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0305_此时此刻,我有一本《弗兰德公路》
Non fui . Sum . Fui . Non sum .
(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P197,李文俊译,上海译文,1984)
要找一间空教室,边走边写太累。字迹潦草,而且歪歪斜斜,不成体统。[这时应该和体制挂上钩,向禁锢与混乱的战斗靠拢(但,不!)]。现在,进了主教学楼大门,走,走在一楼的走廊上。左右两边都是教室,右边是双数,114,116,左边是单数,117。好,就这间了。(男左女右)。117,××学院2000级2班。没有一个人。进去,一边写一边进去,头也不抬,径直走到靠窗的最后一排。一边把书和纸放在桌上一边坐下。{从无数个现在走到现在,左手拿着纸和书[纸垫在书上。(书名叫《弗兰德公路》)。]右手拿着笔}。——暴露了太多。
我正在分段,分出第二段。(还有,注意打标点)。我不愿意数教室里有多少张桌子,从桌子的慢动作又扯到信,于是马。不用说了。我没有意识,只想安静地写一篇小说。不是意识流什么的,也不是新小说什么的。罗伯-格里耶会显得很高兴,还有克劳德•西蒙。(对,克劳德•西蒙,他不是一个野蛮人)。(他很笨,是被小说和绘画同时抛弃的、可怜的法国佬)。我不模仿,不模仿,不模仿。令人反胃的星期五夜晚不过,现在,首先感谢1960年的午夜出版社。
谁也不会相信,我没有花时间就完成了全部工作。(我是作者,控制一切。)
一
乔治搞不懂,学外语学到最后变成一本字典有什么用?就像他的汉语写作老师,是个汉字通,《新华字典》可以全部拿下,却读不懂任何一本中国经典小说。她喜欢说一些一点也不好笑的中国笑话。那些笑话法国遍地都是,难道用中文讲一次就很了不起吗?
乔治打心眼里喜欢中国,他读过许多关于这个奇怪国家的学术专著,知道它最出色的地方。到这所二流大学学中文是很蠢的选择,遇到德•雷沙克更是他的霉气。教授汉学家雷沙克在第一天上课时就莫名其妙地倒在了讲台上,莫名其妙地死去。乔治还没来得及记住他的样子,一切就结束了。
能背下《新华字典》的科莉娜就坐在了黑板与乔治的中间。起初乔治并不知道科莉娜是雷沙克的妻子,后来他躺在她那张大床上,才看见了天花板上的结婚照。
乔治是被荒废了的,他很清楚自己比科莉娜懂得多,但不得不屈就于她。他爱她。他明白《红楼梦》,她却只会认《红楼梦》里的每一个字。每一次都是这样,乔治面朝灰白色的木门:右上角有些裂口,下面有许多干泥浆和划痕;敲三下,用弯曲的中指,第一个关节;科莉娜走来开门,声音由远及近,哒哒哒,她在家里也穿高跟鞋;门开了,手里拿着一本《新华字典》,很旧,封皮已经破裂;他走进去,随手带上门,走到卧室里的老地方躺下,看天花板上的结婚照;谁都不开口说话;她走到写字台前,把《新华字典》放在上面,坐下,看;……;科莉娜起身,脱掉衣服裤子;乔治也起身,脱掉衣服裤子;他们一起躺下;完事。
她穿好,又走到写字台前,坐下,接着看《新华字典》;他睡着了,也许在梦着去中国的路上;她小声背诵起这本对她来说已经滚瓜烂熟的小书;他仍在睡着;……
乔治和科莉娜混在一起的时间长达一个月,使他的中文学业酣睡得一塌糊涂。科莉娜不是他的远亲雷沙克,也不是把他介绍到这里来鼓励他去中国留学的雷沙克。她对真正的中国不感兴趣,只会成天地把《新华字典》翻来翻去。乔治很佩服能背通《新华字典》的人,最开始以为她很有学问。但后来他发现,她老是喜欢说一些一点也不好笑的中国笑话。这些笑话让他觉得,科莉娜是在装疯卖傻,故弄玄虚。
乔治是有能力超越雷沙克的。他不缺语感、神秘主义修养、聪明和善良;他需要自信。他已经意识到了,只要问出来:学外语学到最后变成一本字典有什么用?难道用中文讲一次就很了不起吗?
二
布吕姆被分到9舍303寝室,和7个中国学生一起住。这样的安排在这个法国人眼里简直是莫名其妙。但中国人不会大惊小怪,他们对任何事情都不会大惊小怪。
是科莉娜推荐布吕姆到这所学校留学的。她是他的恩师德•雷沙克的妻子,也是他的情人。他爱她。他喜欢侧身躺在床上看她的背影:她坐在写字台前,轻声背诵着《新华字典》。他可以花费一小时、一下午、一天、一个月,一动不动地这么看她。世界上再没有比科莉娜反复背《新华字典》更有意义的事情了。
303寝室住了7个赌鬼,一天到晚都在打麻将。每一次,布吕姆站在灰白色的寝室门前:陈旧的木板,破得不成样子;用脚使劲一蹬;狭窄的空间里,两张双层床分别靠两边墙,铁制的;一张长桌子放在中间,偏左一点,木制;四个人围坐在桌子一头,另三个人各站一方买马着;走进去,随手带上门;没有人喝茶,吃东西,闷;平头、中山装、牛仔裤、塑料拖鞋,7份;使出吃奶的劲挤到里面去,挤一身汗;中国人7个;想洗澡,寝室没有热水,又挤出来,挤一身汗;鬼佬一个;没有人注意他,除了二筒或者七万偷偷斜了他一眼;7个人集中精力,出一身汗;……;谁起身,冲到厕所里去;谁起身,冲到厕所里去;快,完事,坐下。
晚上/凌晨两点,布吕姆躺在床上,已熄灯;四个人中三个人下买马,蜡烛,换另三个人上;他的睡眠越来越差了,没有情人在身边,很容易失眠,惊醒;7个人就这样不停地打麻将,不知道有没有色子裂成两半的那一天;他始终睡不着;……
布吕姆读过卡夫卡,不会去找校领导解决问题。更何况雷沙克死后,他愈加憎恶每一个中国人——他总认为是中国害死恩师的。他从来就没有打算过来这里。但,他走不掉。他不喜欢中国,却爱着科莉娜。科莉娜希望他到中国留学。
布吕姆蜷缩在自己的床铺里,惊惶地看着寝室里发生的一切。他回不去,不过,可以学会适应。他不缺金钱、体力、口才和资本主义血统;他需要少一点思考。他具备法国人的艺术细胞,只要转化成生活:中国人不会大惊小怪,他们对任何事情都不会大惊小怪。
三
“伊格雷亚终于醒过来了,他站在小酒店门口,在那女人前面。他那突出的大眼睛带着不满的神色望着我,我大声说:‘我们得赶快跑掉,得把那旧衣服穿上。他想要叫人枪毙我,有人向我开了一枪。’”
伊格雷亚刚从中国回来,就匆忙跑到科莉娜那里,脱掉衣裤,赤裸裸地趴在床上给她读小说。她喜欢他给她读小说,原汁原味的法国小说。只有这个时候,她才会忘掉《新华字典》,聚精会神地听伊格雷亚的巴黎口音。
他是从中国逃出来的,带着这本法国小说逃回来的。
然而,科莉娜只是他的情人,他必须回到妻子身边去。在夜幕低垂之时,他不得不站在自己家门口,灰白色的木头门:一种特殊的漆刷过了门的表面,使其没有沾染上一粒灰尘,铁锁锈得厉害,有明显的裂痕;他敲门;她打开门;他走进去,随手带上门,把外衣脱掉,把东西放好;她把晚餐端上餐桌;他们用餐;他们用完餐;他去房间里看电视;她去洗碗;他们脱衣;他们上床;他们闭眼;……;她想做爱,趴到他背上;她想做爱,趴到他背上;他没有勃起,1分钟不到,结束。
第二天早上。他们睁眼;他们起床;她去准备早餐;他整理床铺;他们吃早餐;他洗碗;她看报纸;他拖地;她穿上外衣拿好东西;他开门;她出去;……
伊格雷亚去中国就是为了躲避。但中国没有科莉娜,他也不得不回来。法国虽然有科莉娜,可更有他的妻子。——这些,任何一部法国小说都无法帮他的忙。
伊格雷亚生在法国,当然可以选择离婚。不过事情并不是能够简单办成的。他除了一种东西,什么都不缺;他需要勇气。他理解生存,只要理解死亡:“他想要叫人枪毙我,有人向我开了一枪。”
就像他的老师,教授汉学家德•雷沙克一样,为情而死去。
(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P197,李文俊译,上海译文,1984)
要找一间空教室,边走边写太累。字迹潦草,而且歪歪斜斜,不成体统。[这时应该和体制挂上钩,向禁锢与混乱的战斗靠拢(但,不!)]。现在,进了主教学楼大门,走,走在一楼的走廊上。左右两边都是教室,右边是双数,114,116,左边是单数,117。好,就这间了。(男左女右)。117,××学院2000级2班。没有一个人。进去,一边写一边进去,头也不抬,径直走到靠窗的最后一排。一边把书和纸放在桌上一边坐下。{从无数个现在走到现在,左手拿着纸和书[纸垫在书上。(书名叫《弗兰德公路》)。]右手拿着笔}。——暴露了太多。
我正在分段,分出第二段。(还有,注意打标点)。我不愿意数教室里有多少张桌子,从桌子的慢动作又扯到信,于是马。不用说了。我没有意识,只想安静地写一篇小说。不是意识流什么的,也不是新小说什么的。罗伯-格里耶会显得很高兴,还有克劳德•西蒙。(对,克劳德•西蒙,他不是一个野蛮人)。(他很笨,是被小说和绘画同时抛弃的、可怜的法国佬)。我不模仿,不模仿,不模仿。令人反胃的星期五夜晚不过,现在,首先感谢1960年的午夜出版社。
谁也不会相信,我没有花时间就完成了全部工作。(我是作者,控制一切。)
一
乔治搞不懂,学外语学到最后变成一本字典有什么用?就像他的汉语写作老师,是个汉字通,《新华字典》可以全部拿下,却读不懂任何一本中国经典小说。她喜欢说一些一点也不好笑的中国笑话。那些笑话法国遍地都是,难道用中文讲一次就很了不起吗?
乔治打心眼里喜欢中国,他读过许多关于这个奇怪国家的学术专著,知道它最出色的地方。到这所二流大学学中文是很蠢的选择,遇到德•雷沙克更是他的霉气。教授汉学家雷沙克在第一天上课时就莫名其妙地倒在了讲台上,莫名其妙地死去。乔治还没来得及记住他的样子,一切就结束了。
能背下《新华字典》的科莉娜就坐在了黑板与乔治的中间。起初乔治并不知道科莉娜是雷沙克的妻子,后来他躺在她那张大床上,才看见了天花板上的结婚照。
乔治是被荒废了的,他很清楚自己比科莉娜懂得多,但不得不屈就于她。他爱她。他明白《红楼梦》,她却只会认《红楼梦》里的每一个字。每一次都是这样,乔治面朝灰白色的木门:右上角有些裂口,下面有许多干泥浆和划痕;敲三下,用弯曲的中指,第一个关节;科莉娜走来开门,声音由远及近,哒哒哒,她在家里也穿高跟鞋;门开了,手里拿着一本《新华字典》,很旧,封皮已经破裂;他走进去,随手带上门,走到卧室里的老地方躺下,看天花板上的结婚照;谁都不开口说话;她走到写字台前,把《新华字典》放在上面,坐下,看;……;科莉娜起身,脱掉衣服裤子;乔治也起身,脱掉衣服裤子;他们一起躺下;完事。
她穿好,又走到写字台前,坐下,接着看《新华字典》;他睡着了,也许在梦着去中国的路上;她小声背诵起这本对她来说已经滚瓜烂熟的小书;他仍在睡着;……
乔治和科莉娜混在一起的时间长达一个月,使他的中文学业酣睡得一塌糊涂。科莉娜不是他的远亲雷沙克,也不是把他介绍到这里来鼓励他去中国留学的雷沙克。她对真正的中国不感兴趣,只会成天地把《新华字典》翻来翻去。乔治很佩服能背通《新华字典》的人,最开始以为她很有学问。但后来他发现,她老是喜欢说一些一点也不好笑的中国笑话。这些笑话让他觉得,科莉娜是在装疯卖傻,故弄玄虚。
乔治是有能力超越雷沙克的。他不缺语感、神秘主义修养、聪明和善良;他需要自信。他已经意识到了,只要问出来:学外语学到最后变成一本字典有什么用?难道用中文讲一次就很了不起吗?
二
布吕姆被分到9舍303寝室,和7个中国学生一起住。这样的安排在这个法国人眼里简直是莫名其妙。但中国人不会大惊小怪,他们对任何事情都不会大惊小怪。
是科莉娜推荐布吕姆到这所学校留学的。她是他的恩师德•雷沙克的妻子,也是他的情人。他爱她。他喜欢侧身躺在床上看她的背影:她坐在写字台前,轻声背诵着《新华字典》。他可以花费一小时、一下午、一天、一个月,一动不动地这么看她。世界上再没有比科莉娜反复背《新华字典》更有意义的事情了。
303寝室住了7个赌鬼,一天到晚都在打麻将。每一次,布吕姆站在灰白色的寝室门前:陈旧的木板,破得不成样子;用脚使劲一蹬;狭窄的空间里,两张双层床分别靠两边墙,铁制的;一张长桌子放在中间,偏左一点,木制;四个人围坐在桌子一头,另三个人各站一方买马着;走进去,随手带上门;没有人喝茶,吃东西,闷;平头、中山装、牛仔裤、塑料拖鞋,7份;使出吃奶的劲挤到里面去,挤一身汗;中国人7个;想洗澡,寝室没有热水,又挤出来,挤一身汗;鬼佬一个;没有人注意他,除了二筒或者七万偷偷斜了他一眼;7个人集中精力,出一身汗;……;谁起身,冲到厕所里去;谁起身,冲到厕所里去;快,完事,坐下。
晚上/凌晨两点,布吕姆躺在床上,已熄灯;四个人中三个人下买马,蜡烛,换另三个人上;他的睡眠越来越差了,没有情人在身边,很容易失眠,惊醒;7个人就这样不停地打麻将,不知道有没有色子裂成两半的那一天;他始终睡不着;……
布吕姆读过卡夫卡,不会去找校领导解决问题。更何况雷沙克死后,他愈加憎恶每一个中国人——他总认为是中国害死恩师的。他从来就没有打算过来这里。但,他走不掉。他不喜欢中国,却爱着科莉娜。科莉娜希望他到中国留学。
布吕姆蜷缩在自己的床铺里,惊惶地看着寝室里发生的一切。他回不去,不过,可以学会适应。他不缺金钱、体力、口才和资本主义血统;他需要少一点思考。他具备法国人的艺术细胞,只要转化成生活:中国人不会大惊小怪,他们对任何事情都不会大惊小怪。
三
“伊格雷亚终于醒过来了,他站在小酒店门口,在那女人前面。他那突出的大眼睛带着不满的神色望着我,我大声说:‘我们得赶快跑掉,得把那旧衣服穿上。他想要叫人枪毙我,有人向我开了一枪。’”
伊格雷亚刚从中国回来,就匆忙跑到科莉娜那里,脱掉衣裤,赤裸裸地趴在床上给她读小说。她喜欢他给她读小说,原汁原味的法国小说。只有这个时候,她才会忘掉《新华字典》,聚精会神地听伊格雷亚的巴黎口音。
他是从中国逃出来的,带着这本法国小说逃回来的。
然而,科莉娜只是他的情人,他必须回到妻子身边去。在夜幕低垂之时,他不得不站在自己家门口,灰白色的木头门:一种特殊的漆刷过了门的表面,使其没有沾染上一粒灰尘,铁锁锈得厉害,有明显的裂痕;他敲门;她打开门;他走进去,随手带上门,把外衣脱掉,把东西放好;她把晚餐端上餐桌;他们用餐;他们用完餐;他去房间里看电视;她去洗碗;他们脱衣;他们上床;他们闭眼;……;她想做爱,趴到他背上;她想做爱,趴到他背上;他没有勃起,1分钟不到,结束。
第二天早上。他们睁眼;他们起床;她去准备早餐;他整理床铺;他们吃早餐;他洗碗;她看报纸;他拖地;她穿上外衣拿好东西;他开门;她出去;……
伊格雷亚去中国就是为了躲避。但中国没有科莉娜,他也不得不回来。法国虽然有科莉娜,可更有他的妻子。——这些,任何一部法国小说都无法帮他的忙。
伊格雷亚生在法国,当然可以选择离婚。不过事情并不是能够简单办成的。他除了一种东西,什么都不缺;他需要勇气。他理解生存,只要理解死亡:“他想要叫人枪毙我,有人向我开了一枪。”
就像他的老师,教授汉学家德•雷沙克一样,为情而死去。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