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故乱翻书
据说曾经有电影中,两位朋友间问答:“你是西瑞尔斯吗?不,我是基汀。”叫人摸不着头脑。听原版才知道,英文对白是Are You serious? No, I’m kidding.译者翻译时一定没过脑子,才闹出这么一个笑话。
国内外文翻译水平受人诟病已久,错译、误译、怪译层出不穷,蔚为大观。记得大学某教材中有NBA超级球星马吉克约翰逊云云,一看便知译者每日枯坐书斋,肯定不打篮球的。否则怎么会不知道魔术师埃尔文约翰逊(Earvin “Magic” Johnson),生生将人绰号翻译成名字呢?
上述只是小错,无伤大雅。但有些情况下,误译会带来理解问题。好莱坞电影The Taking of Pelham 123中,大反派之所以发动恐怖袭击,是因为他先前买入几千万手-中文翻译“放下选择”,希望引起市民恐慌而获利。这个“放下选择”到底是什么东西?观众看完电影也不知所以。准确翻译应是“看跌期权”(Put Option),这种金融工具允许持有者在商品价格下跌后以原先高价卖出而得利。还好大反派没买Interest Futures利率期货,否则是不是要译成“爱好未来”呢?
有的翻译不能算错,但却佶屈聱牙。中英文语法节奏本不相同,中文讲求简洁细致,英文却推崇大段大段,如同竹节一般、气势辉宏的长句。中英转化之间如不细心调整,则中文译本必不好读。奥巴马回忆录《父辈的希望》封底摘录全书隽语,有一句“那推倒任何使人弯腰而不是直立之力量的决心,能在从前没有音乐的地方谱出乐章。”读到这里,你还有念下去的动力吗?
近些年来,民间字幕组兴起,翻译标准不再只有“信达雅”,反而演化出一种夸张荒诞的风格。例如译界达人管鑫Sam将英国首相问答“Prime Minister’s statements are always nonsense.”一句译成“首相大人的言论一贯没有节操”,观众会心之余不禁捧腹大笑。某部美剧字幕组居然将原文“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之类的话,译成“夫妻同心,其力断金”,让剧中两位男主人公情何以堪。
有些文本,不能说译者没有竭尽心力,也不能说他刻意为谐,但总有一些喜感出现。普希金《青铜时代》中有两句赞美圣彼得堡的诗句,查良铮翻译为“我爱你,彼得兴建的大城,我爱你那庄严整齐的面容。”读来工整庄重。但另一译本却是“我爱你,彼得的营造,我爱你那匀称的外貌。”作家王小波笑称译者一定是东北人,因此译文也有股二人转的味道。
最无法接受的,是流水线出品、粗制滥造导致的无底限错译。近期一本经济类畅销书中,通篇将Public Finance“财政学”译成公共融资。该出版社专攻财经图书,却连基本术语也能译错。此情此景,我等小民,也只能吐槽“出版社大人丝毫没有节操”了……
国内外文翻译水平受人诟病已久,错译、误译、怪译层出不穷,蔚为大观。记得大学某教材中有NBA超级球星马吉克约翰逊云云,一看便知译者每日枯坐书斋,肯定不打篮球的。否则怎么会不知道魔术师埃尔文约翰逊(Earvin “Magic” Johnson),生生将人绰号翻译成名字呢?
上述只是小错,无伤大雅。但有些情况下,误译会带来理解问题。好莱坞电影The Taking of Pelham 123中,大反派之所以发动恐怖袭击,是因为他先前买入几千万手-中文翻译“放下选择”,希望引起市民恐慌而获利。这个“放下选择”到底是什么东西?观众看完电影也不知所以。准确翻译应是“看跌期权”(Put Option),这种金融工具允许持有者在商品价格下跌后以原先高价卖出而得利。还好大反派没买Interest Futures利率期货,否则是不是要译成“爱好未来”呢?
有的翻译不能算错,但却佶屈聱牙。中英文语法节奏本不相同,中文讲求简洁细致,英文却推崇大段大段,如同竹节一般、气势辉宏的长句。中英转化之间如不细心调整,则中文译本必不好读。奥巴马回忆录《父辈的希望》封底摘录全书隽语,有一句“那推倒任何使人弯腰而不是直立之力量的决心,能在从前没有音乐的地方谱出乐章。”读到这里,你还有念下去的动力吗?
近些年来,民间字幕组兴起,翻译标准不再只有“信达雅”,反而演化出一种夸张荒诞的风格。例如译界达人管鑫Sam将英国首相问答“Prime Minister’s statements are always nonsense.”一句译成“首相大人的言论一贯没有节操”,观众会心之余不禁捧腹大笑。某部美剧字幕组居然将原文“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之类的话,译成“夫妻同心,其力断金”,让剧中两位男主人公情何以堪。
有些文本,不能说译者没有竭尽心力,也不能说他刻意为谐,但总有一些喜感出现。普希金《青铜时代》中有两句赞美圣彼得堡的诗句,查良铮翻译为“我爱你,彼得兴建的大城,我爱你那庄严整齐的面容。”读来工整庄重。但另一译本却是“我爱你,彼得的营造,我爱你那匀称的外貌。”作家王小波笑称译者一定是东北人,因此译文也有股二人转的味道。
最无法接受的,是流水线出品、粗制滥造导致的无底限错译。近期一本经济类畅销书中,通篇将Public Finance“财政学”译成公共融资。该出版社专攻财经图书,却连基本术语也能译错。此情此景,我等小民,也只能吐槽“出版社大人丝毫没有节操”了……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