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的密友、崇拜者格温纳在叔本华葬礼上的致词
现在这棺木中静静躺着的非比一般的人,已在人们的中间生活了整整一辈子,但他却是一直不为人知。现在到场的所有人当中,没有一个与他有着血缘的关系;他孤独地死去了,正如他之前孤独地活着。
但此时此刻,在这个人的身边,某样东西告诉我们:他为此孤独获得了补偿。那种要了解永恒的热切渴望,伴随着这个人的一生;而这种渴望,对于大部分人来说, 只是在死神临近之时,才罕有地、像梦一样地瞬间在脑海掠过。这个真诚热爱真理的人,从青少年起就厌恶表面现象,尽管这样做使他疏远了各种社会关系。
这个深不可测的人,胸膛里跳动着的是一颗温暖的心。他终其一生对造作都深恶痛绝,始终忠实于自己。他孑然一身、受尽别人的误解。因为得到出身和教育的帮助,这个有着天才思想的人得以免受人生世事重负的羁绊。他对此伟大的馈赠心存感激。他唯一的愿望就是要对得起所获得的这一馈赠。
为了肩负起崇高的使命,他不惜放弃了所有其他人都会开心享受的乐趣。他现在头上的月桂花环是在他到了生命的黄昏之时,才终于戴到了他的头上。
尽管如此, 他对于自己要完成的使命,却是怀着铁一样的信念。在那漫长的、不公正的默默无闻之中,他从不曾偏离其崇高的孤独路径半步。在自己选定的事业中,他真可称得上恒兀兀以穷年。
Ps:
读完叔本华《人生的智慧》后再看到这样的文字,真让人感慨。尽管叔本华一生孤独,在65岁以前都不被世人理解,但是他至少严格地按照自己的哲学信仰度过一生,没有抱怨和绝望。
很多人给他贴上悲观主义的标签,这很容易让人对他产生误解。的确叔本华认为快乐是否定的,而痛苦才是肯定的,但他从表象和意欲的分离中努力思考怎样生活才能获得幸福和美好的一生,这和犬儒主义的消极不同,这一点也可以从他一生高度地自律,让自己沉浸在美好的艺术作品中可以看出。
叔本华在72岁安静地离开了世界,没有身体上的痛苦,这正是他希望的离世方式。但同时我相信他已经将全部心力奉献给哲学思考和写作:
“看到我最后的小孩的诞生,我是多么的高兴。随着这一部著作的完成,我在这一世上的使命也就终于完成了。我的确感到了如释重负,这一重负在这24 年来,一直沉重地压在我的双肩。没有人可以想象出这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
所以,叔本华和维特根斯坦一样“度过了极好的一生”,这真是一个温暖的结局。
但此时此刻,在这个人的身边,某样东西告诉我们:他为此孤独获得了补偿。那种要了解永恒的热切渴望,伴随着这个人的一生;而这种渴望,对于大部分人来说, 只是在死神临近之时,才罕有地、像梦一样地瞬间在脑海掠过。这个真诚热爱真理的人,从青少年起就厌恶表面现象,尽管这样做使他疏远了各种社会关系。
这个深不可测的人,胸膛里跳动着的是一颗温暖的心。他终其一生对造作都深恶痛绝,始终忠实于自己。他孑然一身、受尽别人的误解。因为得到出身和教育的帮助,这个有着天才思想的人得以免受人生世事重负的羁绊。他对此伟大的馈赠心存感激。他唯一的愿望就是要对得起所获得的这一馈赠。
为了肩负起崇高的使命,他不惜放弃了所有其他人都会开心享受的乐趣。他现在头上的月桂花环是在他到了生命的黄昏之时,才终于戴到了他的头上。
尽管如此, 他对于自己要完成的使命,却是怀着铁一样的信念。在那漫长的、不公正的默默无闻之中,他从不曾偏离其崇高的孤独路径半步。在自己选定的事业中,他真可称得上恒兀兀以穷年。
Ps:
读完叔本华《人生的智慧》后再看到这样的文字,真让人感慨。尽管叔本华一生孤独,在65岁以前都不被世人理解,但是他至少严格地按照自己的哲学信仰度过一生,没有抱怨和绝望。
很多人给他贴上悲观主义的标签,这很容易让人对他产生误解。的确叔本华认为快乐是否定的,而痛苦才是肯定的,但他从表象和意欲的分离中努力思考怎样生活才能获得幸福和美好的一生,这和犬儒主义的消极不同,这一点也可以从他一生高度地自律,让自己沉浸在美好的艺术作品中可以看出。
叔本华在72岁安静地离开了世界,没有身体上的痛苦,这正是他希望的离世方式。但同时我相信他已经将全部心力奉献给哲学思考和写作:
“看到我最后的小孩的诞生,我是多么的高兴。随着这一部著作的完成,我在这一世上的使命也就终于完成了。我的确感到了如释重负,这一重负在这24 年来,一直沉重地压在我的双肩。没有人可以想象出这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
所以,叔本华和维特根斯坦一样“度过了极好的一生”,这真是一个温暖的结局。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