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简结:瑞典篇
瑞典,黄金时代的光辉
这次旅行安排给瑞典不足4天,3天在Stockholm,一天在Malmo。主要参观作品有Ragnar Östberg的市政厅,Gunnar Asplund的墓地和图书馆,Lewerentz位于Stockholm的教堂和办公楼以及在Malmo的墓地和剧院,Peter Celsing的一系列作品,Ralph Erskine的Stockholm University。在Malmo还有Calatrava的旋转高层,Diener&Diener等国际建筑师的作品。
瑞典是整个旅行中最出乎意料的一段,也是整个旅行中唯一因时间安排不过来而略有遗憾的国度。其始于Ragnar Östberg,到Gunnar Asplund和Sigurd Lewerentz,至Peter Celsing所建立的传承和英国籍却长期工作于瑞典的Ralph Erskine,都在这里留下了卓越的作品。对自己来说,独霸一方的AA,就像是小提琴独奏曲;而在瑞典,却能感受到一场交响盛宴。
也正是因为此,要描述这段旅程远比芬兰来的更困难,不论是Asplund,Lewerentz,还是晚一代的Peter Celsing和Ralph Erskine,每个人都值得去仔细分析。四个建筑师的中文资料都不多,英语的则相对好找。关于Asplund和Lewerentz的简单介绍可以在Peter Blundell Jones写的Modern Architecture through casa studies第一版中找到,当然Peter Jones自己也出过详细的关于Asplund的书籍;Wilfried Wang主编了Lewerentz的全集,也出了一本Peter Celsing的专辑,了解Lewerentz的快捷通道是向目前居于Madrid的小兽-周同学咨询;关于Ralph Erskine,可在Modern Architecture through casa studies的第二册1945-1990年中找到简单的资料,不过仅限于早期职业生涯,后期状况可见2005年,A+U出版的Ralph Erskine的纪念专辑。
下面这个故事主要是关于Asplund,Lewerentz和Peter Celsing的,故事中提及的项目大都是在这里旅行中看到的。1907年,Ragnar Östberg设计了新的Stockholm city hall,在这个项目里Ragnar Östberg表现出受地中海文化的影响下的北欧浪漫主义的趋势。在此时,Asplund还仅仅是个学生。随后,在Asplund的著名作品Public Library中,罗马式的体量感和埃及味道的装饰风格也显露无疑,同时期Lewerentz在Malmo的剧院亦显现出建筑师受到南欧风格的影响。
除了来自地中海区域的影响,这批瑞典的建筑师也渐渐展示出基于瑞典本国的一系列特色。“1917年,Asplund在Stockholm设计的第一栋住宅中,就已经演示出了如何通过适应场地地形来缓解建筑的单调和重复。1931年,Asplund在同众人一同起草的宣言式的Acceptera中的”个体和群体“部分,用士兵和跳舞的姑娘一同行走的图片来指出统一的危险性。而在Asplund自己的作品中,他始终坚持通过寻找场地的特殊性和对于任务要求的清晰表达来发展出项目的特色”。这种对于自然特征的关注,在由Asplund和Lewerentz共同设计的位于Stockholm郊区的墓地Skogskyrkogården的规划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也在Ralph Erskine的项目中被继承并发扬光大。
在Skogskyrkogården项目的18年合作时间里(1915-1933)两人将古典元素,现代主义同自然地理元素进行了很好的融合,这种融合在Lewerentz设计的Uppståndelsekapellet (the Resurrection Chapel)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宏伟的门廊设在”七井之路“(Way of seven wells)的轴线上,基地最长的流线则独立于教堂另设,并同西侧下沉式花园的轴线相呼应,但是这两条轴线并没有完全正交,而是存在着2度角的偏差。只是Lewerentz并没有像大多数建筑师那样将真相隐藏起来,而是很好的利用了这一点,将建筑的两部分倾斜的脱开。由于建筑各部分彼此分离,这种处理等于是在向人们表明所有的差异和关联均源自现场的既定条件,而不是全套整装批发的做法。“
随后由于各种原因,Asplund被单独指定完成整个墓地的剩下的部分,Lewerentz一怒之下终止了同Asplund的一切联系,直至1940年Asplund去世。在这7年里, Asplund完成了七个人生涯的最重要的作品:Crematorium and main chapel,这是一个外表更接近于意大利理性主义时期的作品,而内饰却依旧用着浓厚的地域风格,整个建筑中充满了8与12这两个数字的隐喻。
1940年,年仅65岁的Asplund英年早逝,这位立于风格转换年代的瑞典建筑师,不仅成功的在国际化浪潮下走出了一条充满瑞典风格的浪漫主义道路,同时启发了整个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现代主义运动,影响了诸如A. Aalto,Jorn Utzon一批优秀的建筑师,并被后者称为”北欧现代建筑之父“。
1943年,Lewerentz完成了位于Malmo东墓地的Chapels St. Kunt和St. Gertrud两个几乎一样的礼拜堂。相对于后期的作品:St. Mark's, Björkhagen, Stockholm (1956) ,这个时期的作品对于Peter Blundell Jones来说大概是略显平庸的,可对于Lewerentz的粉丝-年轻的Peter Celsing,这个项目里的特点:多边形平面,教堂的面阔大于进深,夸大的主梁等,都在随后Celsing的教堂中或多或少的可以找到影子。
在50年代末Stockholm郊区的教堂中,Peter Celsing将从Lewerentz那里学到的东西成功的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同时,由于这个教堂的选址是建在一个商业中心附近的区域里,Celsing在处理如何将教堂置于周边人造环境中显现出了优秀的才能。这种可以在城市的语境下造房子,正是Peter Celsing走出Lewerentz自说自话的小情调,而在60年代Stockholm的城市改造中一展身手的最主要原因。
1964,Celsing设计了如今的Stockholm的电影学院,在这个建立于城市与自然交界处的项目中,其展示了对于空旷的大尺度和对于城市环境的密集尺度的理解和控制力。随后在1965年,在位于市中心的Kulturhuset广场改造和以文化中心和银行的设计里,Celsing将这个能力进行了放大,虽然我们依旧可以看到诸如Kulturhuset广场雕塑同图拉真记功柱,银行的体量同意大利的Palazzo之间的联系,但是在整体的操作层面,Kulturhuset广场改造的多层交通的控制,文化中心清晰的立面结构关系和在银行中所体现的对于瑞典传统的在展示等等,Celsing展示了在北欧之旅中难得的处理城市关系的职业素养。
同样也是在60年代,英国籍Ralph Erskine也借纽卡斯尔的Byker区的改造等上了世界建筑师的舞台,这位于1914年出生于费边主义家庭的建筑师,因对于共产主义的兴趣和工作原因于毕业后前往瑞典,后因二战爆发而滞留。40年代若干项目中,受到Asplund影响的Ralph Erskine表现出对于自然和地理方面的兴趣。
1974年,年仅54岁的Peter Celsing的因脑肿瘤去世,不得不令人对其惊叹的才华和短暂的生命而感到扼腕。随后,见证过瑞典现代主义建筑变迁的Sigurd Lewerentz也于1975年去世了,与前者不同的是,Lewerentz活了90岁。
80年代里,Erskine设计了位于Stockholm University中的若干项目,在Beker区中就以出现的对于砖的使用方式的混搭,延续自早期风格的有机的体量关系,极具个人特色的屋顶反光板的使用等等精彩的个人手法同功能和自然环境进行了完美的融合,在繁复与简洁之间游刃有余的跳动着,为这段瑞典的黄金时代奉上了最华丽的终章。
Lovejoy在谈到19世纪早期浪漫主义说道:“对细节,具体和真实的关注,对地方色彩的追述,努力在想像中清晰空间、时间和文化背景上,构筑人们千差万别的生活形态,对个性化,人性化和民族性的崇拜,对玄妙情感,原始和超常态的迷恋[...]无论是松散的标注还是对新的‘共同体’的探索,在本质上都是浪漫主义的”。对于自己来说,这段起于Ragnar Östberg的瑞典浪漫主义正是一段寻求民族风格和国家特色的探索过程,借用30年代的功能主义的理性思潮,在这个晃动的钟摆上寻找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平衡状态。
20世纪的最后几年,一对来自地中海国家的年轻建筑师Enric Miralles & Carme Pinos,因刚刚接到的设计位于巴塞罗那郊区的墓地的项目而踏上了北欧对于Asplund墓地的朝圣之旅。这段最初受到地中海风格影响的瑞典现代建筑革新,用另一种方式重回地中海,在此历史终于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PS.关于更多Asplund的墓地的精彩照片,请访问页景的个人主页:页景之Asplund
这次旅行安排给瑞典不足4天,3天在Stockholm,一天在Malmo。主要参观作品有Ragnar Östberg的市政厅,Gunnar Asplund的墓地和图书馆,Lewerentz位于Stockholm的教堂和办公楼以及在Malmo的墓地和剧院,Peter Celsing的一系列作品,Ralph Erskine的Stockholm University。在Malmo还有Calatrava的旋转高层,Diener&Diener等国际建筑师的作品。
瑞典是整个旅行中最出乎意料的一段,也是整个旅行中唯一因时间安排不过来而略有遗憾的国度。其始于Ragnar Östberg,到Gunnar Asplund和Sigurd Lewerentz,至Peter Celsing所建立的传承和英国籍却长期工作于瑞典的Ralph Erskine,都在这里留下了卓越的作品。对自己来说,独霸一方的AA,就像是小提琴独奏曲;而在瑞典,却能感受到一场交响盛宴。
也正是因为此,要描述这段旅程远比芬兰来的更困难,不论是Asplund,Lewerentz,还是晚一代的Peter Celsing和Ralph Erskine,每个人都值得去仔细分析。四个建筑师的中文资料都不多,英语的则相对好找。关于Asplund和Lewerentz的简单介绍可以在Peter Blundell Jones写的Modern Architecture through casa studies第一版中找到,当然Peter Jones自己也出过详细的关于Asplund的书籍;Wilfried Wang主编了Lewerentz的全集,也出了一本Peter Celsing的专辑,了解Lewerentz的快捷通道是向目前居于Madrid的小兽-周同学咨询;关于Ralph Erskine,可在Modern Architecture through casa studies的第二册1945-1990年中找到简单的资料,不过仅限于早期职业生涯,后期状况可见2005年,A+U出版的Ralph Erskine的纪念专辑。
下面这个故事主要是关于Asplund,Lewerentz和Peter Celsing的,故事中提及的项目大都是在这里旅行中看到的。1907年,Ragnar Östberg设计了新的Stockholm city hall,在这个项目里Ragnar Östberg表现出受地中海文化的影响下的北欧浪漫主义的趋势。在此时,Asplund还仅仅是个学生。随后,在Asplund的著名作品Public Library中,罗马式的体量感和埃及味道的装饰风格也显露无疑,同时期Lewerentz在Malmo的剧院亦显现出建筑师受到南欧风格的影响。
![]() |
City Hall, Ragnar Östberg,1907 |
![]() |
Public Library, Asplund,1928 |
![]() |
Malmö Opera, Lewerentz,1933 |
除了来自地中海区域的影响,这批瑞典的建筑师也渐渐展示出基于瑞典本国的一系列特色。“1917年,Asplund在Stockholm设计的第一栋住宅中,就已经演示出了如何通过适应场地地形来缓解建筑的单调和重复。1931年,Asplund在同众人一同起草的宣言式的Acceptera中的”个体和群体“部分,用士兵和跳舞的姑娘一同行走的图片来指出统一的危险性。而在Asplund自己的作品中,他始终坚持通过寻找场地的特殊性和对于任务要求的清晰表达来发展出项目的特色”。这种对于自然特征的关注,在由Asplund和Lewerentz共同设计的位于Stockholm郊区的墓地Skogskyrkogården的规划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也在Ralph Erskine的项目中被继承并发扬光大。
![]() |
Skogskyrkogården, A&L,1915-40 |
在Skogskyrkogården项目的18年合作时间里(1915-1933)两人将古典元素,现代主义同自然地理元素进行了很好的融合,这种融合在Lewerentz设计的Uppståndelsekapellet (the Resurrection Chapel)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宏伟的门廊设在”七井之路“(Way of seven wells)的轴线上,基地最长的流线则独立于教堂另设,并同西侧下沉式花园的轴线相呼应,但是这两条轴线并没有完全正交,而是存在着2度角的偏差。只是Lewerentz并没有像大多数建筑师那样将真相隐藏起来,而是很好的利用了这一点,将建筑的两部分倾斜的脱开。由于建筑各部分彼此分离,这种处理等于是在向人们表明所有的差异和关联均源自现场的既定条件,而不是全套整装批发的做法。“
![]() |
Uppståndelsekapellet,Lewerentz |
随后由于各种原因,Asplund被单独指定完成整个墓地的剩下的部分,Lewerentz一怒之下终止了同Asplund的一切联系,直至1940年Asplund去世。在这7年里, Asplund完成了七个人生涯的最重要的作品:Crematorium and main chapel,这是一个外表更接近于意大利理性主义时期的作品,而内饰却依旧用着浓厚的地域风格,整个建筑中充满了8与12这两个数字的隐喻。
![]() |
Crematorium, Asplund,1935 |
1940年,年仅65岁的Asplund英年早逝,这位立于风格转换年代的瑞典建筑师,不仅成功的在国际化浪潮下走出了一条充满瑞典风格的浪漫主义道路,同时启发了整个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现代主义运动,影响了诸如A. Aalto,Jorn Utzon一批优秀的建筑师,并被后者称为”北欧现代建筑之父“。
1943年,Lewerentz完成了位于Malmo东墓地的Chapels St. Kunt和St. Gertrud两个几乎一样的礼拜堂。相对于后期的作品:St. Mark's, Björkhagen, Stockholm (1956) ,这个时期的作品对于Peter Blundell Jones来说大概是略显平庸的,可对于Lewerentz的粉丝-年轻的Peter Celsing,这个项目里的特点:多边形平面,教堂的面阔大于进深,夸大的主梁等,都在随后Celsing的教堂中或多或少的可以找到影子。
![]() |
St. Kunt, Lewerentz,1943 |
![]() |
St. Mark's,Lewerentz,1956 |
在50年代末Stockholm郊区的教堂中,Peter Celsing将从Lewerentz那里学到的东西成功的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同时,由于这个教堂的选址是建在一个商业中心附近的区域里,Celsing在处理如何将教堂置于周边人造环境中显现出了优秀的才能。这种可以在城市的语境下造房子,正是Peter Celsing走出Lewerentz自说自话的小情调,而在60年代Stockholm的城市改造中一展身手的最主要原因。
![]() |
Vallingby Church, Celsing,1953 |
1964,Celsing设计了如今的Stockholm的电影学院,在这个建立于城市与自然交界处的项目中,其展示了对于空旷的大尺度和对于城市环境的密集尺度的理解和控制力。随后在1965年,在位于市中心的Kulturhuset广场改造和以文化中心和银行的设计里,Celsing将这个能力进行了放大,虽然我们依旧可以看到诸如Kulturhuset广场雕塑同图拉真记功柱,银行的体量同意大利的Palazzo之间的联系,但是在整体的操作层面,Kulturhuset广场改造的多层交通的控制,文化中心清晰的立面结构关系和在银行中所体现的对于瑞典传统的在展示等等,Celsing展示了在北欧之旅中难得的处理城市关系的职业素养。
![]() |
The Film House, Celsing,1964 |
![]() |
Cultural Centre, Celsing, 1965 |
同样也是在60年代,英国籍Ralph Erskine也借纽卡斯尔的Byker区的改造等上了世界建筑师的舞台,这位于1914年出生于费边主义家庭的建筑师,因对于共产主义的兴趣和工作原因于毕业后前往瑞典,后因二战爆发而滞留。40年代若干项目中,受到Asplund影响的Ralph Erskine表现出对于自然和地理方面的兴趣。
1974年,年仅54岁的Peter Celsing的因脑肿瘤去世,不得不令人对其惊叹的才华和短暂的生命而感到扼腕。随后,见证过瑞典现代主义建筑变迁的Sigurd Lewerentz也于1975年去世了,与前者不同的是,Lewerentz活了90岁。
80年代里,Erskine设计了位于Stockholm University中的若干项目,在Beker区中就以出现的对于砖的使用方式的混搭,延续自早期风格的有机的体量关系,极具个人特色的屋顶反光板的使用等等精彩的个人手法同功能和自然环境进行了完美的融合,在繁复与简洁之间游刃有余的跳动着,为这段瑞典的黄金时代奉上了最华丽的终章。
![]() |
Aula Magna, Erskine,1995 |
Lovejoy在谈到19世纪早期浪漫主义说道:“对细节,具体和真实的关注,对地方色彩的追述,努力在想像中清晰空间、时间和文化背景上,构筑人们千差万别的生活形态,对个性化,人性化和民族性的崇拜,对玄妙情感,原始和超常态的迷恋[...]无论是松散的标注还是对新的‘共同体’的探索,在本质上都是浪漫主义的”。对于自己来说,这段起于Ragnar Östberg的瑞典浪漫主义正是一段寻求民族风格和国家特色的探索过程,借用30年代的功能主义的理性思潮,在这个晃动的钟摆上寻找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平衡状态。
20世纪的最后几年,一对来自地中海国家的年轻建筑师Enric Miralles & Carme Pinos,因刚刚接到的设计位于巴塞罗那郊区的墓地的项目而踏上了北欧对于Asplund墓地的朝圣之旅。这段最初受到地中海风格影响的瑞典现代建筑革新,用另一种方式重回地中海,在此历史终于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 |
Skogskyrkogården,页景作品 |
PS.关于更多Asplund的墓地的精彩照片,请访问页景的个人主页:页景之Asplund
-
MOM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7-28 10:15:43
-
春娇与蔡明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11-24 13:09:38
-
Phosphor K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8-15 01:23:46
-
阿佳0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3-14 18:23:17
-
DiL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3-14 17:57:31
-
moonlight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5-23 23:30:40
-
食住嘢睇书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11-03 14:03:06
-
思维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10-08 09:11:02
-
思维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10-08 09:10:50
-
思维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10-08 09:10:29
-
思维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10-08 09:09:59
-
Heroi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9-11 07:26:22
-
.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7-31 20:01:07
-
畢懷德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7-14 10:22:34
-
Skarsgardism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7-14 04:50:29
-
山芋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7-01 21:50:16
-
毛清水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7-01 17:51:43
-
mom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7-01 01:09:18
-
羊咩咩的剃须刀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6-30 23:17:28
-
Vamcidal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6-30 12:05:00
-
诗瀛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6-29 21:57:33
-
段公子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6-29 20:23:07
-
愁容童子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6-28 11:17:21
-
Baywreath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6-28 07:35:25
-
Joey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6-26 20:30:53
-
Derek Guy Rent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6-26 20:20:25
-
王小丹 🥝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6-26 19: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