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见30杂志 五月天「阿信」成功是喜欢自己此刻的生活
「五月天」的主唱阿信,在他30岁的今年,出了人生第一本创作书《happy BIRTH day》,里面谈的是他的诗与摄影。
然而,访问时听阿信谈便利商店经营学,又说在看吕宗耀的投资书,真是有一种奇怪的感觉。想像中,他应该是一个很「文艺青年」的音乐人、很「不商业」的。
但是错了。
阿信回答问题很慢,但很精准,具有一种「产品研发人员」的专业精神。他说,他最近在看的,是一本有关便利商店经营学的书。
「五月天」从1998年的「轧车」一曲开始,八年来维持声誉不坠。听阿信谈音乐这一行,我们得以一窥娱乐人的梦想与失落,以及他们专注的职人精神。
「我包办所有的词曲创作,就像所有的产品研发人员,我自闭的成分较多。」
Q:你曾经上过班吗?第一次穿西装是什麼时候?
A:其实我喜欢穿西装,我有很多很多西装,这和大家对音乐人的印象可能完全不同。因为我以前大学念室内设计系,也有提案的需要,因此有准备几套西装。我还曾经穿著西装,充当过老师提案的亲卫队。
Q:如果把乐团看做一家公司,身为团员的你,角色是什麼?成员之间如何互动?
A:研发。我负责包办所有的词曲创作。我们的团长大人(怪兽)是产品经理(PM)。必须做最多的苦差事——从头到尾联络大家、确认排练、发片日期等,总之让事情进行。他的逻辑能力良好、人际关系也一流、又是一个负责任的人,是串连大家的接著剂。相反地,就像所有产品研发人员,我自闭的成分比较多。
Q:这麼多日子以来,有没有曾经令人头痛的时刻?遇到意见争执的时候怎麼解决?人际相处的要诀何在?
A:在五月天真的完全没有。我们五个人都有很强的幽默感,遇到任何问题,再苦的状况下我们都能自得其乐。虽然我不很了解组织理论,但是我认为team work的精神就是回到人性。人在相处的时候必须保持高度的同理心。人际中最难抗拒的就是自私、贪婪、争夺……我们相处从来都是一起行动、一起参与、一起决策,非常地水平,从来不分谁在高、谁在低。每次写歌总是拖到最后一刻,他们从来不给我「写快一点」的压力,不会把压力丢给我让我一个人承担。我很幸运能拥有这麼一群团员。
Q:你怎麼看待乐团的管理这件事情?最近几年,随著发单曲、写书、各种跨界合作等,不可否认你得到较多目光,真的不会引起团员微妙的情绪?
A:我们从高中就是一起组团的死党。不管外面的报导再纷扰,回到我们五个人的世界里,就是回到单纯、纯净的关系,与做音乐的热情,外面的纷扰我们都看不到了。你仔细想想看,哪一个band,除了主唱、吉他手,你可以叫出所有团员的名字?但是五月天的每一个人都是镁光灯下的焦点,这是我们从一开始就确立的。
Q:五月天已经出道第八年了,现在很多团体都各奔东西,你们却屹立不摇,中间没有经过任何考验吗?你觉得凝聚的团队力是什麼?
A:相信!像是我写出来的歌曲,他们完全相信。完全没有经过像是研发部门被行销部门否决这种事情。他们只会用对的方式提供意见,帮助我达到目标,帮助我做得更好。当然每一个音乐创作者都很主观,但是我们会去找寻到五个人的联集与交集。团体合作最可贵的就在这。比如石头擅长电子音乐,我们会随著他的喜好也去研究、接受这个部份,让团员的品味被改变得更多元。相信别人是最难的,因为破除自己狭隘的审美观是最难的。
Q:你曾经说过「要死也要死在台上」,听起来热情是这一行非常重要的特质。面对收入与未来不稳定的情况下,音乐这条路给你最大的诱因是什麼?
A:先更正一下,是「要死也要死在台边,不能死在台上」。要唱完才能死,不然事情一半没做完,不算完美。(笑)创作给我最大的诱因,是从无到有的成就感。我热爱这个过程。
Q:你对成功的定义是什麼?你觉得自己现在算是成功吗?你希望五年后的你是怎样的人?音乐要达到什麼样的目标?
A:成功是喜欢自己此时此刻的生活。如果以这个定义来说,是的,我现在算成功。五年后我希望自己是一个(沈思良久)……睡眠充足的人(笑)。……另外,我希望那时候五月天不只是一个大家印象中做过很多芭乐歌的团体,而终於能在华人的乐团史上踏出一大步,留下一个有代表性地位。
Q:听说你很爱看书。你看企管书吗?
A:如果呆伯特也算的话。(笑)其实我最近在看一本便利商店经营的哲学。里面讲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日本的便利商店都会把购物架设计在进门的左边,因为心里学家说人有向右转的倾向,因此如果你把东西放在左侧,他会跟著走一大圈,因此沿路买很多不需要买的东西。这给我很大的启示。(看吧,我很有销售的头脑!)另外,最近在看吕宗耀的书。我没有投资,但是我很佩服他思考的深广度。我觉得他对人类消费能力的本质掌握得很清楚。
「如果不是玩社团占掉太多时间,我应该会是一个室内设计师。」
Q:听起来你对商业很有想法。你有想过改行吗?如果你是一个平凡的上班族,你希望自己做哪一行?
A:我应该会从事广告业吧,因为从经验证明,我有一种「鼓励别人买不需要的东西的能力。」(我们五个出去,我会鼓吹别人买东西,像是吉他啊……而且最后他们一定买的比我多。)
Q:音乐这一行,你曾经后悔过当初的选择吗?想过任何职涯的可能性?
A:不算后悔。我大学念的是实践的室内设计系,如果不是玩社团占掉太多时间,让音乐从娱乐、变成梦想、最后变成工作,我应该会是一个室内设计师。
Q:从室内设计到音乐创作,你是否曾从室内设计的训练中得到一些助益?
A:设计与创作不同。设计是在有限的条件下进行突破,很像唐诗;创作则没有这麼多框框,比较像新诗。另外设计的目的在服务他人,它是有责任的;创作却是没有责任的,重点在於表达。或许衡量的唯一标准是是否能让人感动。不过设计的训练确实也帮助我在创作上的思考。
Q:音乐这一行的得与失?最大的收获与最大的遗憾?
A:失去的是自由。记得我刚发片的时候,穿拖鞋去自家附近的便利商店买东西,店员一直用奇怪的表情看我,我在想,平常我也是穿这样,为什麼他今天特别看我?后来我才想到,我已经发片了,他认出我来了。我才想到这是一条回不去的路。从此之后,出门我都可以感受到路人的眼神。后来媒体圈生态的改变,这样的眼神从单纯的好奇,变成恶意的窥探,让我失去很多自由。但是我仍然觉得,走这条路是值得的。因为我得到一般人很少拥有的——兴趣与工作结合的快乐。我的工作完全就是我的兴趣、我的梦想。我很感谢我做的是音乐,因为它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
Q:如果你是主管,你会是怎样的主管?你受不了怎样的主管?你的核心工作价值观?
A:我很重视「专业」,因此我会是一个让「能者多劳、劳者多酬」的主管。受不了的,应该是「比我笨」的主管吧!我的工作观就是:够不够朋友。「合群」是最重要的,就算是一群天才,不合群的状况下,也会是一场灾难。
然而,访问时听阿信谈便利商店经营学,又说在看吕宗耀的投资书,真是有一种奇怪的感觉。想像中,他应该是一个很「文艺青年」的音乐人、很「不商业」的。
但是错了。
阿信回答问题很慢,但很精准,具有一种「产品研发人员」的专业精神。他说,他最近在看的,是一本有关便利商店经营学的书。
「五月天」从1998年的「轧车」一曲开始,八年来维持声誉不坠。听阿信谈音乐这一行,我们得以一窥娱乐人的梦想与失落,以及他们专注的职人精神。
「我包办所有的词曲创作,就像所有的产品研发人员,我自闭的成分较多。」
Q:你曾经上过班吗?第一次穿西装是什麼时候?
A:其实我喜欢穿西装,我有很多很多西装,这和大家对音乐人的印象可能完全不同。因为我以前大学念室内设计系,也有提案的需要,因此有准备几套西装。我还曾经穿著西装,充当过老师提案的亲卫队。
Q:如果把乐团看做一家公司,身为团员的你,角色是什麼?成员之间如何互动?
A:研发。我负责包办所有的词曲创作。我们的团长大人(怪兽)是产品经理(PM)。必须做最多的苦差事——从头到尾联络大家、确认排练、发片日期等,总之让事情进行。他的逻辑能力良好、人际关系也一流、又是一个负责任的人,是串连大家的接著剂。相反地,就像所有产品研发人员,我自闭的成分比较多。
Q:这麼多日子以来,有没有曾经令人头痛的时刻?遇到意见争执的时候怎麼解决?人际相处的要诀何在?
A:在五月天真的完全没有。我们五个人都有很强的幽默感,遇到任何问题,再苦的状况下我们都能自得其乐。虽然我不很了解组织理论,但是我认为team work的精神就是回到人性。人在相处的时候必须保持高度的同理心。人际中最难抗拒的就是自私、贪婪、争夺……我们相处从来都是一起行动、一起参与、一起决策,非常地水平,从来不分谁在高、谁在低。每次写歌总是拖到最后一刻,他们从来不给我「写快一点」的压力,不会把压力丢给我让我一个人承担。我很幸运能拥有这麼一群团员。
Q:你怎麼看待乐团的管理这件事情?最近几年,随著发单曲、写书、各种跨界合作等,不可否认你得到较多目光,真的不会引起团员微妙的情绪?
A:我们从高中就是一起组团的死党。不管外面的报导再纷扰,回到我们五个人的世界里,就是回到单纯、纯净的关系,与做音乐的热情,外面的纷扰我们都看不到了。你仔细想想看,哪一个band,除了主唱、吉他手,你可以叫出所有团员的名字?但是五月天的每一个人都是镁光灯下的焦点,这是我们从一开始就确立的。
Q:五月天已经出道第八年了,现在很多团体都各奔东西,你们却屹立不摇,中间没有经过任何考验吗?你觉得凝聚的团队力是什麼?
A:相信!像是我写出来的歌曲,他们完全相信。完全没有经过像是研发部门被行销部门否决这种事情。他们只会用对的方式提供意见,帮助我达到目标,帮助我做得更好。当然每一个音乐创作者都很主观,但是我们会去找寻到五个人的联集与交集。团体合作最可贵的就在这。比如石头擅长电子音乐,我们会随著他的喜好也去研究、接受这个部份,让团员的品味被改变得更多元。相信别人是最难的,因为破除自己狭隘的审美观是最难的。
Q:你曾经说过「要死也要死在台上」,听起来热情是这一行非常重要的特质。面对收入与未来不稳定的情况下,音乐这条路给你最大的诱因是什麼?
A:先更正一下,是「要死也要死在台边,不能死在台上」。要唱完才能死,不然事情一半没做完,不算完美。(笑)创作给我最大的诱因,是从无到有的成就感。我热爱这个过程。
Q:你对成功的定义是什麼?你觉得自己现在算是成功吗?你希望五年后的你是怎样的人?音乐要达到什麼样的目标?
A:成功是喜欢自己此时此刻的生活。如果以这个定义来说,是的,我现在算成功。五年后我希望自己是一个(沈思良久)……睡眠充足的人(笑)。……另外,我希望那时候五月天不只是一个大家印象中做过很多芭乐歌的团体,而终於能在华人的乐团史上踏出一大步,留下一个有代表性地位。
Q:听说你很爱看书。你看企管书吗?
A:如果呆伯特也算的话。(笑)其实我最近在看一本便利商店经营的哲学。里面讲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日本的便利商店都会把购物架设计在进门的左边,因为心里学家说人有向右转的倾向,因此如果你把东西放在左侧,他会跟著走一大圈,因此沿路买很多不需要买的东西。这给我很大的启示。(看吧,我很有销售的头脑!)另外,最近在看吕宗耀的书。我没有投资,但是我很佩服他思考的深广度。我觉得他对人类消费能力的本质掌握得很清楚。
「如果不是玩社团占掉太多时间,我应该会是一个室内设计师。」
Q:听起来你对商业很有想法。你有想过改行吗?如果你是一个平凡的上班族,你希望自己做哪一行?
A:我应该会从事广告业吧,因为从经验证明,我有一种「鼓励别人买不需要的东西的能力。」(我们五个出去,我会鼓吹别人买东西,像是吉他啊……而且最后他们一定买的比我多。)
Q:音乐这一行,你曾经后悔过当初的选择吗?想过任何职涯的可能性?
A:不算后悔。我大学念的是实践的室内设计系,如果不是玩社团占掉太多时间,让音乐从娱乐、变成梦想、最后变成工作,我应该会是一个室内设计师。
Q:从室内设计到音乐创作,你是否曾从室内设计的训练中得到一些助益?
A:设计与创作不同。设计是在有限的条件下进行突破,很像唐诗;创作则没有这麼多框框,比较像新诗。另外设计的目的在服务他人,它是有责任的;创作却是没有责任的,重点在於表达。或许衡量的唯一标准是是否能让人感动。不过设计的训练确实也帮助我在创作上的思考。
Q:音乐这一行的得与失?最大的收获与最大的遗憾?
A:失去的是自由。记得我刚发片的时候,穿拖鞋去自家附近的便利商店买东西,店员一直用奇怪的表情看我,我在想,平常我也是穿这样,为什麼他今天特别看我?后来我才想到,我已经发片了,他认出我来了。我才想到这是一条回不去的路。从此之后,出门我都可以感受到路人的眼神。后来媒体圈生态的改变,这样的眼神从单纯的好奇,变成恶意的窥探,让我失去很多自由。但是我仍然觉得,走这条路是值得的。因为我得到一般人很少拥有的——兴趣与工作结合的快乐。我的工作完全就是我的兴趣、我的梦想。我很感谢我做的是音乐,因为它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
Q:如果你是主管,你会是怎样的主管?你受不了怎样的主管?你的核心工作价值观?
A:我很重视「专业」,因此我会是一个让「能者多劳、劳者多酬」的主管。受不了的,应该是「比我笨」的主管吧!我的工作观就是:够不够朋友。「合群」是最重要的,就算是一群天才,不合群的状况下,也会是一场灾难。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