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简之争
在前天的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提出,建议全国用10年时间,分批废除简体汉字,恢复使用繁体字,原因有三:
1 上世纪50年代简化汉字时太粗糙,违背了汉字的艺术和科学性。比如爱字,繁体字里有个“心”,简化后,造成“无心之爱”。
2 以前说繁体字太繁琐,难学难写,不利于传播,但是现在很多人都是用电脑输入,再繁琐的字打起来也一样,所以这个问题已经渐渐不存在。
3 恢复使用繁体字有利于两岸统一。现在台湾依然用繁体字,并称其为“正体字”,深有意味,还要为“正体字”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给祖国大陆方面造成了压力。
可是,持反对的观点者却认为:文字是人与人之间达成交流的一种工具。交流的工具,自然是越简单越好。孔乙己会几种“茴”字的写法,不见得就有学问。可是我们的一些专家学者,偏偏喜欢这种“学问”,喜欢这样的“国粹”。简化字是从繁体字一代一代演化而来的,既然它已经被大众普遍接受,简化字无疑也是一种新文化,再过若干年,它同样能够名正言顺地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所以,简化字才是汉字的真正“精粹”!政协委员参政议政,针对各自熟悉的领域,提案的议题多的是,何必紧盯繁体字不放,无端地上演闹剧、霍乱教育呢?!
本人一向支持恢复繁体字教育,因为有幸阅读港台书籍,深感认识几个字,尤其是认识几个繁体字,确实是有助于书面交流的。既然反对的声提到了“文字是人与人之间达成交流的一种工具”,则我不能不提一句大陆同胞也要和香港台湾的同胞交流啊。而且据我所知,日语和韩语里也有好多汉字,也都是繁体字。此二国眼下正推行汉字教育,热得很,但并未选择通行于大陆的简体字,而是选则了在台湾香港“流浪”的繁体字?为何?
有争论,即是有分歧。我想,以前一直茫然的支持繁体字“复辟”固然不对,可把繁体字“赶尽杀绝”的做法又何尝是对的?好吧,现在讲究和谐,然则我能想到的最折中的方案乃是增加繁体字课,但可以像高考似的分学科进行。如研究中国文学、中国历史、考古、中医学等等,涉及到这些科目的,则要增加繁体字课,认识繁体字,为了方便工作。反之,如果学的是理工科或者外语类乃至经管类,则不不必增加学习负担了。当然,笔者人微言轻,激烈的辩论就留给全国政协委员们参加吧。值得一提的是,在眼下没有硬性规定学习繁体字的环境下,学校不妨开设对繁体字进行认知教育的选修课,其目的自然是有私心的:让笔者这类爱读港台书者识得几个繁体字,好读书。
1 上世纪50年代简化汉字时太粗糙,违背了汉字的艺术和科学性。比如爱字,繁体字里有个“心”,简化后,造成“无心之爱”。
2 以前说繁体字太繁琐,难学难写,不利于传播,但是现在很多人都是用电脑输入,再繁琐的字打起来也一样,所以这个问题已经渐渐不存在。
3 恢复使用繁体字有利于两岸统一。现在台湾依然用繁体字,并称其为“正体字”,深有意味,还要为“正体字”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给祖国大陆方面造成了压力。
可是,持反对的观点者却认为:文字是人与人之间达成交流的一种工具。交流的工具,自然是越简单越好。孔乙己会几种“茴”字的写法,不见得就有学问。可是我们的一些专家学者,偏偏喜欢这种“学问”,喜欢这样的“国粹”。简化字是从繁体字一代一代演化而来的,既然它已经被大众普遍接受,简化字无疑也是一种新文化,再过若干年,它同样能够名正言顺地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所以,简化字才是汉字的真正“精粹”!政协委员参政议政,针对各自熟悉的领域,提案的议题多的是,何必紧盯繁体字不放,无端地上演闹剧、霍乱教育呢?!
本人一向支持恢复繁体字教育,因为有幸阅读港台书籍,深感认识几个字,尤其是认识几个繁体字,确实是有助于书面交流的。既然反对的声提到了“文字是人与人之间达成交流的一种工具”,则我不能不提一句大陆同胞也要和香港台湾的同胞交流啊。而且据我所知,日语和韩语里也有好多汉字,也都是繁体字。此二国眼下正推行汉字教育,热得很,但并未选择通行于大陆的简体字,而是选则了在台湾香港“流浪”的繁体字?为何?
有争论,即是有分歧。我想,以前一直茫然的支持繁体字“复辟”固然不对,可把繁体字“赶尽杀绝”的做法又何尝是对的?好吧,现在讲究和谐,然则我能想到的最折中的方案乃是增加繁体字课,但可以像高考似的分学科进行。如研究中国文学、中国历史、考古、中医学等等,涉及到这些科目的,则要增加繁体字课,认识繁体字,为了方便工作。反之,如果学的是理工科或者外语类乃至经管类,则不不必增加学习负担了。当然,笔者人微言轻,激烈的辩论就留给全国政协委员们参加吧。值得一提的是,在眼下没有硬性规定学习繁体字的环境下,学校不妨开设对繁体字进行认知教育的选修课,其目的自然是有私心的:让笔者这类爱读港台书者识得几个繁体字,好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