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下,桃花扇底 ——关于昆曲的第一次
虽然对于昆曲早有耳闻,但是初识昆曲,却还是大学以后的事情——当时由于网络学堂的链接错误,《古代汉语》的PPT课件花了半小时下载到电脑里打开一看竟然是一素衣女子袖袂轻扬,幕下台词显示:“忙处抛人闲处住”,当即惊道:“哦,《牡丹亭》!”遂饶有兴致地从午夜看至天明,后来才知道,当夜所看者,正是04年白先勇先生主持制作之青春版《牡丹亭》,只是我孤陋寡闻于六年之后方才得见,而仍凡胎肉眼不识珠玉,“笑问客从何处来”。
至于初识《牡丹亭》,则又当上溯一两年,彼时高考方毕,漫长热闹却又总被一种如烟如絮捉又捉不着挥又挥不去的寂寥萦绕的夏日了,每日闲坐家中,只觉万千思绪无处排解,正是“百计思量,没个为欢处”。一日偶见书架上不知何时买回来尘封已久从未翻阅的《牡丹亭》,遂执小扇,泡清茶,搬一靠背椅,闲坐窗下,静静翻读,神游物外,于南安府后花园中跌宕凄美而终得幸福圆满的爱情故事。一句“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竟被我信手涂鸦式地在白纸上反反复复写了数十遍。
而更早识戏剧,则推孔尚任之《桃花扇》。中学时代的语文课似乎总是满足不了我的饕餮之欲,于是总喜欢一边听着讲台上老师激情澎湃的演说,一边闷着头阅读自己喜欢的各种各样“小书”。幸而中学六年里遇上的语文老师都是那样的和蔼大度:“在我的课上,尽管做你喜欢的事情。”也正是得益于诸位恩师的极大宽容,中学六年得以在应试之外大量阅读各类人文书目,而不至于沦为所谓“应试教育的牺牲品”。《桃花扇》便是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上匆匆读完而至今想起仍觉得回味绵长。
高考前的“五一”假期,独自买了一张火车票寻访南京,行囊之中除衣物用品外,便是这本《桃花扇》。夫子庙的夜市向来是南京一景,漫步灯火辉煌,笙歌处处的秦淮河边,竟仿佛于桨声灯影中看见了侯方域和李香君,也看见了马士英和阮大铖。六朝旧事,南明遗恨,秦淮河还是那条秦淮河,脂粉未散,依稀繁华胜旧时,然“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的伊人在否?
再后来看江苏昆剧院在保利剧院演出的《桃花扇》,王子瑜扮老赞礼,青衫白髯,缓缓唱白:“古董先生谁似我,非玉非铜,满面包浆裹”,句犹未了,脑海中关于南京、关于南明的一切回忆或臆想汹涌奔腾。再一出《哭主》,塘报人那一声“崇祯皇帝缢死煤山树顶”直听得人肝肠寸断,真正“如丧考妣”。此时锣声低沉,场上原本纷闹的众角低声唱起:“十七年忧国如病……”,国破家亡的无限殇恨在孔尚任的笔下,在众演员的口中,被诠释得泣血杜鹃、枯笔《黍离》,感人至深。侯方域的一声哭喊“大行皇帝”划空而来,听得人撕心裂肺,“悲从中来,不可断绝。”听王芳老师在课堂赏析《长生殿》中杨贵妃那一声撕肝裂胆的“啊”,再听侯方域的这声哭喊,想来“异曲同工”,而大惊大悲之余,仿佛也只有哭喊才是最好的表达。
再一幕史可法守扬州,边哭边唱“阑珊残局,剩俺支撑”,末路英雄,救国无路之际只能以身殉国,爱国之情与凄凉之感只消只言片语便已使听者动容。而众将士齐应“上阵不利,守城;守城不利,巷战;巷战不利,短接;短接不利,自尽”,字字句句,斩钉截铁,必死之心,泣血之志,直令观者侧目,不忍卒闻。我想,“扬州十日”的残酷屠杀,必然是对清军攻城时受到的顽强抵抗一种报复,而一个民族坚贞不屈的伟大气节,于此全然展露,淋漓尽致。
搬上舞台的《桃花扇》在原有剧本之上大有删减,史可法殉国后,舞台一暗,再亮时已是侯李离乱重逢,遁入道门之时。只见二人正共执桃花扇卿卿我我之际,那张道士拂尘一抖,一声断喝:“何物儿女,敢到此处调情?”而后一阵长笑:“你道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就割他不断么?”句句急促,嘈嘈切切,使人听后也仿佛如侯方域一般感叹“几句话说得小生冷汗淋漓,如梦忽醒”,而《桃花扇》于此戛然而止,只留飘然而去的几个身影,留给后人无限遐想与凭吊时的无尽哀伤;全不似《牡丹亭》,“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生死死之后,终得大圆满。《桃花扇》整本是如扇面血点一样,化不开的国仇家恨,也正是如此,才更多了一份厚重与深沉。
爱昆曲,尤爱《桃花扇》;爱《桃花扇》,尤爱《哀江南》,只可惜舞台上的《桃花扇》,为求紧凑,偏偏将整曲《哀江南》删减的只剩下那一段“离亭燕”,徒使人倍增怅惘。尤其回忆起去年深秋,往陕西支教时,顺便拜访了当地唐睿宗桥陵,一片荒山,杳无人至,荒草凄凄的神道上,残破地雕像经历千百年风雨剥蚀早没了往日的神韵,行走其中,情不自禁地想起“野火频烧,护墓长楸多半焦。山羊群跑,守陵阿监几时逃。鸽翎蝠粪满堂抛,枯枝败叶当阶罩;谁祭扫,牧儿打碎龙碑帽”,这些词句是如此应景,穿越几百年的时光犹能在激起人心头涟漪。
只可惜关于昆曲,知《牡丹亭》者众,识《桃花扇》者少;昆曲课上“姹紫嫣红开遍”一次又一次地被唱响,“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却鲜有提及;然而于我而言,《牡丹亭》总显轻薄,《桃花扇》则更多厚重。若要做一比较,则汤显祖可比李太白,孔尚任更似杜少陵。
本来说好是做课程总结的,却自说自话的写下这么多看起来与课程毫无关联的文字。或许如最后一节课的丛兆桓老先生所言,我之爱昆曲,怕仍是停留在“爱其词者”的阶段,而像周秦先生那样,知词知曲,精通音律,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然常言道“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对于艺术的喜爱,终究是对自我生活的观照,周秦先生一支长笛,便使人如痴如醉,举手投足间的细腻儒雅更让人产生“这便是牡丹亭下人物吧”;而王芳老师亦是征服了到场所有同学的心,想来这便是艺术的魅力了——不仅在于舞台表演的感人肺腑,更在于历经长久地熏陶之后自然散发出来的别样气质。有幸能登临如此别致课堂,观瞻大师,接受熏陶,在痴醉钦慕中品味昆曲艺术的独特风韵,更是三年来大学生活中的难得幸事!
至于初识《牡丹亭》,则又当上溯一两年,彼时高考方毕,漫长热闹却又总被一种如烟如絮捉又捉不着挥又挥不去的寂寥萦绕的夏日了,每日闲坐家中,只觉万千思绪无处排解,正是“百计思量,没个为欢处”。一日偶见书架上不知何时买回来尘封已久从未翻阅的《牡丹亭》,遂执小扇,泡清茶,搬一靠背椅,闲坐窗下,静静翻读,神游物外,于南安府后花园中跌宕凄美而终得幸福圆满的爱情故事。一句“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竟被我信手涂鸦式地在白纸上反反复复写了数十遍。
而更早识戏剧,则推孔尚任之《桃花扇》。中学时代的语文课似乎总是满足不了我的饕餮之欲,于是总喜欢一边听着讲台上老师激情澎湃的演说,一边闷着头阅读自己喜欢的各种各样“小书”。幸而中学六年里遇上的语文老师都是那样的和蔼大度:“在我的课上,尽管做你喜欢的事情。”也正是得益于诸位恩师的极大宽容,中学六年得以在应试之外大量阅读各类人文书目,而不至于沦为所谓“应试教育的牺牲品”。《桃花扇》便是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上匆匆读完而至今想起仍觉得回味绵长。
高考前的“五一”假期,独自买了一张火车票寻访南京,行囊之中除衣物用品外,便是这本《桃花扇》。夫子庙的夜市向来是南京一景,漫步灯火辉煌,笙歌处处的秦淮河边,竟仿佛于桨声灯影中看见了侯方域和李香君,也看见了马士英和阮大铖。六朝旧事,南明遗恨,秦淮河还是那条秦淮河,脂粉未散,依稀繁华胜旧时,然“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的伊人在否?
再后来看江苏昆剧院在保利剧院演出的《桃花扇》,王子瑜扮老赞礼,青衫白髯,缓缓唱白:“古董先生谁似我,非玉非铜,满面包浆裹”,句犹未了,脑海中关于南京、关于南明的一切回忆或臆想汹涌奔腾。再一出《哭主》,塘报人那一声“崇祯皇帝缢死煤山树顶”直听得人肝肠寸断,真正“如丧考妣”。此时锣声低沉,场上原本纷闹的众角低声唱起:“十七年忧国如病……”,国破家亡的无限殇恨在孔尚任的笔下,在众演员的口中,被诠释得泣血杜鹃、枯笔《黍离》,感人至深。侯方域的一声哭喊“大行皇帝”划空而来,听得人撕心裂肺,“悲从中来,不可断绝。”听王芳老师在课堂赏析《长生殿》中杨贵妃那一声撕肝裂胆的“啊”,再听侯方域的这声哭喊,想来“异曲同工”,而大惊大悲之余,仿佛也只有哭喊才是最好的表达。
再一幕史可法守扬州,边哭边唱“阑珊残局,剩俺支撑”,末路英雄,救国无路之际只能以身殉国,爱国之情与凄凉之感只消只言片语便已使听者动容。而众将士齐应“上阵不利,守城;守城不利,巷战;巷战不利,短接;短接不利,自尽”,字字句句,斩钉截铁,必死之心,泣血之志,直令观者侧目,不忍卒闻。我想,“扬州十日”的残酷屠杀,必然是对清军攻城时受到的顽强抵抗一种报复,而一个民族坚贞不屈的伟大气节,于此全然展露,淋漓尽致。
搬上舞台的《桃花扇》在原有剧本之上大有删减,史可法殉国后,舞台一暗,再亮时已是侯李离乱重逢,遁入道门之时。只见二人正共执桃花扇卿卿我我之际,那张道士拂尘一抖,一声断喝:“何物儿女,敢到此处调情?”而后一阵长笑:“你道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就割他不断么?”句句急促,嘈嘈切切,使人听后也仿佛如侯方域一般感叹“几句话说得小生冷汗淋漓,如梦忽醒”,而《桃花扇》于此戛然而止,只留飘然而去的几个身影,留给后人无限遐想与凭吊时的无尽哀伤;全不似《牡丹亭》,“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生死死之后,终得大圆满。《桃花扇》整本是如扇面血点一样,化不开的国仇家恨,也正是如此,才更多了一份厚重与深沉。
爱昆曲,尤爱《桃花扇》;爱《桃花扇》,尤爱《哀江南》,只可惜舞台上的《桃花扇》,为求紧凑,偏偏将整曲《哀江南》删减的只剩下那一段“离亭燕”,徒使人倍增怅惘。尤其回忆起去年深秋,往陕西支教时,顺便拜访了当地唐睿宗桥陵,一片荒山,杳无人至,荒草凄凄的神道上,残破地雕像经历千百年风雨剥蚀早没了往日的神韵,行走其中,情不自禁地想起“野火频烧,护墓长楸多半焦。山羊群跑,守陵阿监几时逃。鸽翎蝠粪满堂抛,枯枝败叶当阶罩;谁祭扫,牧儿打碎龙碑帽”,这些词句是如此应景,穿越几百年的时光犹能在激起人心头涟漪。
只可惜关于昆曲,知《牡丹亭》者众,识《桃花扇》者少;昆曲课上“姹紫嫣红开遍”一次又一次地被唱响,“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却鲜有提及;然而于我而言,《牡丹亭》总显轻薄,《桃花扇》则更多厚重。若要做一比较,则汤显祖可比李太白,孔尚任更似杜少陵。
本来说好是做课程总结的,却自说自话的写下这么多看起来与课程毫无关联的文字。或许如最后一节课的丛兆桓老先生所言,我之爱昆曲,怕仍是停留在“爱其词者”的阶段,而像周秦先生那样,知词知曲,精通音律,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然常言道“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对于艺术的喜爱,终究是对自我生活的观照,周秦先生一支长笛,便使人如痴如醉,举手投足间的细腻儒雅更让人产生“这便是牡丹亭下人物吧”;而王芳老师亦是征服了到场所有同学的心,想来这便是艺术的魅力了——不仅在于舞台表演的感人肺腑,更在于历经长久地熏陶之后自然散发出来的别样气质。有幸能登临如此别致课堂,观瞻大师,接受熏陶,在痴醉钦慕中品味昆曲艺术的独特风韵,更是三年来大学生活中的难得幸事!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