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印象
去年来过一次南京和苏州。苏州的慢节奏和小桥流水让我留恋忘返,甚至有想取消掉后面南京行程的冲动,继续躺在姑苏城的怀抱。以至于到了南京,对苏州还是念念不忘,真可谓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这次又访南京,觉得当时奔波的大屠杀纪念馆、中山陵、总统府,充其量只能昭示这城过去的历史,然而南京今天的文化氛围和居民的生活状态,却只有渗入这里的生活,才能感受到。
我永远忘不了在南大校园里碰到的一位母亲。她操着一口敏捷的江浙话问我们学校是否放假了,并说她是来找儿子的。后来就很热情地跟我们聊了起来,说她女儿在美国念心理系,现在毕业工作了。并把自行车前框的照片拿给我门槛,向我们一一介绍:
“这是哈佛大学的大门、这是纽约的警察、这是她买的爱马仕的包包,这些名牌我不懂,但是你们小年轻应该知道这些奢侈品。她自己挣钱能买得起就买,我说我这边钱够花,叫她不用寄了。我跟她说啊,我在南京大学的校园里自己逛,逛她以前读书的地方,我很开心,我很满足。”
真的,这母亲跟我介绍她女儿的时候满脸的自豪,我丝毫看不出她因为女儿不在身边而有一丝一毫的伤感,或者说落寞。在这充满历史感的校园里(当时还有毕业生穿着民国服装在照相呢),我仿佛一下回到几十年前,那个摸索着出国道路的年代。真的不知道为何会有这条时光隧道,也许是现在网路把国界拉得太近太近。但是我却一直没有想到过如果自己在国外念书,父母会是什么感受。也许是这位母亲一样自豪,但肯定会有对子女的牵挂和想念。子欲养而亲不待,才是最大的悲剧。
南大附近,有一片居民生活区和体育综合体叫五台山,由于要在场地调研,所以我来回往返过不下十次。每一次都能看到一个老人坐着轮椅在一个小路口静静地望着远方,背景有时是夕阳的余辉,有时是早晨的光,她周围的景色像都停止了一样,不用去考虑她在想什么。这本身就是一个动人的镜头,一个充足的故事。
南京人、猫、狗都很友善,也会主动跟你搭讪。他们好奇心很重,我们拍摄的时候,总是会问我们是要拍来干什么的,然后跟你聊上几句。老人很多,乞丐也很多。有一次在居民楼取景,一个老伯伯就主动告诉我们这里有蒋公种的黑松,有日本残留下的神社(后来跟英国的老师聊起这事儿的时候,他说这是很粗暴的),也告诉我们这个体育场当时就是用来埋人的。说不上是因为南京是一座有历史的城市,居民的才会对自己的历史如此重视,还是因为这里的人文氛围,加重了历史的重要性。
文化氛围还体现在书店里,每次看到老爷爷老奶奶一把年纪还带着老花镜认认真真学习我就感动得不行。记得在上海书城的时候,看到一个穿着迷彩裤的老爷爷捧着法汉字典一个个法文单词认真背诵的神情,这记忆真是磨灭不去。这次在先锋,也看到了老奶奶认认真真地做读书摘抄。先锋的读书氛围自然不在话下,一个城市如果能有这样的地方真的很能令人感动。跟台北的朋友聊到书店,他说他们的诚品是城市的灵魂。我很庆幸,南京并没有失去灵魂。
我永远忘不了在南大校园里碰到的一位母亲。她操着一口敏捷的江浙话问我们学校是否放假了,并说她是来找儿子的。后来就很热情地跟我们聊了起来,说她女儿在美国念心理系,现在毕业工作了。并把自行车前框的照片拿给我门槛,向我们一一介绍:
“这是哈佛大学的大门、这是纽约的警察、这是她买的爱马仕的包包,这些名牌我不懂,但是你们小年轻应该知道这些奢侈品。她自己挣钱能买得起就买,我说我这边钱够花,叫她不用寄了。我跟她说啊,我在南京大学的校园里自己逛,逛她以前读书的地方,我很开心,我很满足。”
真的,这母亲跟我介绍她女儿的时候满脸的自豪,我丝毫看不出她因为女儿不在身边而有一丝一毫的伤感,或者说落寞。在这充满历史感的校园里(当时还有毕业生穿着民国服装在照相呢),我仿佛一下回到几十年前,那个摸索着出国道路的年代。真的不知道为何会有这条时光隧道,也许是现在网路把国界拉得太近太近。但是我却一直没有想到过如果自己在国外念书,父母会是什么感受。也许是这位母亲一样自豪,但肯定会有对子女的牵挂和想念。子欲养而亲不待,才是最大的悲剧。
南大附近,有一片居民生活区和体育综合体叫五台山,由于要在场地调研,所以我来回往返过不下十次。每一次都能看到一个老人坐着轮椅在一个小路口静静地望着远方,背景有时是夕阳的余辉,有时是早晨的光,她周围的景色像都停止了一样,不用去考虑她在想什么。这本身就是一个动人的镜头,一个充足的故事。
南京人、猫、狗都很友善,也会主动跟你搭讪。他们好奇心很重,我们拍摄的时候,总是会问我们是要拍来干什么的,然后跟你聊上几句。老人很多,乞丐也很多。有一次在居民楼取景,一个老伯伯就主动告诉我们这里有蒋公种的黑松,有日本残留下的神社(后来跟英国的老师聊起这事儿的时候,他说这是很粗暴的),也告诉我们这个体育场当时就是用来埋人的。说不上是因为南京是一座有历史的城市,居民的才会对自己的历史如此重视,还是因为这里的人文氛围,加重了历史的重要性。
文化氛围还体现在书店里,每次看到老爷爷老奶奶一把年纪还带着老花镜认认真真学习我就感动得不行。记得在上海书城的时候,看到一个穿着迷彩裤的老爷爷捧着法汉字典一个个法文单词认真背诵的神情,这记忆真是磨灭不去。这次在先锋,也看到了老奶奶认认真真地做读书摘抄。先锋的读书氛围自然不在话下,一个城市如果能有这样的地方真的很能令人感动。跟台北的朋友聊到书店,他说他们的诚品是城市的灵魂。我很庆幸,南京并没有失去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