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经直解》连载之瑜伽之五义(三)
《瑜伽经直解》连载之瑜伽之五义(三)
与理相应:理有佛家之空理、道家之玄理、儒家之性理、易学之象理、社会各行业中之事理、人伦之间的情理和现代自然科学之物理。瑜伽是什么理呢?就是“相应之理”,可简称为“应理”。整个一部《瑜伽经》反复阐述的就是相应之理。
在魏晋时期,道学兴起。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与老庄的精神和生命很能相契相应,故对老庄的了解很到位很准确,王弼、向秀等竹林七贤为其代表。斯时玄风大振,老庄之玄思玄辨之玄学风靡神州,众人无不以谈玄论道为时尚。魏晋之后,中华民族历史上再也没有能如王弼和向秀或他们所代表的那个时代那样,与老庄之精神之生命达到浑然相应而契合无间。
南北朝与隋唐时期,佛法东渡。整个中华民族的头脑全在佛教。我们不仅全盘接受和吸收了印度文明中最精华的智慧体系,同时还在此基础上多有发挥和创辟而于盛唐之时,先后演化出八大二小佛门十宗。这佛门十宗中任何一个宗派,无论其体系之完备、析理之精透、个性之鲜明、修行之方便、代表人物之贤明,皆远超印度佛教。由此可知,在南北朝与隋唐之际,我华族之头脑与佛之空理甚为契合。斯时,真可谓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佛法空理流布天下,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村夫民妇,无不以谈佛论空为兴趣起点,学问标的。
时代降至宋明,儒学自先秦后进入第二个发展时期。斯时儒家性理之学大盛,华族菁英幡然发现,佛老之学以出世为归,求寂为务,往而不返,有去无回,终非救世良方,安身之本,人之为人终无着落。儒者,守仁为学,极高明而道中庸,实乃化民为俗,成德立人之教也。自此,中华民族的文脉重又复归于自己。由此,中华民族重又发现自己,成为自己,进而超越自己以透发出无限之智慧与创造力。以此为准,学者方知,佛老之学终为大偏,难入圆境;孔孟之道实为民族之根,众生之本,大中至正之道也。
此外,我中华民族是一礼仪之邦,注重人伦,注重情感,注重人性之常。仁、义、礼、智、信乃我族人之行为守则。《三国演义》、《水浒传》里的义,《西厢记》、《红楼梦》里的情,皆是我国历代重情守义之反映。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故我国历来是一个注重情理的民族。
西方自十七世纪工业革命之后,在两个方面有了长足发展:一为探索自然世界奥秘的自然科学,此统称为“物理”之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宇宙学等是;二为探索社会人群相关问题的学问,此统称为“事理”之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历史学、宗教学、军事学等是。
当代无论东西方,都是物理与事理之学一统天下。人们的头脑封限于此。故这个时代,人们与物理和事理很能相应。相反,与过去的佛之空理、道之玄理或儒之性理,抑或人之伦理与情理不能相应,严重缺少存在的感受与呼应,严重缺少同情之了解。当代中国人或东方人视我们古人长期生活于其中的、思考于其中的空理、玄理、性理或情理,如同陌路,几乎毫无同情与共鸣之感。但一提起科学、民主、社会规则等,则非常有亲切感,并产生心理上的共鸣。这就是现时代的与理相应的特色——与物理与事理特别相应。
一个民族或群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与不同的“理”发生相应而出现不同的时代思想与文化特色。一个个人在人生中的不同时期,同样会与不同之“理”发生相应而出现不同的兴趣倾向和人生倾向。这些不同的兴趣倾向和人生倾向即与这个人的先天禀赋有关,也与此人的后天努力与际遇有关。
就拿大唐时代伟大的佛经翻译家玄奘法师来说:这位大法师历经万苦西行取经,经取回来后又从事翻译。一生翻译的经典为历来之最,其所译经典对后世思想文化影响之大,更是无人可及。就这样的一位伟大的佛学家和翻译家,当他在谈及儒学时,其对孔孟理解之偏、对儒学见识之陋,会令任何一位后人大跌眼镜或瞠目结舌。根本没法相信,如此论儒文章是出自这样一位有道高僧之手。这就证明,玄奘此人唯与佛之空理相应,而与儒之性理不契。
在印度,自佛教于公元前六至五世纪诞生以来,多数帝王皆极力推崇和提倡佛教,将佛教上升到国教之地位。尽管如此,佛教在印度历史上始终只是部分人之专属,而大多数人则仍然偏好印度教。平心而论,佛教是印度传统文化中孕育出来的最美丽的智慧之花,无论从理境、哲思、逻辑、修行法门及人才的培养和传继等方面,佛教皆远胜于印度其他一切哲学流派和宗教流派。佛教是印度文明的最高成果,是印度文化中的奇葩。但印度本国多数民众就是与佛教不能心灵相应、情感相契,始终视佛教为“外道”,为“异端”,而远离之或排斥之。结果是,印度周边国家皆是佛教之国,唯有佛教的发源地——印度,佛音消失已达千年之久。
一个人或一个民族,乃至一个时代,与什么相应,或不与什么相应,既有时节因缘、历史运会和先天禀性等因素外,也与后天人为努力与环境熏染存在着很大关系。《瑜伽经》中传授的各种冥想和禅定之法,这些方法皆是化理为法——在打坐时,将所学之哲思和理境等化入身心之中,或将身心化入所学之哲思和理境之中,此即名之为“禅定修行”。如此禅定之法,不仅可以与自己身心相应而达到净化身心、祛病健身之目的,或与先天本性相应而实现生命觉醒和开悟解脱之人生终极目的。如此禅定之法,同样也可以让我们迅速地进入与佛之空理相应、与道之玄理相应或与儒之性理相应之中。故瑜伽的修学是非常有效地与百家学说尽可能彻底而全面地同情、共鸣与相应的途径,这一点不仅在印度历史上被无数次地验证着,以后还将被不同时代、不同人群一再地验证着。
上面讲的与理相应是从认识论角度来讨论,与一门学理是相应,还是不相应。如相应则契入无间,如不相应,则相望日远。与理相应除了有认识论之巨大启示和指导价值外,还有创造之无穷价值。需知相应即创造。
如果喜欢请记得关注我,微信号:crownyoga
与理相应:理有佛家之空理、道家之玄理、儒家之性理、易学之象理、社会各行业中之事理、人伦之间的情理和现代自然科学之物理。瑜伽是什么理呢?就是“相应之理”,可简称为“应理”。整个一部《瑜伽经》反复阐述的就是相应之理。
在魏晋时期,道学兴起。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与老庄的精神和生命很能相契相应,故对老庄的了解很到位很准确,王弼、向秀等竹林七贤为其代表。斯时玄风大振,老庄之玄思玄辨之玄学风靡神州,众人无不以谈玄论道为时尚。魏晋之后,中华民族历史上再也没有能如王弼和向秀或他们所代表的那个时代那样,与老庄之精神之生命达到浑然相应而契合无间。
南北朝与隋唐时期,佛法东渡。整个中华民族的头脑全在佛教。我们不仅全盘接受和吸收了印度文明中最精华的智慧体系,同时还在此基础上多有发挥和创辟而于盛唐之时,先后演化出八大二小佛门十宗。这佛门十宗中任何一个宗派,无论其体系之完备、析理之精透、个性之鲜明、修行之方便、代表人物之贤明,皆远超印度佛教。由此可知,在南北朝与隋唐之际,我华族之头脑与佛之空理甚为契合。斯时,真可谓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佛法空理流布天下,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村夫民妇,无不以谈佛论空为兴趣起点,学问标的。
时代降至宋明,儒学自先秦后进入第二个发展时期。斯时儒家性理之学大盛,华族菁英幡然发现,佛老之学以出世为归,求寂为务,往而不返,有去无回,终非救世良方,安身之本,人之为人终无着落。儒者,守仁为学,极高明而道中庸,实乃化民为俗,成德立人之教也。自此,中华民族的文脉重又复归于自己。由此,中华民族重又发现自己,成为自己,进而超越自己以透发出无限之智慧与创造力。以此为准,学者方知,佛老之学终为大偏,难入圆境;孔孟之道实为民族之根,众生之本,大中至正之道也。
此外,我中华民族是一礼仪之邦,注重人伦,注重情感,注重人性之常。仁、义、礼、智、信乃我族人之行为守则。《三国演义》、《水浒传》里的义,《西厢记》、《红楼梦》里的情,皆是我国历代重情守义之反映。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故我国历来是一个注重情理的民族。
西方自十七世纪工业革命之后,在两个方面有了长足发展:一为探索自然世界奥秘的自然科学,此统称为“物理”之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宇宙学等是;二为探索社会人群相关问题的学问,此统称为“事理”之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历史学、宗教学、军事学等是。
当代无论东西方,都是物理与事理之学一统天下。人们的头脑封限于此。故这个时代,人们与物理和事理很能相应。相反,与过去的佛之空理、道之玄理或儒之性理,抑或人之伦理与情理不能相应,严重缺少存在的感受与呼应,严重缺少同情之了解。当代中国人或东方人视我们古人长期生活于其中的、思考于其中的空理、玄理、性理或情理,如同陌路,几乎毫无同情与共鸣之感。但一提起科学、民主、社会规则等,则非常有亲切感,并产生心理上的共鸣。这就是现时代的与理相应的特色——与物理与事理特别相应。
一个民族或群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与不同的“理”发生相应而出现不同的时代思想与文化特色。一个个人在人生中的不同时期,同样会与不同之“理”发生相应而出现不同的兴趣倾向和人生倾向。这些不同的兴趣倾向和人生倾向即与这个人的先天禀赋有关,也与此人的后天努力与际遇有关。
就拿大唐时代伟大的佛经翻译家玄奘法师来说:这位大法师历经万苦西行取经,经取回来后又从事翻译。一生翻译的经典为历来之最,其所译经典对后世思想文化影响之大,更是无人可及。就这样的一位伟大的佛学家和翻译家,当他在谈及儒学时,其对孔孟理解之偏、对儒学见识之陋,会令任何一位后人大跌眼镜或瞠目结舌。根本没法相信,如此论儒文章是出自这样一位有道高僧之手。这就证明,玄奘此人唯与佛之空理相应,而与儒之性理不契。
在印度,自佛教于公元前六至五世纪诞生以来,多数帝王皆极力推崇和提倡佛教,将佛教上升到国教之地位。尽管如此,佛教在印度历史上始终只是部分人之专属,而大多数人则仍然偏好印度教。平心而论,佛教是印度传统文化中孕育出来的最美丽的智慧之花,无论从理境、哲思、逻辑、修行法门及人才的培养和传继等方面,佛教皆远胜于印度其他一切哲学流派和宗教流派。佛教是印度文明的最高成果,是印度文化中的奇葩。但印度本国多数民众就是与佛教不能心灵相应、情感相契,始终视佛教为“外道”,为“异端”,而远离之或排斥之。结果是,印度周边国家皆是佛教之国,唯有佛教的发源地——印度,佛音消失已达千年之久。
一个人或一个民族,乃至一个时代,与什么相应,或不与什么相应,既有时节因缘、历史运会和先天禀性等因素外,也与后天人为努力与环境熏染存在着很大关系。《瑜伽经》中传授的各种冥想和禅定之法,这些方法皆是化理为法——在打坐时,将所学之哲思和理境等化入身心之中,或将身心化入所学之哲思和理境之中,此即名之为“禅定修行”。如此禅定之法,不仅可以与自己身心相应而达到净化身心、祛病健身之目的,或与先天本性相应而实现生命觉醒和开悟解脱之人生终极目的。如此禅定之法,同样也可以让我们迅速地进入与佛之空理相应、与道之玄理相应或与儒之性理相应之中。故瑜伽的修学是非常有效地与百家学说尽可能彻底而全面地同情、共鸣与相应的途径,这一点不仅在印度历史上被无数次地验证着,以后还将被不同时代、不同人群一再地验证着。
上面讲的与理相应是从认识论角度来讨论,与一门学理是相应,还是不相应。如相应则契入无间,如不相应,则相望日远。与理相应除了有认识论之巨大启示和指导价值外,还有创造之无穷价值。需知相应即创造。
如果喜欢请记得关注我,微信号:crownyoga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