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之道
在京都旅行时,北面的银阁寺和南面的南禅寺之间,有一条沿河流而伸展的小路,两边老树高大苍翠,处处铺下阴凉,使堤坝上青苔幽深。古旧民间屋宅被保护起来,一路有许多带有小花园的木屋精心修缮装饰后,有几间做了咖啡店,但也只见花木繁盛,人迹稀少。这条落满树叶和花瓣的小径,被称为“哲学之道”。名字的起源,缘起以前常有艺术家或学院教授在闲暇时来此散步。路的长度适中,如果悠然行走的话,踱步中也足够思考出若干个问题。走累的话,在路边的木椅子上歇息一会儿,或喝杯咖啡时光也很静谧。
在一个城市里,人的生活中,应该给自己留出这样一条路。现实处境里,人们习惯给功力、欲望、野心,俗世的空间无疑已经太多,不管客观或者主观,人总是被这些负担所拖累,与其说是被压抑,也可以说是被推动。而超越现实的思考是被忽略的,也是被逃避的,或者它看起来总是显得可有可无。
人们总觉得自己的心并不如自己的手重要。手做了很多事,心很难感受到他们的存在。但却是我们的心,决定我们的手如何劳作,这样的秩序会被颠倒。所以,在心里找到一条可以从容信步的道路。让身心平衡和谐,感受到自然与四季的影响,实现与内心深处灵性的沟通,这很重要。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这条道路如同一种终身的带领和探索。如果感受到了它的存在,生活也有了基座。
很偶然,一次读到一本讲佛法的书,《生活禅钥》,汇集了一个有修行的法师15年的讲稿和文章。阐述了如何让佛法与禅帮助到俗世中奔忙而盲目的人们,让他们看到那条路,并从自己内心出发去寻找它,以及掌握正确的方式去获得它。
说起这个宗教命题,我们通常偏见或误解中佛与禅是什么概念呢?是那些香火鼎盛的寺庙里川流不息的人群,踊跃地购买香火跪拜菩萨像,默念让自己获得金钱,健康,快乐,舒适,长久。。。种种种种吗?仿佛宗教在心里,如同一个快速工具,只要搭乘上车,就可以直抵心中世俗目标。这是怎样的执迷不悟的廉价而功利的心念。宗教被这样错觉以及滥用,是时代也是人们的困顿之处吧。
佛法的创造者,释迦牟尼,被称为佛,佛是觉悟者。一个觉悟者,如果内心慈悲与怜悯,就想要解脱一切人,让他们都获得道路。作为一个日常人,比如像我这样,只是有时候喜欢读一些宗教书籍的人,其实把这些书作为哲学书籍来读。从这样的立场来出发,信手拈来的阅读,总是会使自己获得格外意外而深厚的心得。常有一种感恩之心,而事实上,宗教也是来自哲学,又高于哲学的。就如同我们常说,文学来自生活,但又必须是高于生活。
在这本书里,能读到一个修行者就禅与生活如何贯通实现的严肃而实际的思考。他是博学的,禅诗公案口诀时时可见,却总是准确而恰到好处,他又是不拘一格的。言谈因无任何门内的自矜或狭隘,而对门外的人们有诸多体察和劝诫。最终他试图要说服在现实世界里奔忙颠倒的人们,正视自己的危机,获得自己的道路,而修行,那是一个长期训练管理自己内心世界的过程。这个训练和管理的各种方法,他给予了。他教授了。出于一个宗教人的使命,他相信宗教是人类不可缺少的治疗人生疾病的一味良药,禅和佛应该给人们现实的生活提供方案。
是的。没有你想象中那么高深,晦涩,或宗教概念化。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既要体会,又要实践。善用其心,善待一切。时时觉照,念念觉照。明净通透如同圆月,灵动洒落如同清泉。这就是生活禅极为平易、朴素、睿智而积极的一个倡导。这是关于信心,觉悟,方法的一本书。日常人的生活,需要这样的光和水,我们的意识和思考,需要来自宗教的滋润和启发。如果正确的运用它们,这一切所起的作用,无疑是积极的。
无意间读到一本好书,就如同我们在生活中偶然经过一条清净悠长的小路。有树,有花,有鸟,有流云,有风,即使起初曾是疲倦或困顿,而当我们找到它,走上它的时候,无疑已经拥有了这一切和谐相处的心态。那就是一种清淡的了然于心的愉悦和满足。
在一个城市里,人的生活中,应该给自己留出这样一条路。现实处境里,人们习惯给功力、欲望、野心,俗世的空间无疑已经太多,不管客观或者主观,人总是被这些负担所拖累,与其说是被压抑,也可以说是被推动。而超越现实的思考是被忽略的,也是被逃避的,或者它看起来总是显得可有可无。
人们总觉得自己的心并不如自己的手重要。手做了很多事,心很难感受到他们的存在。但却是我们的心,决定我们的手如何劳作,这样的秩序会被颠倒。所以,在心里找到一条可以从容信步的道路。让身心平衡和谐,感受到自然与四季的影响,实现与内心深处灵性的沟通,这很重要。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这条道路如同一种终身的带领和探索。如果感受到了它的存在,生活也有了基座。
很偶然,一次读到一本讲佛法的书,《生活禅钥》,汇集了一个有修行的法师15年的讲稿和文章。阐述了如何让佛法与禅帮助到俗世中奔忙而盲目的人们,让他们看到那条路,并从自己内心出发去寻找它,以及掌握正确的方式去获得它。
说起这个宗教命题,我们通常偏见或误解中佛与禅是什么概念呢?是那些香火鼎盛的寺庙里川流不息的人群,踊跃地购买香火跪拜菩萨像,默念让自己获得金钱,健康,快乐,舒适,长久。。。种种种种吗?仿佛宗教在心里,如同一个快速工具,只要搭乘上车,就可以直抵心中世俗目标。这是怎样的执迷不悟的廉价而功利的心念。宗教被这样错觉以及滥用,是时代也是人们的困顿之处吧。
佛法的创造者,释迦牟尼,被称为佛,佛是觉悟者。一个觉悟者,如果内心慈悲与怜悯,就想要解脱一切人,让他们都获得道路。作为一个日常人,比如像我这样,只是有时候喜欢读一些宗教书籍的人,其实把这些书作为哲学书籍来读。从这样的立场来出发,信手拈来的阅读,总是会使自己获得格外意外而深厚的心得。常有一种感恩之心,而事实上,宗教也是来自哲学,又高于哲学的。就如同我们常说,文学来自生活,但又必须是高于生活。
在这本书里,能读到一个修行者就禅与生活如何贯通实现的严肃而实际的思考。他是博学的,禅诗公案口诀时时可见,却总是准确而恰到好处,他又是不拘一格的。言谈因无任何门内的自矜或狭隘,而对门外的人们有诸多体察和劝诫。最终他试图要说服在现实世界里奔忙颠倒的人们,正视自己的危机,获得自己的道路,而修行,那是一个长期训练管理自己内心世界的过程。这个训练和管理的各种方法,他给予了。他教授了。出于一个宗教人的使命,他相信宗教是人类不可缺少的治疗人生疾病的一味良药,禅和佛应该给人们现实的生活提供方案。
是的。没有你想象中那么高深,晦涩,或宗教概念化。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既要体会,又要实践。善用其心,善待一切。时时觉照,念念觉照。明净通透如同圆月,灵动洒落如同清泉。这就是生活禅极为平易、朴素、睿智而积极的一个倡导。这是关于信心,觉悟,方法的一本书。日常人的生活,需要这样的光和水,我们的意识和思考,需要来自宗教的滋润和启发。如果正确的运用它们,这一切所起的作用,无疑是积极的。
无意间读到一本好书,就如同我们在生活中偶然经过一条清净悠长的小路。有树,有花,有鸟,有流云,有风,即使起初曾是疲倦或困顿,而当我们找到它,走上它的时候,无疑已经拥有了这一切和谐相处的心态。那就是一种清淡的了然于心的愉悦和满足。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