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仙童好静】想到的---
看到杨绛小时候的老师给她的评语"仙童好静"我觉得这四个字真美。想到我们这代人上学时得到的那些评语诸如"热爱集体,团结同学,尊敬师长,乐于助人"•••不由一声叹息,我们的确生活在一个体会不到中文美的时代。杨绛先生从那个时代走来,活在这样一个时代里,又怎能不感到悲凉?
所以我非常理解,为什么杨绛先生百岁高龄,仍然孜孜不倦地整理钱锺书的各种笔记札记信件等等,那确实不仅仅是遗物,更是遗珠。如果我们反思这个时代,我觉得我们最需要的,不是爱国主义教育,也不是思想道德教育,而是---美学教育。
为什么不该直接的进行爱国主义和思想道德教育,因为那往往是徒劳无功的,想想我们小时候受过的很多教育就明白。最好的爱国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往往是要通过美学教育,首先要让人感受到自己民族文化的美,其次要让人觉得,做好事对自己来讲是精神的愉悦和灵魂的升华,不能为做去做,那样必然是in vain。
杨绛,林徽因这两位同时代的女性,风格迥异。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动荡的战乱年代都保持了很高的民族气节。杨曾经写道,不愿在外国做二等公民。并且在「走到人生边上」一书里对那些殉国的老百姓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他们在关键时刻为自己的灵魂做了主。林则说过,一旦重庆失守,那么家门口就是扬子江。
杨林二人,家世显赫,学养深厚,文贯中西。依靠家族在国内外的人脉和资源,完全可以躲开战乱去过安稳日子,但她们没有。这和她们少年时代所受教育而形成的三观有非常直接的关系。这样的人懂西方,更懂中国,做出这样的选择,我认为是完全不奇怪的。
所以我非常理解,为什么杨绛先生百岁高龄,仍然孜孜不倦地整理钱锺书的各种笔记札记信件等等,那确实不仅仅是遗物,更是遗珠。如果我们反思这个时代,我觉得我们最需要的,不是爱国主义教育,也不是思想道德教育,而是---美学教育。
为什么不该直接的进行爱国主义和思想道德教育,因为那往往是徒劳无功的,想想我们小时候受过的很多教育就明白。最好的爱国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往往是要通过美学教育,首先要让人感受到自己民族文化的美,其次要让人觉得,做好事对自己来讲是精神的愉悦和灵魂的升华,不能为做去做,那样必然是in vain。
杨绛,林徽因这两位同时代的女性,风格迥异。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动荡的战乱年代都保持了很高的民族气节。杨曾经写道,不愿在外国做二等公民。并且在「走到人生边上」一书里对那些殉国的老百姓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他们在关键时刻为自己的灵魂做了主。林则说过,一旦重庆失守,那么家门口就是扬子江。
杨林二人,家世显赫,学养深厚,文贯中西。依靠家族在国内外的人脉和资源,完全可以躲开战乱去过安稳日子,但她们没有。这和她们少年时代所受教育而形成的三观有非常直接的关系。这样的人懂西方,更懂中国,做出这样的选择,我认为是完全不奇怪的。
-
思考的萌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6-18 02:5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