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和书店的执念
本来是写在QQ空间里的,现在转过来
也许这样一篇文艺基调的文章适合写在一些更文艺的地方,比如豆瓣,比如topit.me,比如一直想申请但没申请的博客
但最后还是写到了空间这个口味混杂审美参差的大杂烩里。
罢了,坐在德克士这个本来就乱七八糟的空间里,各种声音形象混杂,能专心码字已实属不易。空间豆瓣什么的只是一个文字的承载工具,不必斤斤计较。
就几天前,我才开始从当当网上买书,然后一发不可收拾。
很方便啊,各种书都有,保证正版,价格公道(有些书的价格真的超出了它应有的价值,纸比那些字都贵),唯一不好的是有一个时间差的问题。就是当我拿到盼望已久的书以后,我发现我只是以为我自己一直很盼望,但那份应有的喜悦与翻开书本的欣慰却早已不如当初了。
但这不是问题!当我发现在网上买了八本书才八十多而在书店买了两本就六十多的时候,我毫不犹豫且无比心疼地对自己这么说。
然后我就心安理得地在实体书店看书找书,看到喜欢的就记下名字,然后网上买,既实惠又方便,一举两得。
直到刚才,就在半小时前(写到这的时候是下午六点半),我因反感德克士吵闹的环境,改投隔壁一家书店。木制小屋,房内设计是咖啡屋加甲板,整体还不错。可服务员姐姐都穿着统一的草绿色制服,甚至系着围裙!让我一瞬间以为走进了一家文艺的水果店。
摆放的书倒是不少,但转了一圈之后,感觉除了前面一些现代文学(不是指郭X明那一堆!是指发表在近50年的书)和心理商业的书之外,其他书的质量不很高,花花绿绿的像胎教课本一样,实在不像一家略文艺的书店应有的书本质量。(而且我对那劣质草绿色衣服实在看不顺眼,就像不情愿却硬被穿上的志愿者制服,好吧我很挑剔。)
好,之前写的所有的都不是重点,看到这里的人,我可以告诉你,之前的所有内容都可以跳过,直接阅读下一句。
我看到了一本书,名叫《独立书店,你好!》。
也许很多人听说过这本书,也许很多人读过甚至对它嗤之以鼻,也许这个名字根本就不会给很多人留下印象,但我不得不承认,我刚认识这本书,看到这个名字,就一见如故一见钟情爱不释手无法自拔了。
但我还是为它45元的定价犹豫了一下,然后果断地放了回去,转投我最近的新欢当当网。(然后惊奇地发现它竟然有三本!不过我当然会先只买一本)
当然在点击购买前我还是去豆瓣了一下评价。 然后顺带读了一下编者的话。
内容很简单,本书描述了在网络和电子商务的冲击下,全国二十多个城市的独立书店的生存现状和书店持有者的梦想与坚持。作者的初衷也很简单,在独立书店的式微已经不可避免的时刻,这本书不是为式微中的独立书店谱写挽歌,而是强化我们对于一种文化存在的困境的感受。
独立书店已经是一种文化了啊,而且还走入困境了。我若有所思,啊不对,是若有所悟。
书里写,“独立书店其实是一座城市的呈现文化生态的窗口,难以想象,一座现代化的大城市里,会没有人文书店或说独立书店的影子。同样难以想象,书店会成为城市的象征。但有一点无须质疑,一座文明程度高的城市,一定有着各种各样的独立书店。”
想起了很久之前的理想,虽说是理想,但也只是像当年红卫兵举着毛主席语录高喊“毛主席万岁”一样,我举着拳头高喊:我以后要开一家书店!
然后就像很多我说过的话一样,飘在风里,逝去了,没有引起任何改变哪怕空气的一点点涟漪。
直到我刚看到那本书,好像心里的某部分又被热情点燃了。
然后满怀期待地在豆瓣上看了编者的话,然后瞬间心一凉。
我本来也是想在功成名就(这词用的真作,但就那么个意思)之后,安安稳稳认认真真地考虑一下书店地事情,但这本书告诉我,现实很残酷。等到我功成名就,也许十年二十年以后,社会的发展速度和程度我都不敢想。
有一句玩笑话让我心凉了一半,“若想让你的朋友破产,就让他开书店吧”。
这也太令人呵呵了吧!
当今时代,除了新华书店这种巨头国企之外,在网络的竞争下各种独立书店地生存境况都很艰难。而我又是个挑剔且追求莫名其妙“感觉”的人,假设我开一家书店,为了不破化一茶一盏一木屋的意境,不卖考试用书,不卖各种辅导书,不卖粗制滥造按斤称的盗版国学,不卖没品的廉价漫画,不卖所有有关胎教菜谱美容减肥和一切封面花里胡哨书,不卖……
看吧,这么多不卖,我都能想象的到比我更挑剔的目光尖锐的顾客,轻蔑地看着我,轻薄地嘴唇貌似在说,这么多不卖,你喝西北风去吧!
怎么办,我不能妥协。独立书店为什么独立?正因为它经营的是品位和文化。说小了是一种风格,说大了是一种风骨,说文艺了经营的是一种心情,说通俗了就是定位必须得和新华书店这种大杂烩不一样。否则你就是一小号冒牌新华,要名没名要位没位,拿什么和人家竞争。
但可怕的现实是,不管怎样的定位,都十有八九会被伟大的21世纪网络时代挤垮。
编者说现在的书店越来越不像书店了,书甚至已经成为了书店的副业。那甚至不能称之为书店,简直就是咖啡店,卖书还赔钱呢,要不是有咖啡撑着,早都倒闭八回了。
作为一家书店,而且是独立书店,有什么比主业赔钱而靠本来的副业苦苦支撑更惨的事情呢?
还真有,那就是倒闭。
越来越多的书店没有生存空间,越来越多的人因为惧怕和无奈而放弃书店。这样一个看似风平浪静的避风港,其实是在龙卷风中心。吓退了多少企图进来的人,又留下了多少进来出不去的人的泪水和心酸。
其实也可以做一些改变。我完全不懂营销和经营策略,我说的这些可能已经被许多人实践证明过不可行,但我还是想表达一下自己浅陋的看法。
比如,既然网络如此可怕,为什么不和网络结合一下呢?没必要在21世纪一定要躲在自己营造出的18世纪欧洲或者陶渊明时代吧。具体结合方法没想好。
而且网络也可以帮助书店宣传,比如自己的主页(能不能别永远揪着官方微博不放),在各大文艺网站宣传比如豆瓣之类的,具体没想好(想好也没用我也没书店,唉),但这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这是后话。
再比如,为了避免书店开成咖啡店这种悲惨情况,可以同时发展多项副业,除了咖啡和茶以外,比如在音乐领域,可以卖CD啊,或者工艺品什么的,太专业的东西就避免吧,人家会在专门的地方买的。
还有,为了降低个人投资的风险,可以找多人集资或改为股份制啊。但那样本来就微薄的利润被一分再分就没有了吧……好麻烦,具体实行以后再说。
而且,可以发展一下旧书市场啊,貌似国内做这个还不太有规模……
还有什么……
突然觉得可笑又可悲,我竟然真的在考虑如何让一家独立书店生存,好像我真的有一家岌岌可危的书店一样。
其实我说过很多我想开什么什么店,除了书店之外,还有花店、面包店、咖啡店、青年旅社等等。但貌似只有书店最符合个性且和除个性之外的因素联系最少,也貌似最适合我。
等到功成名就也半老徐娘了,哪还有什么少女情怀开花店,相比较十八岁穿着白裙子的姑娘和有皱纹的大妈,经营效果不想便知。
面包店,第一其实我不怎么喜欢吃面包只是喜欢闻面包香和看面包出炉的感觉,第二万一年龄大了得糖尿病,那自己做的蛋糕都不能吃,那还不一把泪啊!果断放弃。
咖啡店倒是还好,但是需要技术,可是我又懒得学技术。如此牵强附会遭天谴的理由竟被我说的如此理所当然,我都佩服我自己。
青年旅舍,啊又一个年龄问题。我想过退休之后可以开一家,但那都不是青年旅舍应该是老年旅舍了。
比来比去,看来看去,貌似只有书店,和年龄无关,和位置无关,和其他一切都无关,只和自己的性格和心境有联系。再年轻,也需要书本来抚平浮躁的青春,再年老,也需要精神食粮。而且不觉得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一边品茗一边翻阅佛经,和一位少女一边喝咖啡一边看心理学,是同样优美的风景吗?
书店,独立书店,说到底就像独立杂志一样,是一个不羁的孩子,需要用心,全身心去抚养,却也不一定能长大成人。
抚养这孩子的本钱,就是无法浇灭的热情,以及和金钱利益无关的热爱,还有勇于舍弃的坚持(看似有点矛盾但我就是要表达这个意思)。
当然,凭着一腔热血是不能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重要的,当然是资金。
唉,第一次希望自己是个富二代了。
我对”有钱“的概念,不是几个零那么虚,也不是柴米油盐那么实在,我的概念就是,当我可以送朋友一张国内到墨尔本的往返机票而不觉得心疼的时候,我就是有钱了。
其实对书店的热爱,说到底,还是对书的热爱吧。
有人问我,女生是不是都喜欢“买”的感觉?我说是,需要发泄的时候就喜欢买,但买书总比买衣服买鞋买化妆品强吧。
说到底,书店什么的,也就是为自己和自己的梦想建个小窝。哪怕门庭冷落,哪怕巷子深门槛冷,也能在雨天的午后,看着环绕着自己的书架上静静躺着的好像会呼吸一样的书。抽出一本,点一盏小灯,坐在木桌子旁,细细品味它的悲欢,直到看淡花开花落。这应该是一本书最幸福的时候吧。这就够了。我的理想就这么一点,就一点,不多。
其实我看书真的不多,我不知道康德的主张以及他有什么著作,我分不清柏拉图和柏拉图式爱情的关系,我没看过小时代,也少读了很多名著,但我仍然对书有一种执念。也许等我英语好一些了这种执念也会转接到英文书上。这种执念,会伴着我走过一段又一段路,看过一片又一片风景,经历一个又一个故事。
这种执念,就像最伟大的科学家对夜空中星星的痴迷,我只是喜欢纸张温和的触感,墨字里面恬淡的意境,哪怕是一个扭曲的悲剧故事,也仍有阳光透进来。
很神奇,谁说理工女不能文艺的?我并无意将某一领域研究的多么透彻,我毫不在意生活中某一点的深度,却对拓宽生活的宽度耿耿于怀,并且执着于此。
只是执着于此而已。
我知道书,或者书店,可以帮我。
也许这样一篇文艺基调的文章适合写在一些更文艺的地方,比如豆瓣,比如topit.me,比如一直想申请但没申请的博客
但最后还是写到了空间这个口味混杂审美参差的大杂烩里。
罢了,坐在德克士这个本来就乱七八糟的空间里,各种声音形象混杂,能专心码字已实属不易。空间豆瓣什么的只是一个文字的承载工具,不必斤斤计较。
就几天前,我才开始从当当网上买书,然后一发不可收拾。
很方便啊,各种书都有,保证正版,价格公道(有些书的价格真的超出了它应有的价值,纸比那些字都贵),唯一不好的是有一个时间差的问题。就是当我拿到盼望已久的书以后,我发现我只是以为我自己一直很盼望,但那份应有的喜悦与翻开书本的欣慰却早已不如当初了。
但这不是问题!当我发现在网上买了八本书才八十多而在书店买了两本就六十多的时候,我毫不犹豫且无比心疼地对自己这么说。
然后我就心安理得地在实体书店看书找书,看到喜欢的就记下名字,然后网上买,既实惠又方便,一举两得。
直到刚才,就在半小时前(写到这的时候是下午六点半),我因反感德克士吵闹的环境,改投隔壁一家书店。木制小屋,房内设计是咖啡屋加甲板,整体还不错。可服务员姐姐都穿着统一的草绿色制服,甚至系着围裙!让我一瞬间以为走进了一家文艺的水果店。
摆放的书倒是不少,但转了一圈之后,感觉除了前面一些现代文学(不是指郭X明那一堆!是指发表在近50年的书)和心理商业的书之外,其他书的质量不很高,花花绿绿的像胎教课本一样,实在不像一家略文艺的书店应有的书本质量。(而且我对那劣质草绿色衣服实在看不顺眼,就像不情愿却硬被穿上的志愿者制服,好吧我很挑剔。)
好,之前写的所有的都不是重点,看到这里的人,我可以告诉你,之前的所有内容都可以跳过,直接阅读下一句。
我看到了一本书,名叫《独立书店,你好!》。
也许很多人听说过这本书,也许很多人读过甚至对它嗤之以鼻,也许这个名字根本就不会给很多人留下印象,但我不得不承认,我刚认识这本书,看到这个名字,就一见如故一见钟情爱不释手无法自拔了。
但我还是为它45元的定价犹豫了一下,然后果断地放了回去,转投我最近的新欢当当网。(然后惊奇地发现它竟然有三本!不过我当然会先只买一本)
当然在点击购买前我还是去豆瓣了一下评价。 然后顺带读了一下编者的话。
内容很简单,本书描述了在网络和电子商务的冲击下,全国二十多个城市的独立书店的生存现状和书店持有者的梦想与坚持。作者的初衷也很简单,在独立书店的式微已经不可避免的时刻,这本书不是为式微中的独立书店谱写挽歌,而是强化我们对于一种文化存在的困境的感受。
独立书店已经是一种文化了啊,而且还走入困境了。我若有所思,啊不对,是若有所悟。
书里写,“独立书店其实是一座城市的呈现文化生态的窗口,难以想象,一座现代化的大城市里,会没有人文书店或说独立书店的影子。同样难以想象,书店会成为城市的象征。但有一点无须质疑,一座文明程度高的城市,一定有着各种各样的独立书店。”
想起了很久之前的理想,虽说是理想,但也只是像当年红卫兵举着毛主席语录高喊“毛主席万岁”一样,我举着拳头高喊:我以后要开一家书店!
然后就像很多我说过的话一样,飘在风里,逝去了,没有引起任何改变哪怕空气的一点点涟漪。
直到我刚看到那本书,好像心里的某部分又被热情点燃了。
然后满怀期待地在豆瓣上看了编者的话,然后瞬间心一凉。
我本来也是想在功成名就(这词用的真作,但就那么个意思)之后,安安稳稳认认真真地考虑一下书店地事情,但这本书告诉我,现实很残酷。等到我功成名就,也许十年二十年以后,社会的发展速度和程度我都不敢想。
有一句玩笑话让我心凉了一半,“若想让你的朋友破产,就让他开书店吧”。
这也太令人呵呵了吧!
当今时代,除了新华书店这种巨头国企之外,在网络的竞争下各种独立书店地生存境况都很艰难。而我又是个挑剔且追求莫名其妙“感觉”的人,假设我开一家书店,为了不破化一茶一盏一木屋的意境,不卖考试用书,不卖各种辅导书,不卖粗制滥造按斤称的盗版国学,不卖没品的廉价漫画,不卖所有有关胎教菜谱美容减肥和一切封面花里胡哨书,不卖……
看吧,这么多不卖,我都能想象的到比我更挑剔的目光尖锐的顾客,轻蔑地看着我,轻薄地嘴唇貌似在说,这么多不卖,你喝西北风去吧!
怎么办,我不能妥协。独立书店为什么独立?正因为它经营的是品位和文化。说小了是一种风格,说大了是一种风骨,说文艺了经营的是一种心情,说通俗了就是定位必须得和新华书店这种大杂烩不一样。否则你就是一小号冒牌新华,要名没名要位没位,拿什么和人家竞争。
但可怕的现实是,不管怎样的定位,都十有八九会被伟大的21世纪网络时代挤垮。
编者说现在的书店越来越不像书店了,书甚至已经成为了书店的副业。那甚至不能称之为书店,简直就是咖啡店,卖书还赔钱呢,要不是有咖啡撑着,早都倒闭八回了。
作为一家书店,而且是独立书店,有什么比主业赔钱而靠本来的副业苦苦支撑更惨的事情呢?
还真有,那就是倒闭。
越来越多的书店没有生存空间,越来越多的人因为惧怕和无奈而放弃书店。这样一个看似风平浪静的避风港,其实是在龙卷风中心。吓退了多少企图进来的人,又留下了多少进来出不去的人的泪水和心酸。
其实也可以做一些改变。我完全不懂营销和经营策略,我说的这些可能已经被许多人实践证明过不可行,但我还是想表达一下自己浅陋的看法。
比如,既然网络如此可怕,为什么不和网络结合一下呢?没必要在21世纪一定要躲在自己营造出的18世纪欧洲或者陶渊明时代吧。具体结合方法没想好。
而且网络也可以帮助书店宣传,比如自己的主页(能不能别永远揪着官方微博不放),在各大文艺网站宣传比如豆瓣之类的,具体没想好(想好也没用我也没书店,唉),但这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这是后话。
再比如,为了避免书店开成咖啡店这种悲惨情况,可以同时发展多项副业,除了咖啡和茶以外,比如在音乐领域,可以卖CD啊,或者工艺品什么的,太专业的东西就避免吧,人家会在专门的地方买的。
还有,为了降低个人投资的风险,可以找多人集资或改为股份制啊。但那样本来就微薄的利润被一分再分就没有了吧……好麻烦,具体实行以后再说。
而且,可以发展一下旧书市场啊,貌似国内做这个还不太有规模……
还有什么……
突然觉得可笑又可悲,我竟然真的在考虑如何让一家独立书店生存,好像我真的有一家岌岌可危的书店一样。
其实我说过很多我想开什么什么店,除了书店之外,还有花店、面包店、咖啡店、青年旅社等等。但貌似只有书店最符合个性且和除个性之外的因素联系最少,也貌似最适合我。
等到功成名就也半老徐娘了,哪还有什么少女情怀开花店,相比较十八岁穿着白裙子的姑娘和有皱纹的大妈,经营效果不想便知。
面包店,第一其实我不怎么喜欢吃面包只是喜欢闻面包香和看面包出炉的感觉,第二万一年龄大了得糖尿病,那自己做的蛋糕都不能吃,那还不一把泪啊!果断放弃。
咖啡店倒是还好,但是需要技术,可是我又懒得学技术。如此牵强附会遭天谴的理由竟被我说的如此理所当然,我都佩服我自己。
青年旅舍,啊又一个年龄问题。我想过退休之后可以开一家,但那都不是青年旅舍应该是老年旅舍了。
比来比去,看来看去,貌似只有书店,和年龄无关,和位置无关,和其他一切都无关,只和自己的性格和心境有联系。再年轻,也需要书本来抚平浮躁的青春,再年老,也需要精神食粮。而且不觉得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一边品茗一边翻阅佛经,和一位少女一边喝咖啡一边看心理学,是同样优美的风景吗?
书店,独立书店,说到底就像独立杂志一样,是一个不羁的孩子,需要用心,全身心去抚养,却也不一定能长大成人。
抚养这孩子的本钱,就是无法浇灭的热情,以及和金钱利益无关的热爱,还有勇于舍弃的坚持(看似有点矛盾但我就是要表达这个意思)。
当然,凭着一腔热血是不能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重要的,当然是资金。
唉,第一次希望自己是个富二代了。
我对”有钱“的概念,不是几个零那么虚,也不是柴米油盐那么实在,我的概念就是,当我可以送朋友一张国内到墨尔本的往返机票而不觉得心疼的时候,我就是有钱了。
其实对书店的热爱,说到底,还是对书的热爱吧。
有人问我,女生是不是都喜欢“买”的感觉?我说是,需要发泄的时候就喜欢买,但买书总比买衣服买鞋买化妆品强吧。
说到底,书店什么的,也就是为自己和自己的梦想建个小窝。哪怕门庭冷落,哪怕巷子深门槛冷,也能在雨天的午后,看着环绕着自己的书架上静静躺着的好像会呼吸一样的书。抽出一本,点一盏小灯,坐在木桌子旁,细细品味它的悲欢,直到看淡花开花落。这应该是一本书最幸福的时候吧。这就够了。我的理想就这么一点,就一点,不多。
其实我看书真的不多,我不知道康德的主张以及他有什么著作,我分不清柏拉图和柏拉图式爱情的关系,我没看过小时代,也少读了很多名著,但我仍然对书有一种执念。也许等我英语好一些了这种执念也会转接到英文书上。这种执念,会伴着我走过一段又一段路,看过一片又一片风景,经历一个又一个故事。
这种执念,就像最伟大的科学家对夜空中星星的痴迷,我只是喜欢纸张温和的触感,墨字里面恬淡的意境,哪怕是一个扭曲的悲剧故事,也仍有阳光透进来。
很神奇,谁说理工女不能文艺的?我并无意将某一领域研究的多么透彻,我毫不在意生活中某一点的深度,却对拓宽生活的宽度耿耿于怀,并且执着于此。
只是执着于此而已。
我知道书,或者书店,可以帮我。
-
木铭叶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6-14 15:2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