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艳阳天 别忘记小英莲
有人说,没有合唱的情歌不甜蜜。像《九九艳阳天》这样革命晴朗的歌曲,必须要有一个积极圆满的结局。可是,我却怎么听怎么觉得,刀郎的版本最好听。
刀郎苍凉而雄性的嗓音,似乎唱什么样的歌,都带有遥不可及和离别感。虽然在这首歌里,他是那个十八岁想去参军的情哥哥,但是,他的声音里不是那种依依惜别,他唱的句句都是“此去生死两茫茫”。“这一去呀翻山又过海呀”,“这一去三年两载呀不回还”,“这一去呀枪如林弹如雨呀”,“这一去革命胜利呀再相见”。虽然故事里讲的是一个有志青年参加革命,可是,每一句唱的,却是人生无常。斗转星移,物是人非,即使不是战争年代,每个人的人生里,又有谁不是准备着去奔赴一个又一个战役,夺取一个又一个愿望。“革命胜利再相见”。可是,哪一天是革命胜利,又有谁能够保证,能够活到那一天。有的人说,外面的世界这样大,等我去征服这个世界之后,带着辉煌的战果再回来迎娶你。可是,哪一天会你能够凯旋,又有谁能够保证,未来里真的存在凯旋的那一天。
小英莲安慰哥哥说:“哪怕你一去呀千万里呀”,“哪怕你十年八载呀不回还”,“只要你不把我英莲忘呀”。妹妹总是不在意等待多少年,只要哥哥一句承诺,守上一辈子又算什么。“只要你不把我英莲忘呀”,只要哥哥的心里放着妹妹,隔着千万里,一别十八载,妹妹都甘之如饴,只当心上人天天在眼前。
小英莲啊,真是年纪太轻,想得太简单。隔着千万里,一别十八载,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不要说枪林弹雨,即使没有生命之虞,哪里有时间和距离改变不了的感情,哪里有时间和距离改变不了的人心。
很多版本都唱得很甜蜜,可是,在我读来,歌词明明写得很伤感。越是单纯,越是乐观,越是不知前路艰险,才越是让人无奈,让人唏嘘。
1943年冬,新四军第一师三旅七团进入苏北宝应地区驻训,一营二连通讯员——18岁的副班长徐金成,在和军团油印小报《战斗报》主编——19岁的胡石言聊天的时候,讲述了自己的心事:他和房东姑娘好上了。胡石言问,他俩有无约定,副班长说,自己是要出发打仗的,保不定哪一仗吃一颗“花生米”牺牲了呢,不能害她白等。胡石言被小战士质朴的感情打动,记下了这件事。五年后,他将故事创作成小说《柳堡的故事》,继而搬上银幕,并且创作了江苏民歌风格的电影插曲《九九艳阳天》。
小说和电影里,四班副班长李进结束了休整,随部队南下作战。五年之后,已经升为连长的李进行军再次路过柳堡,与当年的恋人二妹子重新相逢,二妹子也已经成长为村里的支书。情郎情妹相别多年后,重新相见在河边,有情人终成眷属!歌曲的旋律此时响起,那一段“只要你不把我英莲忘呀,只要你胸戴红花呀回家转”,整个世界都酣畅淋漓。
《柳堡的故事》和插曲《九九艳阳天》这样描述爱情的题材,在那个革命的年代里是一个另类。在审批的时候,歌词里被打了很多的红叉叉,批语写道:歌曲“表现了一种小资产阶级的爱情幻想”。但是,在主创人员千方百计的斡旋和掩饰下,这部电影最后还是与世人见面,插曲《九九艳阳天》俏丽流畅的曲调红遍大江南北,并且,如同所有快炙人口的爱情歌曲一样,从此经典传唱。80年代改革开放后,感情不再受到禁锢,人们被允许表情达意,歌曲的作者坦然承认:这就是一个恋爱的故事。
虽然这个故事依据真实的原型,但是,故事的结局却是虚构而不存在的。小说作者胡石言说,故事的原型,那个通讯员徐金成后来战死在疆场,死前委托了战友把自己的消息带回柳堡,于是,柳堡村那个二妹子结束了等待。这才是故事真实的面目,这也是世界真实的面目。正如那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文艺政审人员的批语所言:“一种小资产阶级的爱情幻想”。
革命的爱情分外浪漫。很多歌手想把这首歌演绎成战争极端环境下人性的美丽。但是,刀郎唱的,才是一个真实的柳堡的故事:一个离别的爱情,必然是没有未来的爱情。没有童话。
当徐金成随部队离开的时候,他知道,他本来就是生死未卜的,他不应该有爱情。他的纠结也许在于,既然生于战争年代,又何必让他遇到爱情;既然让他遇到爱情,为什么是在他准备离别的前夕。
也许,所有爱情的离别都是这样,不是我们拥有爱情而遭遇离别,而是我们始终是要离别,却在离别的前夕,不幸遭遇爱情。
人生,就是山不转水转,弯弯转转,转转弯弯,不断相遇,又不断分离。在人生的一路上,我们从来不曾拥有什么,我们都是走向生死未卜。如果不幸遭遇爱情,那么,分离的时候一定要关照对方不要等待。
在革命年代里,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都会导致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失去生命。所以,人们需要时刻保持高度的现实主义和警惕。今天,时代变了,生存的环境不再那样严酷。但是,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从来没有改变,关于爱情的本来面目也不会有任何改变。
“这一去翻山呀又过海”,“这一去枪如林呀弹如雨”,“这一去革命胜利呀再相见”。如果是离别,就让我们脱离了此生,转投了来世再见吧。
刀郎苍凉而雄性的嗓音,似乎唱什么样的歌,都带有遥不可及和离别感。虽然在这首歌里,他是那个十八岁想去参军的情哥哥,但是,他的声音里不是那种依依惜别,他唱的句句都是“此去生死两茫茫”。“这一去呀翻山又过海呀”,“这一去三年两载呀不回还”,“这一去呀枪如林弹如雨呀”,“这一去革命胜利呀再相见”。虽然故事里讲的是一个有志青年参加革命,可是,每一句唱的,却是人生无常。斗转星移,物是人非,即使不是战争年代,每个人的人生里,又有谁不是准备着去奔赴一个又一个战役,夺取一个又一个愿望。“革命胜利再相见”。可是,哪一天是革命胜利,又有谁能够保证,能够活到那一天。有的人说,外面的世界这样大,等我去征服这个世界之后,带着辉煌的战果再回来迎娶你。可是,哪一天会你能够凯旋,又有谁能够保证,未来里真的存在凯旋的那一天。
小英莲安慰哥哥说:“哪怕你一去呀千万里呀”,“哪怕你十年八载呀不回还”,“只要你不把我英莲忘呀”。妹妹总是不在意等待多少年,只要哥哥一句承诺,守上一辈子又算什么。“只要你不把我英莲忘呀”,只要哥哥的心里放着妹妹,隔着千万里,一别十八载,妹妹都甘之如饴,只当心上人天天在眼前。
小英莲啊,真是年纪太轻,想得太简单。隔着千万里,一别十八载,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不要说枪林弹雨,即使没有生命之虞,哪里有时间和距离改变不了的感情,哪里有时间和距离改变不了的人心。
很多版本都唱得很甜蜜,可是,在我读来,歌词明明写得很伤感。越是单纯,越是乐观,越是不知前路艰险,才越是让人无奈,让人唏嘘。
1943年冬,新四军第一师三旅七团进入苏北宝应地区驻训,一营二连通讯员——18岁的副班长徐金成,在和军团油印小报《战斗报》主编——19岁的胡石言聊天的时候,讲述了自己的心事:他和房东姑娘好上了。胡石言问,他俩有无约定,副班长说,自己是要出发打仗的,保不定哪一仗吃一颗“花生米”牺牲了呢,不能害她白等。胡石言被小战士质朴的感情打动,记下了这件事。五年后,他将故事创作成小说《柳堡的故事》,继而搬上银幕,并且创作了江苏民歌风格的电影插曲《九九艳阳天》。
小说和电影里,四班副班长李进结束了休整,随部队南下作战。五年之后,已经升为连长的李进行军再次路过柳堡,与当年的恋人二妹子重新相逢,二妹子也已经成长为村里的支书。情郎情妹相别多年后,重新相见在河边,有情人终成眷属!歌曲的旋律此时响起,那一段“只要你不把我英莲忘呀,只要你胸戴红花呀回家转”,整个世界都酣畅淋漓。
《柳堡的故事》和插曲《九九艳阳天》这样描述爱情的题材,在那个革命的年代里是一个另类。在审批的时候,歌词里被打了很多的红叉叉,批语写道:歌曲“表现了一种小资产阶级的爱情幻想”。但是,在主创人员千方百计的斡旋和掩饰下,这部电影最后还是与世人见面,插曲《九九艳阳天》俏丽流畅的曲调红遍大江南北,并且,如同所有快炙人口的爱情歌曲一样,从此经典传唱。80年代改革开放后,感情不再受到禁锢,人们被允许表情达意,歌曲的作者坦然承认:这就是一个恋爱的故事。
虽然这个故事依据真实的原型,但是,故事的结局却是虚构而不存在的。小说作者胡石言说,故事的原型,那个通讯员徐金成后来战死在疆场,死前委托了战友把自己的消息带回柳堡,于是,柳堡村那个二妹子结束了等待。这才是故事真实的面目,这也是世界真实的面目。正如那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文艺政审人员的批语所言:“一种小资产阶级的爱情幻想”。
革命的爱情分外浪漫。很多歌手想把这首歌演绎成战争极端环境下人性的美丽。但是,刀郎唱的,才是一个真实的柳堡的故事:一个离别的爱情,必然是没有未来的爱情。没有童话。
当徐金成随部队离开的时候,他知道,他本来就是生死未卜的,他不应该有爱情。他的纠结也许在于,既然生于战争年代,又何必让他遇到爱情;既然让他遇到爱情,为什么是在他准备离别的前夕。
也许,所有爱情的离别都是这样,不是我们拥有爱情而遭遇离别,而是我们始终是要离别,却在离别的前夕,不幸遭遇爱情。
人生,就是山不转水转,弯弯转转,转转弯弯,不断相遇,又不断分离。在人生的一路上,我们从来不曾拥有什么,我们都是走向生死未卜。如果不幸遭遇爱情,那么,分离的时候一定要关照对方不要等待。
在革命年代里,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都会导致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失去生命。所以,人们需要时刻保持高度的现实主义和警惕。今天,时代变了,生存的环境不再那样严酷。但是,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从来没有改变,关于爱情的本来面目也不会有任何改变。
“这一去翻山呀又过海”,“这一去枪如林呀弹如雨”,“这一去革命胜利呀再相见”。如果是离别,就让我们脱离了此生,转投了来世再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