像一种行为艺术。我需要这样一件事情告诉自己可以做到。在那边我得到了很多东西:很漂亮的风景、很有意思的人,但是对于我来说,最大的收获是“我做到了”。我想做,然后一个人做到了,并且不觉得孤单。这对我自己就是一个突破。
理想的生活状态就是很平静。有一份自己想做的工作,工作和生活上都能够有空间让自己不断完善、永不停止。在这个基础上过好每个24小时,这就可以了。
Q10:对自己还有什么样的期待呢?未来10年你有什么设想?
比现在更强大,能够影响到更多的人,并且能够帮助到别人。爱自己,帮助别人,未来10年我能做得更好。
Q11: 最后非常欢迎你加入三明治,你愿意从哪些方面帮助其他三明治朋友?
拍片子。视频什么的,这是我长项,大家有需要我可以帮忙的。
原文链接 http://www.china30s.com/7075.html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