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端午
这一天,我妈应该更早一些就起来了——照例是要煮茶叶蛋的。东北人普遍没有喝茶的习惯,茶叶在这一天被派上了全年最大的用场。除了粽子之外,凉糕(即朝鲜人的打糕,有的有豆沙馅)、以及一种叫做“驴打滚”的(满族人的小吃,是用江米做皮、红豆做馅卷成的长卷,卷下铺一层黄豆面,吃的时候将长卷滚上黄豆面,貌似驴儿打滚——一个对饮食没什么天赋的还是借用下百度百科吧,然后,我觉得,驴打滚的口感还是象凉糕),一定都是这个节日的吃食。
对于小孩子来说,端午还有缠绕在手腕上的五线绳,再小一些年纪的脖子上也会有一个。这五颜六色交织在身体上,辉映着节日的氛围也承载了大人的良好祈愿。
作为端午符号的,当然少不了挂在(贴在)门上的若干“葫芦”,那是一种用彩色的褶皱压纸做成的小灯笼。“葫芦”不大,确切的说是很小,所以是以群体的方式出现在门上的。“葫芦”因了彩色所以鲜艳明亮、因了纸制所以轻飘摇荡。并没有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的效果,但在装点节日的气氛是足够了。特别身处家乡之外的江南不见其踪迹的时候,这样的“葫芦”在记忆里就更别有一番份量了。
最有仪式性的,还数要到江边“洗眼睛”。我们家乡位于松嫩平原南端,松花江从此经过。描述手法通常是“坐落在美丽的松花江畔”。可这“美丽的松花江”历年来也是洪涝险情不断。小的时候我们家临近江边,院门几十步之外便是堤坝,对于经常堆砌的数层沙袋筑堤筑坝看得司空见惯。也会面对涨水而变得茫茫一片的灰蒙蒙的江面瞬间发怵——本来可以踩在脚下的部分消失了、水的力量就在眼前,印象中恰恰这时候的天象也配合着暗沉。也有房屋内一地汪洋的烦恼。可也只有在涨水的季节,站在窖边(东北住平房的人家喜欢在院子的一个角落,向下纵挖一个地窖,特别是在夏天,简直是天然大冰箱,西瓜在此储存后吃起来格外清凉爽口,地窑的效果不是真正的冰箱能比的),发现窖里满是倒灌的江水的同时,也能在水面上看见平时不得一见的格外大的青蛙,悠闲而懒散。肯定有跳到院子里的,但他们也不会等在那里让我们看到,所以记忆中都是伏在窑口下方的水面。当然了,也会看到个别大的蟾蜍——拥有不赖学名、实际上的大癞蛤蟆!邻江而居更愉快一些的记忆,还是与玩伴共拉一条毛巾在江水里捞小鱼、小虾,以及摸礁岩上的田螺、沿浅水处泥沙印迹寻蛤蜊……这个回忆里是没有夏天的酷热的。再说这所谓的“洗眼睛”,端午这天,脑海里是有屈原的,行动上则是被大人带到岸堤边用清澈的江水清洗眼睛。实际上就是走至江边有绿树成荫的地方,寻一处江水清彻的岸边,俯下身去象征性地以水拂眼。至于究竟是擦亮眼睛以辨忠奸还是涓流能洗涤污秽以致神清目明、带来身体上的安康,已不大深究,传统如此,而且得以袭沿。更何况,六月的东北应该是气温比较舒适的时候——告别了冬日的严寒又在炎热的夏日之前,应该就是那东北短暂而珍贵的春天,居然印象中也没风——要知道,经常被人们调侃的可是"东北一年刮两次风、一次半年"。走在清晨的江岸边,空气清爽怡人、绿意取替了冬日的萧索、行人的闲散、熟人的招呼、小商小贩的叫卖,热闹而不喧嚣……
可能这就是我认为的琐碎的美好,也因此除此之外,再无其他,于我,这个节日,到此为止。
对于小孩子来说,端午还有缠绕在手腕上的五线绳,再小一些年纪的脖子上也会有一个。这五颜六色交织在身体上,辉映着节日的氛围也承载了大人的良好祈愿。
作为端午符号的,当然少不了挂在(贴在)门上的若干“葫芦”,那是一种用彩色的褶皱压纸做成的小灯笼。“葫芦”不大,确切的说是很小,所以是以群体的方式出现在门上的。“葫芦”因了彩色所以鲜艳明亮、因了纸制所以轻飘摇荡。并没有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的效果,但在装点节日的气氛是足够了。特别身处家乡之外的江南不见其踪迹的时候,这样的“葫芦”在记忆里就更别有一番份量了。
最有仪式性的,还数要到江边“洗眼睛”。我们家乡位于松嫩平原南端,松花江从此经过。描述手法通常是“坐落在美丽的松花江畔”。可这“美丽的松花江”历年来也是洪涝险情不断。小的时候我们家临近江边,院门几十步之外便是堤坝,对于经常堆砌的数层沙袋筑堤筑坝看得司空见惯。也会面对涨水而变得茫茫一片的灰蒙蒙的江面瞬间发怵——本来可以踩在脚下的部分消失了、水的力量就在眼前,印象中恰恰这时候的天象也配合着暗沉。也有房屋内一地汪洋的烦恼。可也只有在涨水的季节,站在窖边(东北住平房的人家喜欢在院子的一个角落,向下纵挖一个地窖,特别是在夏天,简直是天然大冰箱,西瓜在此储存后吃起来格外清凉爽口,地窑的效果不是真正的冰箱能比的),发现窖里满是倒灌的江水的同时,也能在水面上看见平时不得一见的格外大的青蛙,悠闲而懒散。肯定有跳到院子里的,但他们也不会等在那里让我们看到,所以记忆中都是伏在窑口下方的水面。当然了,也会看到个别大的蟾蜍——拥有不赖学名、实际上的大癞蛤蟆!邻江而居更愉快一些的记忆,还是与玩伴共拉一条毛巾在江水里捞小鱼、小虾,以及摸礁岩上的田螺、沿浅水处泥沙印迹寻蛤蜊……这个回忆里是没有夏天的酷热的。再说这所谓的“洗眼睛”,端午这天,脑海里是有屈原的,行动上则是被大人带到岸堤边用清澈的江水清洗眼睛。实际上就是走至江边有绿树成荫的地方,寻一处江水清彻的岸边,俯下身去象征性地以水拂眼。至于究竟是擦亮眼睛以辨忠奸还是涓流能洗涤污秽以致神清目明、带来身体上的安康,已不大深究,传统如此,而且得以袭沿。更何况,六月的东北应该是气温比较舒适的时候——告别了冬日的严寒又在炎热的夏日之前,应该就是那东北短暂而珍贵的春天,居然印象中也没风——要知道,经常被人们调侃的可是"东北一年刮两次风、一次半年"。走在清晨的江岸边,空气清爽怡人、绿意取替了冬日的萧索、行人的闲散、熟人的招呼、小商小贩的叫卖,热闹而不喧嚣……
可能这就是我认为的琐碎的美好,也因此除此之外,再无其他,于我,这个节日,到此为止。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