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西江月》贾宝玉
记得当年高中课本里选了红楼梦的这一回林妹妹进贾府,有一个课后问题问这首《西江月》是要说什么: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老师提问后下面鸦雀无声,各自闷头作苦思状,其实知道苦思也思不出来的。结果某人目光同老师对上了,被点名回答,他说:“这首词其实是明贬实褒。”正当我感慨此君为何有如此能耐一眼看穿一语道破的时候,语文老师笑着指出这是《点拨》里面的参考答案。《点拨》者,乃是一本高中参考书,语数外理化生俱全,书本厚内容少成为其特色,参悟此书瞬间轻松搞定几十页好比“轻舟已过万重山”,最终无数学子在此本书的“点拨”之下一头撞到城墙上。
现在想起来,这样的说法其实不太站得住脚。虽然百度一下,给出的答案是说红楼梦倡导人性自由,贾宝玉反抗封建礼教,所以这首词虽然是以封建社会里的目光去批判贾宝玉,就正好是对他的赞扬等等。可是,曹雪芹早年作为贵族,对于这生他养他的贵族土壤,怎么会去批判。虽然他后来落魄,但比较合理的是对曾经拥有的繁华的怀念和对自身一无所成的深深自责。之前的那种“反抗封建礼教”的观点,乃是当时人带上当时的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而强行灌输给作品的。而对于文本的解读,最好是仅仅通过文本本身(虽然不可能做到),尽量摒弃读者的思考范式(虽然不可能做到),有些极端理论认为作者的背景也不能考虑,作者写完的作品就同其无关了(这个嘛,呵呵)。在红楼梦中有很多地方都明显地说过,第一回记得有这么些句子:“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这哪里是批判封建啊?
秦钟死时也说:“以前你我见识自为高过世人, 我今日才知自误了。以后还该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是。” 这其实是作者自悔自叹好吧。
而且这首词所写对象恐怕并非是十二三岁的贾宝玉,而是半生潦倒之时的自己,用词的语气相当之重。读到这首词,从自嘲中能感到作者的一种深深的忏悔,真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众人带着各种偏见去评价这本书,革命军看排满,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于是“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似乎一语成谶。
不过并非是从这些只言片语来得出结论说此书的基调是儒家,宗旨是劝人读书求功名。释道二家其实一直贯彻始终。从空空道人的“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到一僧一道去度化甄士隐,作好了歌及其注解,到贾家的繁华和破败,无非是“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所以并非全是儒家的入世之学,而是儒释道的有机杂糅。作者其实很矛盾,而这也是此书之所以让人品味无穷。
当然今人的解读也绝非是终极解读,这本伟大的书永远为后来的各种解读开放。而我辈虽粗陋,但能从中得到一点点小体悟,也算自娱了。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老师提问后下面鸦雀无声,各自闷头作苦思状,其实知道苦思也思不出来的。结果某人目光同老师对上了,被点名回答,他说:“这首词其实是明贬实褒。”正当我感慨此君为何有如此能耐一眼看穿一语道破的时候,语文老师笑着指出这是《点拨》里面的参考答案。《点拨》者,乃是一本高中参考书,语数外理化生俱全,书本厚内容少成为其特色,参悟此书瞬间轻松搞定几十页好比“轻舟已过万重山”,最终无数学子在此本书的“点拨”之下一头撞到城墙上。
现在想起来,这样的说法其实不太站得住脚。虽然百度一下,给出的答案是说红楼梦倡导人性自由,贾宝玉反抗封建礼教,所以这首词虽然是以封建社会里的目光去批判贾宝玉,就正好是对他的赞扬等等。可是,曹雪芹早年作为贵族,对于这生他养他的贵族土壤,怎么会去批判。虽然他后来落魄,但比较合理的是对曾经拥有的繁华的怀念和对自身一无所成的深深自责。之前的那种“反抗封建礼教”的观点,乃是当时人带上当时的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而强行灌输给作品的。而对于文本的解读,最好是仅仅通过文本本身(虽然不可能做到),尽量摒弃读者的思考范式(虽然不可能做到),有些极端理论认为作者的背景也不能考虑,作者写完的作品就同其无关了(这个嘛,呵呵)。在红楼梦中有很多地方都明显地说过,第一回记得有这么些句子:“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这哪里是批判封建啊?
秦钟死时也说:“以前你我见识自为高过世人, 我今日才知自误了。以后还该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是。” 这其实是作者自悔自叹好吧。
而且这首词所写对象恐怕并非是十二三岁的贾宝玉,而是半生潦倒之时的自己,用词的语气相当之重。读到这首词,从自嘲中能感到作者的一种深深的忏悔,真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众人带着各种偏见去评价这本书,革命军看排满,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于是“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似乎一语成谶。
不过并非是从这些只言片语来得出结论说此书的基调是儒家,宗旨是劝人读书求功名。释道二家其实一直贯彻始终。从空空道人的“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到一僧一道去度化甄士隐,作好了歌及其注解,到贾家的繁华和破败,无非是“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所以并非全是儒家的入世之学,而是儒释道的有机杂糅。作者其实很矛盾,而这也是此书之所以让人品味无穷。
当然今人的解读也绝非是终极解读,这本伟大的书永远为后来的各种解读开放。而我辈虽粗陋,但能从中得到一点点小体悟,也算自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