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特殊教育学校的故事(二)
我现在的学校招收在新加坡的国际学生。因为新加坡有很多国际学生,所以这里也有很多国际学校,好的国际学校不是来者不拒,面试一下,看一下档案,发现小孩有学习障碍或者行为障碍当然就拒之门外了。而新加坡当地的学校,教育的本质和中国的一样,所以国际学生当然也适应不了。我现在的学校招收的就是这类被别的国际学校拒收,自己又上不了本地学校的学生。因为是小班化,学费很贵,一年3万多新加坡币,大约17万人民币。
从需要的帮助的多少来说,在美国(不知道别的国家是不是),特殊教育的学生,被分成两类,一类是high-need,另一类与之相对。所谓high-need,就是那些有严重智力障碍的学生,比如4岁还要穿尿布,到了7岁自己都不会上厕所,吃饭的时候还要大人喂,这些就是中国传统 “特殊教育”中所涵盖的范围。我现在的学校有一个班级7个学生是这样的,他们中有“低功能自闭症”(就是典型的自闭症,有别于“高功能自闭症”);也有唐氏综合症——有个唐氏综合症的女孩今年升了一个年级,其实比起“低功能自闭”,唐氏综合症还属于比较轻的,有很大一部分的唐氏综合症患者成年后都有基本的自理能力,上次我马路上就看到一个有唐氏综合症的成年人自己搭地铁;也有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 Not Otherwise Specified (PDD-NOS)——这个比较惨,意思就是有各种症状,包括智力障碍、语言发展障碍、行为活动能力障碍,但是没办法把他归类到任何一种明确的诊断:有个7岁的男生档案上写的就是这个,他基本生活很难自理,需要喂饭,而且动不动打人,他不会和你有眼神接触,喜欢满教室乱跑,认识简单的单词,会说简单的语句,但是语言交流这块基本是空白。
另一类,不是high-need,就意味着他们的自理能力没有问题,他们会自己穿衣服、穿鞋子、自己吃饭、上学,也会做功课。但是他们有什么问题呢?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特别的案例,所以我还是说故事吧。
这个学生名叫L,今年6年级,是一个在美国出生长大的韩国男孩,他的成绩不错,数学每次都能到70%,英语基本上也能到75%,他还有很多别的特长。如果你看到过他画画,你一定觉得他已经是一个漫画家了——大概15分钟,他就能在A4纸上画出一幅四格漫画,其线条之流畅、表情之逼真、画面之幽默让人忍俊不禁,而他日常一大爱好便是画画,点心时间他在画画,中饭时间他在画画,下课时间他在画画,他还把自己的画做成动画短片上传到Youtube。他有很多稀奇古怪的知识,他会问你关于宇宙和无限的问题,也会对“狗的含水量”产生好奇。听上去是个很好的学生对不对——成绩中等偏上,有特长,还喜欢探索。但是,每次你叫他名字,第一遍他肯定听不到,你一定要再叫一遍,然后说:“L, I am talking to you.”他才会茫然转过头:“啊?”他曾经画过一张画,上面是滴血的剑和一个流血倒地的人,旁边写:“下次再让我看见你,你就会变成这样。”然后把画塞到另一个学生的课桌里。妈妈给他准备批萨做午饭,他不要吃,老师叫他尝一口再决定到底要不要吃,他急了拿起自己的鞋子往批萨上一遍一遍死命砸,然后倒地作干呕状。他会跑到老师面前,凑的很近拍老师的肩膀,说:“诶,你知道不知道……?”他也会跑到根本不认识家长面前,告诉别人他爸爸妈妈离婚打架的事。另外,他和你说话的时候,他不会看着你的,他永远是看着地上的。他没有真正的朋友,因为他不知道怎么和同学聊天。他是一个典型的Asperger Syndrome,也有医生把这个称为“高功能自闭”——智商没有问题,甚至高于常人,有某一项特殊特长,但是不知道如何和其他人交流,类似Sheldon(当然,导演说他们拍的时候没有设定Sheldon有这个诊断。)
对于这类学生,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他们能够融入主流社会,而不是成绩够好。试想,如果这个学生到了18岁从学校毕业,他还是不会控制自己的脾气,不知道通过判断周围环境做出正确的反应,即使他找到了一份工作,结果会是什么?可能一个星期就被开除。如果他无法通过工作自立,或者依靠父母,或者通过歪门邪道来生活,对整个社会,都是一个很大的隐患。
现在我所在学校的校长推崇行为主义心理学,因此对行为的纠正是基于positive reinforcement和negative reinforcement。简单来说,就是老师要时刻注意学生的行为,好的行为当然通过各种方式鼓励,而一旦看到错误的行为,必须立刻纠正,并让学生知道错在哪里,尤其要让他们知道错误的行为是永远行不通的。
例如刚才说的他不想吃pizza,然后用鞋子砸,再倒地作干呕状。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也许以前他不愿意做什么事,他也用这种方法(发脾气、装生病),然后他以前的老师或者父母看到他这样就算了,他不要做就不做了吧。他觉得这个方法很有用——我可以一直用这个方法来规避我不想做的事情。但是怎么来纠正这个行为呢?就是要很明确地向他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尝一口pizza这个要求并不过分,你完全可以完成。你所表现出来的那些行为在我这里行不通。并且这些行为是错误的,你会因为你的这些行为得到consequence(有别于‘惩罚’)。”
所以,L被要求坐在pizza 直到他平静下来并愿意吃一小口,并且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他不能画画(他最喜欢的事情)。老师事后也会和他谈,告诉他为什么整个过程中他的行为是不恰当的。
这样的行为纠正方式,是基于行为主义理论。在对特殊学生的治疗当中,很有效。当然还有各种心理行为纠正理论,不能说孰优孰劣,只是各有千秋。
从需要的帮助的多少来说,在美国(不知道别的国家是不是),特殊教育的学生,被分成两类,一类是high-need,另一类与之相对。所谓high-need,就是那些有严重智力障碍的学生,比如4岁还要穿尿布,到了7岁自己都不会上厕所,吃饭的时候还要大人喂,这些就是中国传统 “特殊教育”中所涵盖的范围。我现在的学校有一个班级7个学生是这样的,他们中有“低功能自闭症”(就是典型的自闭症,有别于“高功能自闭症”);也有唐氏综合症——有个唐氏综合症的女孩今年升了一个年级,其实比起“低功能自闭”,唐氏综合症还属于比较轻的,有很大一部分的唐氏综合症患者成年后都有基本的自理能力,上次我马路上就看到一个有唐氏综合症的成年人自己搭地铁;也有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 Not Otherwise Specified (PDD-NOS)——这个比较惨,意思就是有各种症状,包括智力障碍、语言发展障碍、行为活动能力障碍,但是没办法把他归类到任何一种明确的诊断:有个7岁的男生档案上写的就是这个,他基本生活很难自理,需要喂饭,而且动不动打人,他不会和你有眼神接触,喜欢满教室乱跑,认识简单的单词,会说简单的语句,但是语言交流这块基本是空白。
另一类,不是high-need,就意味着他们的自理能力没有问题,他们会自己穿衣服、穿鞋子、自己吃饭、上学,也会做功课。但是他们有什么问题呢?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特别的案例,所以我还是说故事吧。
这个学生名叫L,今年6年级,是一个在美国出生长大的韩国男孩,他的成绩不错,数学每次都能到70%,英语基本上也能到75%,他还有很多别的特长。如果你看到过他画画,你一定觉得他已经是一个漫画家了——大概15分钟,他就能在A4纸上画出一幅四格漫画,其线条之流畅、表情之逼真、画面之幽默让人忍俊不禁,而他日常一大爱好便是画画,点心时间他在画画,中饭时间他在画画,下课时间他在画画,他还把自己的画做成动画短片上传到Youtube。他有很多稀奇古怪的知识,他会问你关于宇宙和无限的问题,也会对“狗的含水量”产生好奇。听上去是个很好的学生对不对——成绩中等偏上,有特长,还喜欢探索。但是,每次你叫他名字,第一遍他肯定听不到,你一定要再叫一遍,然后说:“L, I am talking to you.”他才会茫然转过头:“啊?”他曾经画过一张画,上面是滴血的剑和一个流血倒地的人,旁边写:“下次再让我看见你,你就会变成这样。”然后把画塞到另一个学生的课桌里。妈妈给他准备批萨做午饭,他不要吃,老师叫他尝一口再决定到底要不要吃,他急了拿起自己的鞋子往批萨上一遍一遍死命砸,然后倒地作干呕状。他会跑到老师面前,凑的很近拍老师的肩膀,说:“诶,你知道不知道……?”他也会跑到根本不认识家长面前,告诉别人他爸爸妈妈离婚打架的事。另外,他和你说话的时候,他不会看着你的,他永远是看着地上的。他没有真正的朋友,因为他不知道怎么和同学聊天。他是一个典型的Asperger Syndrome,也有医生把这个称为“高功能自闭”——智商没有问题,甚至高于常人,有某一项特殊特长,但是不知道如何和其他人交流,类似Sheldon(当然,导演说他们拍的时候没有设定Sheldon有这个诊断。)
对于这类学生,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他们能够融入主流社会,而不是成绩够好。试想,如果这个学生到了18岁从学校毕业,他还是不会控制自己的脾气,不知道通过判断周围环境做出正确的反应,即使他找到了一份工作,结果会是什么?可能一个星期就被开除。如果他无法通过工作自立,或者依靠父母,或者通过歪门邪道来生活,对整个社会,都是一个很大的隐患。
现在我所在学校的校长推崇行为主义心理学,因此对行为的纠正是基于positive reinforcement和negative reinforcement。简单来说,就是老师要时刻注意学生的行为,好的行为当然通过各种方式鼓励,而一旦看到错误的行为,必须立刻纠正,并让学生知道错在哪里,尤其要让他们知道错误的行为是永远行不通的。
例如刚才说的他不想吃pizza,然后用鞋子砸,再倒地作干呕状。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也许以前他不愿意做什么事,他也用这种方法(发脾气、装生病),然后他以前的老师或者父母看到他这样就算了,他不要做就不做了吧。他觉得这个方法很有用——我可以一直用这个方法来规避我不想做的事情。但是怎么来纠正这个行为呢?就是要很明确地向他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尝一口pizza这个要求并不过分,你完全可以完成。你所表现出来的那些行为在我这里行不通。并且这些行为是错误的,你会因为你的这些行为得到consequence(有别于‘惩罚’)。”
所以,L被要求坐在pizza 直到他平静下来并愿意吃一小口,并且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他不能画画(他最喜欢的事情)。老师事后也会和他谈,告诉他为什么整个过程中他的行为是不恰当的。
这样的行为纠正方式,是基于行为主义理论。在对特殊学生的治疗当中,很有效。当然还有各种心理行为纠正理论,不能说孰优孰劣,只是各有千秋。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