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独行
周國平有一本書叫《靈魂只能獨行》,我很喜歡這句話。
在現在原子化的社會形態下,生態失衡,人際失誠,社會失範,人心浮躁,我們對外界紛紛擾擾的抵抗能力越來越弱。
一有什麽風吹草動,社會輿論就鋪天蓋地的一陣唾沫橫飛。流竄在網絡上形形色色的輿論流氓揮舞著鍵盤和鼠標,出賣他們鄙陋的人格,敲打出無恥的文字。廣大民眾看看這山,望望那山,如同霧裡看花,不見真相。在我們喊著“中國夢”的時候,放眼望去,還有千千萬萬的人活在迷蒙之中。這只是淺層次的紛擾。
每個人原本都是一滴能折射光芒的水滴,但是後來他墜入了一汪水域,哪怕那是一汪清澈的水,他也就都只能反射倒影。這是深層的迷失,靈魂的迷失。
我們需要 一個有愛而豐富的人生,因此我們與人同行。而人要想徹悟大道,只能獨行,因為靈魂只能獨行。
獨行,是一種卓爾不群的人格。
現實社會是一個講究人脈的社會,到處充斥著“人脈”價值論。我不否認人脈的價值,它對一個人取得成功是產生諸多有利的作用,但是我反感“人脈”一詞,他給我的感覺就是利用別人。這種價值導向下的人際交往講究人的群體主義和融合性,即所謂的“合不合群”,功利性趨勢明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愈發虛偽。社會氛圍如此,在大學里也不能免俗。我似乎是掙扎在這種氛圍的邊緣,在我所能掌控的範圍內,如果面對的不是自己樂意做的事、志同道合的人,我寧願孤獨,也絕不庸俗。真正的朋友,不需要形式上的你來我往,堅實的友情,不需要通過稱兄道弟來體現。人脈在友情面前,一文不值。
獨行,是一種思想自由的崇高。
爲什麽說現在的中國沒有真正的大學?
中國的大學沒有自由的思想,沒有獨立的學術精神,沒有博大的校風。就像一個沒有卓爾不群的人格的人,絕對成不了大師。民國時的清華校長梅貽琦先生提出大學要“大師治校”。建國前,中國大學裡的教育家燦若星河,大師雲集,就在抗戰烽火蔓延那樣艱苦卓絕的條件下,中國培養出一批享譽世界的科學巨匠,他們成為後來新中國的脊樑。後來,梅貽琦、羅家倫、錢穆、傅斯年···等去了台灣,而葉企孫,這位楊振寧、李政道、錢偉長、錢三強、鄧稼先等眾多科學家的老師——大師中的大師,在十年動亂中含冤而死。還有老舍,寧投湖而死,也不向紅衛兵妥協,他用生命維護自己思想的自由和人格尊嚴。
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是因為他們有一種特立獨行的崇高。建國以後,我們毀掉了思想自由,從此中國沒有出過大師。當今中國沒有大師,何來大學?
獨行,是一種享受孤獨的從容。
“在旅行中,如果沒有懂你的朋友,何不選擇獨行。”這是一位旅行者的話。
這些年來,我也在嘗試一個人的旅行,雖然孤獨,但很自由。在旅行的孤獨中,你能在各種不同的環境下遇見自己、認識自己,能看到風景背後的故事,能看到城市深藏的文化,能看到人群中的人性,這是旅行中最美妙的體驗,只有讓自己變得從容,才能享受孤獨中的美妙。當然,你不妨和懂你的人同行,因為一 個懂你的人不妨礙你享受這種體驗,而且能走得更遠。
旅行如同愛情,與其盲目猥瑣地去愛,不如繼續孤獨傲岸的獨行,絕不將就旅行中的伴侶。單身,從某種意義來說可能更優秀,更懂得愛,更值得去愛與被愛,這種愛是包括親情、友情、愛情,包括對眾生的愛。因為有孤獨的從容,所以會愛得深沉。
獨行,是一種追求自我的心性。
一個特立獨行的人,不用佩戴那麼多的虛假面具,能省略掉人情世故中的逢場作戲,純粹地做自己。這個世界本就很複雜,我們沒有必要凡事都要向別人解釋。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如果要我說天底下最幸福的事,那就是自由純粹地做自己。與之相比,什麽功成名就、飛黃騰達,都是扯淡。用佛家的話說,就是不著于相,但求于心。
楊絳先生有一首翻譯英國作家瓦特蘭德的詩:
我和誰都不爭,
和誰爭我都不屑;
我愛大自然,
其次就是藝術;
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準備走了。
活得淡然,愛得深沉,走得從容,或許這就是生命的真諦。
保持一顆寧靜純潔的心靈,才能映鑒世間的是是非非、美醜善惡,也就能看透功名利祿、人情世故,這即是覺。道無恒道,名無恒名,當云云眾生還在企盼遙遠的救世主降臨的時候,他已照見諸法空相而自渡,這即是悟。這也正是我所理解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原本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雖然我們都是俗人,都放不下塵緣,但並不意味著我們不需要那顆覺悟的心。獨行即修行,其實不必把修行想的有多麼玄奧,它其實就是將人生的種種閱歷內化為生命的智慧的過程,就是靈魂的獨行。
一個人隨大流,從大眾,他就像融入水中的水滴,別人反射的是漆黑的倒影,他也只能漆黑倒影,再也無法折射光芒。就像汪峰《存在》歌詞里唱到的“多少人走著,卻困在原地,多少人活著,卻如同死去······”爲什麽多少人活著卻如同死去,因為他們活得失去了自我。為自己而活,哪怕身體被束縛,靈魂依然獨行。
在現在原子化的社會形態下,生態失衡,人際失誠,社會失範,人心浮躁,我們對外界紛紛擾擾的抵抗能力越來越弱。
一有什麽風吹草動,社會輿論就鋪天蓋地的一陣唾沫橫飛。流竄在網絡上形形色色的輿論流氓揮舞著鍵盤和鼠標,出賣他們鄙陋的人格,敲打出無恥的文字。廣大民眾看看這山,望望那山,如同霧裡看花,不見真相。在我們喊著“中國夢”的時候,放眼望去,還有千千萬萬的人活在迷蒙之中。這只是淺層次的紛擾。
每個人原本都是一滴能折射光芒的水滴,但是後來他墜入了一汪水域,哪怕那是一汪清澈的水,他也就都只能反射倒影。這是深層的迷失,靈魂的迷失。
我們需要 一個有愛而豐富的人生,因此我們與人同行。而人要想徹悟大道,只能獨行,因為靈魂只能獨行。
獨行,是一種卓爾不群的人格。
現實社會是一個講究人脈的社會,到處充斥著“人脈”價值論。我不否認人脈的價值,它對一個人取得成功是產生諸多有利的作用,但是我反感“人脈”一詞,他給我的感覺就是利用別人。這種價值導向下的人際交往講究人的群體主義和融合性,即所謂的“合不合群”,功利性趨勢明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愈發虛偽。社會氛圍如此,在大學里也不能免俗。我似乎是掙扎在這種氛圍的邊緣,在我所能掌控的範圍內,如果面對的不是自己樂意做的事、志同道合的人,我寧願孤獨,也絕不庸俗。真正的朋友,不需要形式上的你來我往,堅實的友情,不需要通過稱兄道弟來體現。人脈在友情面前,一文不值。
獨行,是一種思想自由的崇高。
爲什麽說現在的中國沒有真正的大學?
中國的大學沒有自由的思想,沒有獨立的學術精神,沒有博大的校風。就像一個沒有卓爾不群的人格的人,絕對成不了大師。民國時的清華校長梅貽琦先生提出大學要“大師治校”。建國前,中國大學裡的教育家燦若星河,大師雲集,就在抗戰烽火蔓延那樣艱苦卓絕的條件下,中國培養出一批享譽世界的科學巨匠,他們成為後來新中國的脊樑。後來,梅貽琦、羅家倫、錢穆、傅斯年···等去了台灣,而葉企孫,這位楊振寧、李政道、錢偉長、錢三強、鄧稼先等眾多科學家的老師——大師中的大師,在十年動亂中含冤而死。還有老舍,寧投湖而死,也不向紅衛兵妥協,他用生命維護自己思想的自由和人格尊嚴。
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是因為他們有一種特立獨行的崇高。建國以後,我們毀掉了思想自由,從此中國沒有出過大師。當今中國沒有大師,何來大學?
獨行,是一種享受孤獨的從容。
“在旅行中,如果沒有懂你的朋友,何不選擇獨行。”這是一位旅行者的話。
這些年來,我也在嘗試一個人的旅行,雖然孤獨,但很自由。在旅行的孤獨中,你能在各種不同的環境下遇見自己、認識自己,能看到風景背後的故事,能看到城市深藏的文化,能看到人群中的人性,這是旅行中最美妙的體驗,只有讓自己變得從容,才能享受孤獨中的美妙。當然,你不妨和懂你的人同行,因為一 個懂你的人不妨礙你享受這種體驗,而且能走得更遠。
旅行如同愛情,與其盲目猥瑣地去愛,不如繼續孤獨傲岸的獨行,絕不將就旅行中的伴侶。單身,從某種意義來說可能更優秀,更懂得愛,更值得去愛與被愛,這種愛是包括親情、友情、愛情,包括對眾生的愛。因為有孤獨的從容,所以會愛得深沉。
獨行,是一種追求自我的心性。
一個特立獨行的人,不用佩戴那麼多的虛假面具,能省略掉人情世故中的逢場作戲,純粹地做自己。這個世界本就很複雜,我們沒有必要凡事都要向別人解釋。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如果要我說天底下最幸福的事,那就是自由純粹地做自己。與之相比,什麽功成名就、飛黃騰達,都是扯淡。用佛家的話說,就是不著于相,但求于心。
楊絳先生有一首翻譯英國作家瓦特蘭德的詩:
我和誰都不爭,
和誰爭我都不屑;
我愛大自然,
其次就是藝術;
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準備走了。
活得淡然,愛得深沉,走得從容,或許這就是生命的真諦。
保持一顆寧靜純潔的心靈,才能映鑒世間的是是非非、美醜善惡,也就能看透功名利祿、人情世故,這即是覺。道無恒道,名無恒名,當云云眾生還在企盼遙遠的救世主降臨的時候,他已照見諸法空相而自渡,這即是悟。這也正是我所理解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原本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雖然我們都是俗人,都放不下塵緣,但並不意味著我們不需要那顆覺悟的心。獨行即修行,其實不必把修行想的有多麼玄奧,它其實就是將人生的種種閱歷內化為生命的智慧的過程,就是靈魂的獨行。
一個人隨大流,從大眾,他就像融入水中的水滴,別人反射的是漆黑的倒影,他也只能漆黑倒影,再也無法折射光芒。就像汪峰《存在》歌詞里唱到的“多少人走著,卻困在原地,多少人活著,卻如同死去······”爲什麽多少人活著卻如同死去,因為他們活得失去了自我。為自己而活,哪怕身體被束縛,靈魂依然獨行。
-
LeoKap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6-26 17:3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