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分析:姜昆不迎合市场才是最俗(ZZ)
学者分析:姜昆不迎合市场才是最俗
李子旸 经济学者
绝不迎合市场是什么意思
全国政协委员姜昆近日表示:相声绝不能为迎合市场流于低俗。这句话其实才最俗不过。如果相声真的按照姜委员指示的方向发展下去,只有死路一条。
市场是什么?市场是人们彼此交换的场所。相声市场就是相声从业者拿自己的表演交换观众金钱的场所。从业者靠这种方式获取收入,维持生活,继续演出。既然是交换,自然就要拿出对方需要的东西来,也就是拿出观众爱听的相声来,否则观众就不会掏钱。观众不掏钱,从业者就无以为继,不但不能继续演出,维持生活都成问题。
把这种最自然、最合理不过的过程称为“迎合市场”,把受观众欢迎的表演斥为“低俗”,认为自己可以或者应该“不迎合市场”,这只能表明一件事,有些相声从业者是不依靠观众的自愿掏钱维生的。他们另有办法从观众那里强制拿过钱来。既然有此手段,自然可以对市场、对自愿交易不以为然,大谈什么“不迎合市场”了。
那种从观众那里强制拿钱的手段是什么?就是目前国内文艺界各种靠财政拨款养活、实行官本位的种种文工团、说唱团、艺术团之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本不会有这种寄生、半寄生的组织,他们完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早应该消失的怪物。他们为观众表演,但不是站在和观众平等、为观众服务的地位上,而是居高临下地“教育、引导”观众。他们都是科级、处级、局级等等干部。这种“官对民”的姿态当然不会引起观众的兴趣,也不可能逼迫从业者竭力创造好作品,竭力让观众满意。他们更重视的是上级和领导的意见。这种现状自然不可能让观众自愿掏钱购买他们的演出,文艺干部们也因此根本不可能在市场中独立生存。他们必须依靠财政拨款、依靠官办演出、依靠垄断种种资源才能生存。总之一句话,他们绝不能依靠观众自愿掏钱生存,他们必须通过强制手段从观众那里拿钱才能生存。如果把他们投入市场中,就像把鱼扔到沙滩上,结果不问可知。
相声的衰亡,其实正是和这种非市场化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同步的。这种体制建立以后,相声这种民间艺术就被彻底拔出根来,从生命力顽强的野草变成了僵死的盆景。这种体制建立之初,原有的市场竞争产生的名角尚在,相声还可以维持表面的兴盛,但内在活力的丧失却已经非常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从市场中竞争中出来的老一辈逐渐推出舞台,新一代的文艺干部全面接管相声时,相声的衰落就不可避免了。这种非市场的体制根本就没有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这种体制才是相声逐渐没落的根本原因。
但大的市场经济背景毕竟再一次出现在中国了。在这些寄生性的文艺干部以外,人们终于又看到了新一代的完全从市场竞争中兴起的相声从业者。他们必须依靠观众的欢迎生活,否则连房租都付不起。他们可没有财政拨款这种抢钱的手段。他们不敢轻言什么“不迎合市场”,他们必须迎合市场,取悦观众。相声终于不再居高临下的“官对民”了,也正因此,相声重新走上了正路,重新拥有了发展的活力和振兴的希望。至于什么低俗之类的指责,只不过是随时拿来打人的棍子而已。只有那些傲慢的官僚才会自以为是地在受到观众欢迎的表演中界定什么是低俗。其实,那是靠财政供养的文艺干部们无力达到的水平。
市场中,任何生产者都必须靠消费者的满意生存。所有想要在市场中谋生的人都必须“迎合市场”。“迎合市场”绝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相反,凭借自己那并不光彩的寄生地位,轻视、排斥那些在市场中竭力为观众服务的人,这才是对行业健康发展的真正威胁。
李子旸 经济学者
绝不迎合市场是什么意思
全国政协委员姜昆近日表示:相声绝不能为迎合市场流于低俗。这句话其实才最俗不过。如果相声真的按照姜委员指示的方向发展下去,只有死路一条。
市场是什么?市场是人们彼此交换的场所。相声市场就是相声从业者拿自己的表演交换观众金钱的场所。从业者靠这种方式获取收入,维持生活,继续演出。既然是交换,自然就要拿出对方需要的东西来,也就是拿出观众爱听的相声来,否则观众就不会掏钱。观众不掏钱,从业者就无以为继,不但不能继续演出,维持生活都成问题。
把这种最自然、最合理不过的过程称为“迎合市场”,把受观众欢迎的表演斥为“低俗”,认为自己可以或者应该“不迎合市场”,这只能表明一件事,有些相声从业者是不依靠观众的自愿掏钱维生的。他们另有办法从观众那里强制拿过钱来。既然有此手段,自然可以对市场、对自愿交易不以为然,大谈什么“不迎合市场”了。
那种从观众那里强制拿钱的手段是什么?就是目前国内文艺界各种靠财政拨款养活、实行官本位的种种文工团、说唱团、艺术团之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本不会有这种寄生、半寄生的组织,他们完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早应该消失的怪物。他们为观众表演,但不是站在和观众平等、为观众服务的地位上,而是居高临下地“教育、引导”观众。他们都是科级、处级、局级等等干部。这种“官对民”的姿态当然不会引起观众的兴趣,也不可能逼迫从业者竭力创造好作品,竭力让观众满意。他们更重视的是上级和领导的意见。这种现状自然不可能让观众自愿掏钱购买他们的演出,文艺干部们也因此根本不可能在市场中独立生存。他们必须依靠财政拨款、依靠官办演出、依靠垄断种种资源才能生存。总之一句话,他们绝不能依靠观众自愿掏钱生存,他们必须通过强制手段从观众那里拿钱才能生存。如果把他们投入市场中,就像把鱼扔到沙滩上,结果不问可知。
相声的衰亡,其实正是和这种非市场化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同步的。这种体制建立以后,相声这种民间艺术就被彻底拔出根来,从生命力顽强的野草变成了僵死的盆景。这种体制建立之初,原有的市场竞争产生的名角尚在,相声还可以维持表面的兴盛,但内在活力的丧失却已经非常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从市场中竞争中出来的老一辈逐渐推出舞台,新一代的文艺干部全面接管相声时,相声的衰落就不可避免了。这种非市场的体制根本就没有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这种体制才是相声逐渐没落的根本原因。
但大的市场经济背景毕竟再一次出现在中国了。在这些寄生性的文艺干部以外,人们终于又看到了新一代的完全从市场竞争中兴起的相声从业者。他们必须依靠观众的欢迎生活,否则连房租都付不起。他们可没有财政拨款这种抢钱的手段。他们不敢轻言什么“不迎合市场”,他们必须迎合市场,取悦观众。相声终于不再居高临下的“官对民”了,也正因此,相声重新走上了正路,重新拥有了发展的活力和振兴的希望。至于什么低俗之类的指责,只不过是随时拿来打人的棍子而已。只有那些傲慢的官僚才会自以为是地在受到观众欢迎的表演中界定什么是低俗。其实,那是靠财政供养的文艺干部们无力达到的水平。
市场中,任何生产者都必须靠消费者的满意生存。所有想要在市场中谋生的人都必须“迎合市场”。“迎合市场”绝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相反,凭借自己那并不光彩的寄生地位,轻视、排斥那些在市场中竭力为观众服务的人,这才是对行业健康发展的真正威胁。
-
shininglov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09-03-07 22: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